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智]薯条和土豆等
作者:刘书宏

《青年文摘(彩版)》 2005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众所周知薯条出自土豆。
       可是,一旦土豆做成了薯条,如同民女变皇妃,那身价就大不一样了。
       买一包薯条的钱,在农村可以买一筐土豆。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趋之若鹜地去买薯条呢?
       因为薯条好吃。
       薯条就一定比我们传统的土豆丝土豆片土豆块好吃吗?
       很多时候,我们的食欲是缺乏原则的,经常受眼睛的支配。广告(如图)上的薯条,轻而易举就被艺术化了,像一根火柴,对观众形成强烈的挑逗——它让我们见到了“色”,闻到了“香”,听到了“脆”,感到了“美”。
       能够创作出这样广告作品的人就理应把土豆卖出薯条价。
       这就是广告的力量。
       常常有人说,我们开着满满一船农产品和纺织品到美国,只能换回一个小皮箱,里面装的是芯片。那是技术的差距。
       现在,我们挑着一筐土豆到美国人的快餐店换一包薯条,吃得津津有味,就不是技术的差距了,而是文化的差距。
       我总想不通,他们能卖土豆和番茄,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卖黄瓜蘸面酱呢?设计一则绝妙的、带有强烈中国文化特征的广告,这道在中国北方餐桌上最廉价的菜,不见得就不能高价卖给美国人。
       制作方法非常简单——黄瓜去皮,蘸上面酱。让美国人用一筐黄瓜换一根。
       广告做得好,一样能让美国的小屁孩一开口就缠着爹娘去遍布美国的中餐馆吃黄瓜蘸面酱,还有白吉馍夹肉。买多了还赠一些中国结和泥人张的小玩具呢。
        (专稿)
       ◎ 一个美国大汉,光着膀子,面包蘸辣酱,吃得挥汗如雨,看样子爽到了极点。这时,“嗡嗡嗡”地飞来一只蚊子,落在大汉的胳膊上,大汉轻蔑地看了一眼蚊子,任蚊子吸血,不理不睬。那蚊子吃得肚子圆圆,终于拔出嘴,飞走了。大汉轻蔑地望了一眼远去的蚊子,低下头,继续狼吞。这时只听“轰隆”的一声响,那只蚊子像黑鹰直升机一样在空中爆炸了。
       这是一个辣酱的广告。
       辣到你的骨头里,辣到你的血液里。喜辣的人怎能不爱它?爱到骨头里,爱到血液里。
       两个字评价:老辣。
       ◎ 一个老人步履蹒跚地走进一家服装店,问有没有某某牌子的西服。服务员抱歉地说,暂时没有。老人转身就走了。次日,老人又来了,还问有没有那个牌子的西服。服务员依然抱歉地说,还没有到货。老人转身又走了。第三天,老人又来了,依然问有没有那个牌子的西服。服务员说,还是没有。接着,服务员问老人,店里有这么多牌子的西服,你为什么非要买那个牌子呢?
       老人缓缓地说:“孩子,我是一个老水手,我知道,世界各地所有的当铺只收这个牌子的西服。”
       如何让人购买你的产品呢?当然要令其信服;谁令人信服呢?当然是有见识的人;谁有见识呢?当然要属水手,何况是老水手!
       ◎ 一个拍摄特别简单的广告片:一个工人在墙上刷一个布告,过来一个老太太,看了看布告,拔腿就跑;过来一个小伙子,看了看布告,拔腿就跑;过来一对情侣,看了看布告,拔腿就跑;过来一个老大爷,看了看布告,拔腿就跑……工人刷完布告的最后一个角,扛起梯子,也拔腿跑了。糨糊桶也不要了。镜头往前推,布告内容是:某百货公司正在打折。
       好奇是人的共性。这个广告片利用悬念,紧紧揪着观众的长鼻子,一直朝前走,追根寻底。当你发现“原来如此”的时候,广告的目的已经达到,因为你很可能就是第七个拔腿就跑的人。顺便说一句,这是很多年前一则德国百货公司的广告,你要是在电视上看到了,那肯定是抄袭。
       (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