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反思者]莫让语文教学主题失落
作者:王秀兰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语文课能用电影或电视代替吗?语文课与人文教育是一回事吗?语文课可以不用对文本进行咀嚼和体味吗?单独地提出这些问题,大概多数人都会作出否定的回答。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在语文教学中却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现象,它们以新潮、改革的面貌出现,而实际上却是与课改的根本精神相违背的,使语文教学主题失落了或掩盖了。
       一、思想道德教育代替了语文教学主题
       在一些课堂上,人文教育不但已经是教学中必要的内容,甚至有的已经用人文教育代替了语文教学。例如有一位老师上《斑羚飞渡》,简单读读课文以后,整节课时间讨论的是斑羚如何的伟大,如何勇于自我牺牲,而人类则是如何残忍,如何卑劣,以及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护自然。我们姑且不去讨论这样引导是否要告诉学生人类怎么样地不如动物,仅从语文课来看,这样的语文课符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要求吗?
       二、庸俗的学生活动冲击了语文教学主题
       新课程改革提倡课堂上学生尽量开展活动,这是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的,但如果学生的活动不是为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是围绕着教学对象,不是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是为活动而活动,那么这样的活动就是有害的了。一些教师错误地理解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错误地理解了让学生活动起来的涵义,不知道这里所指的“活动”更重要的应该是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对文本的阅读、咀嚼和领悟。如果把思维活动误解为肢体的活动,误解为课堂的热闹,以为让学生活动得越多就越好,课堂越热闹越符合课改精神,那么,这种做法只能将学生带入歧途,使学生离语文越来越远。
       三、多媒体手段的不恰当使用限制了语文教学主题的感染力
       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具有直观、形象、高效等优点,但任何事物如果一过头,就走向其反面。不少教师为了提高教学的吸引力,也为了使课堂更有现代化的气息,大量地使用了多媒体课件,甚至有时用电影或电视代替了对文本的学习与研究。如有位老师教《木兰诗》,除了读读课本外,重点就放在观看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上。学生讨论、研究的主要是动画片,而课文却忘记了。试想想,《木兰诗》与动画片难道是一回事吗?CAI的意思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而在我们的一些教学中却把辅助提升为主体地位,喧宾夺主了。还有不少的课件把板书预先设计好,到时随着教学进程点击出来,这种做法把教学限制得比过去更死板。
       语文课主要是学习祖国语言,是学习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媒介的作品为主,虽然其他方面也是重要的,其他表现方式的作品(如表演、绘画等)也是大语文的一部分,但若抛开或过度地淡化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文本的学习、体味和领悟,恐怕语文也会随之消失了。
       语文单独设科至今已经百年,一百年来它走过了不少弯弯曲曲的道路,有的弯路还错得十分厉害。但矫枉是否一定要过正呢?解放以来的改革过程告诉我们,为所欲为的做法只是一种折腾。语文教学必须改革,但是语文永远应该是语文,对于祖国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永远是语文教学的主题,否则我们的改革就会走入歧途。
       王秀兰,教师,现居江苏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