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报告]陕北汉子
作者:赵 石

《人民文学》 2006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全国劳动模范延长油矿管理局
       定边石油钻采公司总经理张林森写真
       白生生的毛巾红红的脸,
       宽厚厚的肩膀扛大山。
       吼一声震得山梁梁颤,
       走一程踏平一道道涧。
       手牵油龙烧红了天,
       陕北高原赛江南。
       ——陕北民歌
       序 曲
       “叭儿——咚——”
       “叭叭叭……”
       冲天的炮竹把白于山震得嗡嗡嗡响,毛乌素大沙漠的上空翻卷着烟花炮雾。时令正是2003年的春节,在陕西省的东北部,有一座古县城定边县。是陕甘宁蒙四省(区)的交会处。素有旱码头之称。定边县是三边地区的核心腹地.曾是陕甘宁边区对敌斗争的前沿。1935年10月红军长征,毛泽东率领大军从定边分两路进入陕北,创建了革命根据地。任弼时、王震、毛泽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多次在定边运筹帷幄,指挥红军战斗,发展壮大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解放以后,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交通不方便,信息不灵通,定边县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到了九十年代,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定边县诞生了石油钻采公司,总经理是张林森。张林森是条典型的陕北汉子。他不信天、不信地,只相信党的好政策,带领一班子人,在白于山区钻出了一口口油井。油龙腾飞了,白于山烧红了。定边石油钻采公司到2004年.年产石油40万吨,产值7.5亿元,上交税费2.5亿元。
       定边县变了,黑黑的油路在白于山四通八达.农民种的土豆、荞麦、葵花、玉米、山杏一车车运往山外,换回了一捆捆人民币;深山里盖起了漂亮的教学大楼;通电、通暖、通水,山里娃有学校读书了,插翅高飞了;多年工资兑现不了的干部们,一次领到了拖欠的工资,骑上了红色的摩托,高高兴兴地上班了。
       在陕北,一个县年财政收入突破亿元,石油钻采公司就上交了2.5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8帆以上,并不多见。老百姓高兴地说:“牵出油龙富定边,几辈人梦想今天实现!”
       过春节喽,陕北人不等到腊月底,进入腊月就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炉馍,准备过年的吃食了。
       张林森刚刚主持了石油钻采公司全年工作总结大会,又晃动着高大的身影和一班人在白于山梁上奔走着。
       正是冬天的早上,山风不时吹起他头上的毛巾,他依然穿着那件已洗得有点发白的军大衣,一米八的个头,粗眉毛下那双睿智的眼睛极目远眺。东仁沟油区已成规模,一台台钻机正在隆隆作响。他自言自语道:“一块油区年产十万吨,十块油区就是一百万吨!干!再开发几个油区!”
       他身边的都是石油钻采公司的主要领导,这些跟他拼杀了十多年的战友们,肝胆相照,沐风沥雨,终于使公司在白于山区走了一条“自钻自采,科学发展”的路子。他们望着山梁上的井架,星罗棋布;听着钻机的轰鸣,汇成了一曲雄壮的石油之歌。这群石油汉子.指点大山,激扬文字,描绘着更美好更灿烂的石油会战图。
       沉睡的大山终于在钻机隆隆声中睁大了眼睛,它张开了黑油大口,喷吐着黑森森的油河。张林森面对此景,深有感触地对身旁的战友说:“陕北人民跟着党战斗了快一个世纪,—亡天应给老区人民幸福的回报,你们看,山里荒凉、贫瘠,地下却藏有石油;平川能长五谷杂粮,我们开发石油,就是为老区人民造福。”张林森不愧是条陕北汉子,他扎根本土,效命家园,在白于山里演绎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喜百姓、富定边的大戏。
       几眼土窑生育了他,大脚的奶奶教育了他。十八岁入党,二十岁当村支书,为家乡父老吃饱肚子,干了整整十年。他逢上了好时光.承包了林场,到生产资料公司任经营经理,又调到石油公司,钻井采油揭开了他人生新的一页。
       在共和国诞生不久的年代里,张林森呱呱落地了。他睁大眼睛,望着眼前的一切,白于山的一片高崖下,有几孔土窑洞,这就是定边县贺圈乡五兴庄村。父亲张万有和母亲杨莲常年给别人打工。爷爷去世早,奶奶白玉兰挑起全家人生活的担子,她在当地是位了不起的妇女,种地、赶车、收割赛过男人,做饭、缝衣、治家井井有条。她生性刚强,有一双缠不住的大脚,把六个孙孙照料大。张林森脑子里刻着一句话:“张家的后代能干事!”
       他父亲在母亲的支持下,担任了五兴庄的干部,十八年如一日,为乡亲们谋利益,当张林森长到七八岁时,每到半夜,他在朦胧中总听到奶奶和父亲、母亲拉村里的事。奶奶年纪日高,总是对父亲说:“孩子,村里的事比家里大,你一心为乡亲办事吧!家里的事有我和你媳妇!”
       在张林森眼里,奶奶似一棵白于山里的红柳,风吹雨打日晒,傲然屹立。他曾拉着奶奶树皮般的手:“奶奶,你休息一儿会吧!”老奶奶双手摸着孙儿的头:“孩子,咱们这么一大家子人,要干的事太多啦!你是孙孙中最有出息的,记住,好男儿要成大事,要为乡亲为国家多出力!”这些话,张林森记得一清二楚,几十年过去了,奶奶那段话时常在他耳畔回响。
       张林森上学了。他在小学读书时,个头就比一般同学高,至今在杜梁村生活的几位儿时同伴说:“林森和一般同学不一样,当有些捣蛋鬼欺侮小同学时,他总是挺身而出。像尊金刚一样挡在前面。学校里的同学都知道林森有力气,他一个人能把五六十斤重的石头举起来。”他一直上到初中毕业,因为家里弟兄六人,只能回村务农。当时的初中生,在村里算是秀才,他被选为村会计,账目清楚、办事公道。十八岁的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和村里的一班子年轻人,组成青年突击队,修坝、闸沟、造梯田。冬天的白于山,寒风凛冽,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每天,天麻麻亮,他挨家挨户喊叫同伴们。五兴庄的农田水利建设成了贺圈乡的一面旗帜,二十岁的张林森挑起了村主任和党支部书记的重担。他在这个最基层最艰苦的岗位上整整干了十年,五兴庄的乡亲们说:“林森是条汉子,咱们能吃饱穿暖,头一功是他!”在一次乡召开的劳模表彰会上,乡党委书记让他谈谈是怎样带领村民战天斗地夺丰收的。林森站起来,他说:“我是个党员,要为乡亲们干事。大伙儿都过上了好日子,我就算干了件好事。一位党员,要为乡亲们多干好事!”他的话音落地,会场上便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在白于山区上空回响着。
       贺圈镇有座林场,连年亏损,工人们找到镇政府,叫苦连天。怎么办呢?镇党委把目光盯在张林森身上。领导找他谈话了:“林森,这副担子得你挑!”张林森说:“那就让我承包吧!一、承包费不少交;二、工人们工资要多发!”
