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报告]苗乡汉子
作者:覃仁岗 赵华锋

《人民文学》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他先是拥有了全县第一支车队,继而,是全县第一个椪柑大户。第一家个体私营企业。他,自己富了,全村寨的人也富了。
       ——题记
       序
       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南大门——泸溪县原老县城武溪镇出发,溯流水而上,约四公里的地方,沅江东畔有一个土家族苗族聚居的村寨,这,就是泸溪县白沙镇刘家滩村。沅江西畔的319国道旁,有一家宏伟、壮观的私营企业;湖南金旭冶化集团公司。现年五十有余的公司董事长刘集贵,就是沅江东畔的刘家滩村人。
       连绵的群山,柔情的沅水,美丽的村寨和雄伟、壮观的企业厂房。显示了自然与社会在当代的平衡、和谐和发展,也谱写着刘集贵这位苗乡汉子的艰辛历程和美好人生。
       金秋时节,我们怀着敬慕的心情,闻着菊花的芬芳,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了武陵山下、沅江河畔的湖南金旭冶化集团公司的办公大楼。
       “贫与富的抗争,一是在于拼搏,二是在于机遇。”不亏为一位杰出的民营企业家,开口便带有一定的人生哲理。面对眼前这位貌不惊人的刘董事长,我心中暗自赞叹。“如果不是我和村里的人艰苦努力,如果不是党的改革开放英明决策,我和我们村就不会有今天这样辉煌的成果。”
       从刘董事长滔滔不绝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西部偏远贫困地区今日的平衡与和谐发展,也了解到了刘集贵这位苗乡汉子传奇而富有历史色彩的人生历程。
       一、童年贫寒立壮志
       湘西,地处莽莽的武陵群山之中。有史以来,当地人们因山的阻隔,过着贫困落后的生活。
       泸溪,是湘西自治州境内的一个小县。
       有女莫嫁刘家滩。
       吃了上餐无下餐,
       东奔西讨过人生,
       大年三十难团圆。
       这,就是泸溪县原上堡乡刘家滩村人旧社会的真实写照。
       1953年9月的一天,一个红润而胖乎乎的娃子在刘家滩村一户贫困的土家族家庭里呱呱落了地。父亲望着啼哭的胖小子,既悲又喜。悲是多了一口人就多要一口饭吃,喜的是刘家又增添了一位男丁。
       为了使孩子今后有个好日子,父亲给他取名叫“集贵”,意思是“多富多贵”。
       说是小集贵的名字取得好,不如讲人生总是应验着“穷人自有天照顾”这句俗语。小集贵自出生后,尽管缺衣少食,但从未有过病痛。“两三岁的时候,冬天下大雪,我总是光着屁股和寨上的小伙伴在雪地里东跑西窜打雪仗,喷嚏都没打过一个,哪像现在的小孩,冷天穿得厚厚的,热天不是空调就是风扇,还弄不好就是感冒发烧,经常往医院跑。”刘董事长久久地回味在童年的欢乐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加深,他的眼光更开阔,志向更远大,意志更坚强。
       暑假的一天,他和寨上的几个小伙伴正在山上欢笑地干着农活,突然,对面坡上传来了一首山歌:
       刘家滩人你莫雄,
       你屋住的是茅棚棚;
       条子夹壁泥巴糊,
       吃饭用的是竹筒筒。
       随着歌声,大家看到对面唱山歌的是邻村干农活的一帮小姑娘。于是,小集贵不假思索就回敬了一首:
       小妹莫嫌阿哥穷,
       时机到时花自红;
       茅屋换成小洋楼,
       花轿接你进房中。
       那天,他们你来我往唱到了太阳落山。
       童年时,刘集贵的志向是: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将来要让村里的贫困农民都富起来,大家都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好生活。
       二、借得东风好行船
       1992年10月,金秋的季节把偏远的湘西土家苗寨装点得更加娇艳。宽阔的沅江碧波上船来船往,机声隆隆。位于泸溪县上堡乡(后改划为白沙镇)刘家滩村对面的泸溪县白沙冶炼厂码头上,停满了抢着载货的船只。
       厂里的机器声,运货的汽车声,搬运工人的喧哗声连成一片。武陵山下,沅江河畔分外欢腾。
       上午8点刚过,泸溪县白沙冶炼厂简陋的办公室里,坐满了八方急待要货的客人。年轻而和善的厂长刘集贵先是给他们端上茶、递上烟,然后面带笑容地解释着:“实在不好意思,不是我不想满足你们的要求,确实是一时生产不出来,只能按先来后到进行发货,让大家久等了。”
