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视野]美国“黑风暴”
作者:许 辉

《青年文摘(绿版)》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世纪30年代,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罕见的沙尘暴袭击了大半个美国。当时,沙尘暴肆虐美国达10年之久,被后人称为“历史上三大人为生态灾难”之一。
       1870年以前,美国南部大平原地区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草原世界。那时,扎根极深的野草覆盖着整个大平原,这里土壤肥沃,畜牧业发达,一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1870年后,美国政府先后制定多项法律,鼓励开发大平原。尤其是一战爆发后,受世界小麦价格飙升的影响,南部大平原进入了“大垦荒”时期,农场主纷纷毁掉草原,种上小麦。经过几十年发展,大平原从草原世界变为“美国粮仓”。但与此同时,这里的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表土裸露在狂风之下。
       进入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历了一次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南部大平原风调雨顺的日子彻底结束,一场场大灾难随之而来。
       1934年5月12日,一场巨大的“黑风暴”席卷了美国东部的广阔地区。沙尘暴从南部平原刮起,形成一个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高3.2公里的巨大的移动尘土带。狂风卷着尘土,遮天蔽日,横扫中东部。尘土甚至落到了距离美国东海岸800公里、航行在大西洋中的船只上。风暴持续了整整3天,掠过美国2/3的土地,刮走3亿多吨沙土,半个美国被铺上了一层沙尘。仅芝加哥一地的积尘就达1200万吨。风暴过后,清洁工为堪萨斯州道奇城的227户人家清扫了阁楼,从每户阁楼上扫出的尘土平均有2吨多。
       1935年春天,一场沙尘暴再次震惊了美国。从3月份开始,南部大平原上开始大风呼啸、飞沙走石。大风刮了整整27个昼夜,3000多万亩麦田被掩埋在了沙土中。4月14日是星期天,这天对于俄克拉何马州盖蒙城的居民来说却是不堪回首的“黑色星期天”。在沙尘飞舞数周后,盖蒙城的人们终于欣喜地看到太阳出来了。大家纷纷走出家门,或在蓝天下沐浴阳光,或上教堂做礼拜,或出门野营。但到了下午时分,气温骤然下降,成千上万只鸟儿黑压压地从人们头顶飞过,划破了天空的寂静。突然,一股沙尘“黑云”涌出地平线,急速翻滚而来。行进中的汽车被迫停下,在自家庭院里的居民只好摸着台阶进门,行人则急忙寻找藏身之地,很多人因一时找不到藏身地,只好原地坐下,沙尘中他们感觉如同有人拿大铁锹往脸上扬沙一般。大风吹了4个多小时才渐渐减弱,有人就这样在漆黑中煎熬了4个多小时,心中默默祈祷,时时担心会因窒息而死亡。后来,人们回忆起那段经历时仍不寒而栗,“我们整天与沙尘生活在一起,吸着灰气,吃着尘埃,看着沙尘剥夺我们的财产。世界上没有一只车灯可以照亮黝黑的空气,诗情画意般的春天变成了古代传说中的幽灵,噩梦变成了现实。”
       在持续10年的沙尘暴中,整个美国有数百万公顷的农田被毁,牲畜大批渴死或呛死,风疹、咽炎、肺炎等疾病蔓延。沙尘暴还引发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生态移民”潮。
       到1940年,大平原很多城镇几乎成了荒无人烟的空城,总计有250万人口外迁。当时,在南部诸州交通干道上,人们时常看到被沙尘暴扫地出门的移民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加利福尼亚进发。一本当时的畅销小说这样写道:“无数的人们,有坐汽车的,有乘马车的,无家可归,饥寒交迫;2万、5万、10万、20万逃难者翻山越岭,像慌慌张张的蚂蚁群,跑来跑去;地上任何东西都成了果腹的食物。”
       由于加州接受能力有限,当地政府不断派人劝阻移民们去往别处。但是逃难者根本不听劝告。加州政府不得不动用警察,在州界充当人墙,不让移民进入。即便如此,移民们仍是蜂拥而至。
       美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很早就认识到沙尘暴的严重危害。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土壤保持之父”贝纳特就曾经领导了一场颇具规模的“积极保持土壤”运动。由于当时美国深陷经济大萧条中,沙尘暴并未引起广泛注意,国会根本不理睬他的建议。1935年4月,贝纳特参加国会听证会时,适逢南部平原发生“黑色星期天”,经历了这场沙尘暴噩梦后,议员们终于清醒了过来。在贝纳特的推动下,国会很快通过了《水土保持法》,以立法的形式将大量土地退耕还草,划为国家公园保护了起来。
       时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也很重视治理沙尘暴,他招募了大批志愿者到国家林区开沟挖渠、修建水库、植树造林,每人每月报酬30美元。1933~1939年,至少有300万人参加了这一计划。这项措施既帮助失业者解决了就业问题,又种了无数棵树,营造了防风林带,为缚住沙尘暴立下汗马功劳。到1938年,南部65%的土壤已被固定住。第二年,农民们终于迎来了久盼的大雨,大平原地区的沙尘暴天气开始逐渐好转,美国人在与沙尘暴的战争中终于获得初步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