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钟爱青年人,歌曲也如此,人们常把青睐投向年轻人。因此,为老人而作,表达老年人情怀的歌,很难举出几首来。乔羽写的《夕阳红》,恐怕是一枝独秀。
这首歌唤起了老年人最崇高、最强烈的感情,是老人们最爱听,最爱唱的歌曲。
这首歌,八句,五十一个字,可谓短矣。但短制作,常是大手笔。它的艺术成就,有很多方面可以借鉴。我这里从欣赏的角度,谈三方面的内容:(一)《夕阳红》对艺术形象的捕捉;(二)《夕阳红》对艺术形象的塑造;(三)《夕阳红》歌词欣赏。
文学欣赏,是一种自由的,带着鲜明个性的,充满积极探索精神的思维活动。有探索,就有猜想。科学有猜想,艺术欣赏不可以吗?有猜想,就会有谬误。但歌词赏析的谬误,我相信,不会对原作的价值,对作者的崇高声誉有丝毫贬损。
一、《夕阳红》对艺术形象的捕捉
在《夕阳红》创作中,乔羽捕捉到了“夕阳红”这一很壮美,大气磅礴的艺术形象。它表现了当今老人们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和精神追求的热烈崇高。这个艺术形象很恰切,很准确,很宏美,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从表现手法上看,“夕阳红”这个形象是对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学手法的继承和发展,从语汇上看,“夕阳红”这个词语,是今天广大人民群众口头上活生生的语言。
虽然艺术形象源于人生社会,但艺术形象并非生活中的现成品。在创作之初,艺术形象未确定时,词人脑海中的生活形象可能纷纭飘忽,模糊不清。词人就只能通过联想,构思来选择捕捉艺术形象。
乔羽创作很认真,他说,“我是一个字一个字写成功的。”他反对广种薄收,草率为之,粗制滥造,主张厚积薄发。乔羽要为当代老人们写歌词,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面临的就是选择什么样的艺术形象的问题。老人,谁不熟悉?但老年人以什么样的艺术形象出现在歌词中,才最准确、最美好、最动人?这是一个可以使人呕心沥血的问题。创造艺术形象,不能不用比喻。把老人比作什么呢?也许,乔羽在临纸踌躇,四顾茫然的艰难艺术想象过程中,突然灵感闪光,一个光芒万丈的形象跳入脑海——夕阳。
以“夕阳”比喻老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表现手法。如晋朝诗人刘琨的诗句:‘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唐朝白居易的诗“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这两人的诗句未若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更明朗一些。今天,人们以朝阳比年轻人,以中天之日比壮年,以夕阳比老年,古老的文学传统变成了当今人们形象思维的习惯。
由“夕阳”生发联想,自然会想到“夕阳红”这个形象。其实,“夕阳红”这个词语是中国老百姓所熟知的。《
三国演义》是一本妇孺皆知的古典小说,它的开篇诗中有两句诗:“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但这是不是最早的,不得而知。当然,这里的“夕阳红”只是写自然景色。
以“夕阳红”比喻老人,我想也许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随着中国经济的进步,人们生活稳定,生活水平和质量在提高,人的年寿在增加,于是老龄群体开始引起社会的关注。人们谈论幸福健康的晚年,常以“夕阳红”作比,电视也开播了“夕阳红”栏目,为老年人的服务。“夕阳红”成了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的一个词语,是对老年人的最佳的褒语,也是一个很美的语言形象。
试想,当乔羽的艺术联想由老人到“夕阳”,由“夕阳”到“夕阳红”的时候,他一定会拍案大喜,因为他终于捕捉到一个可以表现当代老人的最佳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的创造,既要创新,就须避俗。不能人家歌中有“妹妹”,你也来个“妹妹”,人家词中有“哥哥”,你也来个“哥哥”。但创新并不排斥“用俗”。“夕阳红”是活在当代人民口头上的一个普遍词语。乔羽独具慧眼,发现了它就像在农田里发现了一颗钻石,第一次把它写进歌词,作为艺术形象来塑造。这样“用俗”也是创新。这个创新为《夕阳红》歌词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二、《夕阳红》对艺术形象的塑造