       1991年8月,刘集贵在多方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得知电石产品销售市场广阔,利润空间大,于是,就把家里所有的积蓄拿了出来,并邀上村里的谢长生、戴春好、戴春富、刘海金、刘富花等5户农民,以合股投资的方式凑齐了60万元,建起了泸溪县第一家私营企业——泸溪县白沙冶炼厂。
       “建厂那段日子,真的把人快累死了。”
       刘董事长说的是句大实话。一座1800KVA的电炉,年生产能力3000吨的电石产品生产线的工程建设项目,自1991年10月开始破土动工,到1992年春全面竣工,并正式投入生产,前后仅7个月时间。
       企业投产后,刘集贵又着重从管理入手。同时严格各项制度的具体落实,从而确保了生产经营的正常顺利进行,并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企业信誉赢来了众多客户。
       “在泸溪县我能第一个建起私营企业,这都要感谢党和国家的英明决策。”刘董事长感慨万分地说,“如果国家不搞改革开放,不实施《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战略方针,我刘集贵哪有‘借得东风好行船’的机遇。”
       19岁那年,刘集贵高中毕业后毅然回乡当了农民。但他立志改变自身和家乡贫困面貌的宏伟志向,始终没有改变。
       1975年8月,他刚满21岁,便被吸收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了全县最年轻的党员。
       凭借年轻的优势和当时上级关于大力培养年轻干部的有关指示精神,刘集贵在入党的当年就由村秘书当上了村支书,并被选送到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培训深造。
       按照当时的势头,刘集贵招工、招干、参军等走出“农门”的机遇随时都有。只是上天的造化,他的每一次机遇都以身高不合格而告终。
       不出“农门”又怎样,我就不信凭自己这双手,这辈子搞不出个名堂来。刘集贵的倔犟劲来了。于是,他在于中想,想中干。一旦条件成熟,即刻大显身手。
       1982年,已是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第4个年头。然而,在泸溪县的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中,依然停留在出集体工、做集体事的阶段。但尽管如此,党的改革春风已如惊雷般由远方渐渐传来。就在这个时候,刘集贵凭借自己掌管刘家滩村“帅印”的大权,在冬季油菜栽培中,偷偷地搞起了责任承包制。
       制度的改变,产生了明显效果。第二年春,全村的油菜一派喜人景象。
       刘家滩村的经验在哪里?于是,县、社来了大批取经的人。
       于是,搞责任承包制的事就众人皆知了。于是,刘集贵就不得不重新当他的普通老百姓了。
       无官一身轻。刘集贵感到轻松了很多。他开始着手重新调整起自己的位置。
       319国道,是通往各地的主要运输通道。啊!有了。刘集贵脑瓜子一动,第二天就到银行贷了8000元钱,买了一台旧汽车,为县内的单位、企业拉货、送
       货,跑起了运输。一年下来,就还清了贷款。
       跑运输过程中,刘集贵边跑边想,他们单位为什么要这些货?这些货又是从哪里来的?久而久之,就又有了新的门道。
       州磷肥厂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焦炭做燃料。而焦炭只是用烟煤作原料。通过培烧就形成了。工艺简单,成本低,利润可观。于是,他邀上几个村民合计后,第一年在沅江河畔建立了三座烧焦土窑。第二年增加到了30座。
       夜晚,窑群熊熊的烈火映红了沅江两畔,也映红了刘集贵的心。紧接着,30座焦窑的利润又换来了三台崭新的东风牌大卡车。就这样,泸溪县有了第一个私人运输车队。那是1985年。也是党的改革春风正排山倒海吹进偏远的湘西州土家苗寨之际。
       为使湘西州土家苗寨人人走上自我发展、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湘西州委、州政府在肯定刘集贵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基础上,还进行了大力宣传和支持。州主力媒体《团结报》,当即派出骨干记者,对刘集贵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深度采访。随之,以《刘集贵,一个沅水江畔的童话……》为题,在头版头条作了重点报道。
       党和政府的肯定、关心和支持,使刘集贵进一步增添了力量。
