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基本途径
作者:贺丽萍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目前,据初步了解,在职业中学的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职业学校有着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的双重教学任务。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学生认识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弄清基础课对专业课的重要性,而我个人认为基础课中语文课最重要,要想学好语文,就应千方百计激发学习兴趣。这不但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涉及到专业知识能否更全面地掌握。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与学习兴趣是否浓厚有关。学习的兴趣是学习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心理学上说需要的根本特征是它的动力性。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学生如果越能意识到语文学习的迫切性、必要性,对语文学习就会越感兴趣,就会越积极地投入学习。同时,兴趣又会影响学习的态度。提高学生语文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从心理到行为切实重视语文学习。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主要依靠老师去培养。在教学中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收到良好效果的基础。
       于漪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也曾这样说过:“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了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究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两位名人的话,都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力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要知道失去兴趣的语文学习,是干旱的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苦涩之果;只有学生充满兴趣,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变得绿意葱茏,鲜花盛开。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本人试从十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的感受浅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导语激趣
        一部小说要吸引人,首先是开头部分。青年男女相会,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见面。这开头和第一次,为什么最能抓住人?这就是“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作用。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教师讲课导入得好,就能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反之,学生很难立即进入角色,学习不会积极主动,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们一定要重视新课的导入。导入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关系到整堂课的成败得失。“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常用的简单、实际的方法。
       具体有下面几种导入法:
       1、间接导入。
       例如讲写作素材,一位教师先给学生一支没有墨水的钢笔,让他写出两句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那位学生左划右划就是写不出字,着急地说:“老师,钢笔没水怎么写?
       “是啊!”那位教师点点头,“钢笔里没水写不出字,我们没有素材也写不出好文章。如何积累写作的素材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接下去讲课,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
       2、引趣导入。
       以引发学生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头。教《漫话特种部队》一文时,我就给学生讲今年九月成都市招收男女特警一事,告诉他们招收的人数、身高、体重、视力条件以及报名现场的情况等等。他们个个兴趣浓厚,有的还对照自己条件思考,非常关注。而我呢,就趁此问他们,“对特种部队了解多少呢?”这一问就引发了他们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又如教《蜘蛛》一文时,教师首先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类有史以来最早的丝织品是件什么东西吗?(稍停片刻后)那是一副用蜘蛛丝织成的手套,现在珍藏在法国巴黎博物馆。”这不仅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去学课文效果就自然很好。
       3、唱歌导入。
       如教《无题》,教《再别康桥》,就可以先唱根据这些诗改编而成的歌曲,再导入新课的学习。类似的课文还很多。
       4、放抒情的音乐或者歌曲导入。
       如教《秋天》,就可以播放钢琴曲《秋日的私语》,要是再能加一些秋景的画面那就更美妙了。如教《芙蕖》,就可以播放深远、动听的古筝曲《出水莲》。教柳永的《雨霖铃》,就可以播放张学友唱的《祝福》和《吻别》,或者赵薇唱的《离别车站》这些缠缠绵绵的歌曲。这样学生很快就进入学习主题。
       5、引用有趣的轶闻趣事导入。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以上方式外,还有诗词导入,问题导入,实验导入,做游戏导入,唱儿歌导入等等。好的导入可以创造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板书激趣
       板书是艺术,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板书运用得好,可以使课堂讲授的重点按一定的形式有系统有条理的显现在黑板上,帮助学生很好地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进而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否则就会使课堂教学大为逊色。在教学中,可以先在黑板上画画。如教学《蝴蝶》,就可在讲课之前,在黑板上由教师或学生画一只可爱的彩色蝴蝶,然后边讲内容边在黑板上画的那只可爱的彩色蝴蝶上板书课文内容纲要。
       这充分体现了板书的形象性。又如总结单元时,可以画单元知识树。讲课文内容时,还可以故意在黑板上留下空白,让学生填补空白……总之,板书要力求简明扼要,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每写黑板上的一字一句,每画一笔都要经过精心选择,精心组织。
       三、提问激趣