《夕阳红》用五十一个字创造出一个大气磅礴的完美的艺术形象。我认为,它的成功可归因于四个方面:(一)歌词确定了表达老年人“情”和“爱”的崇高感情的主题。(二)歌词以浪漫主义手法表达老年人豪迈的精神境界。(三)歌词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传统把人的精神和物的特征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夕阳红”这一动人的不朽的艺术形象。(四)在语言上采用活在广大人民群众口头上的语言,雅俗共赏。
创作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捕捉到一个艺术形象已非易事,还要把这形象塑造完美,自然困难重重了。老人的生活丰富多彩,从哪个角度来塑造这个艺术形象呢?乔羽先生在写这五十一个字的时候,也许像古人一样,“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了。
但乔羽在歌词创作上造诣很高,他深知歌词的本职专在抒情。一首好歌只有声情并茂,才能使听众陶醉其中,为之欢乐、为之流泪、为之豪迈振奋。而且,乔羽在创作中很重视来自波涛汹涌的心灵长河中的东西,很重视在作品中展示自己的情怀。当乔羽创作《夕阳红》时,他也该是个老人了,他要把自己对人生崇高的情和爱的感情表现出来。词人的情感愈有个性就愈有共性,因此,这种崇高的情和爱也属于全体老人们。
老人们的精神状况,都是具体的。有爱也有恨,有乐也有悲,有幸福也有凄楚。歌词来自生活,却不能如写实小说那样,真实地再现生活。诗,尤其是歌词,它们的天性就是浪漫主义。歌词必须高于生活,比生活更集中,更概括,更鲜明,更强烈。乔羽要用五十一个字,创造出一个完美的“夕阳红”的形象,没有高度的艺术概括行吗?“夕阳红”,怎么个红法,古人今人各呈风采。以中国为例:姜太公迟暮之年,政治热情不减,以垂钓谋求进入权力中心。曹操为了政治的统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何等感人。陆游暮年犹为山河破碎而悲痛。他念念不忘地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周恩来爱人民,“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邓小平七十余岁复出,以赤子之心,领导中国人民拨乱返正,改革开放,引导中国政治经济摆脱崩溃之势,走向法制和富强……乔羽面对多姿多态,扑朔迷离的老人生活现象,对老人,尤其是成功的老人,伟大的老人,高尚的老人,进行艺术概括,抓住了未了的“情”和“爱”这个老人最普遍,最本质,最鲜明,最崇高,最理想化的特征。《夕阳红》歌词成功的关键,至此已经突破。
《夕阳红》如果直接写老人如何如何,它的艺术美感将丧失殆尽。歌词不能太直白。“抱一抱,上花轿”,听起来如何?热闹是热闹,没啥意思。乔羽很重视歌词的感受,情趣和意境。用“夕阳红”描写自然景色就很动人,用夕阳红比喻老人,很美很热烈,使人热血沸腾。“夕阳红”喻老人,一下子抬高了老人生命的价值,使垂垂老人显得生气勃勃,完全可以和比喻青年人的“朝阳”相媲美了。从中国人的审美
习惯来看,以“夕阳红”比喻朝气蓬勃的老年人生,真是太自然了,太顺理成章了。乔羽说过雅俗共赏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夕阳红”这一艺术形象,就是一个雅俗共赏的艺术形象。
对于歌词的语言,乔羽极为重视。他说:“歌词是语言的艺术,它的魅力来自语言。作者的思想和文采,都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一个作者没有自己独有的语言,他的艺术天地中就丧失了自己的品格。”
乔羽在语言上对自己要求很严,他说:“我写文章决不引用名言高论以自重。”不管是歌词,文章和讲话,乔羽始终以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语言个性很突出,你根本找不出雷同他人的痕迹。《夕阳红》歌词的语言也是如此,是乔羽个性语言又一个典范。
