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坛文丛]学者·老师·作家
作者:任志萍
《词刊》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用“学者·老师·作家”这三个称谓来评价钦明兄,怕是再合适不过了。不要以为凡学者必以百科俱精的水平去衡量,在某一专科中,有出类拔萃表现者,不是均可以学者的称谓来界定嘛。如陈景润是数学领域的学者、钱学森是核物理方面的学者、许嘉禄是训诂学方面的学者,如此等等;如此看来,钦明兄便是歌词界的学者,这样称谓恰如其分。
在他所著《歌词艺术笔谈》中,“歌词随谈”及“读稿札记”,阐述了大量对于歌词理论方面的见解。这些见解既有其独到之处,亦有对一般规律的深入探讨。比如对歌词“形象”的分析,就用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幻觉形象”等三种形象来分析,于是便拓展了关于形象和形象化语言的概念。形象化的语言与歌词所呈现的形象,不完全是一个意思。比如《那就是我》中“我思念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吱吱唱歌的水磨。……”其语言本身是平实的,毫不夸张的,可是听后却能在人们脑海中呈现故乡的“幻觉形象”。而《泉水叮咚响》因为象声词的反复强调,其本身就构成了“听觉形象”。
对语言、形象、特性、选材、立意这些歌词创作基本要素的分析,钦明的确有其非同一般的见解,而且,按照他的说法,“由于做的是歌词编辑工作,也不知结识了多少作者?……”就是说,钦明兄的许多见解是在与众多作者的交谈与书信来往中形成的。这种有针对性的、内容生动鲜活的见解更是弥足珍贵的。
他的15篇“读稿札记”更是在阅读大量来稿之后的赞扬与批评。文艺评论的原则从来指的就是“褒”与“贬”两个方面,不要一味地“捧杀”,也不要一棒子打死;对作品给予公允的、准确的评价,才是评论文章的根本。钦明兄正确地把握了这一原则,留下了这些有价值的札记。“宁可少,但要好”是对那些投寄稿件动辄几十首、上百首的贪多者而言的,当然是善意的规劝。“明莫大乎自见”是对孤芳自赏者苦口婆心的批评。不论是“生活·思想·技巧”还是“文贵创新”以及“探寻阳刚之美”等札记,都是结合来稿内容而发议论的,可见,他的文章是和他的编辑工作紧紧连在一起的。
而“莫玷污歌词园地”、“清清语言垃圾”、“歌词拒绝‘克隆”’等文章,则是毫不留情的文艺批评。
从钦明兄的“笔谈”及“札记”中,你一方面能读到他学者功力之深厚,又能洞察他分析作品的睿智、深刻。我们说百字的文章不好写,因为容量太小。在有限的容器中,融入无限大的内涵,怕是不可能的,融入让人津津乐道的佳酿,是求之不得的。比如说,容器中盛的是白开水,自然就淡而无味,无人问津;盛的是酒,是烈性酒.便引得酒客盈门了。钦明兄“笔谈”、“札记”讲的就是酿酒的方法,酿美酒的方法。其独到之处正如“五粮液”与“茅台”之比,同为美酒,酿制法各有其独到之处啊。
钦明兄是老师,我从来就认为编辑的工作雷同于老师的工作,看稿子犹如判“作业”,有爱心的独具慧眼的编辑会从众多的“卷子”里去发现“珍宝”。钦明兄就是这样一位有爱心的独具慧眼的老师,这可以读他“作者序”中的“随感”便可初现端倪:
“往往另眼看名人之作,
然名人之作,
未必都是名作,
我惟赞赏名人的名作。
往往另眼看无名者之作,
然无名者之作,
未必不出名作,
我尤推崇无名者的名作。”
