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文章   

清初文献与《清文前编》

发布时间:2013/10/5 10:43:10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来源: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51699     孙彦

        乔治忠先生编纂的《清文前编》历经寒暑,已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这是近年来对清朝入关前文献搜集整理的一项重要成果。
        一、清朝入关前文献概况
        清朝于17世纪初兴起于辽东半岛,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沈阳称“天命汗”,建立金国(史称后金)。1636年,其子清太宗皇太极改汗称帝,又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人关,在北京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清朝入关以前,历经太祖、太宗两朝,在几十年的军政活动中,形成了数量可观的文献资料。保存至今的主要有满、汉文档案和太祖、太宗实录。
        第一、满文档案。清朝作为满族创立的政权,在开国初期主要使用满文。《满文老档》指满族入关前用无圈点老满文书写的编年体官方史书,乾隆年间复用新满文重抄。原本残缺,今存天命前九年(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至清崇德元年(1636)部分,是研究清朝兴起史的第一手原始资料。1918年,满族学者金梁招聘人员翻译老档,1929年将部分译稿以《满洲老档秘录》名义刊布,其后又将部分译稿在《故宫周刊》连载,题称《汉译满洲老档拾零》。金梁译文力求达雅,信则不足,为后人所病,其实首事之功不可泯没,可惜此后数十年间老档在国内无人问津。1939年,日本出版了藤冈胜二的《满文老档》日译本。50年代,神田信夫、松村润、冈田英弘等组成满文老档研究会译注《满文老档》,至1963年7册出齐,用罗马字母转写满文,逐词直译,下附日语译文,是日本学者整理《满文老档》的一项突出成绩。1964年,台湾学者广禄、李学智开始译注《满文老档》原本,即无圈点老满文原档,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以后以《清太祖朝老满文原档》为名出版了2册,体例与《满文老档》日译本同,满汉对照,下附汉语译文。《原档》所记有为《老档》不载者,其史学价值不言而喻。张藏《旧满洲档译注》将天聪元年至五年的老满文原档译为汉文,是台湾学者整理满文古籍的又一成绩。1990年,中华书局终于印行了由国内学者集体译注的《满文老档》,是国内满族史、清史学界的一桩大事。这部译著纠正了前人译本的一些缺失,反映了《老档》翻译的新水平。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整理翻译出版清初满文档案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特别是1989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译的《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是继《满文老档》之后的又一部重要译著,无异于《满文老档》的补编。这样,关于满族建国初期的历史,便有了由满文档案和清朝实录并行的两套史料,两者可以互为参稽补充。另外,台湾学者李光涛、李学智自1959年以后先后编辑《明清档案存真选辑》三集,初集包括《沈阳旧档》38件,二集收录老满文档案4件,均为研究满族开国史的珍藏。
        第二,汉文档案。清朝建立之初,随着国势日张,控制地域不断拓展,在与明朝的交往和对国境内汉民的统治管理中,形成了越来越多的汉文文献。主要有致明朝、朝鲜的信函、对汉民的告示、汉族降官的奏疏。民国年间编《明清史料》丙编第一本、罗振玉编《史料丛刊补编》都收有这一时期的汉文档案。
        第三,太祖、太宗两朝实录。关于清太祖时代有《满洲实录》、《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清太祖高皇帝实录》。《满洲实录》体例为历朝正史所无:以满蒙汉三体对照行文,又附图绘77帧。是书虽最后成书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前后,但文字主要取材满文老档,图绘则源于天聪九年(1635)完成的《太祖实录图》,故保留了比较古朴的面貌,是研究清初史事的瑰宝。1938年,日人今西春秋出版了《满和对译满洲实录》,将满文转定为罗马字母,用日文逐词直译,下附汉文原文,书末《注释》对书中涉及的主要制度或史事逐条拴释,抉微阐幽,是一部集史料整理和学术研究于一体的著作。《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均撰于清朝人关以后,虽经后人一再重修删改,还是保留了不少入关前的史事。
         
