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特稿]国酒当歌
作者:杜卫东 张建术 赵剑平

《人民文学》 2005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引子
       2003年,是一个值得被特别铭记的特殊年头。
       这一年,“贵州茅台酒”突破万吨大关,这是开国领袖毛泽东和被誉为国酒之父的共和国首任总理一代伟人周恩来生前的夙愿。这一年,茅台集团继获得国家企业管理“金马奖”之后,成功摘取了全国质量管理奖桂冠。这一年,经国内权威上市公司100强评估体系评选,贵州茅台荣获上市公司100强综合排名第一名。而全球著名的投资银行瑞士第一波士顿则发表报告指出,贵州茅台等12家公司在我国股市中最具有投资价值,这也是唯一被推荐的饮料食品类上市公司。全球竞争力组织首次对中国1200多家上市公司进行竞争力排序,贵州茅台名列中国上市公司竞争力前十名。
       而当日历翻到2005年时,蓦然回首,我们还可以从一串剧变的数据中,真正掂试出国酒茅台跨越式发展的雄奇与不凡魅力:
       从1998年到2004年,短短六年时间,贵州茅台集团公司其主要产品“贵州茅台酒”从年产量5000吨提高到11500余吨的规模。年销售收入从8亿元增加到40亿元。年利税从4亿元增加到25亿元。而资产总值从1998年的25亿元,也在短短的六年时间里,增加到2004年的87亿元。
       作为中国传统的民族工业,能够在信息化、数字化的21世纪初,获得跳跃式的提升、超常规的发展,贵州茅台集团已经引起世界瞩目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广泛关注。
       在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这是一个经济腾飞的奇迹。站在奇迹背后的,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活生生的茅台人,是一代代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茅台先行者、创业者。他们是华问渠、王丙乾、王绍彬、郑义兴、周高廉、邹开良、季克良……而在这些闪光的名字中,还有一位与共和国生日同一天的创业者,他叫袁仁国,现任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贵州茅台酒股份公司董事长。清代一位大学者在一首吟咏茅台的诗篇中写下的“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的诗句,竟然预言性地暗合了他的名字。
       这一种冥冥中的关联,也就成了袁仁国命运的一种写照。
       车进中南海
       1989年的一天,一辆乳白色轿车驶出黔北腹地茅台镇,驶上崎岖盘绕的山间公路。坐在车子里的袁仁国时任贵州茅台酒厂厂长助理。他此行负有特殊的使命,目的地是北京中南海。
       1989年的袁仁国血气方刚,一头乌发,满脸豪气。他已不是刚进厂时的那个稚气未脱的小青工,也不是贵州工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的那个大学生了。1989年的袁仁国已经是一位走过南闯过北,见多识广之人。车子里的他,彼时彼刻面沉似水,云海荡胸,内心翻腾着豪情与对未知的紧张。
       就在走出厂部的办公楼,拉开车门的一刹间,他从同事们的眼神中读出了多种心思。那目光多数是疑虑闪烁的,仿佛说,这小子能行吗?口出大话,不白跑才怪;仿佛说,愿意试就试试吧,死马且当活马医。
       1989年茅台酒厂领导层做出决定:参评国家一级企业。袁仁国是这一决议的铁杆儿支持者和推进者。那时,生产驰誉海内外的中华国酒的贵州茅台酒厂,还只是国家二级企业。
       1989年的中国酒业已成群雄竞逐,烽烟四起的格局,老牌酒、新牌酒,遍布寰中,如过江之鲫。中国人饭桌上只有几种老牌白酒的日子一去不返。单单一个央视新闻联播节目的广告时段,就年年招引出手不凡的大量酒厂云集竞标。这是隔窗都浇你一身湿的商雨大作的年代,这是不进则退,不生即死的年代,这是大浪淘沙,每天都会湮没什么消失什么或诞生什么崛起什么的年代。“形势逼人”一语,已经时常挂在厂长兼党委书记邹开良的嘴边了。
       企业升级已成茅台迫在眉睫当务之急的第一大事。邹开良派人进京申请国家一级企业参评名额,却被国务院工业生产办公室打了回来,理由是不够资格。
       闻知此讯的袁仁国,怎么想怎么不服气,他一跺脚去找邹开良高腔大嗓地要求:“我去试一试,这事不能就这么完了。”
       密云合拢,压向四山,山巅树冠梢头流窜闪电的火蛇。“前方出事了。”性急的司机无奈叨念了一句,车速明显慢下来。不一会儿,逶迤山道上的车辆就如一条老迈的长蛇,只能缓缓向前蠕动。前方道路险峻处,险些发生车辆坠崖事故,一辆蓝漆卡车歪在岩坡,像一个跛腿的赶路人懒散地卧地歇息。
       雨忽至风骤起。满窗乱点飞珠,激溅之声盈耳。苍山上翠竹密匝匝无际,青山葱翠,山外有山,山腰林密处,有白雾游走吞吐,似仙女遗落的裙带,左一道右一道将群山缠绕锁定。
       袁仁国驱车赶到贵阳,乘波音737飞抵北京。
       他要找的部门是国务院工业生产办公室,坐落在中南海的红墙之内。汽车驶过持枪的哨兵面前时,袁仁国心中升起一股肃然之情。可以说,当新中国的礼炮鸣响以后,国酒茅台的命运就始终和这里息息相关了。为了保证生产茅台的水质不被污染,周恩来总理曾在1972年的全国计划会议上郑重宣布:赤水河上游不准建工厂,尤其化工厂。他很动情地对与会代表说: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郑重地强调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贵州茅台是国酒,那是至今都有名声的,它对我们的外交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要扶植茅台酒的生产,更重要的是要保护茅台酒生产的水源不受污染。一国总理,为一家企业专门做出此次决定,这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实属罕见,至今,镌刻着总理指示的石碑仍耸立在赤水河畔。想到这一层,袁仁国对此行陡然增加了几分信心。
       说明来意,袁仁国屏息等待主管评级申报的司长的答语。司长五十来岁,青丝褐面,风度翩翩。望了年轻气盛的袁仁国一眼,司长慢声道:“走了一个又来一个,我的意见你们的人回去没说吗?”
       袁仁国点头作答:“您的意见已向我们传达了。”司长望一望眼前这个有着一双山地人明亮双眸的年轻人,语气中有些愕然:“传达了?传达了怎么又来了?我劝你们不要再费什么心思了,评一级企业你们肯定是不行。一级标准是国际通行的标准,而你们茅台是传统工业,是作坊生产,没办法往上靠嘛。”
       袁仁国侧身坐在司长对面的沙发上,面呈执著和诚恳。听过司长的一番话,他暗暗松了一口气,还是那些理由。他嘴角掠过一丝笑意,开始用他特有的煽动性语态说话:
       “司长,我有一个想法不知道对不对?”
