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书评]《中国民族思想的学科建设与创新》评介
作者:祁庆富

《民族研究》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创新既是社会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术不断进步的基础。崔明德教授长期致力于开拓民族研究的新领域,在民族问题研究方面不断创新,已出版了《先秦政治婚姻史》、《中国古代和亲通史》及《两汉民族关系思想史》等多部被学术界誉为开辟新领域的专著。最近,他与马晓丽、曹鲁超合著的《中国民族思想的学科建设与创新》(齐鲁书社2007年12月出版)一书,又对中国民族思想的学科建设与创新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和探索,系统地提出了如何建设民族思想学科的新问题。通读该书,使我们从总体上把握了民族思想这一领域的历史、现状及前景。
       其一,关于民族思想的概念。概念就是为其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作者首先系统地梳理了以往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认识的若干概念,其中包括“民族观”、“族群观”、“民族史观”、“夷夏观”、“华夷观”、“民族关系思想”、“民族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等概念。作者在充分肯定各个概念优点的基础上,也明确指出了其不足,即它们都不能涵盖本研究领域的所有内容,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多数概念存在涵盖面过于狭窄等问题。多个概念并存的这种现象,“一方面体现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理论构建的滞后”(第6-7页),需要整合、规范与创新。在综合分析各个概念优缺点的基础上,作者对民族思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民族思想是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各类人物对中国民族、民族问题的认识,是处理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它既有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军事家及普通民众对历史上民族及民族关系的反思,也有他们对当时民族及民族关系现状的理性思考和客观认识,还有他们对民族及民族关系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见。”(第19页)作者认为,相对来说,“民族思想”这一概念更规范一些,更适合于文本的表述,也更适合于我们对民族及民族问题的认识和探讨。这是因为,“民族思想”的概念在中国出现较早,“民族思想”概念的内涵比民族观、民族史观、夷夏观、华夷观、民族关系思想等概念的内涵更丰富更宽泛一些,“民族思想”是中国“民族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的源头,“民族思想”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这样,民族思想概念的确定,使得民族思想学科的建立从概念上得到了“正名”。
       其二,关于民族思想发展的脉络。民族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如同中国文化的发展一样源远流长、绵绵不绝,从先秦典籍到当今的领导人文选和讲话报告,到处都有关于民族思想的阐述。作者在第四部分中,对古今的民族思想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梳理。针对历史上各类人物在民族和民族问题上的认识发展,作者把整个民族思想发展的脉络划分为“以华夷之辨为主线的古代传统的民族思想、以反满反清反帝为脉络的近代民族思想和以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区域自治为主要内容的现当代民族思想等三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第25页)。这一理论概括和总结,完全契合中国民族思想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不仅如此,该书对中国古代传统民族思想发展脉络的广泛研究和深入探讨,更见作者的真知灼见。作者认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族思想大致萌芽于华夏族的形成,成型于春秋战国,发展、丰富于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成熟于隋唐,完善于宋元明清。”(第35页)勾勒出这样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就为民族思想作为一个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三,关于民族思想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作者在该书中对民族思想学科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概括,指出民族思想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主要研究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军事家及普通民众对民族起源、民族政权更替规律、民族关系发展规律、民族政治结构、民族经济制度、民族社会生活、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化、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民族迁徙、民族未来走向和发展趋势、民族发展的路径等问题的思考、认识、总结及预见。该书对一些具体的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明显看到作者对整个民族思想研究内容的整体把握和深入思考。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对历史上不同类型人物的民族思想的特征作了精辟的概括和总结,认为:“政治家的民族思想具有急功近利的特点,思想家的民族思想比较理性,史学家的民族思想比较深邃,军事家的民族思想带有一些血腥气。从理论体系来看,思想家的理论体系最为完整。”(第104-105页)
       对于民族思想的研究方法,作者也有比较精彩的论述,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文献资料研读方面,除了列举一些传统古籍外,作者更是指出利用少数民族自身古籍、档案资料、国外资料和考古资料的重要性。其次,鉴于许多历史人物在民族问题方面只有行动,没有认识和反思的言论,作者提出了通过政治家或军事家的实践活动来挖掘、分析及阐释他们民族思想的方法,拓宽了民族思想研究的路径。再次,作者指出要关注历史上出现的非理性的思想认识、迂腐的观点甚至“谬论”,没有将它们弃之如敝屐。最后,作者提到了对“胡化”和“汉化”人物民族思想及其比较研究,可以为这一学科提供更加完善的图景。
       其四,关于民族思想的学科定位。对这一问题,作者在该书中也有比较深入和全面的考察。他们认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思想”是民族学、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宗教学和思想史等学科交叉、融合的一个新兴学科,是研究人们对民族及民族问题的认识的科学。所以,民族思想与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哲学及思想史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与民族学和历史学联系更紧密。作者还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提升民族思想的学科地位,将其明确为一门学科,即“民族思想”学科。客观地说,这一看法既符合民族思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又会起到民族学研究的引领作用;也将会积极推动民族学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我想,这应当是该书最为突出的价值和意义。
       众所周知,一个新学科的出现并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一个积累和发展的过程。该书作者对此深有体会,他们指出,任何一个学科的建立、发展和成熟,至少需要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要有一支研究队伍,二是要有研究机构,三是要有能够反映这一学科研究成果的载体,四是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目前,这些条件虽然并不十分完善,但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从近几年来学术界对民族思想及其相关问题的重视程度以及已经取得的丰硕成果来看,我们相信,学术界对民族思想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必将会开创出新的局面。
       责任编辑 华祖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