       1986年,他抓住世界银行扶贫贷款进入湘西的大好时机,再次贷款10万元。在全县率先第一个到荒坡上念起了“山地开发经”。短短时间内,120亩荒地被他日夜不停地开发出来。为了使新开的山地获得好的效益,他除了多次自费进省城向农业科技部门和科技人员请教椪柑栽培、西瓜种植等多种农作物栽培技术外,就是千方百计寻找肥源,确保栽植的农作物能有足够的肥料。
       “当时,没钱买化肥,我就雇请了一些青壮年,挑着粪桶到县城各家各户和各单位收集大粪。”谈及往事,刘集贵记忆如新,“为减轻人力,我还特制了能装载四五十担的一个大木桶,安装在拖拉机货箱内,大街小巷四处跑,臭气使过往的人都不得不掏出手帕。捂上了鼻子。为了莫让别人背后指骂我,后来,我在木桶上大大写上了‘没有大粪臭,哪有五谷香’的几个字。”述说中。刘董事长忍不住自己笑了起来。
       就这样,他新开发的120亩山地,当年西瓜收入就达到了1万元多。3年后,地里栽种的椪柑树开始挂果。第5年进入盛产期。由于他所栽种的椪柑每年施的都是有机肥料,不仅产量高,而且果子外观光亮、圆润,内肉可口、香甜、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欢迎,赢来了诸多购货的客户,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用他的话说:“没钱买化肥,人粪却帮了大忙,要不然,产量不一定那么高。果子不一定那么甜,客户不一定那么多,票子不一定那么厚。”
       1988年,国家正式实施兴建五强溪电站重点工程计划。泸溪县沅江、峒河一线属主要淹没区,刘家滩村便是其中之一。为搞好淹没区的移民安置工作,县里建立了移民安置领导小组。就这样,刘集贵被抽调到县移民办公室从事移民工作。并重点投入在兴建工厂的移民工程中。在他的辛勤努力下,通过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短时间内,第一家移民安置企业——泸溪县卢州化工厂全面竣工并投入了正式生产。刘集贵也被留在厂里,并被任命为副厂长。
       在兴建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中,刘集贵一方面积累了不少办企业的经验,另一方面,又看到了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和不足。特别是体制方面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障碍。面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连年停滞不前,甚至下滑亏损,他多少次暗自想到:如果是我自己个人办的企业,肯定不会是现在这样一种局面。
       对!不如自己创办一个企业。一方面可解决移民困难户一时生活困难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为无业的移民户增加就业门路。一天夜里,他把自己的想法悄悄地对妻子说了出来。
       刘集贵的妻子张小英是一个非常善良而又特别体贴丈夫的东方女性。相亲那年,她一眼看中丈夫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今后一定会大有作为。婚后,她不仅事事体贴、关心丈夫,至于丈夫想做的事是不是前途广阔,她不太懂,只要尽心支持他就行了。“我们的家底也不厚,能不能多邀几个人一起搞?”听了丈夫的话之后,妻子轻轻地补上了一句。“也对,人多、钱多好办事。”刘集贵赞同着。没几天。他就把原来与他在沅江河畔一起烧过焦炭的几个朋友约在一起。大家通过商量,最后作出了规划。
       说干就干,于是,1992年,泸溪县便有了第一家个体私营企业——泸溪县白沙冶炼厂。冶炼厂也同时呈现出车来船往、红红火火的生产经营局面。据记载,冶炼厂投产的当年,共生产电石产品2100多吨,实现产值33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00万元,创税收21万元。
       那年头,在沿海开放地区,一家年产值300多万元,销售收入300万元,创税收20余万元的企业,根本算不了什么。但在偏远的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就成了一桩奇迹和热门新闻了。正因如此,后来,泸溪县白沙冶炼厂还被湘西州委、州政府评为全州乡镇20强企业。
       三、三灾五难劲不懈
       俗话说:有喜就有忧。正当刘集贵沉浸在自己创办的第一个企业一派火火红红的喜悦中时,多种不幸也开始向他悄悄地袭来。
       1996年7月13日,那是一个灰色而暗淡的日子。