       司长点燃一支烟,注视着袁仁国。
       “茅台酒厂有几家呀?全世界只此一家吧?咱茅台酒厂在全世界不是数一也是数二,那么它的标准就应该是国际标准,除此之外还能有别的什么标准吗?这样的企业您不给他评一级,还能给谁?”
       袁仁国豁出去了。来的路上他还在告诫自己,收敛着点,别亮大嗓门,别咄咄逼人。可是一到临场,一听到别人用“作坊式生产”的字眼儿概括他打小就如雷贯耳的茅台酒厂,他就按捺不住了,加之他平常就有论辩、辩理的爱好,这样一来,他跟司长先生说话,就更拉开了辩论的架势。司长心里说,这个贵州人倒是敢说敢道,见官不憷呀。这样想着,眼睛里开始流露愿意听对方继续说的神色。
       “而且,”袁仁国接茬儿陈词,“茅台是民族企业、民族产品,是民族之光,世界只此一家,想学他的大有人在。日本想仿咱们,连气象色谱仪都用上了,都没有成功;欧洲国家也仿着研制,最后也不成。茅台的标准就是国际标准,您还让它跟谁去靠呀?茅台既是民族之光,我们就应该使之发扬光大,让它在世界市场上有更大的占有率,您说我的想法有没有道理?”
       接着,袁仁国讲了许多茅台酒饮誉全球的事例,讲了茅台酒作为国酒的至尊,讲了茅台酒作为政治酒、外交酒的轶闻,也讲了茅台酒这些年的发展。
       司长听着听着开始点头,说:“你说得很有道理,这个事情还可以再商量。”
       袁仁国的心剧跳起来,喜悦感流遍全身。“这个事情还可以再商量”,这就是说有转机了,他眼前现出曙光。联想起在电视上看到的外国运动员射门成功后的狂喜表现,他真想弹离沙发原地来个前空翻。
       力挽狂澜办成件大事的自我满足情绪,笼罩了袁仁国多日。事隔多年,再次追忆这段往事的时候,他的成功感、满足感,依然像当初一样跳动在他的眉梢眼角、快速叙述的声音里,颇有那么股子话说当年长板坡的感觉。
       当白鼻子头的波音客机,载着袁仁国重返贵州的时候,他分明感觉到,他所为之尽忠尽力的茅台酒厂腾空起飞的日子,也指日可待了。他没有意识到的是,巨大的压力和历史的责任也将落到他的肩头上。
       国酒茅台声名在外,尼克松来了喝它,田中角荣来了喝它,二战英雄铁托、蒙哥马利、海尔赛拉西来了也喝它,这个响当当的牌子为什么非要争个一级企业的名份不可呢?袁仁国和当时的厂党委书记兼茅台酒厂长长邹开良的解释是:评一级企业的好处是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为茅台以后的发展夯实基础。在中国企业界,只有晋升到一级企业,才能晋升特大型企业,无法隔级跳升。从长远来看,如果茅台酒厂只固守已有的水平和规模,很可能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被挤出局外,乃至成为一段史话。
       三个月后,中国轻工业部给茅台酒厂下发了参评指标。邹开良召开紧急会议,宣布成立上等级办公室,由袁仁国担任主任。这个办公室的具体工作是:参照国际标准制定本厂的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管理标准。这些事在外行听来相当枯燥,但具体做起来,确是内容繁杂而又丰富。他们详细制定生产指标、成本指标、消耗指标等,反复做精确的测算与计算,每项标准搞出来后,都是厚厚的一大摞。
       那期间袁仁国基本上不回家,每天工作到夜里两三点。夜阑人静倦意上来,他用凉水冲冲头接着干。头上的荧光灯咝咝响成一片,仿佛几百只蚊子同时振翅,又仿佛是催人睡眠的催眠曲。袁仁国撂下笔,信步走到夜空下。
       是河谷地带难得的朗夜,薄云淡霭上晃出一轮明月,微微的凉风像是清辉直接播送下来的。今夜的月轮纤尘不染,像在赤水河里洗过一般,又像是掠走了赤水河的全部清澈。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他背出两句古人诗。大好的世界,要是能多活它几辈子就好了,岁月如白驹过隙。浮萍漂落,人生苦短。对于一个胸怀远大报负的人来说,难免会有遗憾。趁行走于人世的这几十年,多为后人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吧!他心怀感叹。斯时斯夜,有人知道我袁仁国在干什么吗?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都是过客,如逝水上的浮沫,生生死死,自生自灭。哪么,在茅台的历史上,我是不是过客呢?至少我现在做的事,算得上是在创造茅台的新历史吧。
       一阵酒香浸入他的嗅觉,他望望酒窖坐落的高地方向。陈熙晋县太爷的诗太到位了,什么时候巴啧什么时候是味:“茅台村酒合江柑,小客疏帘兴亦酣。独有葫芦溪上笋,一冬风味舌头甜。”咱茅台镇的空气就是跟别处不一样,都能拧出酒来。有朝一日酒卖完了,把空气装瓶还能卖一阵子。要是真到了那一天可怎么办?他心头掠过惊悸。所以得快上一级。
       “你为咱茅台酒厂办了一件大好事。”那天一见面邹厂长就喜眉笑眼地夸奖自己。自己是怎么说的?“同意咱参评跟评上一级,这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说我把司长说服了,可咱们的家底我还不清楚?得赶紧上标准整改吧,考评组到来时我们一定要全面达标。”
       1989年站在茅台镇月光下的袁仁国,心事重重,有那么点“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感觉,有那么点“月下沉吟久不归”的意绪。他像重新发现了什么似的闻到了自己厂区的酒香,闻到了包围着厂区的故乡土地上的高粱、小麦的深沉的芬芳,闻到了滔滔流淌的赤水河为夜气送上来的水的清鲜味道。他十分疲惫,十分想家,想翻过眼前的这座山就该回趟家了。“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仿佛只要闭上眼睛,女儿的小手就能够拍打在脸颊上了……
       半年后,轻工业部的预考核专家组风尘仆仆进了厂。
       1991年,国家一级企业的牌子,挂在了茅台酒厂的大门口。这块牌子上凝聚了袁仁国的多少心血,茅台酒厂的一草一木可以作证;茅台镇的清风明月可以作证。
       举行升级仪式那天,袁仁国脸上半笑不笑。他心里转起了“得陇望蜀”的念头,开始企望另外一块金招牌:中国企业管理的最高奖———金马奖。
       从茅坝到茅台
       这里有一组数字:2004年,贵州茅台集团公司产品销售收入40多亿元,茅台酒产量达11500多吨,利税25亿元。而1998年以前茅台酒的年产量不超过2000吨。1998年茅台上缴国家税金2亿元,2004年上缴15个亿。从袁仁国出任总经理开始,茅台酒每年增加一千吨酒的产量。
       今番光景,站在1989年茅台镇月光下的袁仁国,曾否预见到了呢?“做大做强”这句话,日后时常挂在他的嘴边,这也成了茅台人的共同愿望,但能强到什么程度,在什么条件下做大,当年的茅台精英层想清楚了么?如果早就了然于胸了,那么袁仁国于1998年接任茅台集团总经理的时候,会一星期连续睡不着觉么?
