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语文教学中的合作性学习
作者:黄 波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目前,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许多省市进行得如火如荼。高中新课程改革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性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的设计以及课程制度建设等重要问题都进行了科学理性的思考和全面深刻的研究。在这大背景下,有严重弊端的传统学习方式就受到了教育专家前所未有的猛烈批判,他们针锋相对地提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合作性学习可说是深入人心,在中学的几乎所有科目的课堂上都绽放出了五彩缤纷的花朵。课堂上,老师总爱抛出一连串形形色色的问题(当然,也有好些问题来自于学生),或大或小,或复杂或简单,或具体或抽象……教师马上就要求大家合作性学习。于是乎,教室里立即“嗡嗡嗡嗡……”一片讨论声(如果声音不够响亮,老师往往要求大家“热烈”些),感觉全班所有人都在各抒己见,高谈阔论……教师或站在讲台上准备着下一环节的教具,或在过道里背着手悠闲地踱着方步,但无不是春风得意,笑容满面——学生讨论得多积极啊,合作性学习多热烈啊!约摸过了几分钟后,教师一声令下:“停”。于是乎,各小组的精英代表(往往是亘古不变,雷打不动的)雄赳赳地站起来发言,学生一张口,一启齿就是:“我们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的结果是……”、“我们小组合作学习后认为……”第一位精英坐下了,第二位代表又气昂昂地站了起来……如是者二三,甚至更多。持续一段时间后,老师总结道:“经过大家的合作学习,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收获……”
       课堂外……
       场景一:
       学生甲:“哥们儿,你真是帅呆了,酷毙了,陈景润也做不出的题在你手里也成了小儿科,不费吹灰之力就做出来了。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我对你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给我抄抄,学习学习!”
       学生乙:“看你说的,多见外啊!合作学习嘛, 有事你说话!”
       场景二:
       学生丙:“今天老师也不知怎么了,布置这么多的作业,看样子又要熬夜开夜车了。唉!”
       学生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完成前半部分,我完成后半部分;再互相学习,不就可节省一半的时间么?现在不是提倡合作学习嘛!哈哈哈!”
       学生丙:“还是你小子有办法!方法运用得恰当,事半功倍!我可过时了,要转变观念啊!呵呵呵!”
       场景三:
       学生戊:“先有蛋,后有鸡!鸡是从蛋里孵化出来的!”
       学生己:“先有鸡,后有蛋!蛋是鸡生的。”
       学生庚:“你们俩就不要争了。管他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你们只管吃就可以了,想那么多干嘛?”
       学生戊己异口同声:“干嘛?我们在合作性学习!不光是合作性学习,还是探究性的学习呢!光知道读死书的家伙!”
       场景……
       悲哀,这就是“合作性学习”?如果这不是真正的合作性学习,那什么才是呢?
       “合作性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者团队中为了完成某一项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主动参与,从而使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接受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沟通的过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全方位交往的生命碰撞过程,它要求既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要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里的生生互动,既要求有外在行为的互动,更要有内在思维的互动;既要求有知识的交流探讨,更要有情感的沟通与倾诉。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参与者都要以主人翁的态度与热情参与到合作中来,在合作中不要过分强调竞争,要尊重与欣赏他人,要善于倾听接纳他人的观点。每一位参与者也要充满自信与创造,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要互相碰撞,加强沟通,形成共识;要相互补充、支持与配合,拓展思维。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合作与独立是一种辩证关系,这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缺一不可。要做到合作与独立并重,因为独立是合作的基础,合作是独立的扩展。合作的双方是对等的。这样才能在互动中体现出个人与集体的价值。如果参与者事先没有进行独立的思考,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千人一面,人云亦云,合作就没有意义,起不到预期的效果。都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如果臭皮匠不能彼此独立地完成任务,也是没有什么用的。这也是“合作性学习”排在“自主性学习”之后的原因。
       通过对真正的合作性学习的分析阐释,可以发现刚才我们列举的几个在课堂上合作性学习的例子,其实与合作性学习还有很大一段距离,甚至可以说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性学习。因为,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在组建或自发形成了合作小组后,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讨论,就会出现互相合作的效应。况且,教师抛出问题后并没有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在合作前没有自己的系统的见解与观点,合作也就无从谈起。他们先前的观点在所谓的合作性学习后差不多还是原封不动的保持着。在这种情形下,“1+1”还是“=2”,甚至是“<2”,并没有“>2”。小组合作还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比如,小组内应该有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领导者、激励者、检查者、读题者、协调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应该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相依赖,才有利于生生互动的有效性的发挥。
       合作性学习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此,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组织管理和宏观调控的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方式,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的展开与评估等方面全程总体把握。但是,要使合作学习能始终卓有成效,仅仅依靠教师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性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性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比如说:教师应及时表扬合作活动开展得顺利的小组;教师应对任务不是很明确的小组说明任务内容及基本的操作程序等;教师应及时干预和指导活动出现问题的小组,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教师应特别关注提前完成任务的小组和活动进行得不顺利的小组……
       这些合作性学习的基本要求,在如上的课堂案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算不上真正的合作性学习。
       至于刚才所列举的几个课堂外的学生对话场景,它们所反映出来的行为,就更谈不上是合作性学习了,那不过是学生们偷奸耍滑、懒惰无聊的表现罢了!
       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性学习可以通过平等、民主、和谐的生生互动活动,培养学习者健康的互动情感:对学习成功者的赞许,对学习困难者的帮助,对学习暂时失败者的友善,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合作中发展。生生互动提供了更多的主动参与机会,有利于学习者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把学习者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培养学习者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对别人的意见作出评价,并且能通过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也为学习者提供了练习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有助于学会用清晰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只有广大教师和学生正确地认识到何为真正科学的“合作性学习”,让它恢复其真身,才能使合作性学习在课堂内外绽放出万紫千红的花朵,结出饱满成熟的果实。
       黄波,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