       他骑着自行车,来到林地里。一望无际的沙土地里,一片片幼树正亭亭玉立。远处的山坡坡上,几排排白杨直插蓝天,几眼水井,无人管理,冷冷落落地在路旁沉默着。张林森心里盘算:有地有树、有水有路、有山有林,怎么会端着金饭碗没饭吃呢?
       闻讯赶来的朋友说:“伙计,祖祖辈辈,白于山区栽了多少树,不都是烧柴吗?这儿的树养不成,越栽越穷!”
       
       张林森笑着说:“靠山吃山、靠地吃地。山不长树、地不成林,是人类的悲剧,咱们都是党里的人,要为乡亲们干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咱们只要实干巧干,荒山荒漠也能变良田!”
       1983年,张林森拼凑了3万元,承包了林场。
       3万元,在当时可是个天文数字。他咬着牙,凭着陕北汉子的执拗,开始了他人生之路上的转折——走企业致富之路。
       从1983年到1987年,他一心扑在林场的发展上,带领职工种树3万棵.整修水田120亩,打了20口水井,养了20头牛、200只羊,年产值达到50万元。
       亲友们说:“这家伙,说出就能干到,林场这炮打响了。”
       职工们说:“张场长汗比工人流得多,他在前头拼命干.我们能落后吗?”
       镇领导们说:“行啊!张林森是条汉子!”
       县委、县政府的领导说:“张林森是个将才,又是个帅才.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当时,县生产资料公司正处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之中,领导又要调他到生资门市营销部门当经理!
       八十年代后期,统购统销的做法逐渐失去效应。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垮了许多条条框框,私营门市部遍地开花。张林森担任生资公司门市部经理后,他在优质低价高效服务上做文章。他利用国营门市牌子硬、门面大、渠道宽、货源广的长处,在市场竞争中“以服务提信誉,以质量打品牌,以低价争顾客”,在春种夏种的抢种时节,一次为公司赚回16万元。
       春节到了,生资门市部生意依然火爆,职工们领了工资,拿着奖金,提着福利品,谁都不愿意回家过年。连年亏损的职工头一次尝到多劳多得的甜头,更懂得了“大河有水小河溢”的道理。张林森只得下道命令,干部值班,职工过年,初八再上班。职工们面对日益消瘦的领导,纷纷要轮流值班,而且不要加班费。他们异口同声说:“张经理,我们在家呆不住!”
       定边县在历史上就是产油区,八十年代蜂拥而至的各式各样的开发者,把石油市场搅得乌烟瘴气。本来该兴旺发达的县石油公司,连年亏损,债务丛集。
       一张调令,传到张林森手里。正是这张普普通通的调令,改写了张林森的人生,改写了定边县的石油历史,揭开了定边县石油开发新的一页。
       他和石油钻采公司的一班人,同生死、共患难,把一个“四无”公司,建成了一个年产值7.5亿元,利税2.75亿元,财政贡献占全县80%的优秀石油企业,白于山老百姓称他是能人,全县干部称他是功臣,长庆油田资深专家说他是“土专家”。
       张林森进了石油公司,肩上的担子沉甸甸,他凭多年对石油钻探的摸索,知道要发展定边县石油事业必须钻井。
       1993年,又是张林森一段很特殊的日子。他约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奔走在白于山巅。
       他脑海里浮现着中国最早的石油诗:
       二郎山下雪纷纷,
       旋卓穹庐学塞人;
       化尽素衣冬未老,
       石油多似洛阳尘。
       这首古石油诗,出自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
       沈括在任麟延路经略时,看到当地人烧一种从石头里流出来的液体照明,他预言,此液体“后必大行于世”,并起名“石油”。他将“石油”的演变、开采、性能、用途等做了详细记载,又言称陕北“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
       清朝末年,朝廷每年要陕北上贡石油600斤,以做庆典照明之用。
       1905年,即将崩溃的满清政府,在朝野有识大臣催奏下,曾调集20万兵丁民工,修通金锁关到延长的道路,搬来外国的洋设备,于1907年钻出了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建成了炼油房。
       张林森对史书的记载早已烂熟于心。他不由自主地对朋友们谈起儿时就记在心间的一段传说:相传后羿射日的那个时候,天上有十颗太阳,扬言要把人世烧焦变成一片火海。后来他挺身而出,一连射掉九颗太阳。为了给人间送一片光明,留下了一颗。九颗太阳坠人大地,变成九条油龙,在地下翻腾不止,终于不得跃出地面。几千年后,油龙把地层搅成了一片片油河。白于山下就有一条当年最凶最刁的火龙。它囚禁的地层最深,变化的油河最长最大。
       史书的记载和动人的传说,出自于张林森之口,给同伴们好大的喜悦。一幅开发白于山油区的蓝图在张林森和战友们的心中形成了。
       公元1993年的岁末,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尖厉的西北风把鹅毛似的雪片铺天盖地倾泻下来,白于山区成了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弯弯曲曲的大路上,一辆拉着大型油井设备的汽车艰难地行驶着。一帮人用铁铣刨开冰雪,用双手推着汽车一步一步向前挪动.这帮汉子中,为首的就是张林森。他高大的身材引人注目。他一边挽起袖子用冻得红肿的双手在车轮下刨雪,一边鼓励大家:“加油!加油!”他此时已担任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总经理,正率领一班人揭开定边县石油钻采的崭新一页。
       创业之初,面对“无资金、无设备、无技术、无办公场地”的石油钻采公司,他的思想斗争很激烈。那是一个冬天的晚上,白于山的西北风不时卷起院里脸盆“哐哐当当”,生气似的扯着窗户的纸张。他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着下一步棋该怎么走。他脑海里浮现出白天的情景,他们来到9口废弃的油井前,这是长庆油田大会战后,在山区打的9口探井,没有开采价值,便封口废弃,一封就是十几年。
       张林森想到这里,眼睛亮了。他半夜敲开几位战友的门,汇集在一起,研究这9口废井。战友们都是当地的石油通,对定边石油钻探的情况掌握得很清楚。张林森便和他们提起“废井利用”的事儿。
       “要配套上设备,等于瞎子点灯.白费油!”
