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雷凤忠 来源:http://www.66163.com/Fujian_w/news/mzrb/021021/1_18.html
明朝是莆田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以科举之盛甲于八闽。据旧志记载,明代兴化共有530多人中过进士,但笔者在编纂《莆田市志·进士表》时,发现旧志明洪武六年(1473年)的三名进士记述有误,须作更改。
《八闽通志》在福建被公认为新修地方志的蓝本,全省各地无论是“康乾盛世”修的志书,还是当代新编地方志,古代部分均以此为依据。清乾隆《福建通志》、清乾隆《莆田县志》、新编《莆田县志》均不例外。
《八闽通志》中《选举》殿试部分,一般由年号、榜名(状元名)、进士名及名下说明如家世、职官等构成。如“洪武四年辛亥,吴伯宗榜:龚与时广东行省检校、郑潜禹城县丞、林衡刑部主事”。而“六年癸丑□□□榜;方毅乐会主簿、王寅给事中、方征字可久,大琮六世孙。”这段文字引起笔者的注意。因为《莆田市志》中《进士表》设有“榜名”一栏,为此笔者查找了大量资料,结论是:明洪武六年没有开进士科。《明清进士题名碑录》、《中国历代状元谱》等资料书都支持这一观点,而《八闽通志》中也只有兴化府有这3名进士,福建其他各府均无中进士者。
翻开《二十五史·明史》我们从中得到明确的答案。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即模仿唐、宋旧制,实行科举制度,设乡试、会试、殿试。乡试在各省举行,于洪武三年起,“以天下初定,令各行省连试三年,且以官多缺员,举人俱免会试,赴京听选。”(《明史·选举》)。这样一来,便有一大批士子被选配到全国各地当官。“既而,谓所取多后生少年,能以所学措诸行事者寡,乃但令有司察举行才,而罢科举不用。至十五年复设,十七年始定科举之式,令礼部颁行各省后遂以为永制,而荐举渐轻,久而废不用。”(《明史·选举》)。以上记述明确告诉我们,明朝从洪武三年至五年连试3年后就停止科举,直至十七年才恢复乡试,十八年重开进士科。所以洪武六年3名进士为《八闽通志》之衍文,但3人中五年福建乡试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