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反思者]实施阶段性作文的尝试与思考
作者:程增凤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令很多语文教师头痛的问题,它费神、耗时,却见效慢,很多学生说到作文就头痛。正因如此,本人经过长时间的思考、酝酿,从2002年始,以初一两个班的学生为对象,实行阶段性作文教学以培养他们自主性作文为目标,到2005年止,取得了大面积丰收。现将这三年来,我分阶段实验的情况简介如下。
       初一阶段,让学生要写作文
       据了解,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无话可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不知怎样写。因此,2002届新生刚到校,我首先建立了班级图书室,通过购买、学生捐赠等多种渠道充实图书室的书量,鼓励学生订阅报刊杂志,如《语文报》、《中学生博览》、《语文教学与研究》(学生版)等。规定每生每周至少阅读6000字的课外读物。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每周专门开辟一节语文课,让学生读自己喜爱的文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通过这种种措施,学生的视野开阔了,知识也丰富了,写起文章来自然有话可写。其次,我要求学生写日记,这时有学生叫苦,天天写实在又无话可写,我说,就写每天你身边发生的事,就写你每天所读的书……心里怎样想,笔下就怎样写,“我手写我心”,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必苛求,关键是养成天天写的习惯。在我的这种思想指导下,学生不背任何包袱,自由写作,有时写出的还真自然、清纯。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然也是作文的动力。学生由过去的“要我写”,变成“我要写”。兴趣有了,还有不想写作文的吗?
       初二阶段,让学生写好作文
       这里所谓的“写好”,就是要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因为初一结束时,我发觉不少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语言干瘪,读起来索然无味,特别是叙述某一场景,一个片断,或事情的过程时,非常笼统,不生动。如,写某同学足球场上精彩的射门过程,他就一句话:只见小明带着球,飞速冲向球门,猛地一脚,把球踢入网内。
       怎样才能把一个场景,一个片断,事情的过程写具体、写生动呢?
       进入初二,首先我要求学生平时细心观察,写作时多问“怎样”。拿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回忆当时观察到的情景,多问几个怎样:1.怎样接到传来的球,2.接到后用脚怎样,3.怎样越过对方球员,4.怎样进球。然后根据这个思路,就成了一段具体的话了:只见小明用胸部熟练地接住同学传来的球,习惯地用脚一旋,然后飞速插上,接着以灵活逼真的假动作一连晃过对方的几名后卫阻击,最后避开已经扑到跟前的守门员,几乎连人带球一齐撞进网内。这样写内容就具体多了,能使未见者如目睹一般。其次,要求学生作文时,多种修辞方法,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这是使文章生动、形象、具体的技法之一。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习作中还真不乏恰到好处的佳句。
       初三阶段,让学生写深作文
       提高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认识问题的能力,是当代教育,更是语文教育不可推卸的职责。初三学生,有一定的辨别是非功过的能力,但毕竟年龄小,阅历浅,看问题不够深刻、全面。因而表现在作文中常显肤浅、幼稚,甚至有点偏激。所以进入初三后,我常进行“我看×××”或“我眼中的×××”的训练。有时结合课文,如“我看南部”,“我眼中的夏洛克”;有时联系社会、生活,如“我看上网”、“我眼中的美国”、“我眼中的朋友”。课堂上,让学生极尽所能,畅所欲言。然后师生共同评点,教师再加以适当引导,做人首先应有正确的人生观,除此之外,还应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千万不能被一些表象、假象所迷惑。
       实践出真知。经过三年的循序渐进的作文训练,实验的两个班学生作文水平普遍提高,作文激情正浓,我也感到此法有一定的道理,故写出来供同仁们参考。
       程增凤,安徽肥西县四十井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