       几天来,泸溪县的上空布满了乌云。倒桶般的暴雨,随着呼啸的狂风四处飘洒着。苍天的变脸,激怒了大山,震动了龙王。一时间,四面八方的山洪冲锋陷阵般汇入沅江。使昔日平静的河面沸腾了起来。滚滚波涛一浪高过一浪,毫无目标地窜向两岸的田野、村庄、城镇和工厂。位于沅江、峒河相汇处的原老县城武溪镇,转眼一片汪洋。同一时间,距县城上游约四公里处,沅江西畔319国道旁的民营企业——泸溪县白沙冶炼厂也早已沉睡于水底,几只惊魂未定的小鸟,不时在露出水面不到两米的烟囱旁飞来飞去。
       此刻,厂子的主人——泸溪县白沙冶炼厂厂长刘集贵,正痴痴地站在山坡上望着波涛滚滚的水面。眼泪混合着飘洒过来的雨水,从脸上不停地往下流淌。
       他站在那里已是三天三夜的时间了。洪水刚来时,他还带领着全厂员工奋力抢救、转移着厂里的财产,然而,转眼间洪水进入了车间,他只好招呼所有的人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厂房。
       7天7夜之后,整个厂房总算露出了水面,但情景却让人惨不忍睹。倒塌的房屋和生产原材料乌七八糟地混合在一起。车间的机械设备冲毁的冲毁、上锈的上锈。“冲污泥的冲污泥!洗设备的洗设备!”刘集贵卷起衣袖,大吼一声,第一个带头冲进厂房,甩开膀子干了起来。
       半个多月的奋战,泥渣、废砖、烂瓦总算是清理干净了。但受潮的电器、损坏的机械等等,怎么也无法一时修复好。更大的问题是原材料冲走了,产成品也冲走或报废了。哪来的钱修复受损的设备?设备修不好,何谈恢复生产?
       “无论如何,我们得想办法凑些钱,把设备维修好,尽快投入生产。”董事会议上,刘集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凑钱修设备,这可不是一两万元的数字啊。”其他同志发表了意见,“我看还是算了吧,先把剩余资
       产清理一下,再来个各吹各的号……”
       严重的自然灾害损失,加上股东各自不同的思想观点,压得刘集贵一时喘不过气来。
       这,已是刘集贵创业以来,遭受的第5次灾难了。
       “遭受第一次自然灾害的时间是1993年的4月份。”刘董事长记忆如新。
       湘西的4月,是多雨的季节,也是发生自然灾害频繁的时节。
       1993年的4月,也是连日的狂风暴雨。导致冶炼厂背后的山体突然垮塌。山洪混杂着泥渣滚滚不断地冲进厂房,设备淹没了,仓库冲垮了。万幸的是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机械设备、生产原材料以及已生产出来的产品却遭受了严重损失。特别是仓库内存放的近千吨电石产品,经洪水浸泡后,第二天便产生了化学反应,一时间,时明时暗地燃烧起来,并不时爆发出震耳欲聋的爆炸声。
       “仓库里的产品持续燃烧,爆炸了整整7天7夜,厂子上空的烟雾十里外都看得到,那情景就如同原子弹爆炸。”刘董事长讲述着。“当时为何不抢救?”我不解地问。“电石不比其他产品,一旦被水浸泡产生化学反应后,是无法抢救的,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燃烧,只要不伤着周围的人就算万幸。”
       这次损失后,使刘集贵意识到了电石产品存放中的难度。于是,他在调查了解到硅锰产品在销售市场上的广阔前景后,就对原电石生产线进行了改造,变生产电石为生产硅锰合金产品。
       人们曾在很多电视剧中看到过这样的情节:不少的创业者在开始创业时大多会遭遇骗局,给自己的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面对这种情节,我开始总认为那是编导为加深剧情的矛盾冲突。而特意设置的,现实中未必就会如此。然而在采访刘集贵董事长时,却听他讲述到了亲身上当受骗的真实故事。
       1994年,自沙冶炼厂由电石生产改硅锰合金生产后,生产经营又步入了正常轨道。但在改造生产线中花费了不少资金。怎样才能尽快收回投入资金?当然只有加大、加快产品销售。
       一天,一位外地客户来厂与刘集贵洽谈业务,满口答应以当时市场最高销售价,将厂里所有生产出来的产品采购了,并当即预付了总货款的百分之二十的现金。刘集贵原本是—个老实本分的山里汉子,加上以前与其他客商打交道从未出过差错,这次便不假思索地让这位客商把产品全运走了。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自这位客商走出厂门后,就一直没见着面了。
       “这次损失足足一百多万。”“为何不报案追查?”“案是报了,但是到哪里去追查?”也是大实话,如果所有的案件都能够追查得清清楚楚,那我们的国家就万事太平了。
       刘集贵在这次销售上吃的亏,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只得往自己肚里吞”。