       “咱们钻不到井下,怎么能掌握废井的真实情况?”……
       在朋友的帮助下,张林森找到了9口井详细的地质资料。
       张林森带上资料,请教长庆油田的专家,请他们实地考察、研究分析。
       专家们被他的诚心感动了。为首的一位老专家说:“林森,好眼力、好脑子。这9口井都有开采的价值。”
       一位专家说:“大胆干吧!有啥困难,我们帮助你!”
       专家们望着他远去的背影,竖起大拇指说:“行啊!此人必成大事!”
       当时,钻采公司成立一年,张林森手无分文,请专家时他很隆重,他用定边人特有的羊羔肉招待专家们。他们私下合计:一定帮张林森把废井“救活”,产出石油来。
       方向明了,要给废井配套抽油设备。张林森算了算,一口井设备得花40万元,9口井得360万元。天啊!在九十年代初期,这对定边人来说是个吓人的数字。
       靠县财政,不可能拿出来,当时干部们工资都兑现不了!
       靠信贷,更不能满足需要。贷上三五十万,杯水车薪,解决不了燃眉之急!
       张林森是条汉子,人缘好。亲戚、朋友,你三万,他五万,很快凑了六七十万元,但缺口很大啊!
       张林森想了一个办法:“赊,赊购设备!”
       他来到河南石油钻采厂。厂长听张林森
       的谈话后,摇着头说:“你们厂子不行啊!一没固定资产;二没有来往过生意,谁能相信呢?”
       那一夜,他躺在河南一家简易旅舍内辗转反侧,想办法。
       他邀请设备处的负责人来定边考察。他实实在在地谈自己开采油井的打算。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的坦诚终于把对方打动了。河南石油钻采厂决定破例给“定钻”赊销300万元的油井设备。张林森只付了2075元。同时,胜利油田也决定给“定钻”信用贷款和技术设施。油田的负责人乐呵呵地说:“干吧!我们相信你能成功,就头一次给你开个先例吧!我们等你的喜讯。”
       张林森又西上兰州,凭一颗赤诚的心,赊购回锅炉车、水泥车等一批油井配套设备。
       这一段,张林森满脸胡茬,一百七十斤的块头减了四十斤。他经常觉得头晕,家里催他去医院检查,林森说:“没啥,睡一天就没事了!”战友们知道对老总没办法,生着法儿和他喝酒,灌醉了能睡一个通宵。张林森觉察到了,他来个将计就计,假装昏昏大醉,实际关上门,彻夜钻研技术资料,把一个个技术员认为难啃的章节,他都凭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弄得一清二楚。
       无定河的水结冰了,白于山的冬天.来得早、冻得快。呼呼呼的山风搅着雪花铺天盖地落下来了。山白了、路白了,几十号工人都成了雪白的尤物,眨眼间,气温猛降到零下28摄氏度。汽车在山路上打滑,怎么办?张林森和二十多名工人,推车铲雪,硬把一口又一口的油井安装起来。
       第一口油井终于冒出了黑乎乎的原油。
       “出油了!”工人和乡亲们都喊了起来:“油,咱们山里真的有油!”不知谁抱来一捆玉米秆,乡亲们你拿一根,我拿一根,在泥浆池里冒出的黑油里蘸一下,拿在远处点着了。你一根,他一根,像一支支火把在山梁梁上燃烧着。
       红红的火苗火红的山,
       黑黑的石油烧透了天。
       祖祖辈辈苦守高原几千年
       滚滚的油河流在家门前。
       陕北汉子汗水一甩八瓣瓣
       油龙昂首摆尾舞高原。
       虽然这口油井产量不大,但它是定边30万父老的希望,凝聚着张林森和全公司人员全部心血和汗水。随后,8口油井先后生产,当年采油2000多吨,上缴国家税金17万元。从而拉开了定边地方石油开采的序幕。
       这9口井名曰“揭盖井”,它们的成功,张林森并未感到满足。
       当时,钻采公司开了个小小的庆祝会。会上他的战友们乘兴把张林森灌了个大醉。他在床上整整睡了一天一夜,门口有几个老伙计轮流“站岗”。亲友们透过玻璃看着他香甜的睡态都会心地笑了。
       张林森一觉醒来,洗了洗脸.又喊叫开了。几位战友坐在面前,他认真提出“科技先导,以油养油,滚动发展,自钻自采”的思路。战友们纷纷提出补充建议。他响亮地向公司职工宣布:打自己的油井!
       他们的行动,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在政策上给予了很大优惠。
       资金是个最棘手的问题,他以公司为己任,提出拆借和工程设备赊欠多条腿走路的办法。仅他个人向亲戚、朋友为公司拆借资金300多万元。众人拾柴火焰高,有的战友卖掉了自己的摩托,有的亲朋把自己的生意停下来,拿出资金支持他……
       当时,的确也有些人为他担心,个人借的钱,井打干了你用什么还?
       张林森当时也捏把汗,拆借的400多万元是大家的血汗钱啊!
       打,还是不打?那晚上他和战友们坐在一块又一次分析了自钻油井的形势。天渐渐亮了,他斩钉截铁地说:“打,干事创业哪能没有一点风险,如果顾虑太多,就什么事也干不成。”
       正值深秋初冬,白于山区的气候反复无常,下午还是艳阳高照,晚上就寒风呼呼。他患了重感冒,高烧42度,人说话很吃力。战友们劝他:“我们干,你到医院吊液去吧!”
       此时此刻,张林森怎么能离开井场呢?打出自钻自采的油井,是自己多年的愿望,梦中都在喊:“打井,打自己的油井!”
