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鉴赏者]评江少川的《台港澳文学论稿》
作者:李玉鸽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降,台港澳及海外文文学逐渐引起文学研究界的重视,并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江少川属于较早关注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的学者之一,他一方面要为所招收的台港澳文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传道、授业、解惑,一方面在这一研究领域爬梳剔抉,先后出版了《台港文学作品选评》、《台港文学教程》(与人合著)、《解读八面人生——评高阳历史小说》(主编)等书。这部新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台港澳文学论稿》,便是他多年在这一领域教学、研究的成果。通观全书,可以说,这是一部特色鲜明的台港澳文学论著。
       首先,着力通过对具体文本的解读分析来进行批评阐释,文章感性、生动。江少川的这部论稿既能为我们带来理性的澄明通透,又能带来感性的鲜活生动。这部书稿所收录的文章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讲稿型,偏重于对作家、作品的描述解读;一为学术型,偏重于对作家、作品的研究探讨。讲稿型的文章其感性自不待言;即便是那些学术型的文章,如评述余光中的诗歌美学、白先勇的小说诗学、刘以鬯的意识流小说等篇目,无论是进行主题意蕴的阐幽发微,还是进行艺术手段的探寻剖析,都以对具体文本的阅读分析、感受体验为前提,既避免了文章的呆板枯燥,又可使读者在感性的愉悦中获得理性的烛照融通。
       其次,运用多种理论观照作品,既新见迭出,又自然圆融,无生硬之感。
       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受西方现代、后现代文艺思潮影响较大,因此,对其进行批评、解读,必然要求批评者熟谙这一套理论话语。江少川在论著中运用了叙事学、后设、原型、母题、意识流、象征、蒙太奇……等理论,分别对不同的作品进行解读、分析、阐发,既不乏新见,又自然贴切,而非生硬嫁接。《乡愁母题、诗美建构及超越》一文对余光中诗歌的评论即是如此。文章运用“母题”说来论述余光中乡愁诗歌的“中国情结”,从古今诗歌传承中去找寻余光中诗歌的文化、精神根源,接通了中国文学自古以来的悲患意识的传统,从而揭示出余光中诗歌蕴含深广的民族意识及归根母体的文化精神;在论及诗美建构时,则又运用“原型意象”原理,分析出余光中诗歌中经营的意象乃是中国特有的原型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反复出现过,具有浓郁的传统色彩、民族神韵,从而体现出一种民族的认同感。
       再次,对作家作品的关注视野开阔,文章形式多样。
       这部书稿共有四个小辑,分别评述了台湾、香港、澳门和海外华文文学,被论及的小说家、诗人、散文家、学者多达四十余人。每个小辑基本上由文学通论、专论和具体作家作品解读三类文章构成,且配之于作家专访,这些文章糅合了作家论、创作论、作品论等批评模式,理性概括与感性展述结合得较好。又由于该书稿不是文学史性质的评论著作,在选取批评对象,选取作家作品时,著者有更大的自由,可根据自己的趣味偏好及思考来决定,从而以散点透视的方法展示了当代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的面貌。
       江少川的《台港澳文学论稿》有着鲜明的特色,对研究台港澳和海外华文文学不乏借鉴意义,而对于那些欲阅读、了解和喜爱台港澳和海外华文文学的读者则更具有指导价值。
       李玉鸽,高校教师,现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