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词坛文丛]《乔羽论》选登(连载四)乔羽歌词雅俗共赏的审美趣味
作者:魏德泮

《词刊》 2006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倡导的关于文艺应该具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理论,是美学史上文艺民族性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一理论的正确性,不仅属于过去,而且是属于现在和未来的。乔羽正是以自己的创作获得“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文艺徽章的词坛泰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相统一、雅俗共赏的创作风格,使乔羽的歌词拥有最广大的听众,步入歌词艺术的圆熟境界,为同时代其他词作家所未及。
       
  如果说近代歌词佳作中李叔同的《送别》、龙七的《玫瑰三愿》是高雅的,罗大佑的《童年》是通俗的,那么乔羽的词作则大多是雅俗共赏的。雅俗共赏是指作品既是高雅的,又是通俗的,文化高的人和文化低的人都可以欣赏。
       

       
  一、以“五寓”达到雅俗共赏
       

       
  乔羽说,我主张歌词艺术要寓雅于俗,要雅俗共赏。只有寓雅于俗,才能达到雅俗共赏,雅俗共赏是歌词艺术的最高境界。你别看不起雅俗共赏,那太难了,只有歌词大家才能做到雅俗共赏。他认为歌词“不是看的而是听的,不是读的而是唱的,因此它必须寓深刻于浅显,寓隐约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俗。它的独擅之处在于直接诉诸听觉,这是限制,也是自由。这是无可奈何,也是英雄大有用武之处。”乔羽正是通过这五个“寓”(以下简称“五寓”)让作品达到雅俗共赏的。乔羽说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专业词作家,他的(离骚)也注意吸收好多民间的东西,曹操父子有的诗也带有民歌的味道,在当时,都是雅俗共赏的、充满生机的东西。歌词天生就应该是大江大河的大景观,必须跟老百姓息息相关,让老百姓能理解接受,才能产生最大的社会反响。歌词不能束之高阁弄成象牙塔似的小景观,那样脱离老百姓,就容易衰败。1989年他在《<绿色摇滚>序言》中对近年的歌词创作提出意见说:“歌词创作有避‘俗’趋‘雅’的现象。这可能与提倡加强歌词的文学性有关系,如果是这样,这是一种误解。歌词是语言艺术,它的文学性正在于语言生动与准确。而不是从书本上寻找词藻,把歌词写得文绉绉的,不是活泼泼的。生僻和晦涩,是歌词的大忌。一切艺术特别是歌词艺术,以雅俗共赏为好,以孤芳自赏为患。”这一段话可看出他是极力提倡歌词的雅俗共赏的。
       
  乔羽的歌词是怎样做到雅俗共赏的呢?“雅”与“俗”是一对矛盾,歌词大“雅”了,文绉绉的,曲高和寡,受众必少;太“俗”了,没有文化品味,缺少诗的韵味,稍有文化的人便瞧不起。要做到雅俗共赏,让最广大的人民大众从歌词受益,必须处理好“雅”与“俗”的关系,把握好一个“度”字,让歌词雅中有俗,俗中有雅。如乔羽的《微山湖》:
       
  自小生长在湖边,/芦花浩荡藕花鲜。/举网便知鱼虾富,/来往常见万里船。
       
  一篙点破水中天,/风平浪静好行船。/也有波涛迎面起,/舵杆在手稳如山。
       
  湖边儿女强中强,/管天管地管龙王。/一湖好水随人意,/藕花香时稻花香。
       
  “湖边儿女强中强,管天管地管龙王。一湖好水随人意,藕花香时稻花香。”前两句通俗明快,如顺口溜,后两句雅致而有诗的韵味,这样文化高的人读了觉得有意味,不是白开水;文化低的人读了也能懂、好记,这就是乔羽追求的雅俗共赏的审美趣味。当然,这并不能理解为是“雅”的几句,“俗”的几句。乔羽是在对我国古典文学有深厚积淀的基础上,对“五四”以来汉语白话语言以及老百姓的口语进行了创造性的提炼,对世界优秀文化予以消化和借鉴,旨在打通古今、融汇中外,“寓深刻于浅显,寓隐约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俗”,来创造雅俗共赏的歌词风格。
       