       第一口自钻的油井出油了,闻讯而来的乡亲们,骑着骡子,赶着毛驴车,他们来慰问白于山区的英雄好汉。那一天,韩渠山上人山人海.人们欢呼雀跃。数千名乡亲们庆贺这几千年来的第一天。
       张林森面对亲人们,他的眼眶湿润了。男儿有泪不轻弹。他是个硬汉子,从不落泪。但是,面对如此热闹盛大的场面,不由落下了两行热泪。
       他面对欢呼雀跃的人群,拿起扩音喇叭说:“乡亲们,感谢乡亲们的支持。石油钻采公司打出了第一口自钻自采的油井,没有你们的无私援助,是不会成功的,请你们放心,我们会一鼓作气,打出第二口、三口、四口……无数口油井来。石油出,天下富。我们要让白于山区的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韩渠山点红了,原油不断从地里吐出来,火把不断在山上烧起来。火映红了白于山,映红了毛乌素沙漠,工人们和乡亲围着火跳了起来。当地的农民,扭起了秧歌,舞起了狮子。
       这口油井,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定庆1号”。
       无论春夏秋冬,工地上都有一顶发白帐篷,每天深夜灯光雪亮。工人们累了,从那顶帐篷里的灯光中汲取了新的力量,每天晚上都是张总亲自坐镇和工人们一起战斗……他一天都不离开工地。
       定庆1井、2井、3井、4井,钻成功了。4口油井哗哗地流油,当年生产原油12000吨,实现利税303万元。定边石油钻采公司成为全县经济的主要支柱。
       时值1996年,张林森眼看4口井哗哗地流油,却病倒了。他一直发烧,四肢无力。开始,医生认为他这一年生活无规律,起居无常,休息不好,引起了重感冒.吃药打针数日,仍是不见好转。
       有一天晚上,他突然感到两耳失聪,家里人说啥都听不见了。亲人、战友们多么焦急啊!医生说,张总耳聋了。他被人们送到宁夏自治区首府银川附属医院.诊断结果是病毒侵入了神经,引发中耳炎,导致突发性耳聋。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他的听力只恢复了一半,从此留下了永远的耳病。
       当时他有四十出头,亲人们说:“你呀。干石油不要命,成了个聋子,咋生活?幸好还能听一半。以后,工作起来不要玩命了!”
       朋友们说:“张总,啥事多让我们干,你多指点指点就行了。再执拗下去,身体要垮啊!”
       张林森笑了:“谁让咱是党的干部呢,白于山区乡亲刚刚逢上了好年头,有油就有致富的本钱,我不能退!到时候,这里的山山岭岭处处是油井林立,黑油成河,才算为大伙干成了事情。”
       每逢遇到困难的时候,张林森就想起奶奶,奶奶是他一生中的楷模。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1998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县钻采公司和石化公司分设,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持,县政府用宾馆作抵押给钻采公司借贷资金。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分设后成为独立法人实体,分得1694万资产,却背上了2001万元的债务。在资产负债率高达118%的困境中,公司步人发展的第二个时期,这也是最艰难的阶段。虽然1998
       年打井10口,1999年打井14口,但由于技术力量薄弱,地质论证准确性差,勘探开发成功率低,投资大产油小,特别是到了1999年5月,公司石油开发步入困境,举步维艰,干部职工人心慌慌,张林森本人也承受了多方面的压力。
       他不知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妻子每晚都默默地为丈夫把饭菜热了一回又一回,他总是摆摆手,吃不下去;战友们轮流陪他熬夜,共同寻找良策。张林森苦苦思索,总结经验,寻找出路,最后决定跳出跟投资商转圈子的误区,寻找独立区块,单独开发。当时钻采公司的承受能力十分脆弱,再打一口干井很可能从此一蹶不振,定边的石油工业就会止步不前。在科学论证、精心勘探的基础上,他在白于山的东仁沟和老虎沟同时立起了三副井架开钻。
       这一次是场决战,也是一次背水之战,张林森多次和战友们商议:只许成功,不能失败!
       经过不知多少个昼夜奋战,三口井全部出油了,而且东仁沟获得高产。那黑乎乎的工业用油,像一条奔腾的小溪哗哗地流着,唱着动人的歌。
       张总那天下午睡着了,躺在沙发上睡得又香又甜,职工们用帆布给他围了个方块,老总有几十天没睡个完整觉,谁不希望老总睡上个三天三夜。
       可惜,张林森只睡了一个钟头就睁开了眼睛。他望着这块帆布围城,知道职工们又为自己生出计策来。他站起来,连声说:“谢谢!谢谢!”
       从此,定边石油钻采公司不但走出了低谷,而且走上了“独立开发、规摸经营、产能和效益稳步提升”的良性发展轨道。
       到了2002年底,定钻石油公司共打井100多口,当年生产原油91800吨,销售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创利税4007.7万元。定钻人走出一条既不同于国家大型油田又不同于个体私营企业的地方石油开发新路子。
       2003年定边石油钻采公司并人延长油矿管理局,取得了油气资源勘探开采资质,由此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这一年,生产原油36万吨,销售收入5.3亿元,实现利税1.3亿元,总资产达到18.2亿元。定钻队伍成了一支2175人的石油队伍。
       他由一个农民,成长为“石油专家”。他爱书如命,读书入迷,硬把技术员读的大部头专业书啃了几百本。他摸索的石油门道被大庆油田等单位采用。他办起了“职工培训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姻”,培养了一支能征善战的石油队伍……
       张林森是个书迷,从他办公室书架里密密麻麻的书,可以看出书是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家里,他的书房谁都不可以乱动,儿女们只能借阅,不能占为已有。与他相依为命的妻子,常常对儿女们说:“你们的爸爸不爱钱、不爱权、不爱吃、不爱穿,只爱买书。”他常常对儿女说:“书内自有黄金屋,可惜我年轻时没上大学,要是再多念几年书,有多好哇!”
       平日,逢年过节,当爷爷的应当给孙孙买些吃食玩具,而张林森经常买的是书。他有句口头语:“咱张家不攒金不存银,保存的是书。他给自己订了个早晚两小时的学习制度。
       1999年11月2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术报告厅坐满了300多教授、研究生。他们在认真听取一场异乎寻常的讲课,主讲人不是专家,也不是院士,而是来自陕北高原的农民汉子——陕西省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总经理张林森。
       他说:“黄土高原养育了我,也锻炼了我。我从年轻时起,就立志为家乡的亲人干事,要为国家和民族出力……”他的话,似陕北的一股清澈的泉水,在人们心中流淌,不时引发出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您认为一个企业是思想重要还是制度重要?”
