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民间语文]海南建省初期人才大潮实录(2003)
作者:佚名

《天涯》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石激起千层浪
       1987年8月29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次会议将审议国务院提请的关于撤销海南行政区,设立海南省的议案。29日新华社在第一时间发布了这条消息,消息不胫而走,传遍了祖国大地,传遍了全世界。
       海南建省的消息犹如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掀起了轩然大波。由于海南是我国最后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在建省的同时又办最大的经济特区,并实行比特区更特的政策。一时间,海南成了全国的热点,全世界的关注点;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成了人才向往的地方。海南吸引了全中国,全世界的眼光。当时,虽然国务院正在成立海南建省筹备组,开展筹备工作,但海南在全国迅速掀起了三大热潮:一是考察热。到海南来了解情况和政策及旅游的人纷纷涌来。二是投资热。国内外及港澳台的客商到海南投资的纷至沓来。三是人才热。要求参加海南开发建设的人,特别是年轻的专业技术人才更是像南海的潮水一般铺天盖地压过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三大热潮中,最大的热潮是“人才热”。海南行政区人才交流中心,开始时每天收到二三百封信函,接待二三十人来访咨询。到了9月份,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快速发展到每天收到上千封信函,接待来访上百号人。那会儿,从内地来的船一靠码头,涌上来的一看那穿着打扮就知是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小伙子。海府路上的招待所,如组织部招待所、军区第二招待所、省农垦局第三招待所,全住满了上岛求职的人们。大街小巷里随处都可以看到内地来的戴眼镜的小伙子。南腔北调之声此起彼伏。海府路、博爱路与海秀路交叉处的三角池,成了上岛求职人才们扎堆交谈传递信息的地方。海口市开埠以来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景观,从没见过这么多高学历的年轻人。一位军旅作家的诗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情形:“八方风雨汇琼州,十万人才过海峡。”
       海南是磁人才是铁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就仿佛海南变成了一块大磁石,紧紧地吸引着全国有志有识的人才。从1987年8月至年底,来函就达5万多件,来人达1.2万。当时的人才大潮,呈现了这么几个特点:一是来势猛范围广。除了台湾省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有来人来函,特别是一些中西部省份来人来函特多。沿海开放城市来人来函也不少,甚至当年外流到深圳、珠海等地的人才也想回来了。二是数量多质量高。在来信来访的人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百分之九十,三十五岁以下的占百分之八十五,具有高中级职称的有近7000人。三是意志坚决心大。有的人为了来海南可以说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内地一个省份有一对年轻夫妇辞去工作变卖家产带着孩子就直奔海南。有的人甚至在填写人才登记表时末尾附言是:“生做海南人,死为海南鬼!!!”海南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和吸引力?我们在接待来访中听到了这样的声音:
       ——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的湖北某工厂一位助理工程师说,他现在生活很安定,但又很平淡,他不甘心这样静静地把意志磨平。青年人敢冒险,也敢吃苦,自己安排自己命运的要求很强烈。中央把海南作为一个改革开放的试点,能来这儿工作正合他的心意。因为这儿正在开发建设,大有用武之地,可以施展拳脚,干一番事业,体现人生价值。
       ——来自北京的一位姑娘发出了肺腑之言,她说:“我在中央科研机构工作,那里人才济济,但却往往人浮于事。虽然工作比较清闲,但我的心情十分沉重。人生价值在于奉献,没有什么比得上消磨时间更痛苦了。我希望到海南,就是为了做出自己的奉献。”
       ——陕西省纺工系统的一位工程师动情地说,到海南来,说到底是奔自由来的。这种自由不是概念上的自由,是一种环境、一种政策,人能从自我中解放,达到自我创造。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实行比特区还要特的政策,肯定是一种全新的政策,全新的环境。这里将给人更大的创造空间,人的个性将得到更大的张扬。
       紧急组建“人才中心”
