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物]梁启超的老师赵熙
作者:王 跃 马 骥 雷文景

《中外书摘》 2008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前清耆旧
       清末翰林院国史馆编修、江西道监察御史赵熙,因清季颓败,余下的大半生不得不行迹于民国的江山战乱之中。当这位以诗词与书法名动神州的成都五老七贤隐身于荣县宋坝欲潜心向佛之时,世局却不时扰乱他清静的心境。
       1941年,赵熙进入国民党最高领袖蒋介石的视线。蒋介石传下话来,那位蛰居荣县的清朝遗老,何不将之聘任为国民政府的高级顾问呢?至于他的薪俸,自当不会亏待。其时,蒋在陪都重庆,邀赵熙至渝赴宴。然而前清旧人赵熙却不认同民国。也许蒋介石有所不知,那时候的赵熙每每在撰文之后,年份不署“民国某年”而赫然以“国变”二字写就。可想而知,存有如此反动思想的赵熙当然不肯俯就统治者。最后,在国民党高官程潜等人的斡旋之下,赵熙来到重庆,先晤孔祥熙,再赴宴会,与蒋介石有所问答。对于蒋之高意,赵言道:“衰年眼,不能阅报,世事百无所知。”又曾委婉回绝孔祥熙:“家有薄田,足以自给,请念此硅
       之节,勿复相强。”或许赵熙亲往重庆赴宴即给了最高领袖面子,此事过后,蒋介石并未深究,彼此仍各从其道,相安无事。
       早年赵熙对于国家社稷也是有一番激节壮志的,他曾数度上书清廷,请求裁汰皇亲贵族,“直声振朝野”。1913年,熊克武声讨袁世凯,军事挫败,赵熙被定为“主谋”,袁世凯发出了缉获就地正法之命,赵熙避于重庆不敢露面。但以后情势却并无凶险,他逃过一劫,这全赖赵熙的声望。原来,梁启超在川人蒲殿俊口中闻听此事之后,力劝袁世凯收回成命,理由不为别的,只为“赵先生道德文章海内所重,应予保护”。之后,赵熙归隐故里,沉浸在田园风光与诗词书画之中,俨然一位隐士,手捧佛经,在时局之外凝眸着神州的风云变幻。
       名流争慕
       梁启超是赵熙的学生,身兼改良家与学问家双重身份,他在政见上与赵熙不合。赵熙曾远赴日本劝梁启超不要与袁世凯共事,梁视之为耳边风,待遭遇坎坷,方有后悔之意。梁曾有诗言道:“昔君东入海,劝我慎衽趾;戒我坐垂堂,历历语在耳。”不过,梁对老师的古典文学修养却始终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他曾说:“仆为文浅薄庞杂,吾师得毋呵其为野狐禅。”有一次,梁启超的几首诗在文人之中辗转传看,众人皆诧异,几日不见,梁诗竟有如此精进之境,后来见到梁的原稿,始见赵熙“点窜者过半”矣。
       从清末到民国,在云聚云散的世局中,不同思想主张的人皆对赵熙礼遇有加。朱德元帅就曾与赵熙一度音问相通。1920年,朱德率滇军驻扎成都,曾“以师礼尊事”赵熙。赵熙与之谈诗论道之后,对这位敦厚却不失英武的滇军军官大加赞赏,他赠诗期许道:“只有人心能救世,西南半壁赖扶持;读书已过五千卷,一剑能当百万师。”十四年后,朱德率红军在川滇黔迂回作战,其部有往川南荣县之势,当地不知红军实情的人不觉惶惶然,赵熙安抚众人道:“朱玉阶为人,我是知道的,他的军队不会乱来。”事后情形,果如赵熙所言。另一位共产党员、伟大的军事家刘伯承也被赵熙慧眼识为英才。那是在1926年,地点在四川泸县,刘伯承时任国民革命军15军军长。其时,刘慕赵熙名而求赵之书,赵识刘之才而集联相赠,其下联云:“天下英雄唯使君。”对于朱与刘,赵熙真个是慧眼不凡,让人信服这位前清国史馆编修的非凡洞察力。大才子郭沫若也曾问学于赵熙,惜事迹渺不可考,只知1954年在郭沫若倡议下,他与周善培等人自掏腰包,集资刊刻了赵熙诗集——《香宋诗前集》。
       蜀中诗豪
       赵熙做诗,脱口能吟;提笔成章,当世文人才子莫不击节赞叹,惊为文魁下凡。清末某年,赵熙时在京城,友人杨增荦将往蜀地,赵熙文思喷涌,提笔写下了竹枝词30首相赠。另一位古典文学大家陈石遗阅后意犹未尽,请赵熙手书横幅以展其书法与诗歌双璧之美。只见赵熙展纸濡毫,在原诗之中又“立增首尾四诗为赠”,其中一诗将陈石遗纳入诗中。诗言:“石遗老子天下绝,谈诗爱山无世情。大好金华读书处,闻风心到锦官城。”如果说到此已可知赵熙才思敏捷的话,那么此一掌故还未完。过了一天之后,待陈石遗再览赵的送行诗时,惊见原诗又由34首增为了60首。赵熙的这番本领折服了钱钟书之父钱基博先生,他曾撰文述及此事。