        二、《清文前编》的价值和特点
         
        近年来,国内相继出版有《全宋文》、《全元文》、《全明文》、《清文海》等,纂辑一代文章总集的做法方兴未艾,对集中保存文献和学者的阅读与研究均有意义。清人关前已形成一个独立的政权,当时的书信、誓词、奏议、谕旨、告示等各类成文文献,自然不应包括在明朝范围内,而由于历史环境的特殊性,这些主要反映满族统治者开国业绩的历史文献,与入关以后颇多汉族文集的状况又存在很大区别;加之数量多,散见各书,给研究者查阅、研究带来诸多不便。有鉴于此,乔治忠先生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编辑完成了这部清朝入关前的文献结集——《清文前编》。
        本书资料来源,主要选自前述诸书,其中除取自清太祖、太宗两朝实录的各种行世之本以及《明清史料》、《天聪朝臣工奏议》等资料集和《历史档案》等杂志外,重点利用了《满文老档》、《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等宝贵资料,因清入关前史料数量庞杂,个人检阅颇多不便,本书编者乃取精用宏,去伪存真,精心筛选,认真编辑,目的则在于为读者提供研究的便利。本书的价值还在于:
        第一、将原先零散的文献汇为一编,按时间顺序排列,即形成了一个新的史料结集,使许多湮没史实的发展轨迹鲜明、系统地显示出来。例如许多著述叙述清入关前历史,比较注意其“武功”,而忽略其“文治”举措、外交策略等等。其实,清入关前所处的军政态势十分复杂,南有明朝、东有朝鲜、西有蒙古各部,单凭武力是不能迅速发展壮大的。从本书集中起来的文献资料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满洲统治者善于以外交、盟誓、议和、舆论宣传、政治攻势等手段配合征战,其作用不可忽视。对内行政管理、对满汉民族关系的调处亦多得力之举,形成不少文件;清太宗时期多次令汉官议论治国方针与战略战术,形成许多奏议,这些都是“文治”业绩的记录。因此,揭示清入关前“文治”的发展轨迹,是本书学术价值之一。
        第二、更探入地揭示出清入关前各种文献载籍间的关系。
        清入关之前,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档案保存制度。清太祖时期有汗的档子、八旗档子、各地方官署档子等等,清太宗时期更开始另存汉文档案,六部设立后也各有档案。至祟德年间,内国史院满文档案接续并取代了“汗的档子”,仍为编年记事方式而有所发展的档册。清太宗时纂修了《太祖武皇帝实录》,入关后历经年所,于康熙年间修成了《清太祖实录》、《清太宗实录》。这些关于清入关前的基本文献和载籍,其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编纂此书,再将有关文献予以对照,可发现“汗的档子”与接续它的内国史院档案这两种编年体满文档册,是入关前文献载籍的中心,对其他文献起统摄作用。其他档案文献的重要内容,经甄择后记入这种编年体满文档册,清太宗时的汉文奏议、告示等,亦有选择地译成满文编录。直至清入关后编纂太祖、太宗实录,主要史料依据仍然是编年体满文档册。因此,清入关前的文献载籍,是官方以编年体满文档册为轴心的统一体系,但其中的内容并不都是最原始的史料。
        第三、集中收载了许多档案文献,有助于订正清实录及其他史籍记载的疏失和鲜舛误。
        例如汉文档案文献有“陈边务”所上奏议,而《清太宗实录》记其人写作“陈变武”,乃是从满文档册中回译时用字讹误,这造成日文、汉文译本的《满文老档》皆依《实录》误为“陈变武”。类似之例尚有多处,不编此书,势难察觉。
        本书的编纂体例得当,其主要特色如下:
        第一、努尔哈赤政权早在天命元年之前即已初步形成,故本书收文的时间上限尽量提前,最早的收文为1608年(明万历三十六年)。收文下限为清军进占北京,并且形成以北京为政治中心局面的顺治元年(l644)五月。从而展示入关前文献形成发展的全貌。
        第二、收载之文均为确可判定是书面文件者,《清太祖实录》、《清太宗实录》等史籍中所载一些谕旨,凡有似口头宣谕或真实性尚须考订者,编者都没有收载。保证了文献的可靠性。
        第三、所收之文按时间顺序编排,原文无题目者,编者据其内容拟定了题目;原文献曾有人为之拟过题目而与本书体式相违者,编者予以酌改。各文题目之下,标明作者,无确切作者与衙署或专体公文,则不在题目下标注。
        第四、编者在收录原件的同时,做了点校、考订工作。并于每篇选文之后各撰一《题解》,综合简介该文的背景、作者,考述文字异同及史事原委,说明选文出处等等,有助于读者阅读和利用。
        第五、书后《<后金檄明万历皇帝文>考析》与《清入关前的满文档册及其史学意义》两篇文章,系编者撰著的学术论文,附录于此,是为读者更好地了解清入关前的文献与社会状况。
        总之,本书的出版,为清初文献的整理编辑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推进清初历史学与文献学的研究,也具有积极意义。
        原载:《文献》2001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