       不过站在1989年中国月光下的袁仁国已经非常清楚地懂得,茅台酒厂必须完成由传统型企业向现代型企业的转变、跨跃。上等级只是手段,目的是真正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管理的理念和手段上真正与国际化现代企业接轨。否则茅台这条老船就会灰飞烟灭。不会因为你曾是民族工业的名牌,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不会!竞争大潮波飞涛涌,顺之者生,逆之者亡。有多少曾经显赫一时、家喻户晓的名牌被席卷出局,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呢?基于这种认识,他满腔热情的投身企业升级的热潮。在大会小会上,他都爱讲这样的话:
       “要把管理升级当成一把尺子,量量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又要把管理当成一面镜子,照照企业有那些方面是不足的;还要把管理当成一架梯子,看看企业每天都是在登高呢?还是在原地踏步。”
       不要忽视他这个登梯子的比喻,它既反映了袁仁国这个人的性格,又具有动力学的意义。有这种性格和意识的人,一旦担任企业负责人,本身就能构成一种动力,甚至成为一个火车头。当然一个社会组织的进步与变革的动力,最理想的情况是既来自基层又来自上层。如果动力只存在于基层,则通常会造成内部冲突的局面,如果变革自上而下,并且是循序渐进的,则成就事业的例子并不鲜见。
       出生于1956年的袁仁国,至今保持着一副结实的身板,包裹他臂膊的西装袖子看上去发炸,显示他是个干过体力活的人,他棕红脸,脑门油亮,说话嗓门大,鼻音重,语速快,走路一阵风,接待各方来客,握一下手,说一声“坐”,便有事说事,不虚与委蛇。这是他多年实干出身养成的作风。只有提高单位时间效率,事情才不至堆成堆。
       别看他粗粗壮壮的一个汉子,却还有那么点子文艺细胞,爱唱个卡拉OK,即席来个诗朗诵。众目睽睽之下,他一张口就拉开专业的架子,啊呀吁呼配上身段手式,俨然是上惯了舞台的话剧演员。
       在接待一个作家采风团的宴席上,他滔滔不决话说茅台。这时的茅台,在他充满激情的话语中,已不是一排排没有灵性的厂房,而是宽衣博带、醺然薄醉的酒仙子,一路踏歌而来。从遥远的西汉古驿道,走过盛唐插着杏黄旗的酒肆,走过明清文人墨客的书斋,走过红军四渡赤水的渡口,走过新中国开国大典的礼炮,神采勃发、灵性四溢,走向历史的深处,走向时间的永恒。两个小时之后,面对一桌已听得如醉如痴的作家,袁仁国清清嗓子起立道:“我给各位老师朗诵一首诗《坛口》。”接下来便是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诗朗诵。
       在他领衔撰写的一篇长文章里,我们再次见到了这首《坛口》。看来他不光把它背的滚瓜乱熟,还确实真心喜欢,否则不会有机会就昭示于人。
       说到表演,袁仁国还真有过那么点早期经验,早到他的少年时代,早到他跟孪生弟弟袁仁庆在茅坝乡下受苦受罪的时期。
       那时正值文革初期,中国城乡的文艺宣传活动普遍而又活跃。小兄弟俩有机会便跑上大队会场土台子参加演出。别看都是乡里乡亲的熟面孔,从台上往下看,可也是黑压压一片人头攒动。孪生兄弟的每一次表演,都能赢来一阵喝彩。
       茅坝是袁仁国、袁仁庆爷爷家所在的小镇。那里地瘠人穷,地处高寒,其地理气候条件跟茅台镇大不一样。
       茅台镇坐落于低海拔河谷地带,袁仁国在《茅台地理说》一文中这样细述:“赤水河流经茅台镇地段……整个河谷呈三山环抱之势,形成了特殊的小气候:冬暖、夏热、少雨,年均气温18摄氏度;冬季最低气温2.7摄氏度,夏季最高气温达40.6摄氏度;炎热季节持续达半年以上,冬季温差小,无霜期长,年均无霜期达359天;年降雨量仅有900-1100毫米;日照时间长,年可达1400小时,属贵州省内高值区。茅坝镇茅台镇虽说都姓茅,可茅坝镇的冬天和茅台镇的冬天,却是两付天地。北方谚语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茅坝镇的腊七腊八没把袁氏弟兄的下巴冻掉,却把他们的脚丫子冻开了口子。
       乡村孩子没有没担过水的。地冻三尺,井沿儿冻成了冰砣子。小哥儿俩布鞋外面套上草鞋,一根扁担二人抬,挂个水桶去打水。你争我抢着下桶汲水,一桶水上来撞上井沿,水逛荡一脚。
       听见孙子喊脚疼,爷爷、奶奶用土法子给他们治。先用羊油给他涂伤口,然后用做衣服的针线给他们缝口子,疼得兄弟俩直打哆嗦。
       爷爷是个会讲故事的老木匠,在初等教育不普及的时期和地区,木匠通常被尊为村子里的知识分子,他们当中许多人识文断字,会简单的计算,加上走村串户流动作业,便兼有见多识广的特性。在兄弟俩呲牙咧嘴忍受着缝合脚上裂口的痛苦时,爷爷正给他们讲白蛇传、蟒蛇传、讲关公刮骨疗毒。掌灯后兄弟俩还喊疼,爷爷就托着水烟筒给他们唱山歌、唱俚曲,唱倦了就变换活动,教他们写毛笔字。这便是他们最早接受的文化启蒙。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去除糟粕,有许多人类文化结晶。比如重义轻利,比如天人合一,比如扶危济贫,比如居安思危,等等。社会物化到一定程度,就需要用这种精神的乳汁反哺,否则便缺乏持续发展的动能。西方一些现代化企业尊孔子为圣贤,把论语、周易等传统文化经典作为治厂谋略的重要依据就是明证。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美好的元素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注入了袁氏兄弟的心田,并在时光之水的浇灌下,最终长成了大树。袁仁国所以后来成就了自己的事业,除了最新的科技文化知识对他的滋养外,和早期的这种文化启蒙也不无关系。
       为什么袁氏兄弟小小年纪不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却住爷爷奶奶家呢?原因是他们的父亲做地方官,做到了仁怀县行政区区长的职务,文革运动一起受到冲击,批斗游街自是免不了的,为了不让孩子受刺激,父母便把他们送到爷爷奶奶家避难。
       弟弟袁仁庆忆及早年的那段生活,依然大动感情,说兄弟俩推石磨,磨盘跟他们一般高;舂米用脚踩,一个人踩不动,两个人上去一起用力。“我们都使出吃奶的劲来”。做弟弟的说。
       中国自古就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观点,苦难并非对任何人都是财富,但对心理健全,胸怀志向的人而言,肯定是一笔财富。普鲁斯特认为:“欢乐对肉体有裨益,然而是痛苦使心灵的力量得到发展。”
       形影不离的弟兄俩,是以知青招工的身份进茅台酒厂的。
       1975年,正是文革后期,酒厂问题成堆,连续十几年亏损,正是百废待兴的关键时刻。
       “缺人才啊。我想从工人中选些年轻干部。”当时分管人事的副书记邹开良看上了袁仁国。“这小伙子聪明,文字功夫也不错。我和他爸认识,知根知底。我把他放在车间观察了一年以后,调他到供销科当科员,又调他到厂办当副主任,调他到党委当秘书,后来我又派他去三车间当主任,目的是放在实际中煅练他,培养他的实际工作能力。下去以后他敢想敢干,有股闯劲,干得不错,我又提他当厂长助理、副厂长。
       茅台酒厂位于山区,不靠近大城市,靠从外部引进人才指望不上。为了酒厂的发展,邹开良从厂里挑了一批人,通过高考送到贵州工学院读书,其中就有袁仁国,学专业企业管理专业。