       他不假思考地说:“制度固然是企业发展的保证,但是,思想是保证制度执行的灵魂,一个有先进制度的企业,必须有先进的思想和道德来作统帅。我赞成以德治厂,以德管企业,‘定钻’之所以有今天,主要是开发石油不是图个人发财致富,而是为全县老百姓创大业,谋利益。一个人要成功,人格能赢得一切;一个企业要兴旺,厂风要让商家服气。”又是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
       张林森1997年报考中国人民大学工商行政管理学院函授班。1999年毕业时被学院聘为客座教授,2003年又参加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研修学习,2005年6月毕业。他对于有关石化行业举办的一些研讨会论坛.都挤时间积极参加,经常有意识地和行业内外人士交流,开阔眼界,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从一个门外汉改变成内行。张林森还善于研究总结,他撰写并发表论文《珍惜资产是企业的生命线》受到企业界普遍好评。当地的石油工人和来自长庆油田的国家级专家,和他深入接触后,都不由说:“张经理,是个石油专家!”
       张林森的目光不只是盯在滚滚而流的石油上,他更意识到,要持续发展,没有人才是空话。经过思想工作,与公司几名主干达成了共识,投资50万元在油田兴建干部职工培训中心。这中心就建在东仁沟采油大队院子里。配备了较好的现代化教学设施。
       公司采取送出去进修,请进来讲课和岗位培训等措施,先后输送十多名职工到西安石油学院、西北大学地质系等院校进修,并聘请了地矿部西安矿产研究所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十多名专家,长期为公司进行技术服务,同时承担职工培训授课任务。他们主要和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签订合同,办一个MBA研修班,人民大学教授每月来钻采公司讲课,主要是工商管理知识,公司坚持每周日上午的干部职工集体学习制度,学时事、学政治、学法律,持续提高全员素质。
       2005年的8月,陕西老科协在定边县召开了全省“三农”服务座谈会,会议期间几位曾经是省人大、政协副主任、副主席的老会长,视察了东仁沟油区和原油集输站,被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一流的设备,先进的工艺流程所吸引。特别令老领导垂青的是,东仁沟职工培训中心,先进的教学设施,琳琅满目的图书阅览室,整齐划一的军事化管理,以人为本漂亮宜人的餐厅,那一群服装统一,虎虎有生气的青年学员队伍,使这些从事领导工作四五十年的人惊喜地说:“好哇,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超旧人。你们这样注重职工队伍的学习培养,有眼光、有胆识,定钻人了不起!”
       张林森经常亲自给学员们讲课,更重视在青年中培养党员的工作。今年“七一”,作者亲眼目睹了钻采石油公司“七一”优秀党员表彰暨新党员入党宣誓会,二十名新党员齐刷刷地站在党旗下,庄严地向党旗宣誓,声音洪亮有力,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张林森既抓干部职工的培训教育,又抓企业的文化、宣传、体育等多样化的提高素质的活动。
       从2003年起,春节过后的正月十五,是定钻人最热闹的节日。他们既抓住传统的秧歌、狮子、龙灯、二人台,又注意新兴的歌舞、相声、表演唱,在定边县的大街上尽情地。昌啊,跳啊,舞啊,给县城居民带来了祥和的喜气,宣传了党领导人民致富奔小康的好日子。
       作为一名在实践与自学中成长起来的
       石油专家,张林森在石油钻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他也有自己的创新。
       他坚持“科技兴油”实现四大突破。
       石油钻采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高效益的产业,石油资源如金贵重,只有尊重科学、领先科学,做到科学、有序、合理的开发,才能充分利用资源,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经济效益。定边石油钻采公司始终坚持技术自立的指导思想,2000年成立了专门负责科研和技术的职能部门——总工办,为该公司的自我技术积累和提升提供了一个平台,从而在科学开采上取得了新突破。
       在建设产能基地上有了新突破。白于山区是一个低孔、特低渗油田,地质结构千差万别,区域性极强。张林森从多年采油的实践和理论上的探索,创造性地发现全国罕见的油层。钻采公司开发的这些油层,曾经被长庆油田等全国油老大当作典型学习。通过不断探索,公司总结出了特低阻油藏探测开发的一整套经验。这一重大突破扩大了寻找新油田的领域。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100赊万吨的油田,为企业建立石油产能基地奠定了基础。
       在降低钻探风险上有了新突破。根据勘探成果,公司坚持走成片开发,科学勘探,规模经营的路子。在钻井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了新技术,严格按照专家组制定的方案,钻井成功率达85%以上,大大降低了钻探风险。
       在采收率上有了新突破。结合油田开采的实际情况,坚持科学开采,保护资源,延长生产寿命,提高采收率。加大旧井改造力度,2005年通过对200多口旧油井的改造,增产原油3万余吨,同时公司在研究论证基础上开展了注水开发,实现了二次采油,确保油井长期稳产、高产。这一措施使旧油井的原油产量递减趋势得到了根本扭转,原油产量呈现出逐步上升趋势,原油采收率达到较高水平。
       在综合开发利用上有了新突破。公司领导大胆借鉴大型油田的先进技术和工艺,兴建了4个联合站和20个计量输转站,单井所产油液通过地下管道输入集输站,集中脱水、脱气、集中管理、集中发运。并对油田污水和伴生气进行利用,污水处理后回注或回灌地层,伴生气作为燃料对原油进行加温脱水。集输站和储油站的建成.使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的油田管理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部分设备在国内居领先水平。他坚持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一是不断创新,健全管理制度;二是推行目标管理;三是实行半军事化,加强现场管理;四是推行承包制,严格标准,不断降低钻井工程费用;五是借鉴“亚星”经验,加强物资采购管理;六是改进、加强销售工作,堵塞漏洞,提高效益;七是转变职能,加强财务管理;八是守法经营,诚信立业。
