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品书录]黑脸琵鹭的空间
作者:张 洪

《读书》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黑脸琵鹭是一种珍稀濒危鸟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国际鸟类保护基金会都把它列进“濒危物种保护红皮书”。在这部记录着即将消失的鸟类名录上,我们获知的信息是:—种鲜为人知的候鸟、一个濒临灭绝的物种。黑脸琵鹭,当人类还不了解它们究竟存在了多久、怎样繁殖时,全球仅剩下不足千只。当人类向它们投去关注目光的时候,绝种的厄运之灾已经笼罩上了只剩下几百只的种群。
       黑脸琵鹭的额、脸、眼眶周围等部位的裸露部分都呈黑色,并与黑色的嘴融为一体,故名“黑脸琵鹭”。它状似琵琶的颜面有一种艺术家的气质和风度。上世纪九十年代,鸟类学家开始广泛调查黑脸琵鹭的栖息地和繁殖地。一九九六年,中日鸟类研究者在北京召开国际研讨会,实施拯救保护方案。二○○四年一月全球同步普查中、韩、日等六个国家五十四处地点,普查数为一千二百零六只。二○○五年为一千四百七十五只,二○○六年一月六日至八日,共观察到一千六百七十九只。黑脸琵鹭从极度濒危转为濒危。
       鸟类学家经过十几年长期观察,才对黑脸琵鹭的繁殖、栖息、迁徙,有了一鳞半爪的发现,他们在朝鲜半岛三八线西部海岸几个小岛上发现了正在繁殖的黑脸琵鹭,但是只有几十对,而在越冬地有近千只,那么黑脸琵鹭都在哪里生儿育女呢?为了确定它们在中国的栖息行踪,鸟类学家从南到北寻觅,最终发现东北地区是繁殖地,台湾、香港、海南是其越冬地。
       一九九九年在大连庄河石城乡的形人坨岛上发现了黑脸琵鹭的巢窝,巢筑在形人坨岛悬崖峭壁临海一面的凹处。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已知的唯一一处黑脸琵鹭繁殖地!形人坨是一个只有零点三平方公里的小岛,每年四月,黑脸琵鹭从台湾跨海北上,长途跋涉来到这个小岛,开始一年一度的繁殖。四月底五月初,黑脸琵鹭会在巢中产下三至四枚卵,一个月后雏鸟破壳而出;到了六月底,小鸟基本长大;八月,幼鸟的个头已经与父母差不多大小了,它们飞舞起来轻盈如风,一身羽毛洁白如雪,将要随父母南迁,飞往台湾地区台南曾文溪口滩涂了。
       台湾地区的王征吉先生,追踪黑脸琵鹭的足迹已经十几个年头。九十年代初,在台湾台南县曾文溪口自然保护区,两只黑脸琵鹭被枪杀,当时任台湾某媒体摄影记者的王征吉前去采访,居然就此辞去职务,专门拍摄黑脸琵鹭,以唤起民众对黑脸琵鹭的保护意识。这些年,他自费旅行世界各地,寻找黑脸琵鹭及其“近亲”。为拍摄黑脸琵鹭,他曾付出惨重的代价:十二年前在南非寻找非洲琵鹭时,不幸发生车祸,志同道合的妻子当场身亡。悲痛地沉寂了一年之后,他继续投身拍摄、保护黑脸琵鹭的事业。他共拍摄了四千多个胶卷十几万张底片,先后在台湾、北京、首尔等地,举办黑脸琵鹭摄影展,出版多部作品。台湾出入境证件的背景衬图选用的黑脸琵鹭,即为王征吉所摄。为提醒人类关怀我们的生态环境,他矢志不渝地实践着一名鸟类生态摄影家的心愿。在台湾,黑脸琵鹭被称为“黑面舞者”,王征吉的绰号即为“黑琵先生”。
       海峡这边的辽宁省,也有一位业余摄影爱好者胡毅田,自从二○○二年第一次见到黑脸琵鹭,就沉醉于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它们的身影。四年来为追踪黑脸琵鹭,胡毅田二十五次去石城岛守候,与中国科学院的鸟类专家一同观察研究。为了避免打扰黑脸琵鹭,他自己设计了三种帐篷,住在里面啃烧饼喝矿泉水等候拍摄,有时一口气呆上十几天。痴情的依恋和科学的态度使他成为黑脸琵鹭繁殖地最成功的摄影人之一。
       跨越海峡两岸的黑脸琵鹭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联结两岸。黑脸琵鹭在台湾享有的知名度可以和大熊猫在祖国大陆的影响等量齐观。而二○○六年六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布的《中国的环境保护》白皮书中,生物多样性保护一节提及的五种野生动物种群,除了大熊猫、扬子鳄等,黑脸琵鹭也名列其中。
       把越冬地和繁殖地拍摄的黑脸琵鹭摄影作品结集出版是胡毅田与王征吉的共同心愿,《跨越海峡的飞翔——黑脸琵鹭影踪》收录了胡毅田和王征吉各自六十幅摄影作品,他们以平等、爱护和欣赏的目光将黑脸琵鹭摄入了镜头。
       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人为破坏,黑脸琵鹭只凭自己的力量,无法抵御它们,以守住自己最后的领地。只有人类助一臂之力,方可挽救黑脸琵鹭家园倾覆的危险。
       (《跨越海峡的飞翔——黑脸琵鹭影踪》,胡毅田、王征吉摄影,辽宁人民出版社二○○六年五月版,9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