       巧设问题并不是说教师事先准备好几个问题,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是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及时提出一些对学生有帮助对激活思维有帮助的问题,这样易于驾驭课堂。如在教学《宋定伯捉鬼》一课时,问:“一提起鬼,大概大家都害怕,可是有人就偏不怕鬼,而且还捉住了鬼。今天,我们就来学《宋定伯捉鬼》,看看宋定伯是怎样捉鬼的。”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个贯穿全文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因此,我每讲授一篇课文,都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同学们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事物真相的迫切愿望,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一节课中,我不仅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而且应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地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经常处于问题情境中,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主动参与学习。
       四、表演激趣
       语文内容生动有趣,一部分课文有极强的表演性,教师要抓住机会让学生表演。要以课文内容为前提,加入一些情感,同时对情节进行想象和扩充,要注意表演要以说为主,这样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他们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如小说、个别文言文、戏剧就可以这样教学。如在教学话剧《雷雨》时,让学生在十分熟悉课文的前提下,在充分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情况下,分角色表演。让每个角色都在表演过程中说出与人物身份符合的话语,做出与人物身份吻合的动作,表现出与人物身份符合的心理。年少的学生个个兴趣盎然,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媒体激趣
       语文课的教学,倘若就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学生必然感到索然无味,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都是文质兼美,充满了诗情画意,尤其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无不令人“心向往之”,尤其是那些诗词散文所描绘的意境更是令人心驰神往。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由于条件限制,学生不可能去“行万里路”。读了这些作品,总觉得还“隔了一层”。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应运而生,多媒体课件以其艳丽的画面,集“形、声、色”于一体的独特功用赢得老师们的青睐,被广泛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显示出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化静为动,化文字为图形,做到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情兼备,以此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验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从而给他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我在教学《土地的誓言》时,我就运用多媒体出示“九·一八”日本侵华的电影片段,同时又播放《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这首歌,紧接着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充分渲染教学情景。在讲授过程中时不时的穿插相关音乐,这样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六、故事激趣
       伟大人物的奋斗历程、催人泪下的感情故事、惊心动魄的悲壮场面,本身就具有激起人探究欲望的魅力,是汲取语文学习兴趣的丰富源泉。
       七、歌声激趣
       唱歌是许多学生的一大乐趣,听校园内外、课堂上下常常“曲不离口”。在课堂上可以是老师唱,也可以是学生唱,还可以是师生共唱,这样能充分振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的印象。例如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唱刘欢唱的《好汉歌》;学《白毛女》,就唱《北风吹》,表演唱《扎红头绳》;学《杜少府之任蜀州》,就唱李叔同的《送别》;学《愚公移山》,就唱江涛的《愚公移山》;学苏轼的《水调歌头》,就唱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学柳永的《雨霖铃》,就唱张学友的《祝福》和《吻别》;教书信这种应用文,就唱李春波的《一封家书》;教语法里面词性的变化,就唱苏芮的《牵手》,就会明白“因为爱着你的爱,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这些歌词里的词性变化,也就是前一个“爱”是动词,后一个“爱”是名词,前一个“苦”“快乐”“幸福”都是动词,而后一个“苦”“快乐” “幸福”都是名词;教辨析语法里面的病句,就唱李春波的《小芳》,其中一句“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经学生这一唱,他们就会发现“长得”和“善良”属于动宾搭配不当。
       八、模型激趣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发展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适时、适当地开展语文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例如学了《小橘灯》,就可让学生制作一盏小橘灯。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九、活动激趣
       在班级开展知识竞答,朗诵演讲,戏剧表演,说话写作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社会组织举办的演讲朗诵写作等比赛;鼓励学生向学校广播室、社会报刊杂志电台投稿。劳动的最大乐趣,在于体现自身价值。学生在活动中感觉到了自己的成功,往往会萌发强烈的语文学习激情。
       十、他石激趣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语文课上可大胆地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讲课文。在讲授《死海不死》一课时,就联系借鉴了很多相关科目知识。在介绍死海地理位置时,先向他们介绍东非大裂谷的形成,使学生们从宏观上了解死海所处位置,同时也就讲明了死海形成条件之一:地形条件。接着又结合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把死海成因讲述得一清二楚。对于课本上知识学生往往一看便知,如再单纯讲授,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当学生们聚精会神听我介绍地理、物理、化学知识时,不知不觉中已理解了课文大部分内容,等他们再看书时已一目了然。使他们感到语文课内容是如此丰富多彩,在轻松环境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总之,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在充满欢乐的课堂上学会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对语文充满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贺丽萍,四川省卫生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