       邹开良的这步棋,多年后被证明是高瞻远瞩之举。当初启动的这个人才工程,不仅为国酒茅台的承前启后提供下他所迫切需要的人才,而且更为日后的迅速扩张,预先准备了骨干力量。把这件事放在了袁仁国们的个人成长史中去评价,则无疑是他们个人生命中的一座里程碑,一块进步的基石。
       在如今早已退休在家的茅台元老邹开良的记忆里,他当初首倡的这件功德事,已如昨年的逝水,渺远而淡漠,但曾经带薪念大学的袁仁国们,岂能忘怀茅台酒厂为他们的付出:脱产读书,工资奖金照拿,每人每天另有生活费补助,厂里为每个人每年单交学院8000至20000元的培训费。晚生的人们不可小瞧这几个数字,联系到上世纪80年代上半叶的工资、物价、企业财政状况,你就不会对之不屑一顾,而称赏邹开良的见识与做法。拿他跟同时期执掌权柄的国企首脑做一比较,便更不难见出他的胸襟不凡。
       联系到袁仁国曾经高考上分数线而未被录取,我们不难想象他拿到入学通知书时的神态,不难判断他对这个深造机会的珍视程度。那年袁氏兄弟同年参加高考,仁庆考取出山远走,仁国高考上分数线而未被录取留在厂里。对袁仁国而言,这是一种打击,但对茅台酒业又未尝不是件好事,对锻造心灵,催人发奋,未尝不是好事。
       弟弟袁仁庆曾私下揭他哥哥的短:“我哥读书不如我,政治表现上比我强。”袁仁庆爱提当年勇,对哥哥有褒扬也有那么点不服气。仁庆说的“想当初”应该说是可信的,而袁仁国在茅台被说成是学习型的领导,应该也不是吹捧之言。读过几篇他写的文章,辨析他的思维文笔,便不能不对这个人书本联系实际的能力有一种很深刻且特别的感觉。三国吕蒙后学成才,掌东吴帅印,白衣渡江,消灭了不可一世的关羽的故事,千百年来不是为民间所津津乐道吗?
       骑上骏马奔跑
       印度有一句表达消极哲学的谚语,说是:“走比跑好,站比走好,坐比站好,躺比坐好。”这是世界上最省力的选择,也是一种舒舒服服等死的选择。 假如奉行这种哲学,则中国酒业的第一名牌茅台酒,早在十几年前就寿终正寝了。
       走进茅台集团,你能感受到这里到处都尊奉一种雄心勃勃的进取理念。你像:解放思想,黄金万两。观念更新,万两黄金。你像:新的起点,新的高度,新的跨跃———这,正是国酒人永不停息的追求。你像:做好酒文章,走出酒天地。
       解释一下后面两句话。“做好酒文章”不用多说,“走出酒天地”的意思,是说茅台集团要涉足其他产业,叫做“一业为主,多业并举”。茅台把今年定为创新年,提出要“紧抓机遇,加快发展,起动新万吨工程,理性涉足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是光电技术产业,不断追求卓越。”他们计划在七八年的时间里,使茅台的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00个亿,向世界企业500强迈进。袁仁国在会上要求全公司都围绕这个中心目标开展工作。
       这是出自崇山峻岭腹地的茅台之声,这是赤水河奔腾不息的情韵,这是一个急速扩张的工商业组织的自白与宣言,这是一群跟具体职业紧密相联的活生生的人创造个性与奉献精神的自我张扬。其背后的真实动力,是越滚越大的资本意志,是被现代意识武装起来的群体智力自我实现的诉求,是传统王牌意识与现代市场竞逐激荡出的火花。
       筚路蓝缕,一路拼杀过来的茅台人都清楚,这意志这诉求可不是今天才生发的,1992-1993年创金马奖的历程,就是一次突出的爆发。
       企业管理金马奖,是中国企业管理的重要奖项,被企业界视为神圣。企业参评要经过省里推荐和行业推荐,双推到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的评奖推荐办公室,经过筛选方能获得参评资格。当时贵州省推荐了三家企业,茅台厂是名单中的第三名。轻工业部推荐了两名,贵州茅台排在第二。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的人对前来跑这个事的袁仁国明言:“你们不是双推,这事没戏。”
       被排在榜尾受推荐,形势对茅台十分不利。这情形就如同参加比赛的运动员,队里虽然有他这一号,但还没开赛就被取消上场资格。这对多年来一直被尊为白酒业之王的茅台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但袁仁国这次是有备而来。
       1991年的袁仁国已经是副厂长。比起1989年那一次来,又长了两岁的袁仁国已显老练成熟。他放低声音,畅说茅台史。从汉武帝饮夜朗国枸酱酒“甘美之”,说到乾隆十年贵州总督张广泗,开通赤水河道,茅台镇成为“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家唯储酒卖,船只载盐多”的繁华集镇。从1915年茅台酒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举获金奖,说到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赞茅台。从1950年9月周恩来把茅台酒定为国宴酒说到日内瓦会议,中国外交成功靠两台。从茅台酒迷倒尼克松,说到田中角荣的茅台恋。从香港回归联合声明签字,撒切尔夫人三盏茅台下肚,说到霍克醉倒在茅台酒坛边……
       一连串神奇的茅台故事,就想说明一个问题,茅台酒是政治酒外交酒,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例次政治外交活动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茅台酒见证了当代中国的历史。
       袁仁国口若悬河,时而讲史,时而诵诗,时而描述人物的音容笑貌,把中企办的人听呆听愣了。他们承认这些他们是头一次听说,很开眼界,最后道:“你说得不错,但上金马奖必须是双推第一,要不然我们也没辙。”
       一个“没戏”,一个“没辙”,已经是两样口吻。成事在天,谋事在人,事在人为。
       袁仁国急三火四给党委书记邹开良打电话,请他快去做省里的工作。省里说明原委,说他们之所以把茅台靠后排,是怕放在第一通不过,浪费了名额,说这金马奖非同小可,不是随便谁都能拿到的。老邹说你不把我们放在第一,那才会浪费名额。
       消息传到北京,袁仁国去找轻工业部有关部门。接下来又是一番茅台故事,直到把人家说点了头,把茅台酒厂由第二提名升为第一提名。
       通观袁仁国效力茅台至今的历史,在关键事情上,他总表现出一股牛气和牛劲。
       去年年初他来北京,合作单位买来市场上最贵的一种白酒招待他,他看都不看一眼,张嘴就是:“不必了,要不不喝白酒,喝白酒就喝茅台。”
       同桌的一位贵州省副省长对接待方一笑:袁总有典型的茅台情结。
       身为茅台新一代掌门人,将别家佳酿视为无物,就不仅是牛气,而是霸气了。副省长说他有茅台情结,已经是委婉之词了。所谓他的牛劲,是说在他认准的事情上,不遗余力走到底,撞了南墙拿犄角顶。
       金马奖的成功,只是企业全面提高管理水平的一次预演。真正体现企业的管理水平凤凰涅槃,实现质的飞跃,在拥有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的同时也迈向了国际先进管理水平,则是在袁仁国执掌帅印之后勇夺全国质量管理奖桂冠。他在全厂创奖动员大会上喊出了八个字:“必须参加,志在必得。”
       会场上很多人注视着他暗暗摇头,心想这个奖太高不可攀了。派出学习归来的几十名干部交头结耳,他们在外面长了见识,回到厂里反而信心动摇了。“以咱们现在的条件,根本完成不了。”
       六次动员大会,袁仁国会会登台演讲,几成车轱轳话地反复动员:“创奖并不是目的,目的是要通过创奖真正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使我们不断创新,不断持续改进,追求卓越,使茅台彻底完成从传统工业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变。”
