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走进春天”的探索
作者:刘 玲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自然界的千变万化,日月星辰的交相辉映,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智慧的杰作,无不吸引孩子们。他们喜欢在外面活动,喜欢大自然,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心理,把学生带出校园,让活动的、开放的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教科书的资源得到扩展、得到补充。让学生观察春天的变化,寻找春天的足迹,使学生贴近生活,使教学贴近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快乐、受到熏陶、提高认识、增强能力。“走进春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一、体现语文课与其它学科的合作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科间的合作,不等于语文本体的弱化,实现学科合作,使语文课与其它学科沟通,为语文服务。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摆正语文课与其它学科的位置,不要把语文课上成生物课、音乐课、美术课、劳技课等,而是巧妙地贯穿于语文活动中,成为语文学习的合力,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与语文学习浑然一体。“走进春天”就体现了这种关系。案例中安排学生做实物、图画、小制作等,学生活动的内容看起来繁杂,跨越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等学科,但始终没有离开语文的本源性。做实物是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对亲身体验的过程进行描述,有形可依,消除学生口头和书面描述时的为难情绪。做图画“春天印象”,好像是美术课,实际上是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能力,并将口头介绍内容与作文联系起来了,让学生看到画就能用文字描述出来,阅读文章善于在大脑中再现画面,即“画中有文,文中有画”。杜洪强同学的探索运用生物知识,吴越同学做实验运用音乐、物理知识,王兰兰与柳忠民对春天风向的辩论运用地理知识等,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语文,学会语文,学会口头交际,学会作文,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质。
       二、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与群体合作
       综合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是互为一体的统一关系,研究性学习是综合性学习的核心,让学生明确自主探究是基础,群体合作是建立在自主探究上,活动中应该体现独立性、探索性、实践性。案例中的“搜索”、“观察”、“摘录”、“做实物”是纯粹的自主选择,强化独立意识。渐进到“做一幅画”、“写一篇作文”,既有自主选择,又渗透了合作,让家长、学生、老师帮助,促动前进。而“设疑”、“探索”、“演示”需要实验、调查、采访、探索,需要争取他人合作才能实现,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精神、团结意识不可少,在合作中渗透探究,从而培养其合作能力。后期的“咏诵”、“交流”、“展示”、“谈收获”则完全是群体合作,在群体合作中,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齐心协力的好处,在接受他人的帮助、帮助他人中完善自我。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一步步由“自主”走向“合作”。
       三、体现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来源生活
       语文课应尽力拓宽语文活动的领域,特别是生活领域,让学生在感受色彩缤纷的现实生活时,体验到这就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疏通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渠道,让学生在社会生活的体验中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案例的主体在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作文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真正让学生表述形象、内涵丰富,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身感受到生活的磨砺,才能悟出真理、品尝快乐、促使再探究。杨成同学通过采访、搜集,完成银杏探究,内容丰富,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科学依据充分。皮世文的“南河小三峡探奇”所得出的数据是确证了的,所描述的景观有已开发的,有正在开发的,有电视台播放后吸引大批游客的,这些观察超越了学生活动的本身,而且有极大的社会效应,引起了开发商的兴趣。同时学生在不断的观察中,又通过一定的形式反映出来,或口述、或作文、或图画等,不仅自己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而且感染了其他的同学,收获也超出了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受益的范畴。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将大大提高。
       总之,综合性、研究性语文学习,除了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活动外,还进行观察、调查、参观、访问、搜集、查阅等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形成学习语文的习惯、兴趣、方法。并且活动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去实践、探索、熏陶。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得到提高,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得以形成,学生将终身受益。
       刘玲,教师,现居湖北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