       “诗有何法?胸襟大一分,诗进一分。”这是赵熙的夫子自道,是可见他的自信与豪迈。陈石遗评他为“豪于诗者也”,弟子梁启超颂他“诗撼少陵律,笔摩昌黎垒”,谢无量以为赵熙的词作“似白石之隽朗而加整丽,有稼轩之豪纵而无其粗野”。赵熙一生,曾五至京师,八出夔巫巴峡,一登嵩山,一游西湖,五上峨眉……足迹遍至大半中国,当他胸中的块垒与九州河山相应相契之时,诗与词便如凌空的飞鹤从心中化出。试读以下一首:
       西来如履众星行,
       九牧文章有大名;
       小醉浣花娱白发,
       重寻大药入青城。
       扶摇片影长江尽,
       苍翠离堆四月晴;
       我奉雪山为赠品,
       君收云海作诗声。
       此诗是为陈石遗远道来蜀相访而作。诗中,赵熙将客人的行迹一一道来,于成都酒肆“小醉浣花”、入青城道观“重寻大药”;在1935年4月的“苍翠离堆”之上,客人陈石遗和金松岑,主人赵熙、林山腴和他们的弟子庞石帚,五人皆遥望着江上一片渐渐远去的帆影……赵熙与陈石遗相交至深,有“文字骨肉”之说,此番相见,极有可能成为二人最后的雅集,赵熙哪能不赠予客人礼物呢?但他的礼物超凡脱俗,居然是鬼斧神工的大自然、蜀地西陲的皑皑雪峰。他知道客人游历峨眉必有收获,客人乃“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的文学大家,他的如椽大笔一定会将云蒸霞蔚的峨眉云海化作美妙的诗声……
       今天的四川荣县西街241号,在民国时期是一间书画装裱铺,赵熙曾在此悬挂润格兜售书画,以大洋计算,价如下:对联一副10元,条幅、横披每件8元,屏幅每堂20元,中堂每件12元,折扇书画每柄10元。
       那时候,赵熙的母亲未曾想到,她做官的儿子在官时两袖清风,却在归隐故里后以书画为赵家赚到不菲的资产。须知,当年赵熙赴京赶考,以种菜和织土布勤奋持家的母亲拿不出钱来,只好将嫁奁——一只空心银镯卖掉为儿子充作路费。如今,儿子文名鹊起,书法也为天下人所看重,所得润格让赵家“拥有田租400余石及桂林街香宋全院”。
       弟子三千
       赵熙并非泥古不化之辈,他与挚友林山腴一样对西方先进思想也有所吸纳。他曾撰有一副对联,其意蕴颇能反映出他对中西学的态度,联云:
       合古今中外为师,曲观其通,两派春潮归渤海。
       任纲常伦纪之重,先立乎大,万峰晴雪照昆仑。
       这是他任重庆东川书院院长时所作,篆书榜于书院大门,师生朝夕相视,可视为他的办学主张。这与陈寅恪认定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趣味一致。有这样的开放心态,他的书院曾收录一名日本留学生在此问学。此君为日本国鹿儿岛人,名成田安辉,通晓英文。接收该生之前,赵熙对其申言戒律,“投贽须向师叩头,听讲必着长袍”。未料,这位日本学生有一次赴书院集会,西装革履而至,赵熙目之,大怒,手拿“菸(烟)斗欲击之”,那成田安辉几受皮肉之苦,慌忙遁去。就在众人以为该君不复再来时,却见他换了一身中式长袍走向赵熙,向先生致歉,“执礼愈恭”。
       赵熙是严守儒家传统的,他先后执掌过的传统书院尚有荣县凤鸣书院、泸州经纬学堂、荣县文学舍。“师道尊严”是他恪守的准则。据传,“门人弟子正式谒见时,尚需行跪拜大礼,当面称呼他不能带‘赵’姓这个字,而只称‘先生’二字”。在他传道解惑时,他订的纪律不容学生有丝毫逾越。有一次,几个学生违规打麻将,赵当即开除一人,有说情者率众多学生齐齐下跪,赵熙却不为所动,转身出门厉声大叫:“提轿来!”抛下学生,乘轿绝尘而去。
       中国近现代众多寻求救国之道的才俊英杰不乏出自赵熙门下的,梁启超、郭沫若、吴玉章、孙炳文、周善培、余中英、江庸、向楚、庞石帚……他的及门弟子或私淑弟子所取得的成就或惊天动地,或精严深湛,在各自所追求的领域皆写下了轰轰烈烈的篇章。就在这些学生们争锋斗奇之际,他们的“先生”赵熙已时值暮年。1948年秋天,“意兴索漠,长日枯坐”的赵熙在一个清晨跌倒不起,因肺炎而卒,年8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