       茅台第一年申报,第一年成功。在众多优秀企业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这是我们站在今天对他们过去的经历做一回顾和总结。而这一来之不易的结论省略了多少殚精竭怨、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奋发努力的繁复过程啊!事后的妙笔如何生花,也不可能准确无误地描绘出他们当时所付出的努力。好在每年的董事会工作报告都是袁仁国亲自执笔撰写的,我权且从2003年的工作报告中抄录两段,或许可从中揣摩出一些端倪,并领略一些袁仁国的风采。
       在抄录之前先做两点说明:争创全国质量奖,由袁仁国一手主持;而袁仁国又从不愿多谈自己,他的付出与智慧,只能靠细心的读者在字里行间寻觅了。
       ———引进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创奖过程中,我们先后召开了六次动员大会,这是六次思想革命、六次士气鼓舞、六次人心凝聚的会议,为创奖成功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创奖期间,在观念创新的带动下,公司除先后派出100多人外出参加全国质量管理奖标准、5S、六西格玛、客户满意度、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培训,还开展了多达6000人次的专业管理知识培训;公司领导还先后带队到水钢、黎阳、赤天化、宏福实业、四川沱牌等考察学习;在内部还深入持久地开展了企业理念、企业战略、企业基本情况、员工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宣传学习教育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了夯实基础管理、加强现场管理、推进5S管理,特别是在制酒车间推行的7个统一,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效果之好,在企业历史上前所未有,极大地促进了全体员工管理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普遍增强,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弘扬了企业文化,升华了企业精神。通过创奖,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使命、远景、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和绩效期望;确立了企业核心价值和经营理念,确立了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核;掀起了以“爱我茅台,为国争光”企业精神和充分张扬经营理念、核心价值观和“品牌、品质、文化、环境、工艺”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高潮;丰富了企业文化内涵,修订完善了400多个工作标准和规章制度,制定了《员工手册》,修订了《CI手册》,构建了茅台的企业文化并使其更加凸现出个性化色彩。在创奖过程中,员工普遍接受了新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掌握了新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立足茅台、奉献茅台、成就自我、完美人生”已成为广大员工的价值取向,公司及员工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培养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打硬仗的员工队伍。
       ———促进了不断创新、不断追求卓越,引进了先进的方法和管理模式,促进管理不断创新。建立和完善了战略管理、信息管理、绩效管理、知识管理、对外投资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若干体系和系统,并进行有机融合,使企业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制定了中长期发展战略,建立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使信息收集、分析、利用功能更好发挥,实现了管理制度和组织的创新;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促进了企业知识的积累和共享;KPI绩效考评体系的建立,初步规范了绩效管理系统;客户服务中心的成立,进一步强化了销售环节服务功能;战略管理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完善,使战略制订和实施过程得到规范;5S管理的广泛开展,包装车间六西格玛试点的稳步推进,“平衡记分卡”尝试性运用,KPI指标的建立,实现了管理方法的创新。特别是“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及“持续改进,追求卓越”观念的不断灌输,统一了认识,使公司员工燃烧了激情,激昂了精神,凝聚了力量,增强了信念,充满了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创奖中,加班不计报酬,工作不讲条件,生病不离岗位,吃苦耐劳,废寝忘食,苦攻难关的事例层出不穷,“爱我茅台,为国争光”的企业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各项管理进一步夯实。强化了预决算管理和审计监督,进一步严格会计核算和会计制度,严格执行合同评审制度,加强了经济活动分析,加强了以资金为中心的财务管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大体系进一步整合,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落到了实处,质量管理进一步加强,班组升级管理延伸到了机关,并得到强化;建立了计量检测体系,加强了计量管理;整顿和清理了7个品牌,加强了品牌管理。此外,成本管理、物流管理等各项基础管理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从而使公司的整个水平得以提升。
       《茅台报》上有篇“创奖小故事”,记录了当时的情形:
       自集团公司推出“创奖大动作”以来,各车间、部、处室紧急行动,提高认识、真抓实干,干出大成效的单位不少,销售公司是其中之一,被创奖指导考核小组誉为现场管理的标杆称号,有两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一点:
       故事一:年纪不大、视力很好的党委办公室领导某某某去该部门联系工作,一跨门槛就一头撞在门玻璃上,该领导一时不知所措,一边搓搓被撞痛处,一边自言自语说“嘿,我还以为是道开着的门,没想到是擦得太干净了的玻璃”。无独有偶,事隔不久有位体魄、视力俱佳叫陈某某的年轻人,进出间又被销售公司客户中心那“擦得太干净了”的玻璃门撞了一家伙,目中无“玻”的此君哭笑不得,直呼冤枉:“嘿,明明看到是空的,怎么搞的是玻璃唉?”