       来势凶猛的人才大潮,真是使得大家有点措手不及。谁都没有想到来得这样快,这样猛。于是建省筹备组主要负责人,紧急召集行政区组织部和人事局的负责人商量对策,最后决定,组织部的青年干部处和人事局的人才中心合署办公,并以海南人才中心的名称对外,抽调人员加强力量。其主要任务:一是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的来信来访的接待、咨询、复函工作。二是从中选调一批海南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三是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先造册登记,进入“人才库”,待以后需要时,再调入海南。
       根据建省筹备组的决定,9月中旬,以林明江为处长的行政区组织部青年干部处(知识分子工作处)和以我为主任的行政区人事局人才中心便搬迁到行政区组织部招待所(位于现省委大门斜对面,原是五层的小灰楼,后因城市建设已拆除)二楼办公。并以“海南人才交流中心”的名称统一对外。这幢小灰楼与海南军区二所、海南农垦三所都在海府路边上,靠得比较近,便于接待来访人员。一切布置妥当后,我们便按规定的任务着手开展工作。
       开始时,我们只要了两间办公室,后来来的人多了,又增设了两间办公室和一间会议室。这间会议室大概近二百平方米,专门作为接待洽谈用。当时求职的人们上岛的第一站就是奔向这里。海南的企事业单位,也利用这次机会到这里来设点招聘人才。为了便于上岛的专业技术人才了解单位用人情况,我们根据各企事业单位需求情况,设计了《海南各类专业人才需求一览表》张贴于墙上。刚上马的海口纺织印染厂、速溶咖啡厂和海南农垦农具厂也竖起了招聘专业技术人才的牌子,让专业技术人才对“号”入座。那幢小灰楼成了人才需求的集散地。也可以说是人才市场的雏形,现在的人才市场是从那时起步的。每当人们谈及当年的人才大潮时,肯定谈及那幢小灰楼。小灰楼给当年上岛的人们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为了使人才的来访接待、信函处理、引进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我和明江同志商量把人才中心的17个人编成三个组,一个组负责上岛求职人才的接待咨询,一个组负责岛外求职人才的信函处理及发函商调工作,一个组负责人才的分类登记造册等工作。
       由于人才求职信函增加迅速,每天达上千封,上班时间根本处理不完,信函越积越多,我心里非常焦急。建省筹备组主要负责人,要求我们对于来函要做到每信必答,每函必复。这时有人建议下班后把信函带回家处理。我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我便动员大家,下班后把信函带回家利用空余时间加班加点答复。那时同志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涨,都能按时按要求完成任务。为了鼓励大家,我们还给同志们发了一些补贴。
       建省筹备组组长许士杰非常重视人才引进工作,也非常关注人才中心工作的进展。他曾先后三次到人才中心视察指导工作。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他参加开完中共十三大会议后,从北京返回海口的第二天,便到人才中心了解情况,检查指导工作。那天他上身穿着浅灰色的茄克,脚上穿着轻便的旅游鞋。他的穿着非常朴素和普通。如果你不认识他,还以为是一个很平常走在马路上的慈祥老人。他没有坐小轿车,是从省委院子里走过来的。他的秘书跟在身后。他由于走得快,额头上沁出了小小的汗珠。没有打招呼,没有前呼后拥,也没有记者跟随。他径直地走入人才中心。他边查看人才档案库上的“人才登记表”,边听取我的汇报,并不时插话和我们讨论了解一些具体问题。他还抽查了一些来信来函,认真阅读上面的内容。当他看到有几个年轻小伙子在填写人才登记表时,就微笑地走过去与他们亲切交谈。他临走时说,你们工作量很大,很辛苦,要改变工作手段,要引入现代化管理,比如计算机管理等。这样既可以减少劳动强度,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他还问我们有什么困难,当我们说目前经费较困难,难于应付日常工作时,他默默地点了点头。这事我们只不过说说而已,当时财政很困难,我们也不抱很大希望。谁知过了几天财政就给我们划拨了十万块钱的办公经费。
       建省筹备组的主要领导这样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人才工作,对我们来讲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大家都表示,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做好人才引进工作,以不辜负领导对我们的期望。