       他坚持以人为本,增强企业凝聚力。
       他勇于转变经营理念,积极开拓新市场。公司遵照企业发展规律,当原始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实施资本运营。一是为定边城市建设做贡献的同时,涉足房地产开发领域;二是与榆林炼油厂共同出资,建设定边到榆林炼油厂输送管道;三是承包2000亩荒沙,进行绿化治理。公司力争在2010年建成100万吨原油产能基地。
       这些扎扎实实的工作,足以证明张林森已经成长为现代化的石油专家。他在公司领导班子会议上提出:学习、学习、再学习,是我们的准则;工作、工作、再工作,是我们的信条。为定边父老、为国家多做贡献,把钻采公司做强做大,力争财政上交超过5亿元,是我们的近期奋斗目标。
       2002年9月,一位朋友来看望张林森。他走进张林森的办公室.不由喊了起来:“啊,林森你咋攒下这么多的好书?”他手摸着两柜子每册砖头厚的书籍,直叫嚷好书。他爱不释手,一一翻看着《现代企业营理的艺术》、《石油钻探史志》、《陕北油田的开发沿革和今天的发展》……他看了一个钟头,临走时说:“林森给我几本书吧!”张林森笑着说:“藏书一律不外借,老伙计,你要哪几本,开个单子,我托人买来送给你!”在定边钻采公司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张总的书——比金子贵。
       我曾和张总开玩笑说:“你呀,脑子里为啥能装下那么多自然科学知识?”他乐呵呵地说:“不装能行嘛?开始我搞石油时,险些被人骗了,因为你不懂得科学、地理、历史。如今,总算摸出些门道来,知识越多,工作越主动;技术越先进,企业变化越快!哈哈哈……”我望着张总那张布满沧桑的笑脸.这才明白了为什么长庆油田的专家们对张总服气的原因。
       他是农民的儿子,高原赤子,企业发展了,为白于山老百姓修路、通电、打坝、打井,资助农民转变生活和生产意识,扶助他们养羊、养牛、种瓜栽树、盖房。八年来,为定边慈善协会募捐100万元,使1000多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为社会各界受灾群众、福利院、孤儿院帮扶300多万元。
       张林森领导的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到2005年,年产石油达到45万吨,工业产值突破8亿元,税费利3亿元。这只是个简单的数字,张林森在定钻发展的12年中,他为白于山的老百姓,为社会上许许多多需要解困的人,伸出了一双温暖的大手,干出了一件件可歌可泣的好事。当有人这样问他:“张总,你拿那么多的钱为老百姓办事,就没有想想为自己家的儿女多攒些钱吗?”
       说到这里,张林森的头抬起来了。他望着眼前连绵起伏的白于山,眼眶湿润了,他说:“国兴则家盛,国衰则家败。为乡亲们多出力,这是我们张家的家训。我的儿女,他们都有工作,有一口饭吃就行了。”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干的。
       1999年7月,贺圈镇小巨滩村张芳家遇到了天塌地陷的事儿。张芳的爸爸是个疯子,妈妈傻乎乎的。张芳在初中上学,全靠爷爷种田支撑。她从小聪明、懂事、学习努力,门门功课都是优秀,在班里是拔尖的学生。偏偏祸不单行,爷爷突然得病瘫倒在床,四间土房子,因阴雨连绵,漏成了筛子,眼看不能住人。小巨滩几个村领导,想尽办法,无能为力。当时村里很穷,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张芳家的困难。怎么办呢?他们苦苦思索,四处奔走,村里人谁不同情张芳呢?
       张林森知道了这件事后,他连夜赶到小巨滩村,当着村干部和乡亲们的面说:“每年500元的学费,由我掏,一直到张芳初中毕业。”说着,他又代表公司拿出5000元,帮张芳翻修房子。
       张芳面对这位高大慈祥的汉子,扑在张林森怀里哭了。张林森的眼眶湿润了,他对乡亲们说:“平日大家对张芳家多帮助点,钱的事,我包了!张芳,你好好读书吧!”
       张芳从此学习更勤奋了,三年后初中毕业,考上了绥德卫校。张林森每年资助学费5000元。后来,张芳卫校毕业了,张林森跑来跑去,帮助她安排了工作。小巨滩的几个干部领着张芳,到石油钻采公司认了个干爸爸,张林森乐呵呵地说:“好哇,张芳这个女儿我认了。好好工作吧!要为乡亲多出力!”
       2001年5月,县石油钻采一名职212&,脏病突发住院。在医院检查是心脏二级管病变,急需动手术,手术费得8万元。一家人可难
       住了。求亲戚帮助,数来数去,没有一家能拿出万儿八千;求工友们帮助吧,凑齐8万元,谈何容易?
       张林森也很着急,职工的困难就是自己的困难,他考虑了一个晚上。动用公款吧?公司有严格规定,个人不能以任何理由动用公款。怎么办呢?他和领导班子商量了几次,最后决定开展“少抽一条烟,少穿一件衣,献份爱心”的活动。张林森和公司党委书记高智仁每人捐助500元。在半天内,公司领导、职工人人献爱心,就捐资1.9万元,公司救助医款费5000元,很快,通过各种渠道凑够了所需手术费用。
       这件事儿,在定钻人群中传为佳话,职工们为之高兴,为自己是定钻一员而骄傲。一位副经理对我说:“赵同志,要说石油工人为什么能在白于山克服千难万难,钻出一口口油井,主要一条,张总那种情系职工、关心职工,志在公司发展,一心为老百姓干好事,为国家做贡献的品格,成为凝聚队伍的力量所在。干一件事,特别是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大事,关键在于人心的向背,老张那么不要命,不计个人得失地干,我们还有什么想法呢?”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位跟他在石油行业干了十几年的老同志说过这么一件事儿。
       张林森儿子的婚期到了,公司正处于会战当中。他一直在白于山钻井工地上奔波。儿子打了多次电话,他只在婚礼前一天回家看看,又匆匆忙忙地奔赴工地去了。第二天,婚礼正常进行,谁当主婚人呢?只好由他的兄弟出头了。亲戚中有人说,张总为什么这样没有人情呢?
       了解他的兄弟动情地说:“我哥怎能说没人情呢?公司里职工上千名,有多少人家中有困难,他总是伸出援助之手毫不犹豫地帮一把,只是自己家里的事他管得太少啦!”
