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研究者]作文教学现状与新课程差距分析
作者:陈迪平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目前,新课程改革声势浩大,可是,学生的写作水平仍不见提高,作文教学的现状与新课程对作文教学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新课程的要求存在差距
       (1)新课程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架设沟通生活与写作的桥梁。”可是,学生的生活积累少,无事可写。他们生活单调,只局限于“教室——食堂——宿舍”每天只看到院墙四角的天空。或者“学校——路上——家里”,三点一线往返运动。每天只看到“一线”风景。尽管有的同学看到的东西较多:乡村的可能看到田野山庄、飞禽走兽、鱼鸟草虫、春花秋月、春华秋实。城镇的可能看到各式车辆、大小超市、休闲公园、各式晚会。可是不能在作文中生动细致地描述出来。为什么?因为他们对这些事物习以为常,总是浮泛地观察。没有细致有序地观察,没有分析比较,只知事物的轮廓,不知事物的特征。有的同学虽然有过细致观察,真切感悟,但是没有及时记录观察的结果,没有及时记录灵感的火花,久而久之,也就淡忘。另外由于升学考试的导向,学生及家长都主张苦攻书本,读书与实践相脱节。学生阅历浅薄,知识贫乏,作文很难反映自己的真实生活。凭空捏造,怎能造出有生活质感的文章来?
       (2)新课程要求:“积累语言材料,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可是,学生积累的语言材料少,无话可说。学生在校每天十节课都围绕着考试课程打圈圈,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每天虽然有早读课,但是,在老师的监督之下,只能读教材,最多只能看看作文选。他们课外阅读少。据调查,有70%的高中毕业生没有读完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学生的背诵功夫浅薄。从小学到初中毕业,累计学了中国古典诗词140多首,可是能背80首的人寥寥无几。成语、熟语、谚语、名言典故、歇后语等积累得更少。
       (3)《语文课标》要求:“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可是,学生的写作经验不足,知识欠缺,不知表达方式为何物,逻辑思维能力差,无法确定写作思路。积累的语言材料少,形象思维能力差,无从联想和想象。实实在在的事物都无法述说清楚,更不可能“丰富表达的内容。”
       教师的教学状况与新课程的要求存在差距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己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可是,教师不知道如何调动学生的生活实感。也就是说,教师不知道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无法让学生把生活实感掏出来,把心捧出来用于写作。教师命题之后,要么没有任何提示,要么大讲特讲审题立意。
       (2)《语文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是,语文教师不知如何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不能把周围的花草树木、园林建筑、各项活动等转化为教学资源,让学生有事可写。另外,没有较系统的写作教材,每册教材虽然安排了作文专题训练,附录于教材之后,但是,都是根据单元阅读教学内容确定的。意在让学生摹仿例文写作,把阅读教材当作写作例题,读啥写啥,束缚了师生的创造性。
       (3)写作教学是一项创造性劳动。新课程强调:“教师要给学生有探究空间的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于作文教学来说,“具有探究空间的问题”就是作文题目或话题。也就是说,教师所命的题目或话题要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是,多数教师总是苦于命题,不知命什么题。所命题目,要么陈旧,要么重复,要么空虚。很少有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而且教师命题,随意性较大,往往是课前冥思苦想,凑合一个文题。一个学期下来,作文教学的内容,零乱不堪,缺乏循序渐进和训练重点。
       现行评价机制与新课程的要求存在差距
       评价机制是无形的杠杆,它对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学效益有重要的影响。新课程就要有新的评价机制。可是,目前作文教学的评价机制仍然是老一套。
       (1)评分标准僵化,分数偏低,使学生享受不到成功的乐趣。新课程强调,让学生享受写作的乐趣。可是一些教师,总是以高要求来评作文,以自己的水平甚至以作家的水平来衡量学生的作文,害怕给学生的作文判高分,生怕被同行或专家笑话,指责没有评判水平。当然又怕判低分,怕伤害学生的面子,因此评分在70分上下徘徊:优秀者判85分,不屑者判65分,其余在80——65之间。把优秀者压一压,粗劣者扶一扶,“劫富济贫”,“一团和气”。其实这“一团和气”之中隐含着极不公平。善于写作的人,他辛辛苦苦写出优秀之作,盼的是什么?就是盼高分,盼显示自己的优势。结果呢?他只比别人多十几分而已,按40%折算,只多四五分罢了。他的劳动价值只值四五分吗?于是乎,老师的那一套,“多阅读、细观察、勤积累、多写作”的教化,他不再相信了。
       (2)评价模式单一,只有分数评价。语文课标对写作评价的建议是:“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存留学生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应还有关于学生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记录,以便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情况和发展过程。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第一人称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可是,目前只有静态的分数评价、结果评价,没有写作态度评价和发展过程评价,更不用说建立写作档案。
       (3)评语陈旧死板,缺乏人文关怀。语文课标规定:“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可是,语文教师给学生的评语总是语言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结构如何、主题如何……,如同法官宣判。没有把评文、评人以及评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教师总是以评论家自居,不是以读者自居,没有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融入评语之中,因此,教师写出的评语千篇一律,铁面无情。
       教师的评语对学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我们且听一位女同学的心声,她在《上学期作文回顾》一文中如此说:
       “从前我在云阳中学时,我心里总有一个念头,尽量提高自己的写作兴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写出优美的文章,至少可以说是合格的文章。作文本交上去了。我总是盼望着作文本早点发下来。盼呀盼呀,盼了整整一个星期,作文本终于发下来了。我迅速打开作文本看老师给的分是不是自己满意的分,可是我的期盼落空了。我盼来的竟是出乎意料的分数。那时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是50分。更难堪的是评语:‘本文似记流水账,不知道什么地方是详写和略写,不生动,但字迹干净,希努力。’看了老师的批语,我的心凉了半截。心想:这比我随手抄的作文分数还少,评语还糟,我又何必费尽脑神去写作文昵?还不如借鸡生蛋——抄一篇了事。从那时起,我丧失了写作的兴趣和信心。
       可是,我转入二中后,我写的第一篇文章就被老师评为好的一类。我用了不平常的眼光看了老师一眼,他长相一般,眼睛也不大,但充满了力量,我便觉心中有一股力量,一股莫名的力量。我断定我的作文一定会提高。奇迹发生了,我又一次超越了自己,我得了94分加‘甲优’!那是班上的最高分,最高等级!尤为可喜的是给了我美的评语:‘你的文章语句流畅,叙事清楚,字较美观,心理描写生动,有真情实感。文中有‘我’,有我之识,有我之情,有我之人格。句句含情,字字恳切,读来心情舒畅,如坐春风。此时,我有一句感慨:‘你人美、字美、文美,我的感受更美’。
       当我捧着作文本回到家里给爸爸妈妈看时,他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说我的作文大有进步,不再为我愁眉不展了。特别是爷爷,他称赞不已,还把语文老师赞美了一番。
       由学生的心声可知,陈旧死板的评语将湮没学生的创作天赋,人文性评语能激发灵性的火花。
       总而言之,当前的作文教学与新课程的要求差距较大,作文教学困惑重重,如蜗牛负重。所以作文教学必须改革,让它“活”起来。
       陈迪平,湖南茶陵县第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