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书时空]大师的风范
作者:马 镛

《博览群书》 2005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爱国老人、著名教育家马相伯以其创建震旦学院、复旦公学(复旦大学的前身),参与发起建立公教大学——辅仁大学而为人们所景仰。黄书光教授的新著《国家之光人类之瑞——复旦公学校长马相伯》一书,为人们了解“出人于圣俗二界,活跃于宗教、政治、教育三重领域”的马相伯之传奇人生,其博大精深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提供了翔实而生动的最新研究。
       该书分别介绍和论述马相伯早年的求学和教士生涯;中年从宗教追求到政治参与的人生转折;教育救国与政治信念;近代大学精神的不懈追求;宗教探索和中西教育思想的文化审视;国难中的民族精神与教育文化使命;并探讨了马相伯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先驱者及开拓者地位,揭示了马相伯教育思想对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多方面启迪。全书史论结合,既生动、流畅、平实,又具有相当的理论思辨性。  作者在深入分析史料的基础上,将马相伯教育、宗教、政治思想作为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来加以分析和研究,认为:“事物总是相联系而存在,离开震旦学院,也就说不清复且公学乃至后来业绩辉煌的复旦大学;没有丰富的中西学知识积累,也就不可能形成融通中西的教育思想;而要真正理解其教育思想之秘奥,又不能不深究其教育思想背后的宗教信仰支撑以及与时俱进的政治民主化追求。”从这一观点出发,作者着重探索马相伯对近代大学精神的不懈追求。作为受过系统中西学教育,又曾亲自到欧美考察过西方著名大学的教育家,马相伯对近代大学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他在1902年底创办震且学院时,就确立了办学理念:“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在从中国传统的以人伦为本的教育向科学、民主的西方近代教育转化过程中,马相伯力求中西融通、古今汇合,使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与本土化、世界性与民族性得以有机地结合起来。其独具特色的治校经验和管理创新就充分展现了这一“中西融通、古今汇合”的思想理念,如无私纯爱,有教无类;民主作风,自治精神;正业居学,乐而有仪;兼容并包,自主研讨;博学雄辩,求真务活;身心并重,和谐发展。根据上述史实,黄书光教授指出,高等教育改革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不仅是当年马相伯力求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为透析马相伯教育思想的学术旨趣与理论基础,作者深入探讨了马相伯的宗教思想,指出他在宗教精神价值与教化功能、宗教与科学、反对文化殖民与天主教中国化等问题上的独特见解。如倡导用中国语言传教,要求提高教徒素质,主张学术传教,谋求教会管理的自主权,等等。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探讨了马相伯对西方科学人文精神的把握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批判与继承、中西文化的比较与汇合。如在中西文化教育的比较和汇合方面,马相伯对中西哲学作了很有意义的比较研究,关于西方学术概念的本土化翻译,有其卓越见解;在中西治学方法、中西数理、中西艺术表现、中西政治等方面,也都作了比较分析和理论探索。这些探索的意义已不局限于宗教,而是深入到中西文化的汇合融通,从而为其中西合璧的教育思想奠定了根基,也为现代人思考中西文化教育交流提供独特的视角。
       马相伯所表现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是该书内容的另一重点。作者以浓重的笔墨,展示马相伯在国难当头的危机时刻,以耄耋之年慷慨激昂地发表抗战言论,主张民治救国,组织进步团体,开展抗日活动,阐发国家民族精神,肯定学生爱国行动,重申大学教师的文化使命。
       作者参阅了大量相关史料,如书末所附的主要参考书就达90种之多。在对史料的考证上,作者是很审慎的。如对马相伯的出生地的考证,以及马相伯博土毕业后在依纳爵公学的职位的考证上,都不轻易下结论。黄书光教授强调叙事、实证与说理相结合的研究风格,无疑使该书的论述更为接近史实,为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代大师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