       故事二:某日一客户至销售公司客户服务中心,此君带娃哈哈矿泉水一瓶,此君办完事后,把那瓶未喝完的矿泉水端端正正的放在办公桌上高高兴兴离去。内检组到该单位检查创奖活动进展情况,在远近、高低、明暗、硬件、软件检查个遍,似乎对现场管理没发现不合格之处,出于“世界上根本无所谓完美无缺之人、之事、之物”这个道理的考虑,玩笑式地指出三点“大”错误,把矿泉水拿起、把外形较丑的花端走、把小花伞拿走作为部门整改的项目。
       以上两个关于销售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在创奖活动中动真格、办实事、门窗定人窗明几净的小故事,从根本上说明了他们把握住了“创奖”这个机遇,用实际行动做到了“创奖不是目的,通过创奖提高管理水平才是根本目的。”摆正自己的“窗口形象”位置,无愧于标杆地位。
       深山沟里的一个企业,又不是人民大会堂,至于考究到如此吗?可是不如此奖又从那儿来?撇开创奖不说,一个企业规范洁净到如此境地,它的管理水平,生产质量能孬吗?富勒不是说过:“良好的外表如同推荐信。”他又说:“从外壳可以推知果仁。”没有自上而下的制度化的优良管理,要长期保持这样的水平,可能吗?现任总经理助理张德勤给我们讲了一件小事:
       2001年春夏之交的一天,袁仁国到车间检查生产,发现该车间现场管管理有些凌乱,他一怒之下把该车间领导张德勤狠呲了一顿。
       第二天上班,袁仁国带了一条香烟送给张德勤,说:“我批了你一顿,你要明白我为什么批你。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得从一点一滴做起。什么叫不简单啊?我们把一件件简单的工作做到了位,就是不简单。”
       袁仁国在讲原则的同时,是不是还很讲人情?讲人情的同时,是不是还念念不忘他的“茅台以品质捍卫荣誉”?
       “登梯子”的信念加上钢一般的意志和铁打的原则性,使袁仁国成为了茅台集团的火车头,他不啻是一根鞭子,以鞭打快牛的方式,赶着企业往前奔,做大了还得再大,做强了还得再强。
       这人有点像“水浒”里的急先锋索超,一上阵就是急茬儿的。又像戏曲里的急急风,紧锣密鼓,把个舞台气氛升温。我们听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的第一乐章,一上来就渲染出北美新大陆沸腾创造年轻躁动的气象。这种昂奋的精神,汹涌的音流,如今就回响在黔北山区赤水河畔,以及茅台集团蔓延至国境内外的每一个分支机构,每一条血管神经中。
       去年初夏,笔者曾造访茅台。中午,袁仁国在仁怀市的一家饭店设宴。那是一个星期天,袁仁国刚在家里听了广州、深圳、北京等几家销售公司经理的汇报。业绩不凡,袁总仍然高兴,与其说是招待我们,不如说是给手下几位长年奔波在外,征尘未洗的爱将接风。谈笑间,气氛轻松而活跃,叱咤商海的袁仁国全无一点架子,可是忽然间他的脸色变得肃然,话语也如金属落地、锉锵有力。那几位刚才还嘻嘻哈哈的销售公司的片区经理,一个个也神情专注起来。广州地区的经理知道笔者听贵州话有些吃力,便俯在笔者耳旁小声说:袁总在给我们布置工作了!平常我们是兄弟,说起工作来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高歌出峡
       袁仁国正式挂钩拉起茅台集团这列列车,是在1998年。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刮走了茅台酒的销售量,刮得茅台客商寥寥,门庭冷落,门可罗雀。
       袁仁国临危受命。
       在为茅台集团物色总经理的问题上,贵州省有关部门征询时任省轻工厅副厅长的周高廉的意见。有人主张从外部调人去茅台任正职,周坚决反对,主张让袁仁国上。他提出三条理由:第一,袁是从基层一线上来的,熟悉实际情况;第二,有文凭;第三,年轻。干部的几“化”他都具备了。“相信袁仁国能把企业带好。”周高廉一字一顿地说。
       袁仁国接到职务任命的时间是1998年的7月。他在就职会上面对一屋子公司中层以上干部,演说表态:
       “认真学习不自满,努力工作不失职,廉政勤政不腐化,摆正位置不越权,艰苦奋斗不摆阔。”
       都是七字句,是典型的袁氏风格,把该做的不该做的归纳的一清二楚,让大家看着自己今后怎么走路,怎么用权做人。他朗声陈词: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我们都是过客,在茅台的历史上我们不是过客。我们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出业绩来,上对得起祖先,下对得起子孙。面对变幻的市场风云,企业遇到的危难,我们要唱好三首歌。第一首是《国际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一切要靠我们自己;第二首歌是《国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我们茅台公司眼下就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团结奋斗,努力拼博才有活路;第三首歌是《敢问路在何方》,纵然脚下有千难万险,我们也要探索出一条自救发展的新路来。”
       太悲壮了吧。怎么不悲壮?1998年茅台集团预定的全年销售任务是2000吨白酒,截止到7月份只销出700吨,袁仁国必须要在剩下的5个月里完成另外1300吨的销售量。
       从就职会场出来的袁仁国心如滚锅。在其后的一个星期里,他夜夜睡不着觉,除了在床上折饼,就是来回走蹓儿。闻昭关把个伍子胥急白了头,袁仁国也开始掉头发。他独自开车去娄山关。
       在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诗碑前,袁仁国临风伫立,思绪万千。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悲壮的辽阔,豪迈的英勇,飞动的笔意,超拔的气概,四射于天地之间,穿透心胸,在袁仁国的血管中交迸轰鸣。
       这是一番来自历史与时代深处的严峻洗礼———
       “冲过去,冲过去,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们是哀兵,哀兵必胜。”从娄山关归来的袁仁国,在全厂营销誓师会上振臂挥拳。
