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词坛文丛]颂扬悲壮 赞美圣洁
作者:刘钦明

《词刊》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歌词的本质特征是抒情,其表现手法也都与此有关,例如:比喻、模拟、衬托以及咏物抒情、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情怀等等。这在历来的一些优秀作品中,都有充分的体现。《词刊》上也常能读到这类较好的新作。2006年第3期上发表的《千年胡杨》,便是值得称道的一例(歌词附后)。
       
  树木是珍贵的自然生态资源,种类繁多,随环境相应而生。我国地域辽阔,环境差异很大。分别生长有各自的特色树种。譬如,南海之滨亭亭玉立着热带椰树,东北雪原高高耸立着耐寒红松,而戈壁沙漠则坚韧地挺立着不死的胡杨。这首词正是借咏胡杨而抒发着悲壮和圣洁的情怀。
       
  颂将士的悲壮。这是采用拟人的抒情手法,以“胡杨”隐喻“将军”。描写也不一般,词中虽未点出具体地域,然一提“胡杨”,人们自会想到戈壁大漠。这是蛮荒不毛之地,一片沙海茫茫,季风时节,沙尘暴怒卷,天昏地暗;有的地区,荒凉可怖,称“死亡之域”。在“这方天地”,惟能生长并长久存活的只有胡杨,即使枯死也依然挺立不倒。数千年前,胡杨就是我国西域各部族,以及中亚、西亚等地迁来的外族赖以生息的绿色摇篮,胡杨木则是他们生活中的用材。据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楼兰、罗布泊、塔克拉玛干等地的挖掘,当年的“独木舟”、“葬具”,都用的是胡杨木。正是胡杨,“静静地守着这方天地,三千年不觉长。”历经“风一程沙一程,根脉沿着边塞生长。”由此联想到古人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这不就是词中所喻的“征战的将军”吗?他项“冷月”,披“风霜”,“只要站着就千年不死啊”,该是多么的英勇、刚烈、悲壮!
       
  赞红妆的圣洁。这一段是借“胡杨”赞美“公主”。据史载,汉、唐年代,均有宫女或所养宗室女,远嫁西域,如王昭君、文成公主。通过“和亲”,促进了彼此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双方的亲密关系。西域“这方天地”,像上面所述的自然环境,对身处中原地区的人来说,很难适应,对于皇室“公主”,那更是不可忍受了,刚踏上“远行”的征程,便“伴着和亲的驼铃泪流成行”。人文环境,如语言、文字、风俗、信仰、饮食等等,比之自然环境,尤为难堪,伤及心灵。《昭君怨》(琴曲名)如泣如诉,即是王昭君嫁匈奴后,对汉元帝所发泄的怨恨。无论是王昭君还是文成公主,尽管都怀有“美丽的感伤”,但毕竟为民族、为国家奉献了青春,并做出了特殊的业绩。是她们“默默地守着这方天地”,“孕育生命的金黄”,把中原文明包括纺织等生产技术传播入西域,对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拉萨市便有公主设计的大昭寺,寺内供有公主像。她们不愧是“一代红妆照汗青”。
       
  沧海桑田。季风带走了数千年的岁月,回望那“曾经的家园”,已成苍凉恐怖的荒漠。造成这种演变,除自然因素外,人为的破坏包括战乱、抢掠,也不无关系。“千年胡杨”造福世人,也在警示世人:保护生态环境,倡导生态文明。
       

       
  千年胡杨
       

       
  静静地守着这方天地,三千年不觉长,风一程沙一程,根脉沿着边塞生长。你是征战的将军,每一片树叶挂着冷月风霜,只要站着就千年不死啊,悲壮的胡杨。
       
  默默地守着这方天地,三千年不觉长,枝叶连着枝叶,孕育生命的金黄。你是远行的公主,伴着和亲的驼铃泪流成行,就算倒下也千年不朽啊,圣洁的胡杨。
       
  胡杨胡杨美丽的感伤,胡杨胡杨不老的苍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