       接下来的是1995、1996和1997年,泸溪县连续3年遭受了特大洪涝灾害。而3年洪灾中,1996年的“7·13”洪灾最为严重。泸溪县的工业、农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仅刘集贵个体私营企业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了300多万元。
       灾难,给人们可以造成巨大的损失。但对勇敢的开拓者而言,却会磨练出更加坚定的意志。刘集贵就是千千万万勇敢的开拓者之一。
       1993年和1994年,白沙冶炼厂在先后经受了山洪、诈骗两重灾难后,刘集贵并没有因此而失去斗志。他先是对原电石生产线进行了改造,变生产电石为生产硅锰合金,既减轻了生产工艺和销售运输中的难度,又占领了市场。在遭受销售诈骗后,他又作出了新增加“钙镁磷钾肥”生产线的决定,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进一步得到了扩大。
       “县内已有多家国有钙镁磷钾肥生产企业,我们再上能有效益吗?”
       “几次灾害,企业损失不少,再新上项目,资金从哪里来?”
       董事会议上,当刘集贵刚把新扩建项目的想法提出来,股东们便你一言他一语发表了意见。
       面对各人的意见,刘集贵打心里高兴。因为他深知,大家之所以想得那么多,最终的目的是想把企业搞得更红火。
       “国有企业弊端多,生产经营方式欠灵活。这对我们新建项目很有利。资金问题:一是加大现有产品销售的资金回收力度;二是全厂上下大家先紧紧裤带,每个月的工资暂不全发,以后再补上;三是扩大入股面,让更多的股东参与进来;四是现有的股东们想想办法再投入一些。有了以上几点,新的项目一定能早日红火起来。”刘集贵最后总结式地表明了态度。
       他说的话头头是道,大家服了,也信了。1995年,一条年产30000吨的钙镁磷钾肥生产线,再次在白沙冶炼厂正式投入运行。
       多次遭受损失,多次描绘宏伟蓝图。
       1998年,又一条年产30000吨的普通钙镁磷钾肥生产线在白沙冶炼厂正式投入生产。
       接下来的是,年产20000吨的电解锌、年产20000吨的电解金属、年产5000吨的微细球形铝粉等等各条新的生产线不断投入生产。企业的名称也由当初的“冶炼厂”逐步改名为“冶化厂”、“金旭公司”,直到现在的“湖南金旭冶化集团”公司。
       “我的事业之所以得以发展和壮大,是与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分不开的。”刘集贵说。
       1997年8月18日,那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泸溪县邮电大厦四楼会议室里,坐满了省、州、县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及泸溪县部分国有、民营企业的领导。刘集贵就是其中之一。
       这是由当时的省委书记王茂林,省委副书记、省长杨正午亲临泸溪县召开的“灾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现场办公会。
       在泸溪县遭受1995、1996和1997年连续三年的特大洪涝灾害期间,党和国家及省、州各级党政领导都给予高度关心和支持。空投救灾物资,亲临现场指挥抗洪救灾工作,使当地人们倍受鼓舞。
       “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王茂林书记一行在实地察看了泸溪县的工业企业情况,并听取了相关汇报之后,就湘西州及泸溪县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要求。
       省委副书记、省长杨正午说:“湘西属贫困地区,泸溪县又是移民库区和省级贫困县,再加上连续三年的特大洪涝灾害,工农业经济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为了使他们灾后的经济尽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省直各部门要尽力给予支持和帮助……”
       “当我听到王茂林书记、杨正午省长说的这些话时,心里真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和高兴。”谈及当时的情景,刘董事长激动万分。
       正是那次现场办公会议,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举全省之力扶持湘西的决策,在泸溪县得以全面贯彻和落实。当时的省委副书记胡彪以及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周伯华。分别在泸溪县最偏远贫困的白洋溪乡马如田村和八什坪乡五村村亲自建起了扶贫联系点,并经常进村入户与广大农民共谋发展大计。