  “五寓”的含义虽然各有侧重,但往往是互相交叉、重叠的,不宜把它们截然分开。下面从乔羽的几首词作,看他是如何运用“五寓”达到雅俗共赏的。
       
  1988年由毛阿敏首唱的《思念》,是在海峡两岸隔绝近四十年后有了辗转见面机会的背景下创作的:
       
  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不知能作几日停留,/我们已经分别得太久、太久。
       
  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为何一去便无消息,/只把思念积压在我的心头。
       
  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难道又要匆匆离去,/又把聚会当作一次分手。
       
  1988年1月19日第一个台湾回大陆探亲团获准来到大陆,此后,来大陆探亲者络绎不绝,亲人见面时那种相见恨晚、欲说还休的情感令人感动。这首原先不是当歌词写的,只是作者头脑中忽然有个感触就写了下来。没想到经谷建芬谱曲后,一时间唱遍祖国的大街小巷,还传到台湾以及世界华人中间,久唱不衰。第一段是这样的:“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不知能作几日停留,我们已经分别得太久、太久。”这首词三段共十二句,采用了《诗经》复沓的手法,每段头两句是一样的,叙述都在后两句上。二、三段后两句分别是“为何一去便无消息,只把思念积压在我心头”,“难道又要匆匆离去,又把聚会当作一次分手。”读起来十分明朗、直白,但写得非常有感情,它是内心深处非常深沉的一种感觉,用极为明白的语言写出来。似对昔日恋人的思恋,又像历经岁月沧桑后对久别友人的倾诉,表达出微微的失意和淡淡的怅惘,唱后这种情绪仍久久萦怀,挥之不去。有人说,这首词从“见面”到“叙旧”到“分手”能成为一个故事、一部戏,给听众留下许多联想的空间,尤其是“蝴蝶”这个美丽而飘逸的意象更耐人寻味。乔羽在旧金山硅谷与中国科学家见面时,许多人间他:“歌词中‘蝴蝶’是指谁呀?”乔羽说:“那不是说‘好像一只蝴蝶’吗?”他们又紧追不舍地问:“谁好像一只蝴蝶呀?”乔羽只得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蝴蝶,我不过是说出了你们心中的秘密而已。”难怪有人说《思念》是中国朦胧诗中最好的一首,它句句明白,整体朦胧,结句以“蝴蝶”飘忽不定的艺术形象概括了人们暌隔之态,聚少离多之情,内含丰厚,与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几乎可以媲美。它是很隐约的,又是很明朗的,它是很曲折的,又是很直白的,它写得很文,却没有一点儿文人学究气,充分体现了乔羽歌词雅俗共赏的风格。
       
  《夕阳红》也是最能体现乔羽雅俗共赏审美追求的代表作之一: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
       
  人生老年阶段的美,是个多么凝重、复杂的主题,需要多么高的立意和多么深的情感来展现。然而乔羽用八句话,就把它明朗而通俗地表现出来了,足见静默观照之功,尽显我手写我心之力,让人一听就懂,又耐人寻味。“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
       红。”用“温馨”、“从容”的“夕阳”来隐喻老年人,非常恰当。由于生理的原因,人老了,很快将离开这个世界,所以老年人对世界、对人类、对人生的情感最依恋最温馨;他们饱经生活的磨练,阅历丰富,处世就更加从容而有气度。接着,他所选的比喻都是大家所熟悉的,感到亲切的。“晚开的花”、“陈年的酒”意味着晚而弥香、老而愈浓。人生有好几个花季,早开的花是灿烂的、稚嫩的,往往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晚开的花则是成熟的、经久的,它是人生快谢幕的阶段才开的花。茶要新,酒要老,人越老生活经验越丰富,越具有成熟的美。“迟到的爱”不是指前头没有爱,只是“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只有尝够人生酸甜苦辣的人,经过不断的理解、感悟和升华,才最懂得爱,只是这时人已老矣,所以说是“迟到的爱”。“未了的情”人皆有之,人活在世上是靠着真情来维系的,人要走了,情却没有完,这是生理与心理的矛盾,也是一种无奈,它道出了“夕阳”的本色。然而,“未了的情”却还是能够传之久远的,“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人走了,物质灭了,精神犹存,永存在那片瑰丽的夕阳红之中。谁听了不会从中得到深深的慰藉,感到一种精神的解脱和灵魂的升华呢?综上所述,人们自然会得出一个结论,由多少真情与爱心汇聚、幻化而成的“夕阳红”是“最美的”。八句话,它激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引发人们的思考,超过厚厚一本书。它受众面之广、之久,超过许多小说、电视剧,他把深刻的道理隐含在一个熟悉的形象中,让人慢慢思考,他把难说清的话寄寓在几个浅显的比喻中,让人反复琢磨。他的词像甜酒,容易入口,后劲却很足。这就是歌词大家的风范,这就是雅俗共赏的功效,这就是艺术美的魔力!
       
