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拾贝者]《绿》课堂教学实录
作者:邢长军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第一次合作,老师很高兴,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鼓掌)
       师:大家是否还记得王安石描写江南春色的千古名句?
       生:记得,(兴奋)齐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一个“绿”字,写活了春到江南绿满江南的绮丽景象。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虽然在秋天到江南,也描绘了一幅“奇异的醉人的”绿的图画,令人陶醉。今天,咱们就一块去领略一番。
       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浏览课文,从中找出一个最能概括全文内容,表现作者感情的句子。
       生甲: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生乙: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师:由此可见,梅雨潭的绿是课文描写的重点。那么,究竟梅雨潭怎样的绿使作者感到“惊诧”呢?请你从第三段中找出两个词加以说明。
       生:(浏览课文后)奇异、醉人。
       师:“奇异”和“醉人”正是文章内容的重心,可是,你看,作者在描写梅雨潭的绿之前还写了什么?请你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生:梅雨瀑。
       师:既然主要写潭水的“奇异”“醉人”,那么,为什么还要写梅雨瀑呢?请你再一次浏览第二自然段,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作答。
       生:(浏览课文后答)“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一句,交代了梅雨潭名字的由来。
       师:其实,不光交代了名字的由来,作者也描绘了瀑布的美,请大家朗读“那瀑布从上面冲下”到“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生:朗读课文。
       师:梅雨瀑虽然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却如小家碧玉般的可爱,可人。由此看来,作者写梅雨瀑还有另外一个目的,请你从第三段的前半部分找出一个句子来说明。
       生: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经没有瀑布了……
       师:为什么找这一句?
       生:以瀑布的美衬托潭的美。瀑美,令人诧异;潭美,更令人惊诧,突出绿的“奇异”“醉人”。(鼓掌)
       师:这位同学的概括很准确,表达很精练。这样,我们把这篇课文的中心和思路浓缩成一个句子,那就是……?
       生:我惊诧于梅雨瀑下梅雨潭的“奇异”“醉人”的绿了。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请同学们朗读第三自然段的开头到“但你却看不透她”,要求边读边划出以下词句:
       1.从亭边下到潭边,使用了哪些精彩的动词?
       2.从整体上描写潭水的一个句子。
       3.具体描绘水波、水色、水质的比喻句。
       生:读,划。
       师:好,哪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甲:“招引”、“追捉”、“揪”、“攀”。
       生乙:还有“探身”和“鞠躬”。
       师:我们把“招引”“追捉”换成“吸引”“追逐”,好不好?
       生(又是刚才的那位同学):不好。“招引”我们,“追逐”她,都把潭水拟人化了,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真的像一位十二三岁的小姑娘,令人喜爱;“吸引”而不招手;“追逐”而不“捉”,缺少灵气。(掌声如潮)
       师:这位同学的语言真是很精彩,让我们再次为他鼓掌。好了,这开头几句的内容,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追”。那后边的几个动词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态?
       生:作者小心翼翼地探寻绿,急切见到的渴望之情溢于言外。
       师:从整体上描绘潭水的一句是……?
       生: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师:很准确。作者初到潭边有什么感受?
       生甲: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
       生乙:“我想张开双臂抱住她……”
       师:为什么说是“妄想”?“远”作何解?
       生:幽深。
       师:理解准确。我们看第三个问题,老师提示,大家齐读。
       生:齐读“她松松的皱缬着……她滑滑的明亮着……她又不杂些儿尘滓……”
       师:现在,把书合上。看着屏幕上的提示,老师说本体,同学们说喻体,能说准吗?
       投影:她松松的皱缬着,……
       她滑滑的明亮着,……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
       师:(师生齐诵后)你能把这几句背下来吗?看谁背得快!
       生:大声诵读(情绪激昂)
       师:谁来试试?
       生:(争先恐后)
       师:咱们一块再齐背一遍。
       师:现在请大家根据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想象一下,说说潭水的绿具体美在哪些方面?请注意打比方的三个角度。
       生:轻柔、明亮、柔嫩、温润、清纯。
       师:后两个方面概括得好,第一个方面不够味,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好的比喻句不仅能绘其形,还要能传其神,一两个词语可能概括不尽比喻句描绘出来的事物的神韵,这就需要我们从句外去体味。作者为什么不说“像少女的裙幅”呢?