       省委主要领导亲自在泸溪县驻村扶贫,不但对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希望,同时也为工业经济发展创造了美好前程。
       四、巧手换来艳阳天
       在刘集贵的办公室里,我们看到了他台板下压着亲手写下的格言:“人类因追求而超越,因超越而前进,当‘追求无限’变成一种信念,梦想开始出现。”
       
       1987年。刘集贵被群众推荐并当选为湘西州人大代表后,总是把自己的事业和人民的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常说:“既然人民相信我,我就得对得起人民。真正做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
       岁月悠悠,光阴似箭。随着历史滚滚不断地向前发展。刘集贵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不断拼搏终于使自己童年的梦想和一名人大代表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跨入21世纪后,刘集贵的事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到目前为止,公司已拥有资产总值2.5亿多元,员工近2000人。其中,高中级科研技术人员86人,大专以上学历114人。下辖金旭、金鼎、金杭、金泉、金源和金久、金丰、金瑞8个子公司。主要生产电解锌、电解锰、微细球形铝粉以及锰矿石和电能等5大类20多种冶金、化工及电能产品,2006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为国家交纳税金2908万元。2007年1月到10月,已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共交税金5200万元。
       就在刘集贵自身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刘家滩村这个昔日一穷二白的土家苗汉村寨,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条弯弯曲曲的村级公路把刘家滩村各个村民小组紧紧连接在一起,各式各样的红色、白色、紫色“小洋楼”错落有致,井然有序,在金秋的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彩。
       在金旭冶化集团公司采访时,办公室秘书张云对我们说:“如果你们要知道刘总对村里所做的更多贡献,不妨去村里走走。”就这样,我们便有了与村民张显爱的相遇和同路机会。
       张显爱刚从公司下班回家,得知我们去村里采访,非常高兴,一路地说这说那。“我家共有儿孙13口人。3个儿子、3个媳妇和我都在刘总厂里打工。以前我在车间生产一线,现在年纪大了,刘总关心我,就叫我负责厂里一些对外协调的轻松活。月工资1500元。”“你们家年收入多少?”我们问。“人平均7000元以上。”“你们村有多少人在刘总厂里打工?”“1000多人吧,反正能劳动的都在刘总厂里,以前有些到沿海打工的青年,现在都回村到刘总厂里来了。”
       张显爱说的是实话。想当年刘集贵建厂的目的。除了自己脱贫外,就是要使自己村里的移民户人人有事做、户户有钱用。如今,果然村里的农民都变成了厂里的工人。不仅如此,他还让村里不少头脑灵活、有发展前途的年轻人变成了实力雄厚的企业老板。
       湖南省泸溪县鑫海锌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金。原是与刘集贵兴建泸溪县自沙冶炼厂合股人之一。独立后,通过多方发展现企业已拥有资产近两亿元,成了泸溪县个体私营企业的又一大户。采访中,他感慨地对我们说:“在与刘总并肩创业时期,取得了不少经验,更感谢他对我的处处帮助和指导。”
       “我原是刘总手下的一名普通员工,”现年30出头的湖南省泸溪县蓝天公司董事长张孝兵讲述着往事,刘总见我能吃苦耐劳,头脑又灵活,就不断培养我。先是当生产班长,紧接着便是生产车间主任、生产分厂副厂长、厂长。2005年,我提出想自我发展,刘总满口答应,并给予了最大支持,使我以1000万元的资金,将濒临倒闭的吉首市德邦锰业公司承包了下来。通过精心管理,经济效益不错。今年,又投资3000万元。创建了现在这家“蓝天公司”。
       为使村里的干部更好地带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刘集贵把村里的三大主干,列为企业管理人员,每月发放固定的工资。“做村里的事,却拿企业的薪,真是有些过意不去。”采访中,村干部们异口同声地说。