  乔羽应邀为描写东汉大数学家刘洪的电视剧写歌,刘洪发明了算盘——人类第一个计数器,算是他一个显著的成就,于是乔羽就写了《算盘歌》:
       
  下边的当一,上边的当五,一盘小小算珠,把世界算了个清清楚楚。哪家贪赃枉法,哪家洁白清苦,俺叫你心中有个数。
       
  三下五去二,二一添作五,天有几多风云,人有几多祸福。君知否?这世界缺不了加减乘除。
       
  如何构思这《算盘歌》?他没有直接写刘洪,因为刘洪不像张衡,大家对他不熟悉,写进歌里让人纳闷;也没有写算盘发明的经过和发展等,这些科技术语专业性太强,多数人会感到乏味。作者从歌词酝酿构思开始,就按雅俗共赏的审美要求来决定素材的取舍、语言的选择。“下边当一,上边当五”,开头两句简单直白的话就把算盘的基本结构写出来了。“一盘小小算珠,把世界算个清清楚楚”,注意,不是“账目”,而是“世界”,这一句压在那儿,为后边内容的引申埋下了伏笔。“哪家贪赃枉法,哪家洁白清苦,俺叫你心中有个数”,内容外延扩大了,算盘的功能已不是算简单几个数字,而是关系到反腐倡廉的大事了。演唱的人觉得有劲,小算盘唱出大主题;听歌的人也觉得有劲,哈,这算盘的功用还真不小。歌词最后说:“天有几多风云,人有几多祸福,君知否?这世界缺不了加减乘除。”一位党校的老师对学员说,乔羽最近写了一首反腐败的歌,你们注意到没有?以后他写的歌,你们要注意,他的歌经常提出各种问题来。一首歌写出来,人家爱唱,爱听,还爱谈论,不就成功了吗?这就因为作者心中有大众,总想着这个时代的老百姓大众,他才这么写。按雅俗共赏的要求写,才能引起最广大听众的共鸣。
       
  乔羽的词作中也有很直白的句子,表现的内容却丰富曲折。如《莱州市歌》中说:“贫穷的,让它富!陈旧的,让它新!懦弱的,让它体魄雄健!衰老的,让它焕发青春!”直抒胸臆,把市民的愿望呼喊出来,看似直白,却洋溢着激情,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涵盖面极广,涉及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方方面面。乔羽词作中的有些语言,如《汾河流水哗啦啦》中的“黄澄澄的谷穗好像狼尾巴”,“新家新业新天下,再不困守那单门独户旧篱笆”,《世界需要热心肠》中的“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等等,都体现出寓文于野、寓雅于俗的语言特色。
       
  我们再来读读《河流》吧,其中有这两句:“有时候忧愁是幸福的前奏,有时候幸福是忧愁的源头。”它和我们的祖先老子说的“祸兮福所伏,福兮祸所倚”意思是一样的,但表达却大相径庭。后者古奥典雅,是古人当时的用语,前者通俗流畅,是活在当今人们口头的语言。一雅一俗,各有各的用场,作为歌词要让当今人们传唱,就得寓雅于俗,乔羽深知个中三昧也。
       