       袁仁国张贴出公开招聘营销员的告示。经过考核,他从全公司挑选出几十名营销员,每名营销员配一名中层干部,分赴全国各地,营建自己的销售网络。
       早在前几年,袁仁国就已经主张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了。销售,是企业的命脉,把命脉让别人掌握总不是个事儿。那时,人们还跟不上袁仁国的超前思维,觉得袁仁国的这一想法实在有些离奇:茅台酒靠批条都供不应求,劳民伤财搞什么自己的销售网络?商海无情,波飞涛涌,群雄逐鹿,烽火连天。袁仁国已经预见到会有这一天,王者之尊靠的是市场拼杀,况且,对茅台的至尊地位,酒业群雄本已虎视眈眈,窥视已久,茅台酒生产1000吨靠批条购买,生产到1万吨呢?加上李鬼冒充李魁,如何保证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亡羊补牢,犹为未晚,冲出重围,在此一役!
       “多苦多累不要跟我说,流血流汗不要跟我讲,我不问过程,只要结果。我给你们的时间是两个月。记住:两个月。”
       在派出精兵强将的同时,袁仁国在自己家中宴请那些糖酒公司的头脑。他亲自下厨烹煎炸炒,以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诚意。
       “诸位,江湖上有句话叫‘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今天请大家到家里来,是请大家喝杯患难酒,帮助我们茅台公司度过难关。够朋友的干了这杯。”
       消息随厨房的食香飘散到职工宿舍区,工人们街谈巷议:“有了这样的厂头,茅台有指望了。”
       茅台于1998年底完成了全年的销售任务。人们的信任没有落空。原先一部分冷眼旁观的人,在年尾的喜庆气氛中,也竞相举起了酒杯。
       跳起来摘桃
       2002年袁仁国撰文总结茅台转型的历程,文中有这样的表述———
       应该说,发展自己的市场专卖体系,不是“茅台”的创造,而是茅台人在彻底告别计划经济的藩篱、大步走向市场汪洋大海的过程中,与特定市场发育阶段的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的产物。
       茅台酒是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品牌价值及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很高,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就出口东南亚地区。但是,几十年来,茅台酒的销售一直严重依赖及沿袭“计划加批条”的模式,内销部分几乎只面对30多个省级糖酒公司及少数关系户,外销则完全通过省级粮油进出口公司,自身不过是一个纯粹的生产厂,没有相应的市场网络和触角。因此,远离消费者,茅台酒的市场覆盖面极为窄小,反过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束缚了品牌能量的释放。
       直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引发的白酒市场连锁反应,才使茅台人痛定思痛,从意识深处、从“根子”上将企业发展思路由“以生产为中心”调整到了“以市场为中心”,下定决心全力打造“市场型企业”,用勾兑美酒的功夫去“勾兑市场”。
       几年间,茅台集团连续跳跃式发展,销售收入由6个亿猛增至20个亿,利税亦相应由3个亿攀高为12个亿,人均创利税、人均利税率多项经济指标位居于全国同行业前茅。毫无疑问,如果没有市场网络、专卖体系建设的强力推进,上述业绩的取得,都是不可想象。换而言之,“茅台”之所以能够“跳起来摘到桃子”,市场建设是最强劲的“跳板”。
       早在袁仁国当厂长助理的时候,有关部门曾提名他去珍酒厂担任厂长。征求他本人意见时,他婉拒说:“离家远,不便于照顾父母。”
       细心的人会注意到,在谈话中袁仁国把茅台品牌的价值比做一块璞,说这块璞中蕴藏未开采的玉;他又把茅酒品牌的内涵比做冰山,说现在显现出来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如此说来,他是不是早就看到了茅台的广阔发展空间,而不肯弃宝山而就他山呢。作为赤水河畔茅台酒厂的嫡派传人,也许他血液中早溶入了茅台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已无法化解也无法分开了。
       我们不曾跟他讨论过这个话题,但从他为茅台所做的种种设计、定位和宣传策略来看,他对茅台确实爱得深切,悟得透彻。你像:“绿色茅台,人文茅台,科技茅台”的三茅概念;你像“品牌背后是文化”的“文化酒”的概念;你像:“健康酒”、“生态酒”等。
       袁仁国提出的一些要求和口号常能给人以新鲜感。2002年他拟专文要求国酒人增强12种观念。其中第5条:增强“只有创业,没有守业”、“无功便是过”的观念。第6条:增强“看不到问题就是问题”、“战胜自我满足感”的观念。你看“看不到问题就是问题”,这样的视角和表述,是不是既新鲜又贴切又不落俗套呢?这根鞭子一扬起来,谁想小富即安,得过且过是不行了。
       你再像第二条———
       增强“居安思危,居危思变”的观念,时刻想到企业在巅峰时暗藏着危机,时刻想到头上悬着一把剑?须臾不敢忘暮鼓晨钟,永远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活脱脱就是一个袁仁国站在你的面前。别看袁仁国平时走路说话风风火火,简洁明快,急起来瞪眼怒吼,他的另一面却是心细如发,一丝不苟。
       “须臾不敢忘暮鼓晨钟,永远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们看这个人是活得风光呢,还是紧张呢?有朋友劝他:“你没必要搞这么紧张,有事情可以让副经理去处理。”他摇头:“比尔·盖茨说过,要经常想到微软三个月之内就可能会倒闭。”
       言外之意,微软已列世界500强之首,富可敌国,影响力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其掌门人都有这么强烈的危机意识,我们怎么能不居安思危呢?
