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研究者]语文美育及其实施
作者:彭 丹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语言文字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学语言艺术教育中充满着审美的因素,有着无穷的审美机会。因此,如何充分利用45分钟的课堂教学,来影响和发展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提升,是新课改形势下每位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目前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一种现象叫“大锅熬”,即是像北方人做家常菜一样,不管是什么蔬菜,一律投入锅中一熬了事。我们有些语文老师也是如此,每每惯用“大锅熬”的办法,语文课上无论什么文体,精读的也好,泛读的也罢,都丢进一个教学模式去熬,并不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感知美、鉴赏美,没有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集中而有效地施行美育。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审美化应侧重于以下两方面:
       一、深入研究教学内容,进行审美化设计。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阅读教材和写作、口语交际教材,这两类内容不一样,教学侧重也应有所不同:阅读教学侧重于学生的读,主要是通过反复诵读优美的文章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培养语感很重要;写作教学侧重于学生的写,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准确表达和写作的能力,所以开发想象很重要;口语、交际教学侧重于学生的说,主要是通过创设一定的语境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所以创设语境很重要。
       单就阅读教学这一大类来说,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审美教育:
       1.以积累语言材料为主的,此类文章以唐诗、宋词居多,教师主要以指导学生找出美词佳句并予以诵读即可,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之美。
       2.以咀嚼语句为主的,此类文章以议论文为主。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有这么一句:“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要求学生仔细咀嚼这句话:为什么用“停止思想”而不是“停止呼吸”,通过揣摩,学生不难发现和体会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夫,而且在推敲文字表现力的同时,人物的伟大形象,战友之间高尚的情操和语言因素揉合在一起,渗透到学生心中。
       3.以解析作品为主,此类文章例如《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教学时就应着眼于全文思路,分析篇章结构,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4.以鉴赏作品为主的,此类文章以散文居多,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秦牧的《天山景物记》,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等以及一些文言文。这样的文章就要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语言文学修养、增加审美经验。
       当然,有些作品是以筛选信息为主的,有的是以研究思想为主的,所以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要渗透美育,也不是时时刻刻都要渗透美育。我们绝不能为了美育而美育,搞一些牵强附会的东西,而是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侧重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不同的审美心理结构,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位置渗透美育。《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就属于鉴赏作品为主,它的重难点就是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把握了这个重点,在教学上就不能过多的咀嚼语句,而是应该从整体上去体会感知文本,把握文意。
       二、精心策划教学过程,实施教学的动态美。
       对于教材中的审美教学内容挖掘,揭示或者渲染后,就要充分利用45分钟,通过各种教学形式、方法、手段,使学生体验、领略知识中所包含的美,从而受到教育,形成美的享受。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呢?
       1.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一节课之初,教师要带着饱满的情绪走进课堂,不要拉长了个苦瓜脸,给学生以压抑感,以一种愉快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回答不出的问题的学生不能急躁,对于答错的学生也不能挖苦,应以表扬、赞同、激励为主,创设一种尊重、平等的互动气氛。在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下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纪律,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学生才会觉得上课是一种美的享受,才会有愉悦感。
       2.生动有趣的讲读。
       教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应以形象生动、精炼、幽默的语言进行。在整个环节中应体现教师的逻辑性,既不能将课堂肢解,讲是讲,练是练,也不能虽然妙趣横生却杂而无章,不知所云。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有针对性、启发性,并有情感性。另一方面,语文教学培养语感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在讲的基础上要加强读,有些文章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应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读的方法有很多:教师泛读,领读,学生默读、诵读、分小组、分角色读,集体齐读等。《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主要运用的是讨论法,教师讲的不多,但讲得很到位,提的几个问题基本上把文章的主要脉络抓住了。经过学生讨论,教师精练的讲解,文章可以说是条分缕析了,再配以学生自己找出的他们喜欢的佳句的反复研读,基本上不难体会作者那种深沉而细腻的感情了。
       3.适时恰当的教学辅助。
       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发达,语文课堂教学只能从视觉上刺激学生肯定会不够的,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教学媒体辅助,可以更好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进而形成想象和联想,使审美活动不断深化、升华,实现教学目标。例如课件、录音、录像、教学挂图、模型、物品或者将教室布置成某种情境等都是不错的方法,都可以使对象生动鲜明,使教学丰富活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故都的秋》中一共制作了两个FLASH动画,一个是闲话秋雨图,利用其中人们的动作、表情、谈话再配以背景画面让学生去体味人们那种既悠闲又落寞的感觉。另一个是小院清晨,这个设计只有几个图片的切换配以背景音乐,让学生去体会那种放松的感觉。
       4.布局美观的板书设计。
       一节课上完之后往往会有一个小结或者拓展延伸的过程,所以此时集教材编者的“编路”,课文作者的“文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于一体的板书的设计就尤为重要。板书的设计应力求内容、形式美,书法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5.分层分类的课后作业。
       课后留给什么作业学生会做,愿意做又能做好呢?按照孔子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我觉得在布置作业时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思维发展特点和喜好进行分层分类:喜欢读背的就让他去读去背;喜欢钻研的就让他去思考、分析、探究;喜欢写的就让他去创造写作。总之,让一切学生在上完课后有事做并能做好,学生在完成这些自己愿意做的作业时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精神上得到愉悦,有成就感,必然也就敢于克服或乐于克服各种困难。《故都的秋》中留了5个作业供选择,分别涉及到学生思维发展的几个方面,同时他们的几个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当然,为了避免学生在选择作业时向单一化发展,教师可以以学期为单位对选择同一类型的作业次数加以适当限制。
       彭丹,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