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书时空]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作者:杨敬年

《博览群书》 2005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我今年96岁,“好读书”的癖习依然未改。近读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梁吉生教授的新著《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不觉“欣然忘食”,衷心觉得这是一本好书,值得大家一读,因为它揭示了“南开现象”的秘密:私人创办的南开大学、中学、小学,为什么能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国局势的风云变幻中岿然不动,发展壮大,成为今日的巍巍南开。
       冯友兰在其所著《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的作者自序中说:“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以此标准衡量,我觉得梁吉生教授的新书是一部当之无愧的好书。
       第一,才的方面。作者文笔流畅生动,亦庄亦谐,叙事说理,可谓淋漓尽致,鞭辟入里,“凌云健笔意纵横”,堪称“精妙”。
       第二,学的方面。作者长期从事中国近代文化教育史、尤其是张伯苓教育思想的研究。在其编著的《张伯苓教育思想研究》和《张伯苓与南开大学》及其他有关论文的基础上,成此力作。本书内容丰富,材料翔实,旁征博引,细大不捐。其中有许多珍闻轶事,过去鲜为世人所知。足征作者用力之勤,考核之审,为本书立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于史料,可谓“精熟”。  第三,识的方面。这要从分析本书各章的主要内容入手。  张伯苓出身海军,身受甲午战败的屈辱,怀抱不服气的心情,立志以教育救国。本书首章从张伯苓早期所受中西教育的熏陶、坚定的教育信念的形成、克服办学途中遭遇的种种困难的不屈不挠酌精神、热爱学生的高尚情怀各方面勾画出一个伟大教育家,其人之精神风貌跃然纸上,使人如亲晤对。
       次章可以当作一部南开学校简史来读。它扼要地叙述了南开中学、小学、大学、女中以及重庆南开中学创办的缘起和经过,各自的特色,被侵华日军炸毁及占领的惨状,以及在昆明与北大、清华共建西南联大的岁月,充分体现出张伯苓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
       中间五章是全书的重点,说明南开之所以为南开的关键。南开大学有三个特色,一是树立了正确的培养目标,二是倚靠全体教师办学,三是建立了健全的管理制度。办学有两个根本问题,一是为何办学,一是如何办学。如果说本书前两章回答了第一个问题,那么中间五章就是回答第二个问题。  首先来看第一个特色。  南开的办学宗旨是,以教育力量促进中国现代化,体现在“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八个字的培养目标上。南开人要热爱祖国和人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公”。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真才实学和过硬本领,这就是“能”。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就像商汤的盘铭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就是“日新月异”。
       第三章说明了张伯苓主持南开四十年中办学思想和措施的演进经过。他为了办学,亲身到美国去接受教育,又多次到欧美和日本考察教育。从与国立大学抗衡到优势互补,从照搬日本、美国模式到适应中国国情。结果认识到要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社会情况,培养为促进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现代化的具有献身精神的人才,于是提出了上述培养目标。
       第四章接着叙述了张伯苓为实现培养目标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他实行德智体三育并进而不偏废,以德育为万事之本,注意熏陶学生人格,提倡学生组织各种团体,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心,着重“现代能力”(科学知识和民族精神)的培养。
       张伯苓不仅在学校教育中注重体育,而且是中国近代体育事业的开拓者,本书为此特辟一章(第五章),记录了他为中国近代体育的建立和发展不懈努力、奋斗一生的先进事迹。本章从重视学校体育、注重体育道德和倡导良好运动风气、热心提倡奥林匹克运动、积极推进全国体育竞赛活动各方面,展现出他的体育思想不但在培养奥运会上的运动健儿,而且要增强全国人民的体魄,提高与普及并重,以此实现他的复兴中华民族的宏愿。
       南开大学的第二个特色是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张伯苓有亲身的教学经验,他深切体会到教师是学校的脊梁,是教育的灵魂,其智慧开启学生的求知之门,其热情和挚爱影响学生的人生历程,所以他对教师的选聘、考察、要求、培养和待遇,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结果造就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使南开能卓然屹立于中国学校之林。本书第六章从热心负责、通力合作,教书育人、学行并重,建设优秀教师队伍,重视选聘培养青年学者,尊重和善待教师,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英才辈出、绩著南开各方面,对之作了详细的阐述。
       南开的第三个特色是建立了一套合理的管理制度。精简机构,节约开支,提高效率,勤俭办学。本书第七章就此列举了以下条目:严格规章制度,推进管理改革;校务公开,人员精干,凸显效率;知人善任,重用骨干;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勤俭办学,艰苦奋斗。
       本书末章叙述了张伯苓晚年的凄凉际遇,读之令人潸然泪下。又辨证两个遗嘱的真伪,进而说明对张伯苓教育思想评价的今昔变迁,指出今后研究的方向。
       综观全书八章,可以看出本书结构谨严,重点突出,浑然一体,一气呵成,足见作者“选材精当”,识见超群。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一切关心国家大事的人,一定会欢迎梁吉生教授的这本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