       是啊!对钻采公司我采访了很多次。开始,我心里也想不通,为什么张总和公司人没有双休日呢?为此,我专门请教了办公室主任杨士元。他笑着说:“这理由很简单,张总为了公司的发展,他考虑到钻井工人没有双休日,公司各科室也就没有了。公司的事儿干起来没有个完,啥事儿都不能出差错,要干得优秀,没时间保证怎么行呢?”
       张林森是个工作狂,他每天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为了事业,他没有时间照顾瘫病在床的父亲和多病的母亲。在父母归天之后,他内疚了好多年。家中的大小事儿都留给贤淑的妻子去担当。妻子曾笑着说:“他啊,只记得公司的事,连自己的生日都忘得干干净净!”
       在白于山区,农民们给我说了张总一件又一件感人至深的事儿。
       学庄乡是白于山里的一个条件较差的乡镇,张林森和刘庄村攀上了“亲戚”。刘庄村有个自然村叫杨庄,地居深山里。杨庄的杨虎山家有四口人,都是傻子,大概与当地遗传下的地方病有关系。他家住的三间草土房,一场暴雨几乎倒塌了。张林森知道此事后,专门让公司的白生玉副书记到杨庄,拿出2万元,帮助杨虎山盖了三间楼板房。从备料到动工,从内修到安装门窗玻璃,张林森都一一过问。
       在七月下旬的一天,我随白生玉书记到刘庄来采访时,路过杨虎山家,看到两个不同的院落,旧院子的土房已经开始倒塌。新房巍然挺立,崭新的钢木结构大玻璃门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用相机拍下了这组很有意义的一新一旧院落的场景,不由从心里说,张总又为老百姓干了件好事。
       进了刘庄,我见到了三个紫红色脸膛的汉子。他们是刘庄的书记翟清、村长腾泽斌、会计杨进山。翟清给我算了一笔账,钻采公司帮扶刘庄:建学校14.2万元;打两眼深井28万元;春节慰问农民户1.9万元;送科技书5200元;给杨虎山盖房2万元;送他们三个上农广校5200元;供秦川牛饲料1100元。共资助了55万元。为了扶助刘庄农民改变农业畜牧经营方式,担保贷款106.4万元,购良种秦川牛304头,而且扩大到学庄乡共担保贷款192.50万元,购秦川牛550头。
       三个汉子说:“今年,张总又请县农科站来刘庄化验土壤,请老科协的专家传经送宝,给农民们讲合理使用肥料,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专门给农民讲农业技术课。刘庄人说,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钻采人像雨滴,哪里干涸哪里滴!”
       临别时,三条汉子说:“给张总拿几个西瓜吧!”白生玉书记说:“话到就好,情我代张总领了。”临走,他们拦住车不让走,从路边自家的瓜地里给张总摘了两颗大西瓜。村长乐呵呵地说:“山里人说不出什么动听的话,让张总尝尝西瓜。要不是他派人给我们打了两眼甜水井,刘庄人一辈子怕吃不上这么好的西瓜!”
       那天,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看到秦川牛,过了半月之后,适逢陕西省老科协开“三农”服务经验交流会.省、市、县一百多名老领导、老专家专门到刘庄视察了秦川牛。在一个偌大的场子里,拴着近二百头秦川牛。枣红色,狮子头,木碗蹄,虎背熊腰,煞是好看,许多在畜牧战线上摸索了几十年的老专家,纷纷和牛群合影。特别是有四头“状元牛”,是村里新近评出来的优质牛,每头奖200元。虽然奖金不多,但可以看出刘庄人对秦川牛的精心饲养,更折射出“定钻”人情系三农,为刘庄人走上以牛致富的新路子的苦心所在。
       无怪乎原省人大副主任,现任省老科协副主任的李天文同志,在大会结束时的总结讲话中说:“特别是定边石油钻采公司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全力支持老科协工作,帮助贫困农民修路、打井、建校、盖房、调整产业结构,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其精神是十分可敬的。”在2005年8月17日,定边县委书记尚洪泽亲自组织的县级领导视察樊学油区现场会上.张林森汇报了定钻的石油发展状况,雄心勃勃地提出开发樊学油区的规划,并响亮地说:“不论哪个乡镇,只要月产石油超过100吨,一年给乡镇拿出200万元‘三农’服务款,钻采发展了,绝不忘乡亲们。”
       当钻采在新安边镇子庄打成第一口油井时,张林森拿出3万元,帮助平庄人通电,并拿出15万元修了一条盘岭大道。那天,县委尚书记亲自到场,平庄村干部双手接过3万元人民币的时候,他嘴里喃喃地说:“张总说到办到,是条汉子!”
       我参加过地处塞上滩区周台子乡中心小学的一场“六一”文艺演出庆祝会。会上最注目的是钻采党委书记韦世忠代表张总赠给该校的30台电脑。周台子乡党委书记高冲云说:“钻采为了支持周台子集中办学,何止支援了30台电脑。这三年,从建校起凡是学校有了经济上过不去的坎儿,张总都是毫不犹豫地给予支持!”在定边县消防大队召开的座谈会上,张总听说榆林市消防总队在定边县消防大队开现场会,会上将展示定边县消防大队军事训练和消防灭火的成果,经济上遇到了困难,张总开口就资助了5万元。
       在张总的家乡贺圈乡五兴庄,和他一起由孩子玩耍长大,后又上学的陈风歧说,林森了不起啊!他在外面干了大事,不忘家乡父老,这十几年来,给五兴庄打坝两座,抵挡住洪水的泛滥;又建学校两处,修路、通电、打甜
       水井,钻采公司投资了上百万元,逢年过节他亲自慰问家乡贫困户,慰问老人,每人一袋面、一桶油,他心里时时装着乡亲啊!
       一位乡亲对着我耳朵说:“张总是个好人啊!我们家弟兄2人,钻采公司给每家安排了一个娃娃。当时,我们兄弟俩心里咋也过不去,硬凑了2万元给张总送去。那天,张总的脸拉了二尺长,把钱往我怀里一塞:走!出了这个门再不要进来了。咱们都是在五兴庄长大的,你俩从哪儿学的歪门邪道!我俩脸红了.连连向张总赔不是。后来,凑了个机会,我们给张总送了几斤羊羔肉。张总的妻子塞给我三十块钱!你说,这样的好人到哪儿去找!”
