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词坛文丛]意象在歌词创作中的作用
作者:许自强

《词刊》 2007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意象这个概念在习惯上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指“意中之象”,即作者在艺术构思当中,出现于心中而尚未形之于笔墨的形象,它属于作者意识中的“象”,还没有物化为可视可闻的感性形象。
       
  意象的另一种解释为“寓意之象”,即指诗歌中寄寓着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的特定物象,它是抒情作品中最基本的组成因素。我们这里所要论述的主要是这一种意象,这种意象由意与象两部分统一构成,所谓“意”,指人的意志、思想、情绪、理想、旨趣等,是包容着理智和情感的一种复合性心理构成。所谓“象”,即指客观的、具体的、感性的物象。此说源于《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思是,文字不能写出所有的语言,语言又不能完全表达出人的意思,于是,圣人就借用“象”来表达未尽之意。当人主观的“意”,一旦同客观的“象”有机结合,浑为一体时,便产生了“意象”。意象在诗词中有哪些作用呢?
       

       
  一、化抽象概念为具体形象,使“意”的表达更加鲜明生动
       

       
  诗词最忌概念化,尤其是在叙述性的描写和议论性的说理时,空洞的说教,会严重破坏诗意,变得“质木无文”,枯燥乏味。然而,概念是人类思维的产物,艺术从根本上是不可能完全排斥概念的,关键在于怎样去表现概念,把概念化为形象。艾青说“写诗的人常常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他举了自己一首《珠贝》为例
       
  在碧绿的海水里/吸取太阳的光华
       
  你是彩虹的化身/璀璨如一片朝霞
       
  凝思花露的形状/喜爱水晶的素质
       
  观念在心里孕育/结成了粒粒珍珠
       
  “珍珠凝成的过程正如同‘观念在心里孕育’的流程。”
       
  意象化抽象为具象的作用对于说理性作品最为有用。它可以充分发挥意象多义性的特长去阐述一些辩证复杂的道理,可以充分调动听者的想象力和领悟性,更耐人寻味。试看王德的《冰的自白》
       
  莫说我冷酷无情,/我的心像水晶一样透明。/只要你把我精心地雕琢,/我必捧出如花的生命
       
  莫说我冷酷无情,/我的爱像蓝天一样纯净。/只要你给我火样的温暖,/我必报以如水的柔情
       
  这首词借助于冰的意象,用来说明许多人生道理,例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材”,平凡和高贵的转化,刚柔、冷热、硬软的转化,还可提示人们识别生活中那些“外冷内热”、“外丑内美”的世态物象和人品道德,培养一种透过现象洞察本质的认识能力……一首小词不啻一篇论文。
       

       
  二、烘托氛围,比兴兼备,增添情感的气势和色彩
       

       
  诗词不像叙述性文学,不能用大量笔墨去渲染环境、气氛,它必须以抒情为主。然而,情感是有张力的,它需要力度和强度,需要有景物衬托,制造出适当的氛围背景,这方面。意象便可充当最为经济得宜的角色。试看刘邦衣锦还乡时所唱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万。
       
  这首流传千古的小诗,一共才三句,写得气势磅礴,威风凛凛,细品起来,其妙处全在首句“大风”这一意象。它既是比,比喻皇帝权威无限巨大,如同风卷云飞,能够惊天动地,是“威加海内”的气势的具象化,它又是兴,是一种环境的烘托,是诗作的起兴,既可视作返乡时的真实的气候背景,又是诗人豪情所发的缘由。虚实皆有,比兴兼备,“大风”这一意象实为全诗的灵魂。这种单个的意象,虽还难以构成完整的意境,但有时能发挥意境难有的魅力,它可以笼罩全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故而歌词中最为常见。例如电影《铁道游击队》的主题歌
       
  西近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
       
  “落日”这一意象,在第一段主要起着烘托气氛、激发歌兴的作用。第二段则兼有“比”的用意,喻指鬼子的命运,如日薄西山。一箭双雕,点明题旨。
       

       
  三、“立象尽意”,传达那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隐情
       

       
  在人们生活中,“言不尽意”或“言难尽意”的事是十分常见的,尤其是隐秘在人们“心灵中的不确定的模糊隐约的部分。”有时确难用明确的语言所能表述。古人感叹“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一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这时,语言表意的功能显得软弱无力,只有依靠意象了。意象的功能颇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借有形之景传达无形之情,以视觉形象映示心灵的颤动。拿“愁”来说,“愁”是人类生活中最常遇到的,又是最繁复、最抽象的一种情感,怎样才能区分出不同愁的种类、程度差异和千变万化的情状呢?只有靠意象。例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有了分量,这是写愁之沉重、压抑,多指爱情上的失意、挫折。“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若问闲愁愁几许,一川烟革,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愁”有了形状,这是说愁之迷茫、烦乱,多喻缘由不清之失落惆怅。“同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这是说愁之无尽无休,不断滋生。在这里,“愁”有了动势,多喻人生重大之不幸。“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晓枝》)在这里,“愁”化作为花鸟,这是说愁之纤细,柔弱。多喻莫明其妙之闲愁此外,还有如“高堂明镜悲白发,朝为膏丝暮成雪。”说愁之来势迅猛,“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说愁之排解无奈等等。总之,人们可以依据意象的特征去辨析各类愁的内容和程度。
       
  人类还有些情感更加奇特复杂,几乎是语言无法传达的。试看晓光的《两颗星》
       
  你是一颗星/我是一颗星/并肩而行的时候/默默无声/遥远地相望/你又温情脉脉/向我眨起眼睛……
       
  这似乎是一种特殊的温情,也许它正蹒跚于友情通向爱情的途中?也许它是爱情的一种矜持、腼腆的暗示?也许它是某种性格内向的“热水瓶”式的柔情 尽可任凭想象。再看黄淑子描写的《初恋》更加纤细微妙
       