乔羽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认为歌词不能写成诗。诗贵含蓄,“好诗不厌百回读”就是这个意思。而歌是诉诸听觉的,其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所以歌词必须使听者一听就懂,一听就激动,不能体而味之,思而得之。故歌词必须使用活在广大人民群众口头上的语言。《夕阳红》八个句子,词汇都是活生生的群众语言。句型都是口语句型,句子都是简单的主谓句。比喻也是最最日常的事物。顺口顺耳,没有陌生别扭感,达到了乔羽所希望的“寓深刻于浅显,寓隐约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俗”的歌词语言艺术境界。
三、《夕阳红》歌辞欣赏
“最美不过夕阳红”第一句直抒胸臆,充满自尊,自信和自豪。老年人的生活并不是老态龙钟,步履蹒跚,行将就木的状态,也不是暮气消沉,百无聊赖,万念俱灰的心境。老年人有自己的希望,自己的乐趣,自己的豪情,自己的朝气。老年人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不是青壮年,胜似青壮年。这句歌词表达了老人们共同的生活感受。“温馨又从容”,这是对前一句的诠释。回答了为什么“夕阳红”最美。“温馨又从容”,是夕阳的特征,也是老人的特征。词人把二者融合为一,简直分不清这几个字是描写夕阳的还是描写老人的。情与景融,融得如此巧妙,令人叹服。
第三句“夕阳是晚开的花”,早开的花,如春之桃李,雪洁霞绚,固然很美。晚开的花,也不逊色,如独领风骚的秋菊,烈焰腾腾的美人蕉。花之美,不因早晚而别,人生之美好,也绝无年龄阶段的界线。对于热爱生活的人来说,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同样美好的。老年人经过长期的生活积累,经验积累,知识积累,思想积累,其道德学问和创造性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开花,则花更美艳;结果,则果更丰硕。习语所谓“大器晚成”也是一种规律。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把一个老年人比作一座图书馆。肯定了老人对于社会的重要价值。人们多知道“少年可畏”,很少人知道“老人可畏”。歌德八十二岁,完成了诗剧《浮士德》,钱钟书的巨著《管锥编》也是在晚年完成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夕阳是晚开的花”,是对老年时期的形象评价,告诉我们,老年阶段同样美好,是人生的又一个青春期,是大有作为的人生阶段。再来说第四句,“夕阳是陈年的酒”。花很美,很鲜艳,很芳郁,很热烈,侧重于外在形象。酒则是一种内在的力,内在的气质,内在的热情。陈年的酒,更醇更香,更有力量。酒是豪放情感的象征。老年人还有豪情吗?苏轼有词“老年聊发少年狂”,毛泽东七十三岁畅游长江十五公里。这些不是豪情是什么?有人把老年人的热情称为“余热”,这种说法贬大于褒。老年人的人生热情甚至是一座活火山,比“冬天里的一把火”厉害得多了。
紧接着两句“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爱”和“情”是这首歌词的眼睛。“夕阳红”为何最美?为何温馨从容?为何是花是酒?就是因为老人们的心中有“情”和“爱”。人之感情丰富又复杂,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俱全。“爱”和“情”,是人类情感中最善、最美、最崇高的情感。乔羽以“情”和“爱”表现老年人对生活,对社会,对艺术如火如荼的未了之情,抓住了关键,抓住了本质。只要老人心中有至善至美的“爱”和“情”,他的生活一定会像“夕阳红”一样壮美。
最后“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词人把抽象的“情”和“爱”,再比作蔚为壮观,霞光万丈的“夕阳红”,把歌词主题形象化,呼应开头,使歌词意境浑然一体,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至此,我们不得不信服,写歌者甚众,但最了解老人,并能以几句歌词表达出老人崇高精神特质的并且意境优美动人的,恐怕没人超得过乔羽先生。我们感谢乔羽,不仅他为我们写出了好歌,更重要的是他是唤起老人们自尊、自信、自豪和爱心的崇高情感的导师。
夕阳红
最美不过夕阳红,
温馨又从容。
夕阳是晚开的花,
夕阳是陈年的酒,
夕阳是迟到的爱.
夕阳是未了的情,
有多少情爱,
化作一片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