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感悟生活巧于写作
作者:余宏辉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李杜诗篇万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写作人才。在素质教育进行轰轰烈烈的今天,在新的课改形势下,创新成为教育界畅谈的热门话题,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民族进步的动力。”当前开展素质教育,培养一批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是每位教育者责无旁贷的责任。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人文学科,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创新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对于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写作教学,创新的空间更广、更大。因此,除让学生多读多写文章以外,提高写作技巧,培养写作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如何提高?如何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对生活有悟性,对写作思路进行“巧”安排。
       当前,诸多中学生作文的共病是“雷同”、“仿造”,甚至抄袭,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内容平淡,在立意、选材、构思诸方面形成思维定势,缺乏新意,究其原因,除对写作技巧的掌握、写作训练的强化不足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对生活的“感悟”不够,对写作技巧的科学安排不够。
       感悟是创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洞察力,是创作者对生活的一种独特感受能力,是创作者对生活的思考能力。没有在生活中积累大量素材,不抓住“源头活水”,并进行筛选、加工、产生感悟,是很难写出有影响力的作品的。古今中外的文豪为何能创作出不朽的名篇名著,写出好文章,就是因为他们留心观察生活,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并认真地探究生活真谛,感悟生活中蕴含的道理,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贬斥生活中的假、丑、恶,创作出有影响力的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力作。如曹雪芹、鲁迅、福楼拜、莎士比亚等,谁不是创作的高手?他们对生活的感悟情有独钟,故写出不朽的名著。
       我们在写作中也应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感悟能力,如能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是一定会写出有独特见解的好文章来的。如在一次以“岁月花絮”为话题的作文写作中,有几位学生写的是钓龙虾,可有一位学生的写法却与众不同,别的同学只从钓龙虾中感悟到“做事需有耐心”之类,他却能从被钓起的母龙虾如何保护腹下微微蠕动的幼虾这件事上获得独特的感悟:“这小东西,爱子如此情深,斗敌何等勇敢!我怎能破坏和夺去这最美好的情感!于是我连虾带水徐徐倒入水中,丢下钩子,发誓从此不再钓龙虾。”这种独特的见解写出了作者心灵的感悟和人格的完美,反映出小作者较高的思想认识和人文修养水平。类似的感悟例子不胜枚举。
       上述“感悟”对中学生的写作非常重要,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巧授写作技巧,在立意、选材、构思诸方面狠下功夫,巧妙安排,作多方面的探究,这也是写好文章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立意要新颖、见解独特、标新立异
       近年来,从中学生作文调查中可知:不少学生作文缺乏新意、深度,幼稚化,浅显化,不能从本质上反映问题,从而暴露出生活面窄,生活积累和感悟积淀浅薄等弱点,既如此,如何改变现状?除积累生活素材、对生活有独特感悟外,还需在立意上下功夫,利用多种思维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敢于思考、敢于创新,才能独辟蹊径,写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文章来。
       如写竹,有人写它高风亮节,也有人写它经常“变节”,浪得虚名;有人写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有人写它内心空洞,徒有虚名……
       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在立意上求异、创新,打破思维定势,选择最佳立意角度,使文章富有创造性,这样的文章才有个性、有深度。
       二、选材要广泛、典型、新颖、亮点倍出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有生活就有材料可写。材料是作文的基础,是表现主题、形成观点的支柱。平时作文时,有些同学写来写去,没材料可写,眼睛只盯着身边的那几件事,这就是选材缺乏广泛性。其实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材料也应该具有丰富性。“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在写文章时,应多角度的从生活的方方面面选取有价值的材料来反映生活。不仅如此,还需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这样才有助于深化主题,能够以一当十、以少胜多,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目的。