  值得一提的是两首内容直奔主题的命题作文《难忘今宵》和《爱我中华》,一首为晚会结束曲而写,一首为少数民族运动会会歌而作。这两个命题都很直露,一般人容易写得浅白、概念化,难以驾驭。可到了乔羽笔下,前者运用古典文学的技巧,写得简练而含蓄,末尾“青山在,人未老”以景结情,此情绵绵。后者运用民歌复沓的手法,把语言组织得形象生动、一气呵成:“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健儿奋起步伐……”整首词洋溢着爱国主义之情。由于词中有民族深情的铺垫,有体育赛场特定氛围的烘托,“爱我中华”在这里给人的感觉已不是概念化的口号,而是各族人民从内心进发出的一句肺腑之言。这些都是寓曲折于直白的体现。有的题材难写,有的命题难作,可乔羽却能驾轻就熟,从容自如,胜任愉快,而且能在短时间里完成,显示出大手笔的功力。
       

       
  二、称道梅兰芳等几位雅俗共赏的艺术家
       

       
  乔羽经常称道几位艺术家,认为他们都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如京剧大师梅兰芳,他的演技高,观众多,从老百姓到高级阶层都喜欢。画家齐白石,大功力,早年主要刻图章,六十多岁才出名。他衰年变法,依靠长年积累,到晚年来一次飞跃,变得极其单纯、极其天真。他画的那虾、那小鸡一片天真、活泼,小孩喜欢,大人喜欢,懂画的看了喜欢,不懂画的看了也喜欢,这就是雅俗共赏。而黄宾虹也是个有独创性的大画家,但他的画难懂,喜欢他的觉得不得了,但一般人不容易看懂。乔羽认为“雅俗共赏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齐白石高于黄宾虹,梅兰芳高于程砚秋,就高在这一点上。”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也是雅俗共赏,冼星海是在法国学音乐的,他没有一切西洋化,而是吸收西洋技法,突出中国民族风格,大众喜欢,该作品成为世纪经典。我们从乔羽对歌剧《白毛女》的评价中,也可看出他对雅俗共赏的重视,他说:“《白毛女》所体现出来的两项原则,却是千古不磨的。一,它表现了一个与整个民族命运攸关的重大主题,我以为这个主题可以表述为:必须打倒一个旧中国,必须建立一个新中国。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即将胜利,解放战争即将开始之时,全国千百万人民群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主题引发了大震动,因此当时这部歌剧的演出,成为历史的盛举。二、这部歌剧采用了当时的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真正做到了耳目一新,雅俗共赏。有了这两条,任何艺术都会取得巨大的成功。反之,便会出现犹豫傍徨,不知所措。”关于歌词的雅俗问题,二十世纪初学堂乐歌时期,就有人提出。梁启超曾对歌词创作原则提出意见,认为不能“太雅”,“太雅则不适”,也不能“太俗”,“太俗则无味”,同时还应“使合儿童讽诵之程度”,“又不失祖国文学之精粹”。当时叶中冷提出了自己的雅俗时宜的原则,认为“遣词亦宜雅俗,寓意均关讽劝”,在歌词的雅俗关系上他认为:作雅歌易,作俚歌难,俚歌须浅显,有味,既不悖乎心理,亦有契乎道德。所谓成如容易却艰辛者,庶不至令聆者耳憎、阅者目刺。当时的人们对怎样做到雅俗共赏也曾有自己的见解,曾志志认为:“以最浅之文字,存以深意,发为文章。与其文也宁俗,与其曲也宁直,与其填砌也宁自然,与其高古也宁流利。辞欲严而义欲正,气欲旺而神欲流,语欲短而心欲长,品欲高而行欲洁。”近百年来,许多歌词作家在这个创作原则上不断探索,乔羽总结了前人和今人的经验教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作出了令人满意的回答。
       
  ①《乔羽文集·文章卷》第12页。
       
  ②《乔羽文集·文章卷》第146页。
       
  ③《乔羽文集·文章卷》第139页。
       
  ④梁启超《饮冰室诗话》第120节。
       
  ⑤叶中冷《女子新唱歌三集》例言1907年。
       
  ⑥曾志态《告诗人——<教育唱歌集>序》19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