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名家小辑]国民党无大臣之风
作者:李 敖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4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蒋梦麟《西湖》里提到一个故事,他做教育部长的时候,与党国元老吴稚晖意见相左,吴稚晖跑到教育部,双目炯炯有光,厉声说道:“你真无大臣之风。”蒋梦麟听了,第二天就辞了职,回到北京大学。刘半农教授闻之,乃刻了一方图章给他,文曰:“无大臣之风。”
       大臣,在中国传统里,是一个大字眼、一个庄严字眼,从《周礼》到《札记》、从《论语》到《庄子》、从《管子》到《荀子》等等书里,我们都可看到大臣的字眼。大臣虽然是一种官吏,但它的抽象涵义,却丰富得很。在中国政治人物中,大家很讲究的一个自勉条件,就是要有“大臣之体”。“大臣之体”的条件很多,诸如主敬、盛德、清介、雍容、识大体等等,都属之。正因为有“大臣之体”的当事人身份不是常人、不是小官,而是大臣,所以大臣立身行事,不能以常人论、以小官显,而要在持身之严、守道之坚、辞色之谨、原则之维护上,都远超常人与小官的标准之外。大臣的特色在定天下大计、定百年大计,在定大计之中表现自己,为国为民做大事、坚持大事,这样子表现,才正是“有大臣之风”。
       汉文帝向大臣周勃问行政业务,周勃不清楚,又脸红又流汗,表示惭愧;汉文帝又向大臣陈平问行政业务,陈平坦然说不知道,说这些细节去问专业的行政人员好了,不必问我,我是大臣,是管大事的。陈平不但不脸红流汗,并且怡然自得。——陈平这种分寸,就是持“大臣之体”,就是有“大臣之风”。
       汉宣帝时大臣丙吉外出,看到打群架的,他理都不理;看到农夫赶得牛喘气,他就要查了又查。人家问为什么,他说,打群架是长安市长管的小事,我是宰相,不亲小事;可是现在是春天,天不热而牛喘气,恐怕是天候失调而不利国家农业,所以要查清楚。——丙吉这种分寸,就是持“大臣之体”,就是有“大臣之风”。
       清朝大臣曾国藩把“大臣之体”、“大臣之风”的用语行动化,化为“大人之行”。他说:“天下有乡曲之行,有大人之行。世之称者,曰谨厚、曰廉静、曰退让。此三者,名之至荚,而不知此乡曲之行也;大人之职在于经国家、安社稷,有刚毅大节,为人主畏惮;有深谋远识,为天下长计。”曾国藩自己,显然是以“大人之行”自勉的,他的立身,深深影响了他的学生李鸿章。李鸿章晚年对吴永说:“我老师文正公那真是大人先生,现在这些大人先生简直都是秕糠,我一扫而空之!”李鸿章的气概,由此可见;曾国藩的风度,由此可想。
       古今“大人先生”有“谨厚”、“廉静”、“退让”美德者,在曾国藩眼中,都目为“乡曲之行”,不屑一顾;清朝大臣有这种美德者甚多,但在李鸿章眼中,“简直都是秕糠”,“一扫而空之”。可是,世风日下,在国民党的官僚政治下,连求之“乡曲之行”者,都不可得;求之清朝“秕糠”级“大人先生”者,都不可得。国民党品级的低下,真是古人不敢想象的。
       例如吴稚晖责骂蒋梦麟“无大臣之风”,但他自己,却照样一点也没有。他一辈子希旨承风,为当道家臣,又何来“大臣之风”?至于吴稚晖以下的国民党大臣,整天的把戏都是南北奔波、闲话家常、巡视考场、慰问灾区、亲督党务、政由己出、专管小事。满朝大臣,却无一个值得持“大臣之体”、有“大臣之风”,也不知道真正天下大计、百年大计是什么,该怎么定法。国民党的“大人先生”,擅长的却是如此小孩家家酒,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