       根据许士杰同志的指示,我正考虑如何引入计算机管理人才信息的问题。这时华中理工大学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愿意和我们合作。华中理工大学在建省前就和海南有合作伙伴的关系,该学校从1984年起,在科技开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为海南的有关部门做了不少工作。并成立了“琼华技术开发联合公司”。他们表示愿意无偿提供设备和技术,并派技术人员马上研制。华中理工大学是国家教委直属重点大学之一,有研制各种标准化、规范化数据库系统的经验和一支专业化水平较高的科研队伍。他们是可以信赖的。于是我便从我们工作实际,提出了总体设想、技术标准和要求。于1988年1月12日正式委托华中理工大学研制海南网络人才交流信息系统(简称“计算机人才库”)。这套管理系统,包括三个信息子系统。一是“人才交流库”系统,存储全国要求来海南工作的科技人员交流登记表;二是“人才需求库”系统,定期输入全省各单位的人员需求情况;三是“人才管理库”系统,存储全省现有科技人员基本情况。该系统初步设计库容量为10万份记录,每份记录平均200个汉字,编码达到标准化、规范化要求。系统具有先进性、通用性、保密性和可扩充性,并有联网及通信功能,有分类、统计、分析、打印制表等功能。这次合作华中理工大学不仅提供了价值15万元的硬软件,还给我们进行人员培训,计划在3个月内完成微机系统的研制、安装和调试工作。到了4月12日,华中理工大学按时交付使用并开始运行。这缓解了海南当时人才交流信息管理靠手工作业的困境,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为海南人才交流管理实现科学化和市场化创造了条件。这也是当时全国第一个用计算机管理人才信息的省份。1990年,海南省网络人才信息系统还被海南省科学技术厅、组织专家进行鉴定评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不和谐的声音
       1987年12月,十万人才过海峡,达到了高潮。海口的大街小巷的人流中,夹杂着许多戴着眼镜,背着旅行袋,手上捏一张海南旅游地图,气质与本岛人迥异的青年男女们。海府路的招待所、旅店人满为患。到了晚上全都挂出了客满的牌子。截至12月19日到岛上求职的人才已达11900余人,来函求职的约有7万人,总计8万余人。当时人才中心每天接待的人数聚(骤)然飙升到300人以上,最高时达500多人。这股滚滚的人才大潮,一点也不亚于十九世纪美国开发阿拉斯加的淘金热。
       由于海南当时尚未正式建省,省直机构也未建立。开发建设的规划正在制定之中,大项目的引进也在洽淡之中。大量的作为经济实体的公司、企业、机构还在筹组,外资、合资企业还在酝酿、谈判之中。原有的机构、企事业接收人才的容量也很有限。这就造成了僧多粥少,能给来的人提供的工作岗位极少,供求矛盾相当紧张。于是乎,海口的街头巷尾出现了独特的景象。许多求职的人才,在他们的盘缠花光之后,为了坚持到海南开发建设高潮的到来,他们便有的合伙开小排档,自称为“人才饭”、“人才面条”、“人才饺子”。一来解决吃饭问题,二来解决点盘缠。有的干脆擦起皮鞋,卖报纸,卖烤羊肉串。有的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就到建筑工地去干苦力活。开始时,他们觉得挺新鲜的,感觉很好。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先生的儿子,也曾去饭馆洗过碟子,里根总统的儿子,曾去排队找工作。我们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为什么不能去体验一下。说归说,可是时间一长,怨气就来了。他们认为今天走到这个地步,海南政府应有一定责任,你海南不是在媒体上宣传,要敞开胸怀引进人才吗?可是我们来了却找不到工作。这种怨气到了1987年12月17日达到了沸点,终于爆发出来了。这天晚上7点40分,上岛求职的人才,大概有300多人,以“志在宝岛联谊会”的名誉,在港口售票大厅(三角池东湖宾馆对面)集聚。一个小伙子站出来说,我们要选出代表和当局对话。第一,希望能为大家提供食宿,如不能免费,每人每宿、每餐各收五毛钱;第二,有病的享受公费治疗;第三,为辞去工作的,丢了包的,没有返回路费的,解决经费困难;第四,对三月份是否封岛、人才引进的方法、手续是什么,给予解释。请大家讨论,有没有不同意见或补充意见?这时群情激奋,有人喊到政府去!人们就渐渐地往外走,出来后就径直往行政区政府的方向走去,队伍松散,拉得很长,后面的不知要干什么,便跟着走,到了政府大门口,三三两两坐下来,求职的人们说要见许士杰、梁湘。
       面对这种局面,如果不及时地做好说服和解释工作,它将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甚至危及社会稳定。于是,时任行政区委组织部部长的谢百泉,便紧急召集我们人才中心的同志们,与求职者们进行对话谈心。大家到了行政区政府(现省政府)大门后,便分头到求职者中去交谈,形成了许多小圈。给他们讲当前的形势,讲人才政策,讲海南的发展规划,希望他们到人才中心去登记,海南将有计划有步骤分轻重缓急引进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到了凌晨一点钟,人渐渐散去,两点钟后,人就走完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件事刚平息下来,过了几天,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有两个求职者突然找到我家对我说,有人到组织部招待所、军区二所和省农垦局三所与住在那里的求职者串连,拟定明天(星期天)早上,上街游行并到行政区政府请愿,要求安排工作。我马上意识到事态的严重。