       据了解,在刘集贵的带动和支持下,刘家滩这个不足2000人的少数民族村寨,目前资产超过千万元的个体私营企业已发展到5家。
       有女要嫁刘家滩,
       房子车子票子样样全。
       穿衣吃饭不用愁,
       一生如同做神仙。
       正与张显爱边走边谈时,突然,从远处山坳上飘来了一曲优美动听的山歌。
       “如今,刘家滩人愁的不是儿子找不到媳妇,而是女儿嫁不出去。”张显爱带着自豪地说。“怎么回事?”我不解地问道。“村里的人不是富裕户,就是大老板,哪家的女儿还肯往外面嫁?幸亏国家有政策,可以男到女家,要不然,会有多少单身女人。”张显爱说着,禁不住笑了起来。
       改革开放前,刘家滩村人的年平均收入不超过300元,改革开放后,刘集贵兴建了个体私营企业,尽管村民们因国家重点工程五强溪水电工程的兴建而失去了耕地,但人人都有了新的就业岗位。加之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村民通过大力发展养猪、养鸡、种蔬菜和开发山地栽植椪柑等多种途径,经济收入逐年提高。2006年,村人平均年收入突破4000元大关。目前,全村共有大小汽车50多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村民都新盖了楼房。
       “你家的年收入是多少,人平均有多少元?”面对村里的杨秘书,我禁不住问道。
       “我家6口人,4个劳动力。”杨秘书回答着。“家里的椪柑、生猪、蔬菜等各项收入加在一起,大概在6万多元,人平均一万多元吧。”杨秘书脸带笑容。
       刘家滩村的变化得到了群众的公认,也得到了上级党和政府的肯定和赞扬。近年来,除多次被州、县评为先进党支部、科技模范村外,2004年,被中共湖南省委授予“全省‘五个好’村党支部”;2005年又被国家司法部、民政部联合授予“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荣誉称号;2006年,被湘西州委、州政府列为“全州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我们村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变化,是与金旭集团公司的刘董事长分不开的。”杨秘书感慨万分,“上到村里的集体经济发展,下到村里的五保孤寡老人的日常生活,刘董事长都时刻挂在心头。谁家遇到一时无法解决的困难只要找到他,他总是千方百计给予帮助和支持。逢年过节,他都要到村里的特困户和五保孤寡老人家里嘘寒问暖,并送上礼品和慰问金。村里每逢修公路、建码头、铺村道、兴建人畜饮水工程以及村民安装自来水等等,只要资金不够,他就马上捐出现款。我们粗算了一下,这么多年来,刘董事长为村里无偿捐献的资金在100多万元以上。”
       多年来,刘集贵的企业除连年荣获州、县各种荣誉外,还先后被授予“湖南省优秀企业”、“湖南省百强私营企业”、“全国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等多种荣誉称号。而刘集贵本人也先后被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劳动模范”、“全省优秀私营企业家”、“湖南省2007年度新农村建设十大新闻人物”等光荣称号。2007年12月又经当地群众推荐,并经湘西自治州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当选为湖南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并于2008年1月份出席了湖南省第十一属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代表会议。
       尾声
       2003年,儿子刘芳大学毕业后,刘集贵将他放在生产第一线锻炼了一年时间。然后逐渐放手,把企业的重担交给了他,现在,刘芳担起了公司总经理的重任。
       “如果不在生产一线锻炼那么长时间,我的各方面能力不可能有现在这么强、这么精。”面对我们的采访,年轻的公司总经理刘芳笑着说。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有党和国家的英明决策,有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湖南金旭冶化集团公司和刘家滩村;在刘集贵父子的同心协力下,明天将会更加灿烂,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 朱 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