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研究者]古典诗词中多音字的读法
作者:陈家根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主要是意境美与音乐美。意境美是内容方面的,音乐美是诵读方面的。前者,历代文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见仁见智的诗词鉴赏,我们大可化而用之,进而悟出独特的美来。而后者,由于汉语语音的演变,给我们准确地把握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这一点作些思考。
       说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音乐美,我觉得主要是体现在押韵和平仄。关于押韵,由于汉语语音的演变,有些字读作今音已经不押韵了。比如《敕勒歌》中,“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一“野”字。再如王维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一“斜”字。诸如此类。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将他们读如古音,以体现诗词的音乐美,学生也能接受,不会引起混淆。像这一类的字,比较明显,诵读者较容易判断,在此不作具体阐述。
       我认为在目前的诗词诵读中,较常见的问题是有关平仄的。古典诗词的平仄安排主要是以两个字为一个音组。平声是平展的音调,是长节奏;仄声是有升降变化的音调,是短节奏。在音响效果上仄声不如平声调谐柔和。平仄相配,就能显示诗句的节奏,而诗句的节奏点是由第二、四、六字来表现的。古代对此曾流传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例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七绝,就是由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交互组联而成,每一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都是交替使用。至于词,句子中的平仄安排,更加严格,所谓“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但句中的平仄安排,基本上也是按照两个字为一个音组交互组联而成的。这种平仄声在句中的巧妙安排,构成了中国古典诗词特有的音乐美。著名学者周汝昌认为“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上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无独有偶,著名科学家杨振宁也说过:“中文字是一个字一个音,节奏可以很清楚而准确。中文字有平上去入,使诗句对仗,音节铿锵。这与写诗是一个优点。”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在古典诗词朗诵中,必须按照古典诗词的格律要求来吐字发音,处理句子的声调,才能悦耳动听,增加作品的感染力。但是,由于朗诵者不懂古诗词的格律,不熟悉四声平仄,往往是用普通话念古诗词,从而在咬字发音时(尤其是一些多音字),违反了诗词格律的要求,损害了古典诗词的音乐美。比如胜利的胜,普通话多念去声,但在古典诗词中多作平声。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上两句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几度低回婉转,后面一句仄仄仄平平,一气呵成,尘埃落定。又如杜甫的《春望》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两句平仄相对,形成了极强的音乐性。这两例中的“胜”,都应念平声,作承受讲。但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和“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中的这两个“胜”字按平仄的要求就应念去声,作胜过讲。像这类多音字,我们除了通过平仄来判断它的读音外,还可以根据字义来判断,做到准确诵读还是较容易的。还有一些多音字就只能靠平仄来判断了,这给我们的诵读带来一定难度。
       所以,我觉得,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尤其是在新编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古诗文阅读的新形势下,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诵读古诗文的兴趣,重视古典诗词的音乐美,读出古典诗词的音乐美,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而要做好这一点,首先就得掌握古典诗词格律,熟悉四声平仄。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普通话说得好,就能读好古诗词。这种简单化的态度是极其有害的。
       陈家根,教师,现居江苏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