       我亲耳听张林森说:“钻采公司,是白于山老百姓的公司,我们多招收他们的子弟加入石油队伍,这叫做工业反哺后代;我最应做到的是把他们一个个都培养成铁人式的石油工人!”
       他在策划办“职工培训中心”时,特别强调要脱产三五个月,集中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他非常注重青年人的思想学习,他亲自给青年人讲钻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他用自己入党三十多年的体验,告诉年轻人要走正路、走大道,要学会辨别香花和毒草,要正确认识金钱和人生。
       他在一次报告会上说:“我家三代人扛长工,逃荒要饭,在白于山扎根落户。奶奶从年轻时就挑起全家重担,她对乡亲讲情讲义,对儿孙要求严格,父亲在合作化后就挑起村支书的重担,言传身教,给我们弟兄良好的教育。我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受党的培养,深知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我在几十年成长历程中,悟出人生的意义:就是为人民多干事、干好事,为大多数人都过上好光景,只要你在这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人的一生才有意义。”
       近年来.张林森在保障职工工资,保证上交财政的前提下,同时,积累些钻采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资金。他又积极开办新的经济实体,先后新办了职工家属人股的以汽车运输为主的定边县森豪威原油运销有限责任公司,以石油机械加工维修为主的定边县秦鲁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这两个职工家属人股的公司总资产已达到6000万元。其中森豪威公司是全市唯一具有三级运输资质的企业,秦鲁公司是全市规模最大,工艺设备最先进的石油机械加工维修企业。两个公司全部按现代化企业运作,科学管理,经济效益良好,每年可给公司干部职工人均增加收入8000元左右。同时,他根据房改政策,积极给职工集资建房,实现安居乐业。
       为推动定边城市建设,公司取得了建设开发资质,投资开发建设县城献忠路和南大街,现在征地和拆迁签约工作已基本完成。2005年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为加快定边生态环境建设,公司承包了定边长城林场的2400亩荒沙,规划生态环境建设。他通过个人关系,为定边县慈善协会募捐资金64.8万元,他与省扶贫基金会一道.解决1000多名适龄失学儿童的上学问题。近年来,钻采公司先后帮助改造、新建学校。救助受灾群众和福利院、孤儿院等总资助300余万元。
       2005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陕西省委、人民政府奖给他8000元,他归来之后.先后捐赠敬老院5000元,孤儿院3000元。同时,他还用自己的工资买了几十袋白米、白面.当残废军人和孤寡老人接到这些礼物时,他们一个个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采访赶不上张林森的步伐
       从了解、研究张林森,搜集他的材料,我从2004年6月份就开始了。我接触了上百个熟识张总的人,无论是钻采的司机,还是一般工作人员,无论管理公司的党委书记.还是副经理、科室负责人,他们都很认真地讲了一些张林森的事情。我始终抱怨,与张林森本人的长谈机会太少了。钻采公司办公室主任杨士元,灵机一动,给我想了个与张林森能长时间谈话的办法。每次,我作为《金三边》报社记者参与钻采的重大活动时,杨士元安排我和张总坐在一辆车上。这样,进入白于山深处,道路崎岖不平,一般得两个钟头,我便有机会与这位传奇般的劳模畅谈了。
       在去平庄的路上,张总和我谈了一个钟头,突然没了声息,我扭头一看,原来张林森睡着了。在前排坐的工作人员对我说:“对不起,张总昨天从榆林赶回来,天就黑了,还开了两个钟头碰头会。”司机说,每次坐长途车,是张总的最佳休息时间,他每天晚上十二点休息,第二天六点多起床,他睡眠的时间太少了。
       张总有一段话总在我耳边回响:“我始终以严格的党性要求自己。遵纪守法,勤政廉洁。我没有参与打井,买车倒卖原油。在办森豪威运输公司和秦鲁机械公司时与职工平等参股,对家属、亲友严格管理。坚决反对他们利用我的名义参与赢利活动。我要在有生之年踏踏实实地为定边、为白于山老百姓,为国家多干些实事!”
       张林森由一名农民成长为石油开发的专家,他领导的定边县石油钻采公司从1993年成立,不到20名员工,到2004年年底,已发展到集石油勘探、钻采运销、井下作业等为一体的石油企业。公司现下设15个科室.5个采油队,职工2175人.油井683口,原油年产量45万吨,自从1998年分设以来累计上交税费近6亿元,其经济总量占全县经济总量的60%,税费贡献占县财政收入的88%。成为定边县唯一的支柱型工业企业。最近,又被陕西省树为地方石油的先进模式,其管理、开发、发展的经验正在全省推广。
       公司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企业,陕西省优秀企业,陕西省安全生产单位,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陕西省绿色企业,省级文明单位,市县经济效益明星企业等等。
       他的卓越工作得到人民的称赞,他的杰出贡献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他先后被推选为省十届人大代表,全省首届创业企业家和中国优秀企业家,2005年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在我采写张林森的优秀事迹过程中,总感到笔头赶不上张总的步子。他最近正和公司一班人研究总结“高科技快速度,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快节奏,高效益低消耗”的企业发展路子。他又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企业的新思路。他说:“以前,大家对节约的认识不够。如一张纸、一度电,不以为然,岂不知滴水成河的道理。如果每人一天节约一张纸.我们企业2000余人,每年节约73000元,足够18}个贫困孩子一年学费。我们都是农民的后代,要时时从‘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的理财观念中去领会办节约型企业的重要性。”
       是啊,张林森是中国共产党先进分子的一员,他心底无私天地宽,扎扎实实地为国家、为企业、为老百姓谋利益,使定边石油钻采公司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型企业,成为陕北、陕西省乃至全国的地方性优秀企业的一面旗帜。他的人品、才学、贡献在白于山区,在陕北高原广为流传。
       他是白于山区农民的好儿子,是白于山区造福于老百姓的功臣。
       他是石油地方企业的擎旗人,是优秀的石油专家,是中国石油战线上一颗熠熠发光的明星!
       他那优秀的品质,他那动人的事迹,像黄土高原上: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在千千万万人们心田里流淌着……
       一首陕北民歌又唱起来了
       白羊肚手巾三道道蓝,
       浓浓的大眼英俊俊的脸。
       昔日赶羊转一座座山,
       今天钻井烧红了天。
       陕北汉子手牵油龙富三边
       妹妹我跟你千年心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