这是钦明兄的“选稿标准”和“内在尺度”,这也是一位歌词界“伯乐”的内心独白,这更是一位好编辑、好老师职业道德的写照。钦明兄是这样说的,当然更是这样做的。在他洋洋洒洒的“读稿点评”和“润稿散记”众多文章中,我们便能感受这位好老师的良苦用心。他是如何“推崇无名者的名作”呢?不是简单的在稿子上标上“好”与“不好”便完事大吉了,而是对那些稍有可取之处的稿子给予毫无保留的修饰与润色,犹如使一座只有墙院的毛坯房,加工成一座豪华的成品房。试举一例:一份原名叫“给你”的稿件,因感到题目与内容不符,于是更名为“痴情”,原词如下:
我离开你的时候/你给我的是背影/我在梦中和你相逢/你给我的是深情
我想念你的时候/每个故事都感觉清新/我在梦中和你相逢/深深的记忆化做永恒
啊,你的身影/我铭记在心/走到哪里/都是我永不褪色的感情
钦明兄对这样一首尚有基础的词,在指出其“构思较乱,不够严谨,文字也尚欠功力”等问题之后,又逐字逐段做了精辟的分析。最后的修改,可以说是“大刀阔斧”啊。请看修改稿:
我见到你的时候/你给我的是眼神/我离开你的时候/你给我的是泪痕
我想念你的时候/每个故事都销魂/我梦见你的时候/每丝笑容都温馨
呵,你的眼神/复苏了我的心灵/你的故事/染浓了我的痴情
这便是从毛坯房加工成成品房的过程,这便是从发现好苗子,到培育、成长、开花、结果的过程,这便是一位老师对试卷认真审阅、提炼、润色的过程。选人集子中的“润稿散记”为23篇,我想,那没有选人“散记”的散记,怕是不计其数吧。像上例中所说对原稿大刀阔斧润色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我这里无法一一列举。其实这类大动干戈的修改,未必是编辑必须做的事情,正是因为钦明兄在他的岗位上有一颗爱才之心,荐才之心,因而才可能为修改作品付出辛勤的劳动。
爱才、荐才,尚须有识才的慧眼。从“润稿散记”选取的众多来稿看,的确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这是钦明兄善于筛选,善于发现的明证。如发表在“词刊”上的“农家大嫂”、“谁都有个好心情”、“那眼老井”等等,原稿很不错,可是,发表之前依旧为其做了进一步的润色。这便是一位工作严谨,办事认真负责的好编辑的本色。
在中国音乐文学学会曾担任过秘书长的钦明兄,办事也是异常负责的。在所举办的若干次作家作品研讨会上,准备稿件是重头戏,这件事总是由钦明兄和晨枫完成的。为此,他要约稿、审稿、定稿,案头工作是繁重的,但每次钦明兄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出色地完成工作。这便从另一个角度证明钦明兄这位编辑、老师的为人、为事的态度,可以这样说,钦明兄是一位在编辑这个行业中出色的成功者。
钦明兄更是一位伯乐,他为众多专业、业余词友词集的出版而欣喜,而祝福。他为不少词集所写的热情的“序言”,他为获奖作品多次撰写的赏析文章,以及他在若干会议上的语重心长的发言,都活画出这位歌词界伯乐的令人肃然起敬的形象。
钦明兄当然还是一位著名的歌词作家。评论一位歌词作家的成功与否,并不能单纯看有几首歌曲流传,歌曲的流传受作曲、演唱、传媒等等条件的制约,所以,我们应把歌词当做成品来衡量。按照这一观点看,钦明兄是写下了许多佳作的著名词作家。登载于“歌词艺术笔谈”上的词选不多,但各具特色。当读到《雪夜灯光》这首词的时候,我忽然眼前一亮,这不就是钦明兄雪夜灯下阅稿的情景吗?
雪夜灯光
——唱给老师的歌
夜半雪花,轻轻飘扬,
辉映着窗前晶莹的灯光。
你手中的彩笔。
饱蘸满腔的心血:
你不眠的耕耘,
播种春天的芬芳。
夜半灯光,分外红亮,
就像那冬梅傲雪怒放。
你燃烧的青春,
照耀人生的旅程;
你赤诚的奉献,
塑造明天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