连夜便给时任行政区党委副书记(分管党群)的董范园同志汇报。董范园同志非常果断,她马上布置,由组织人事部门的同志们组成三个组。由她带一个组,另外两个组分别由组织部和人事局的主要领导带领,明天一大早,在求职人才未出门之前,分别进入三个招待所,与求职者对话沟通,做说服解释工作。由于及时制止和说服最后事态平息了。再后来有几次有的人想闹事,甚至有的跑到海口公园去聚会请愿,但都被及时发现制止了。为了此事,1988年2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还向全国各省市专门发出通知,主要是说,目前海南正处于建省筹备阶段,可安排的人员极为有限。如确有建设海南之志,可用书信联系。海南将根据建设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引进所需人才。要求各地做好到海南求职人员的劝阻工作。这以后人才大潮才逐渐地回落,趋于正常。
       抓住机遇引进人才
       经人才大潮的这么一冲击,建省筹备组的主要负责人也意识到, 尽管我们安排人才仍很困难,但从长远考虑应该抓住机遇引进海南开发建设急需人才。于是便召集有关方面负责人进行研究,最后便决定,海口、三亚和省直企事业单位应抓住这次机会,克服困难,想方设法,采取措施,引进急需人才,以改变干部人才队伍结构,提高素质。
       海口市委、市政府首先做出了反应。市人事局发出了通知,凡有大专以上学历,并服从组织安排的专业技术人员,可到人事局登记。拟从其中选一些素质比较高,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街道、乡镇企业和一些亏损的落后工厂及新建企业中去。当时就有300多人报了名。最后选定了137名专业技术人才,并给这些人才的所在单位发去了商调函。另外还选中了13名层次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暂时安排在市人事局经济技术开发公司搞咨询工作,为海口将来要发展的电子、电力、化学、微生物、城市规划、设计等做好人才储备。
       省直企事业单位也引进了一些急需的人才。海南大学、海南人民医院、海南广播电视局、海南纺织工业总公司、海南汽车制造厂以及原海南外贸系统的一些企业,也从这批人员中选调了一些人才。
       到了1988年年初,根据建省筹备组的指示,拟定4月份由组织和人事部门组成四个招聘工作组,分赴北京、西安、武汉、重庆,引进海南急需人才。3月份,招聘工作组出发之前,由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谢百泉和省人事劳动厅副厅长谢冠洲带着林明江同志和我到北京,向中组部和人事部汇报海南的干部和人才工作,争取两部对我省赴全国各地招聘人才予以支持。后来两部还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组织人事部门配合和支持海南的人才招聘工作。招聘组到了招聘地之后,招聘组立即开展工作,同要求来海南参加开发建设的各类人员直接见面,就地进行考核,审查档案,当场拍扳确定调入,大大地提高了效率,也为当地要求到海南开发建设的人才提供了方便,免去了长途跋涉乘坐车船之苦。
       然而,当时引进人才的成功率并不高,只有35.2%。内地人才单位所有的观念,人才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很严重。特别是一些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才,他们宁可让他们闲着养着也不放人。人才难以流动,仍是一潭死水。我想照此下去,我们海南将招不到急需人才,特别是高中级人才,并错失大好良机。于是我便给时任海南省人事劳动厅厅长罗席珍同志汇报,并提出创新制度和政策的设想,只要海南急需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如果单位不放人,本人可辞去公职。然后我们可以重新吸收录用,恢复原身份享受原待遇。罗厅长听后非常赞成,嘱我们赶快起草文件,经厅长办公会研究后与有关部门联合下发。在罗厅长的重视和指导下,于1988年11月9日省人劳厅与省公安厅、省财政税务厅、省粮食局共同下发了《关于吸收录用省外辞去公职的科技人员的暂行规定》。这一举措,打破了人才单位所有、部门所有,人才难以流动的壁垒,在全国引起了轰动,许多大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条消息,在海南的引进人才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大大提高了引进人才的成功率。
       1987年8月至1990年初,海南共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近3000人,其中高级职称近200人,中级职称近700人。这些引进的科技人才为企业注入了活力,促进了海南新的专业学科的形成,改变了一些单位的文化、知识结构,为填补海南科研项目的空白,为新产品的开发和企业的技术改造做出了贡献。引进人才成为了海南经济特区开发建设的骨干力量。
       资料写作者:林志向,公务员,1988年任海南人才交流中心负责人,现居海口。以上资料由作者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