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坛文丛]纯真年代的纯真歌声——台湾校园歌曲赏评
作者:徐 鲲
《词刊》 2007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台湾校园歌曲肇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和邓丽君的情歌前后相继,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大陆形成了第一股港台流行歌曲冲击波。台湾校园歌曲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纯真浪漫的青春情怀、优美动听的旋律,激荡过一代年轻人的心。如今30岁以上的人对那些纯真的歌声想必不会陌生,许多人可能还刻有温馨亲切的记忆。
70年代中期,台湾一些大专院校学生,针对当时岛内音乐的崇洋媚外现象和一些不健康的靡靡之音,他们创作演唱属于自己的歌曲,在台岛掀起一股校园歌曲热潮。台湾校园歌曲大多纯朴清新、不事雕琢,旋律简洁优美,易学易唱,具有民歌的基本特点。以“技巧趋于现代,精神走向中国”为创作原则,因而又被称为“现代民歌”。
一、浓郁的乡土气息
很大一部分台湾校园歌曲是歌唱大自然的,以及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有的赞美自然风光,有的歌唱美丽的故乡,有的表现青少年在大自然怀抱里自由快乐的情景,有的抒发恋人寄情山水的浪漫情怀,等等。歌曲中的自然纯净美丽、如诗如画,抒情主人公与大自然相近相亲,仿佛是大自然的孩子,让今天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的都市人心生羡慕。这类歌曲有《外婆的澎湖湾》、《乡间小路》、《踏着夕阳归去》、《赤足走在田埂上》、《兰花草》、《橄榄树》、《小茉莉》、《三月里的小雨》、《风,告诉我》、《故乡的风》、《清晨》、《秋蝉》、《捉泥鳅》、《蜗牛与黄鹂鸟》、《小雨滴》、《小雨中的回忆》、《大海边》、《小小贝壳》、《童年》、《拜访春天》……听听这些歌名,就会引起我们美丽浪漫的遐想,大海之滨,乡间小路上,故乡的风里,兰花丛中,有多少童年的趣事,青春的恋曲。而这一切对于如今的都市青少年甚至一些乡村孩子都难以体会,只能通过歌声,借助影视去想象了。纯真年代的温情和诗意的栖居已被现代化的滚滚车轮碾得粉碎。
晚风轻拂澎湖湾,自浪逐沙滩。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遍遍怀想,也是黄昏的沙滩上有着脚印两对半。
那是外婆拄着杖,将我手轻轻挽,踏着薄暮走向余辉暖暖的澎湖湾,一个脚印是笑语一串,消磨许多时光,直到夜色吞没我俩在回家的路上。
澎湖湾、澎湖湾,外婆的澎湖湾,有我许多的童年幻想,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
——《外婆的澎湖湾》(叶佳修词)
这首歌可以说是台湾校园歌曲的经典之作。歌名就给人新奇感,用“外婆”这样一个小的人物来修饰“澎湖湾”这样一个大的环境,出乎常人的思维,但正是这新奇的短语才可以表达出“我”对外婆,对澎湖湾的深深怀念之情。歌词运用了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人间美景,晚风、斜阳、椰林、白浪、沙滩、矮墙、笑语、脚印……尤其是“有着脚印两对半”更是神来之笔。在这辽阔美丽的背景中,“我”、“外婆”、“老船长”(外公)的形象点缀其间,共同构成了一幅人间天伦之乐图。
二、纯真的青春情怀
青春情怀总是诗,妙龄女孩哪个不曾怀春?青年男子哪个不善钟情?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正是谱写情歌的黄金时期,但情歌有多种写法,有滥情的,有纵情的,有伤情的,有苦情的。而台湾校园歌曲却是纯情的,像露珠,像水晶,也许它经不起人间现实烟火的薰烤,但它至少是纯真的、无邪的。这些情歌遵从儒家文化的审美规范,“发乎情,止于礼”。含蓄深情,充满诗情画意,一点甜蜜,一点忧伤。没有当今流行歌曲中疯狂的爱、赤裸的爱、死去活来的爱、扭曲变态的爱。台湾校园歌曲中的情歌是中国式的、古典型的,真实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纯真恋情。这类歌曲有《如果》、《三月里的小雨》、《送你一首小诗》、《你带来一片温柔》、《偶然》、《阿美阿美》、《流浪者的独自》、《瓶中信》、《风告诉我》、《忘了我是谁》、《看我,听我》、《牵挂》等等。
如果你是朝露,我愿是那小草;如果你是那片云,我愿是那小雨。终日与你相偎依,于是我将知道,当我伴着你,守着你时,会是多么绮丽。
如果你是那海,我愿是那沙滩;如果你是那阵烟,我愿是那轻风。永远与你缠绵,于是我将知道,当我伴着你,守着你时,会是多么甜蜜。
——《如果》(施碧梧词)
这是一首不错的小诗,浪漫唯美。排比手法的运用,新鲜的比喻,表达了恋人相爱相守的真情。与90年代中期的大陆校园民谣《同桌的你》等歌曲相比,多了几分诗意的纯真,少了一点世俗的琐碎。这大概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与此同时,台湾校园歌曲很少有表现消沉、抑郁、颓废情绪的,其抒发的青春情怀多是乐观、健康、阳光的,即使有一点感伤,也是青少年特有的小忧伤,是短暂的,无伤大雅的。歌中很难发现后来的流行歌曲中常见的借酒消愁借烟解闷的情景,“烟”“酒”这两个字在台湾校园歌曲中很难寻觅,这又与90年代的大陆校园民谣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例如《清晨》抒发的是珍惜时间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最高峰》表达的是登高望远心胸开朗的豪情,《让我们看云去》这样唱:“年纪轻轻不该叹息,快乐年龄不要轻哭泣”,情感积极乐观。
有的歌曲表达的是年轻人对梦想的不懈追求,也许这些梦想有点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但那也是一种真诚的青春情怀。例如《橄榄树》(三毛词)抒发的就是对梦想的执著追寻,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永远的流浪者,他一直在追寻梦中的“橄榄树”,而这“橄榄树”却难以企及,显然这里的“橄榄树”已不是生物意义上的树木,而是指“我”缥缈的梦想。歌中的“故乡”也不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而是指心灵的家园。歌曲空灵浪漫,令人遐想。
三、鲜明的民族认同感
台湾校园歌曲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鲜明的民族认同感(“精神走向中国”是创作原则之一)。作者宣称自己是“龙的传人”、“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民族自豪感溢于言表。这类歌曲有的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有的回顾苦难的中国历史,流露出历史的沉重感和沧桑感。还有的歌曲诉说的是父辈的艰辛之旅、家国之爱,辛酸之情洋溢其中(如《爸爸的草鞋》)。这些歌曲以《龙的传人》(侯德健词)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虽不曾看见长江美,梦里常神游长江水;虽不曾听见黄河壮,澎湃汹涌在梦里。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百年前宁静的一个夜,巨变前夕的深夜里,枪炮声敲碎了宁静夜,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剑,多少年炮声仍隆隆,多少年又是多少年,巨龙巨龙你擦亮眼,永永远远的擦亮眼。
这是一首厚重大气的歌曲,已超越一般校园歌曲的品位和分量。中华民族的光荣与屈辱,自豪与苦难,在歌中得到简明的呈现,抒情主人公对“龙的传人”的身份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的强盛充满期待。《龙的传人》成为台湾校园歌曲中又一首经典之作,必将被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传唱下去。
总之,台湾校园歌曲质朴、纯真、健康,像一株清丽的兰花,开放在音乐的百花园里,永远散发着迷人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