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智]义和团“刀枪不入”之谜
作者:张 鸣

《青年文摘(彩版)》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义和团的“刀枪不入”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民间法术”,分析起来,至少有四种情况。
       第一种是硬气功的表演效应。中国武术中的确有号称“铁布衫”的功夫,这种功夫练起来非常繁难,每日要经过无数次的跌打磨炼,比如从杠上向沙坑里摔,用杠子和铁锤遍身捶打,还要经过特殊的药水浸泡,配合以运气吐纳,连晚上睡觉都要睡在坚硬的木板床上,什么东西都不能垫。如果坚持练上三年到五年,功夫才可小成。据武术界的人士说,练成这样的功夫,只要有了准备,一般的冷兵器是可以抗一下的,但是火枪(即使是鸟铳)还是难以抵挡。义和团起于直鲁地区,那里是传统的习武之乡,义和团的大师兄二师兄们有几个功夫高的实为应有之义。
       第二种情况是貌似硬气功的简易法门。当时,几乎满地都是“刀枪不入”的义和团,真能练成“铁布衫”功夫的又有几人9绝大多数都是用偷工减料的速成法造就的高手。夜半受业、燃灯焚香、供井水、念咒吞符等等烦琐的仪式,实际上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气氛,借“神力”以济功力之穷,所以才有了念咒的当天就可以御刀的“神效”。实际上,这不过是传业师傅的“猫腻”,即利用力学原理,手法得当,可使刀砍不伤,受业者其实并无真正的功夫。
       第三种情况实际上是第二种的延伸。在义和团运动最兴盛的时期,各地拳民充分发扬了“群众首创精神”,大大地简化了仪式,并与巫师神汉的降神附体结合起来,一吞符念咒,立刻来神,刀枪向肚皮上招呼,什么事没有。实际上,义和团的人在练功上法的时候,是进入了某种气功态,往往会有超常的“能耐”,比如蹦得高、蹿得远等等,再加上师傅指导得法,手法得当,眼见得刀真的砍不进去。
       最后一种情形实际上是纯然的江湖骗术,也可以说是一种魔术和戏法。《榆关纪事》中就记载了一次拳民在山海关的“魔术表演”“当时街面纷传,此系真正神团,众民眼见,用抬枪、洋枪装药填子,拳民等皆袒腹立于百步之外,任枪对击,弹子及身,不惟不入,竟能如数接在手里以示众。众皆称奇,以为见所未见,奔坛求教者如归市。”这一场热热闹闹的表演,结果却很扫兴,偏有不捧场的高人当场拆穿了戏法,原来是开枪者预先暗将“香面为丸,滚以铁沙”充作枪子,开枪时,面丸化为青烟,而受试者手中先藏有铁丸弹子,这边枪一响,那边即以快捷的手法将预藏的弹丸亮出,佯作接住射来的枪弹。
       应该说,这四种“刀枪不入”除了第一种有功夫之外,剩下的几近骗术。面对已经进步到了后膛枪炮时代的洋人,根本一点儿用也没有,可是当时举国上下却对此相信得一塌糊涂。
       从义和团身上,满族王公和很大一部分士大夫似乎看到了某种能够可以抗衡西方力量的东西,从精神上的民心士气,到灵界的“刀枪不入”。因此,他们对于“刀枪不入”其实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事实上,在义和团之前和之后, “不安分”的农民都在玩这种把戏,前面有各种教门起义,后面有红枪会和神兵,他们喊着“刀枪不入”,抵抗过北洋军阀、日本鬼子、国民党。然而,士大夫的鼓励,却使得“安分”的老百姓加倍地如痴若狂,因为从骨子里,老百姓还是相信那些“知书达理”的读书人的。一百年过去了,国人毕竟聪明了许多,在今天尽管一干有“功夫”的人推陈出新,敢说能让导弹改变轨迹,使物质改变分子结构,甚至把地球给毁了,但再也没有人自称可以“刀枪不入”了,更不用说当众演示以身试法了。
       根 生 摘自《历史不忍细看》河南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