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万叶集]风骨等
作者:马 德等

《青年文摘(绿版)》 2005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风 骨
       □文/马德
       前些天,到乡下去家访。租用的小面包在偏僻的公路上走了许久,又在一条尘土飞扬的土路上转了半天,才拐进了一处村庄,在一面黑黑的大门前停了下来。一个满脸胡子拉碴的男人在门口朝我们憨笑着,学生王英占的家到了。
       院子里乱得正紧。牛,鸡,猪,鹅,把个原本不大的院子挤得满满当当,有悠闲散步的,有互相追逐的,仿佛它们才是这个家的主人。地面上肮脏不堪,不好落脚下去。王英占父亲的脸上有些尴尬,说,太乱腾,太乱腾,小心你们脚下。
       谈话中,我们才得知,他现在供着三个学生,除了上高中的王英占以外,王英占的哥哥在读大学,妹妹也已经读初三,明年就要升入高中。他说,钱是紧张些,但三个孩子学习都挺好,做父母的,撂下哪个也不对。这不,除了养这么一院子牲畜,今年又包了几十亩棉花,长势不错。再有空闲时间,就去帮个工,一天也能挣20多块,供孩子们,差不多。正说着,院子里响起了牲口的厮咬声,他赶紧跑去看。
       半天的家访,他出去进来跑了好几趟。他说,也习惯了,陀螺似的,就这么忙。接着,他又开始谈他明年的打算,多养几头猪,栽种5亩早杏树……半天的时间,他非但没喊一个苦字,反而在眉宇之间昂扬着一种乐观。本来,我们是想通过家访,给特困生王英占捐一次款的。然而,在这样的父亲面前,我们没有说出来。
       临走的时候,英占父亲扶着车窗,嘱咐我们:回去告诉英占,让他安心学,家里头没什么挂记的,都挺好。
       回去的路上,我的心中涌动着感动。是啊,这么多年以来,只有在这样的家长中间,我才能找到让我永远敬畏和仰望的东西,一种在窘困中坚忍站着,乐观而又不屈的风骨。
       (冯蕾摘自2005年5月22日《杂文报》)
       最温暖的地方
       □文/陈志宏
       全球每年都有不少新生婴儿患有体温调节暂失症。这些小宝宝离开母体恒温世界后,无法适应自然温度状态,气温的骤升骤降,对他们来说,无疑是致命的隐患。
       美国哥伦比亚一家医院为了收治这样的婴儿,特意腾出一部分病房,设立恒温箱,让宝宝们生活在类似母体的环境中,直到有了自我调节体温的功能后,才将他们取出。
       然而,随着这类婴儿越来越多,恒温箱远远不够用,医患双方都十分着急。这时,一个喜欢看动物节目的医生斗胆向院方提出自己独特的创意:用保温棉布包裹住孩子的头和脚,将他绑在妈妈胸前。他的这一天才创意来源于活跃在澳洲的袋鼠:袋鼠不就是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年幼的孩子吗?
       院长迫于现实的无奈,批准了这项代号“袋鼠哺养法”的计划。先期赶制出十套保温布兜,把患儿赤身绑在妈妈的胸前,头戴一顶小帽,脚裹一双小袜,完全靠母亲的体温来温暖自己。
       效果出奇地好。那些“袋鼠孩子”比生活在恒温箱里更安静、更健壮,而且更早拥有体温调节功能。科研人员经过深入研究认为,这些孩子吃母乳方便,受到母亲的抚摸更多,生活的环境比恒温箱更舒适。
       在哥伦比亚这家医院,婴儿袋鼠哺养法逐渐风行起来,年轻的妈妈都知道自己的抚摸是对孩子最好的爱,自己的胸膛是孩子最温暖的地方。
       (董家乐、张剑摘自《孩子》2005年第3期)
       习惯与创新
       □文/潘国本
       有人将这样一个问题夹杂在数学题中对学生进行测试: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里有75头牛、32只羊,请问船上的船长几岁?这道题目,教育研究者首先拿来考法国学生,结果64%的法国学生回答说:“75-32=43,船长为43岁。”看到这样一则报道后,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产生了疑惑,是不是媒体为制造轰动在胡编乱造?于是,有人拿这道题来测试中国的中小学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回答“43岁”的比例超过法国学生,甚至还有高中学生也答“43岁”的。
       根据题目的条件和要求,能这样计算吗?但他们还是这样算了。因为他们都“身经百战”面对过无数场考试,且从来没见过没有答案的问题。
       受这道题目的影响,又有老师把下面一道题目夹在地理测试题里考学生:一位探险家,他向南走了1英里,然后,折向东走了一段路,再后,又向北走了1英里,结果他回到了原来的出发地,并遇上了一头大熊。你说,他见到的是头什么颜色的熊?面对这样一道问题,大多数同学没有回答。因为,他们从来都回答专门的地理题或者专门的数学题,而它既不像地理题,也不像数学题,况且,因受平面几何的深刻训导,这样的两次90度折转,怎么会回到原地呢?