       选材的关键还在于新颖,紧跟时代的步伐,捕捉生活中的亮点。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富有新时代的人、事、物、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如果我们固步自封,坐井观天,锁定目光,限定思维,总是写旧题材,还有人愿意看吗?因此,我们要观察生活,独具慧眼;积累生活,多多益善;探究生活,深思熟虑;感悟生活,心有灵犀;反映生活,巧于创作。抓住生活中的新信息,捕捉生活中的亮点,这样新颖的文章就会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泻于笔端。
       三、构思要精巧、新颖别致、与众不同
       作文教学中,在掌握大量有用材料的基础上,巧妙的运用新颖的构思法,这是冲出作文低谷的“高速公路”。有不少学生不懂作文门径,认为有了材料堆叠起来即可,不会巧妙构思,因此写出的文章杂乱无章,随意性很大。只有掌握了构思法,打好腹稿,才会胸有成竹的“调兵遣将”,巧排“八卦阵”,在一张张白纸上,绘出一朵朵奇特、新颖、引人入胜的“作文花”来。此法犹如盖房,先准备好材料,然后科学安排、精心设计,才能筑成称心如意的“别墅”。
       作文构思并不奇妙,只要多思、不断探究、总结,敢于创新,在实践中反馈,在积累中活用,在运用中总结,花团锦簇的构思图便会流于笔下。下面介绍几种尝试成功的构思法:
       (一)反弹琵琶构思法。
       在写作中,有的同学常按固定的思维模式去思考,不能变通,这种思维的习惯性难以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因此,在构思时,我们应克服从众心理,敢于打破思维定势,突破旧框框,独辟蹊径,作反向思维,才能找到更好的方法。如“反向奇才”物理学家法拉第从电产生磁现象得到启发,他从反方向思考问题:磁能不能产生电呢?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反复实验,终于总结出电磁感应定律。写作也是如此,我们应匠心独运、别树一帜,善用逆向思维,打破陈规,摒弃俗见,常会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如有些成语、格言:“开卷有益”、“功夫不负有心人”、“熟能生巧”、“有志者事竟成”……它们是至理,以之为论,能顺理成章,写出好文章。如我们改变思维方式,反向思考,变成“开卷未必有益”、“熟不一定能生巧”、“有志者事未必成”等,也能立出“新意”,且能自圆其说。当然这种构思方式也有误区,并不是所有的事理都可以求异,作逆向思维的。我们在写作中不能只顾求异、标新立异,而应遵循客观规律去写作。
       (二)辐射构思法。
       有的同学写小草,只会写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的同学写荷花,只会写“出淤泥而不染”;有的同学写清洁工,只会写“不怕脏,不怕累”,此种现象屡见不鲜。为了避免这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俗套,我们就可以采用此法。所谓“辐射构思法”指对写作对象先作不定向的自由联想,让思想的野马纵横驰骋,随意思考,发散出一个个观点,在众多的观点中,择奇、择新、择美来写。如:写一篇《牛》的文章,我们可以从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联想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牛工作时昂首向前的形象,联想到人民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应该像牛一样充满活力,拼搏向前:从牛的反刍特点,联想到学习应有琢磨精神,养成温故知新的习惯;从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联想到那些只作奉献、不计报酬的人……如果能从这些方面发散构思,新、奇、美的文章定会层出不穷的。
       (三)尺水兴波构思法。
       “一波三折,妙笔迭出”是对此法的高度概括。采用此法可使文章产生曲折生动的变化美,推动情节起伏变化、摇曳多姿。如写《钢笔的回忆》,可以一支钢笔为线索贯穿全文构思:生日时爸爸送笔——我爱笔——笔不见——疑人偷笔——误抢钢笔——找到钢笔——终生难忘。这样通过曲折构思,妙笔成文后,文章自然有了份量。
       (四)逆挽构思法。
       平时,众多同学在写记叙文时常常平铺直叙,记“流水帐”,读后使人感到枯燥无味,为克服此种弊端,可采用逆挽构思法。此法指在作文构思中欲扬先抑,似贬实褒,先蓄势后兴波,使文路起伏盘旋,浑然一体。这种构思法是金庸、梁羽生等小说大家惯用的方法。如辅导学生写题为《净化》的文章,有学生这样写:两邻居因扫门前落叶而争吵——成冤家对头(笔墨尽情泼洒)——学文明新风之后——两家团结,互帮互助——开出文明之花。文章通过曲折的情节,由环境的净化到心灵的净化,奇峰迭起、蓄势兴波,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总之,写作创新的方法很多,以上仅从感悟、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作一些写作方面的探究。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远不止这些,有待于进一步去研究、去发现。
       余宏辉,安徽肥西县长岗乡中心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