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坛文丛]新农村的希望
作者:刘钦明
《词刊》 2006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党和全国人民正上下一心、步调一致、扎实推进,书写农业和农村加快发展的新篇章。文艺创作特别是具有广泛群众性和鼓舞作用的歌曲创作,在这方面也当大有作为,紧紧把握这时代脉搏,谱写时代的兴农歌。然就笔者见闻所及,这类题材的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尽人意。前几天在最新一期《词刊》上,读到《让青春和家乡共同灿烂》(载《词刊》2006年8月号·歌词附后),眼前不由一亮!这是值得称道的一首兴农作品。
塑造新型农民的形象。印象中,以往反映农村题材的歌曲(词),大多是描写田园风光或“牛羊壮”、“粮满仓”之类的表象。这首作品则重在写人,塑造了新型的农民形象。说到“人”,作为农村的劳动力,近年来已成为问题。某农业专家对此不无忧虑又近乎戏谑地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改变‘993861’部队现象。”据解释,“99”指老人,“38”指妇女,“61”指儿童。这些年来,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每年春节前后,中国大地上便呈现出一道十分独特的流动风景。有统计表明,我国农民工的数量已接近2亿人。这样,老人、妇女和儿童便成为大部分农村的生产主力军。相对于农村的这种状况,这首词却描绘出另一道田野风景:“我的家乡是广阔的大平原,坦坦荡荡伸向天边。黑黑的沃土能攥出油,静静的河水清洌甘甜。”这里的“我”,显然正当“青春”,是有文化、有智慧的新一代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希望。他多么热爱这“多情的黑土地”,甘愿“为它奉献智慧为它流汗”,在“哪里播种哪里就丰收”,赢得“北国粮仓美名四海传”。
展示科技兴农的前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时期以来,我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之一: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贯彻的指导思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农业的重点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这首词的作者,以敏锐的眼光,创新的思路,鲜活的语言,生动地反映出这一时代信息。“科学种田,长出丰收的神话,棚地栽培,造出雪地的春天。”这几句可以说是全词的闪光点,不仅包容了科技兴农的丰富内涵,从语言艺术来说,其语法的表述方式,也颇为出新,富有时代感和艺术魅力。文艺创作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某些农村特别是一些大城市的郊区农村,已“长出”多少“神话”!据近日报载,中国农业大学开展支持京郊农村建设,百名党员博士把科技送到田间地头。某受益农民在丰收时,乐呵呵地说:“在亚洲,只有我这片田地种的是中农大401号玉米。这种新品玉米的价值比普通玉米高好几倍!”“棚地栽培”,近年来更为普遍,广大城乡人民都有口福品味到“雪地的春天”的鲜嫩。
神州大地,春光烂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给广大的中国乡村送来了一个黄金发展期,也给有理想、有文化、懂技术的新一代农民大展风流的广阔天地。他们美好的“青春和家乡共同灿烂”!
让青春和家乡共同灿烂
我的家乡是广阔的太平原,坦坦荡荡伸向天边。黑黑的沃土能攥出油,静静的河水清洌甘甜。哪里播种哪里就丰收,北国粮仓美名四海传。
我爱这多情的黑土地,为它奉献智慧为它流汗。科学种田,长出丰收的神话,棚地栽培,造出雪地的春天。新时代的农民也风流,让青春和家乡共同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