       然而,根据我们学到的地理知识综合一下就完全能答出。既然他两次转向回到了原地,那就不会是地球上的一般地方,一定是个特殊点。思考发现,探险家出发时如果选择北极点,还是完全办得到的。进而,既然是在白雪皑皑的北极,那熊该有保护毛色,当然是白熊了。
       这道题不仅有答案,而且答案惟一。对于生活,我们常常有意去培养一种好的习惯;但对思维而言,即便一种再好的思维方式,如果成了习惯,都是灾难。
       习惯,给你75头牛会得出43岁船长的笑话;创新,几个数字也能让你看见一头白色的大熊!
       (周颖摘自《第二课堂》2005年第2期)
       得病是生命的一部分
       □文/黄艾禾
       柳军在美国一家肿瘤医院做护士工作,当地癌症患者们对待疾病和死亡的态度,常常令她惊讶和感动。有一件事,柳军非常难忘:
       一位母亲患癌症已到晚期,病情严重,浑身插满管子,躺在病床上动不了。她有两个孩子都还很小,一个7岁,一个5岁。一天,孩子给柳军写了一张纸条:能让妈妈和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哈利·波特》吗?柳军把这张纸条转给了大夫。
       结果,大夫的决定是可以去。当时这部电影刚刚上映,票房正火,但电影院同意为这位母亲加一个专场。医生护士们做了大量的准备——他们要带上药和全套设备以防不测,要配备专用的救护车。他们还是去了,在那年的感恩节前,这十几个人,包括母亲、孩子、医护人员,到电影院看了一场专场的《哈利·波特》。
       感恩节后不久,这位母亲就去世了。但她在走之前,完成了她和孩子们的一个心愿。这正是美国人对待疾病的一种态度:得病也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要让它尽量过得正常,过得快乐。
       (黄宏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第46期)
       我宁愿……
       □文/[阿根廷]卡塔利娜·戈麦斯
       我宁愿在我还活着的时候,你能多陪我几分钟,也不愿在我死后,你为我守候一整夜;
       我宁愿在我还活着的时候,你能温柔地握住我的手,也不愿在我死后,你伏在我的躯体上痛哭;
       我宁愿在我还活着的时候,你能给我打来哪怕是一个电话,也不愿在我死后,你常来看我;
       我宁愿在我还活着的时候,你能送我一枝花,也不愿我死后,你捎来一大把漂亮鲜花表达哀思;
       我宁愿在我还活着的时候,你能对我说几句鼓励的话,也不愿在我死后,你在葬礼上诵读那令人心碎的诗篇;
       我宁愿在我还活着的时候,你能为我轻声祈祷,也不愿在我死后,你为我的墓碑撰写诗一般的墓志铭;
       我宁愿在我还活着的时候,你能同我促膝谈心,也不愿在我死后,你宣读悼念我的长篇大论;
       我宁愿在我还活着的时候,能听到你害羞地诉说对我的感觉,也不愿在我死后,你为当初没开口而追悔莫及;
       珍惜现在吧!我们和亲人至少今天还在一起。
       (张志国摘自大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