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拾贝者]“有教无类”新释
作者:刘 瑜 尹本强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新近许多媒体披露了不少青少年自杀的消息,其中绝大多数自杀者(尤其是小青年和少年)是因读书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害怕成绩不理想受到家人、师生乃至社会的歧视、责骂造成的。
       教育的不公正和望子成龙的强烈欲望引发的悲剧让人触目惊心!这些现象对学生的心灵伤害令人痛心疾首!
       不少地方政府,不少学校,为了提高所谓“升学率”,分重点班、普通班,分快班、慢班,学生自然就分成了三、六、九等了。这样一来,重点学校、重点班级、重点学生,就成了政府、学校、班级的宠儿。重点学校政府重点投资,重点班级学校重点关照,重点学生可以减免学费,得到奖学金,可以由他们自选座位,接受重点辅导,“吃小灶”,享“补品”。你看,这些宠儿多幸运!殊不知,这样的特殊待遇也会给他们增加不少的心理负担。他们中也有的人不堪其优待,耽心成绩下降而失去这种优待,失去别人的重视,进而自杀的。
       这样受到优待的学生毕竟是极少数,据不完全统计,这样的人不到全体学生的百分之一。而大多数学生,百分之九十九的学生则都处在不受重视的地位。这些学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自然心理所受到的伤害就更多、更严重了。他们不仅得不到校方、老师的青睐,也得不到家庭、亲人的呵护,得到的只是社会的冷遇。这些“差生”们,自尊心差一点就会“破罐破摔”,自暴自弃,他们不仅“成才”成了问题,“成人”都面临障碍。而自尊心强一些的,在受到不公正待遇后,眼看前途无望,当然有的人就选择了自杀。
       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欲望太强烈,忘记了孩子首先要让他“成人”这一事实,只盯住孩子学习的分数。分数成了家长对待孩子态度的惟一标尺,成绩一好,满脸是笑;分数一降,拳脚相加,让他们的孩子在分数上总是提心掉胆的。在家长强烈的欲望面前,孩子的分数一不理想,不就会被逼得自杀吗?
       这使我想起了孔老夫子的“有教无类”的伟大教育思想。以前我们总以为孔子的“有教无类”指的是孔子教育学生不计较学生的出身。现在有人对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孔子那么维护封建贵族阶级的利益,他会不计较学生(弟子)的出身吗?何况当时只有贵族豪门的子弟才能接受教育呢?现在看来,其实孔子的“有教无类”指的是不计较学生的智力高下,一律平等对待。
       这种解释让我们想到如今的一些地方政府、学校乃至于老师个人,都应该重新学习一下我们这位祖师爷的教育思想,别为了那个“升学率”把学校、班级、学生分成等级,以引发学生自杀的悲剧。此外,它对教育也是一种伤害。作为教师个人,则应有一颗平常心,公正心,用同一的眼光、态度看待一切学生。每个老师可能要面对几十上百个学生,似乎每个单个的学生就是你眼中的几十分之一乃至百分之一,可是对于每个学生本人来说,他就是百分之百,这就是孔老夫子“有教无类”的真谛吧!
       刘瑜,尹本强,教师,现居湖北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