  初恋是早春里鹅黄的叶片/初恋是吉它上烦乱的节奏/初恋是青梅土滴下的雨点……哦初恋/酸酸又甜甜
       
  初恋是浪花中轻荡的小船/初恋是云海里朦胧的
       
  弯月/初恋是砂窗外晃动的红衫……哦初恋/浓浓又淡淡。
       
  词中一共运用了六个意象来形容初恋的滋味。前三个还较清晰“早春鹅黄的叶片”喻其娇嫩柔弱而美丽,“吉它烦乱的节奏”喻其动听却变幻难测,“青梅上雨点”喻其清新喜悦却带点酸涩。后三个意象内涵更加微妙,既可以是情人甜蜜幽会的暗示,又可深化前三个意象的寓义“浪花小舟”喻初恋之欢乐而起伏不定,“云海弯月”喻其朦胧纤秀,而时明时暗,“晃动红衫”喻其炽热、冲动又若隐若显,这样就把初恋那种时浓时淡、时酸时甜的敏感心理委婉曲折地顺吐出来。
       

       
  四、“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用意象传达“言外之旨”
       

       
  诗贵含蓄,讲究的是“言外之昧,弦外之响”,诗的底蕴
       既可渗透于字里行间,也可飘浮于言词之外,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司空图把含蓄概括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即真正要说的意思并不直接点出,却把所描绘的事物的精神实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做到“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试看李商隐的名篇《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枉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对这首诗的解释历来极其分歧,把它说成悼亡诗、爱情诗、咏瑟诗、政治诗莫衷一是。主要原因在于这诗的意象本身就迷离恍惚,尤其是关键的中间四句,完全采用象征、隐喻手法,各自独立,互不联贯。这些意象的言外之义大致可理解为“庄生梦蝶”喻人生无常;“望帝春心”喻坎坷遭遇,“沧海泪珠”喻红颜薄命,“蓝田暖玉”喻才华见埋。四组意象,几乎概括了人生各个方面的悲剧,令人感慨至极。追求“言外之旨”是我国古典诗歌鉴赏中一条重要的审美原则,古代诗论中提出的所谓“神韵”、“滋味”、“意趣”、“格调”、“风采”等无不同此相关。
       
  不过,歌词不同于诗,词的意象内涵不能完全隐潜于言外。歌词意象必须“言内意”同“言外意”相结合,须在“言内意”表达清楚的基础上再包含一定的“言外意”,试看金波的《你不要问我是谁》
       
  你不要问我是谁/我是那山间的流水/追寻着干旱的土地/带击一片青翠/我也是一只报喜鸟/款款地飞,款款地飞/你找到春天,就找到我……
       
  我是那明月的光辉/照耀着森林原野/带去甜美的安睡/我也是一阵晚风/轻轻地吹,轻轻地吹/你找到安宁,就找到我……
       
  这首歌词中的四组意象,都有较为明确的言内义“流水”给人带来膏翠,“报春鸟”报导春之到来,“明月”带来安宁,“晚风”意味着温馨。它们是人间四种惹人喜爱的、为人类造福的意象,似乎象征着一种高尚的奉献精神。然而,倘再细问下去,“我”究竟所指是谁?是指人?指物?指景?是指情感、指理想?是英雄?凡人?神仙?作者并未回答,正如歌题所说,“你不要同我是谁”,也许指什么都可以,又都不很确实,这就给听者留下无穷回味的余地,也正是这首歌词的妙谛。
       

       
  五、诗贵意境、词重意象
       

       
  意象在诗同词中所占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有所不同的,总体看来,诗贵意境,词重意象。诗讲究许多意象有机构成的意境的整体美,而词适于单个意象自由运用的比兴美。
       
  意境之美贵于整体,欣赏时重在领悟,非一般听众所能接受。而意象的寓意比较单纯明确,又以个体面貌出现,小巧玲珑,它可“比”可“兴”,可多可少,可以随意插入或退出,运用起来相当灵活自由,同歌词中常见的直抒胸臆结合也较为方便。
       
  其次,意象最适合于歌词文体的特性。歌词的容量比诗要小,一般只有两三小段,倘若除去歌词中难免的重复、反复和必要的过渡性说明、语气性词语,其实际容量大约只能相当于一首短诗。而它用语措辞却不能像短诗那样精练、跳跃,在形象性、寓意性方面又不能比诗降低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外形短小,内涵丰富的意象,自然是歌词最相宜的伴侣。再者,歌词主要是一种听觉艺术,必须一次性打动听众,它的短暂性、瞬意性可谓稍纵即逝,留给听者思索回味的余地甚少,远不像读诗那样优悠从容。加上听歌时曲调吸引了人们大部分注意力,对歌词往往较难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听下去,更不容易专注于某一个字,去琢磨再三。正如党永庵所说,“歌词是一种特别注重‘现场效应’的诗,从容不迫地咀嚼、品味与它无缘。”这就决定了歌词必须要有一两句挺拔出群,引人注意的精彩句子。我国著名音乐家李凌把这种关键句称之为“诗胆”,“诗胆就是诗中体现全诗精神最突出之处,是诗中要义,好像画龙点晴的点睛之笔。”歌词中的“词胆”虽然不一定都以意象的方式出现(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但多数是离不开意象的。如《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贺东久、任红举词),《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凯传词)等。二者相比较。应当说有意象的“诗胆”更富艺术魅力。因此,对于歌词创作来说,铸造出一两句富于新鲜意象的核心句,往往是成功的一半,它的作用不亚于器乐曲中主题的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