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审美]墨西哥小镇的亡灵节
作者:冯俊扬

《青年文摘(彩版)》 2005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不必为逝去者哭泣,因为你也同样无法永恒。
       庆祝和狂欢式的祭奠是什么概念?这在习惯于以清明节来祭奠的中国是无法想像的。
       每年的11月1日,历时两天的墨西哥亡灵节就开始了,这是与墨西哥独立日拥有同等地位的节日,全国放假。这两天中,全国上下充满了快乐与喜庆,仿佛迎回了久别的亲人。虽然随着现代化生活的发展,古老的习俗已经渐渐被淡忘,但在墨西哥仍有一些地方保持着亡灵节的习俗,其中墨西哥城郊的米克斯奎克镇尤为著名。
       当我赶到这个墨西哥小镇时,已是第一天的入夜时分,远远看去整座小镇灯火通明。已经有一些人在镇外扫墓了,不过据说第二天晚上还要更热闹。这里随处可见头戴骷髅面具的人闲逛,小孩们则提着南瓜灯理直气壮地向行人索要糖果。
       小镇入口处迎面而来的,是巨大的亡灵节海报,上面印着总统、内阁部长与知名人士的骷髅漫画,配上墓志铭,其中不乏贬损调侃。我试探着问:“怎么会这样?”司机说:“早就知道你会吃惊,因为外来人都会这么问。”他告诉我,被画成骷髅的人不但不会生气,反而会引以为荣。他还把海报的一角指给我看,那里居然还有总统的签名。
       正说着,司机突然掏出一个红褐色的骷髅头,吓了我一跳。他哈哈大笑着说:“这是送给你的礼物。”我仔细看了一下,才发现原来是一块骷髅巧克力,脑门上居然还写着我的名字!我有些哭笑不得,但司机却把周围的人指给我看,他们都在交换礼物,大多数都是象征死亡的物品。其中一个大个子发现我在看他,就拿着刚得到的礼物走过来,炫耀似的举起他的墓碑巧克力,说:“看,我的墓碑比你的漂亮!”
       朋友看到我的窘相,哈哈大笑。他告诉我:墨西哥文化中,死亡是生命的补充,是美好的结局,正如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所说,“不必为逝去者哭泣,因为你也同样无法永恒。”
       传说在墨西哥中部的蝴蝶谷,每年十一月,都有漫天的蝴蝶从美国飞来,快乐的墨西哥人将它们视为亲人灵魂,每年到了这个时候便羽化成蝶,飞回故乡与亲友团聚。墨西哥最初的亡灵节就是由此而来。
       而从16世纪西班牙人来到了墨西哥,他们在扩张殖民的同时也带来了欧洲宗教。西班牙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发现,如果对印第安文化予以全盘否定必然会激起印第安人的排斥和反抗,于是西班牙殖民者允许保留部分本土文化,将印第安人崇拜的一些神封为基督教的圣徒或者圣女;他们还发现土著居民对死亡的崇拜以及对亡灵的祭祀传统,在某种程度上和万圣节相吻合,时间上也相差不多,于是西班牙人就将这两个节日合二为一,逐渐形成了墨西哥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亡灵节。
       如今,亡灵节的纪念仪式和活动既保留了本国的古老传统,也依稀可见西方习俗的影子。
       亡灵节期间祭坛无处不在,在车库、街角都会冒出几个祭坛来。祭坛分两种,一种是置于家中,真正作祭祀用,很少示人;另一种则是装饰性的,甚至带有些艺术品的味道,放在屋外或者公众场合。在镇上我便见到几个很有创意的祭坛,其中一个是由各种水果层层叠叠码成,非常漂亮。当然传统风格的祭坛也有,最美的一座是用万寿菊堆成,金灿灿的,据说万寿菊可以引导死者的灵魂回家;另一种是蜡烛,白白的蜡烛整齐地放成几排,那种庄严感不亚于任何一个教堂的弥撒。
       食物也是必不可少的祭祀品,从最古老的玉米到现代花样繁多的食品,应有尽有。沿海地区则有很多海鲜,其他诸如烟、酒、可乐之类的东西也偶尔可见。在这些必不可少的东西之外甚至有一家还摆出了狗粮。我问司机说:动物也过亡灵节吗?司机想了想说:虽然没这传统,但也没人说过不行。
       人们还经常在祭坛上摆放一些死者生前喜爱的东西,譬如死者酷爱音乐,便放上一把吉他;死者是个球迷,便放上一个足球,希望死者的灵魂能够根据这些东西的指引顺利回家。
       随着夜幕的降临,米克斯奎克镇上抬棺游行的人越来越多。小孩子们对这种游戏格外热衷,他们抬着自制棺材在街上四处游荡取乐。掀开盖子的棺材中,大多是小孩们化装的僵尸,如果有人将糖果放在他嘴边,他们往往会忍不住坐起来,全然忘记了当初假扮的目的。
       当然,墨西哥的亡灵节并非只是游戏。深夜,很多墨西哥人都会带着鲜花和蜡烛前往墓地扫墓。他们在坟墓周围摆上鲜花,点上长长的白蜡烛,然后一起为亲人的灵魂祈祷。不少墨西哥家庭还会在墓地守夜,他们带着各种食物,在亲人墓前边吃边聊,陪伴亲人的灵魂度过一个热闹的夜晚。
       按照风俗,11月1日是幼灵节;2日是成灵节。人们在墓地通往村庄或者小镇的路上撒了黄色的花瓣,让亡灵循着芬芳的小路归来。小镇的夜晚渐渐沉寂在夜色中,据说明天的成灵节还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