       多媒体放映:一、《小城旧事》中英子在皇城根跑跳的画面。
       二、《茜茜公主》中,女主人公身穿深绿色长裙静坐的画面。
       师:请大家把少妇和少女的性格气质比较一下,然后用“少女……少妇……”的对句回答,说说她们的不同。
       生甲:少女天真活泼,少妇温柔沉静
       生乙:少女的裙子短,少妇的裙幅长,所以要“拖”。
       ……
       师:大家的想象很丰富,由此可见“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一句,除了描绘了潭水波纹“轻柔”的形态之外,还蕴涵着一种少妇特有的丰腴醇厚的神韵,甚至可以说,这“汪汪一碧”的“满是奇异的绿”的梅雨潭,幽深的仿佛就是温柔娴静的少妇那双含情脉脉的眼睛。
       师:现在,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再加入一些想象,我们一起再次领悟朱自清先生曼妙飘逸的文笔和细腻温婉的情怀。
       师生共同低声悟读这一精彩的文段。
       师:此时,作者已沉醉在眼前“绿”的美色中了。现在请大家默读“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到段尾,思考并讨论:(投影)
       1.作者由梅雨潭的绿产生了哪些丰富的联想?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奇异”“醉人”的绿引发了作者哪些神奇的遐想?具体表现为哪些可爱的形象?
       3.找出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句子,结合上下文人称的变化,谈谈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发展的?
       生:默读课文后,分组讨论,准备发言。
       师:好了,第一个问题,谁先说?
       生:联想到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目的是要表现梅雨潭的“绿”浓淡相宜,明暗适度,恰到好处。(掌声)
       师:这使我们不由想起了苏轼描写西湖的诗,是哪一首?名句是什么?一起说。
       生: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齐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西湖如西施般美,可是比起梅雨潭来却逊色不少,这种写法叫……?
       生:衬托,以美衬美。
       师:第二个问题。
       生:可爱的形象有舞女、盲妹、小姑娘。
       师:作者对这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特别钟爱,是怎样描写的?看哪位同学读得好?自己先准备一下。
       生:读“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诵读,从语气、感情、节奏等方面不断加以矫正。
       师:作者为什么这么钟爱这位十二三岁如女儿般的小姑娘呢?
       生:因为小姑娘的身上凝聚了“绿”所蕴含的青春与活力。
       师:是的,“十二三岁的小姑娘”这一艺术形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人物形象,而是绿的精灵,美的化身,是美神!
       生:齐读“那醉人的绿呀!……好么?”
       师:第三个问题呢?请注意一个关键句。
       生:人称的变化是由“她”到“你”,感情的发展是由“赞叹”到“挚爱”。关键句子是:“可爱的,我将什么比拟你呢?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
       师:这位同学能抓住上下文的联系,仔细揣摩,表达也非常简洁,让我们为她鼓掌。(掌声)现在我们再看开头句,能否将“惊诧”换成“惊讶”?
       生:不能换,“惊讶”太轻了。
       师:此时单是“惊诧”也轻了,而是……?
       生:不禁惊诧!
       师:这里“不禁惊诧”的内容恐怕已不再只是绿的色彩、绿的情状了,而是一种只可意会的东西……?
       生:是绿的神韵,即青春的活力,蓬勃的生机。
       师:板书学生的话:“青春的活力,蓬勃的生机。”
       师:请同学们随着音乐的旋律,跟着录音,轻声地诵读课文,回味作者的温情和优美的语言。
       生:听音乐,跟读,品味。
       师:这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的奇异的绿,满注作者的深情,如梦一样的美,这都有赖于作者抓住“奇异”“醉人”的特点,精心设置铺垫,多方设喻雕琢,展开联想、想象,才这般的让人爱,使人醉。这也启发我们,只有热爱生活,仔细观察,深入体验,才能准确生动地遣词造句,才能描绘出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 好,下课!
       邢长军,教师,现居江苏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