       这话袁仁国决不是说说而已。笔者为“国酒协办国刊”事第一次造访茅台,听厂里人说他到广州出差了,在贵阳见到他时,他刚刚下了飞机。当我听说他是为了规划市场,解决营销过程中的问题时,不由说了一句,这种小事也劳董事长亲自出马?他面色立即变得庄重:可不能这样说,商场如战场,一着失算,满盘皆输,不敢有丝毫懈怠啊!
       六年辛苦不寻常,六年业绩众人知。业绩使袁仁国威望日增,当声望和权力捆在一起的时候,便形成通常所说的威势,面对它,不同的人不同的需要,便会表现不同的反应。反应之中会有一种名字叫阿谀谄媚。
       没必要讳言,袁仁国的周围似乎已经滋生了谄媚之风。 鲁道夫·巴罗在《抉择》一书中多处指出统治权、等级制的异化功能。这种异化功能不是那一个人的喜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但这并不是说,个人就没有选择、取舍、向背的余地了,这正如同在任何一种现实存在面前,人都可以有至少两种以上的看法一样。
       “喷泉里出来的是水,血管里出来的是血。”
       一般而言,一个成功的掌权者周围,一旦有阿谀陷媚之风蔓延,那就是不妙的警号了。对此袁仁国心知肚明,心明眼亮。一次和袁仁国闲聊,听到了他这样一番心灵剖白:
       “拿破仑在征服了欧洲之后站在阿尔卑斯山上说:我比山高,其实他忘了,如果没有身后成千上万浴血奋战的法国士兵,他只不过是一个1.64米的矮子。国酒茅台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能有幸投身到这一辉煌的事业中,我感到万分荣幸。然而我深知,没有一代代茅台先人的努力,茅台就不会薪火相传到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没有今天茅台职工的奋力拼搏,就不会有茅台的持续发展,做为一个承前启后的后来者,我只是在尽着我应该尽的一份责任。”
       袁仁国说:“茅台之所以能‘跳起来摘到桃子’,市场建设是最强劲的跳板。”那么是谁在那儿蹦跳呢?当然是人,是长了本领的茅台人。
       茅台人的本领能耐靠什么长?袁仁国和茅台领导层沿用邹开良的做法,每年选派职工进大学、进培训班,脱产学习、工资、奖金照拿。在茅台,专升本,本升研,研升博的求学气氛,愈演愈浓。2003年茅台公司报名参加成人高考的,就有200多人。
       贵州省企业工委的人,对此表示担心,说:“你们放出这么多人,会不会跑出去就不回来了。”袁仁国哈哈一笑:“你去问问他们吧,他们都会跟你说:‘生是茅台人,死是茅台鬼。’”
       袁仁国本人除他的企业管理专业学历外,又跑到中央党校读完了经济管理学硕士。如今,茅台集团专科生升本科,本科生升研究生,研究生升博士的人越来越多。
       “未来的国酒,应当迎知识经济的时代大潮而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中的科技含量,为最终实现象管理全厂工人档案那样管理酿酒微生物的梦想,使之信手拈来、更忠实地为酿制国酒服务不懈努力。”袁仁国说。
       在和茅台人的闲聊中,从上到下,对袁仁国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评价:具有前瞻性。
       和袁仁国不多的接触中,我们也有这种强烈的感觉。
       这种前瞻性实际上就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助推器。有了这种强大的推动力,一个企业就会像升空的火箭,会不断跃上一个个新的高度,直到遨游于广袤无垠的天空。
       袁仁国和他的同事们正在给我们以不断的惊喜。
       以人为本
       我们曾经问一位非一线职工:“你怕不怕袁仁国?”
       “怕”。
       “为什么?”
       “他急了瞪眼吼人”。又补充说:“谁有损茅台厂他跟谁急”。
       我们听说过这样一件事:
       袁仁国当副厂长的时候他小弟弟找到他,说:“能不能批我点茅台。”
       那时,茅台的销售还实行计划经济。由于供不应求,谁搞到计划外的茅台,谁就可以赚取零售差价。
       袁仁国说:“不行。”
       他小弟弟说:“给谁也是给,我会比别人干的好。”
       袁仁国说:“我在这个位置上,这事你不要想。”
       “你怎么这么无情无意?”小弟弟忿然。
       “别人行,你就是不行。”袁仁国连吼带跺脚。
       小弟弟怒冲冲摔门而去。
       知情人都了解,在得知袁仁国副厂长任命的消息后,袁仁国的老父亲召开过一次家庭会议,宣布:“咱谁也不能给他出难题。”老爹有决议在先,袁仁国便跺脚跺得理直气壮。
       茅台集团的人都知道袁仁国遇到中层干部出问题,批评起来很严厉,却没见他批评过一线工人。
       有一次他下班回家,见路边围了一堆人,人群里有几位中层干部,有几位是工人。下车一问是班车出了故障,袁仁国招呼几位师傅上他的轿车,然后对几位中层干部说道:“我车里只能坐这么多人了,你们自己找车回家吧。他们在第一线,工作很辛苦。”
       袁仁国叫司机把车上的工人一一送至家门口,自己才最后回家。
       在与袁仁国的交谈中,有一句话在我们看来最关紧要,他说:“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文关怀是最重要的,一切都要围绕这个来做。”
       这句话若出自一位人道主义思想家,我们会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但是出自一位高级管理人员,那意义就很不一般。因为它意味着大面积的行为,意味着很多人的生活境地,生活感受。尽管都说是“制度管人”,但又从来是人定制度。无论在政治领域,还是在经济领域,掌权者个人的世界观、人生经历,一经释放出去,就会造成一种集体氛围,一种社会关系,就决定他人活得顺畅不顺畅,痛快不痛快。
       联系到当代中国太不缺那种“颐指气使,为我独尊”的企业家、人民公仆,谁又能说袁仁国的人文关怀至上意识不可贵呢?
       毕竟我们跟袁仁国接触相当有限,无法全面知道他在总经理岗位上是如何贯彻,是怎么贯彻,在多大程度贯彻他的人文关怀理念的,但我们不只一次观察到,在他外出会客的饭桌上,是必有给他开车的司机一起进餐的。
       今年4月他来北京,我们去宾馆会他,恰逢别人宴请他,他拉我们一起入席。就座后,他左看右看发问:“你们的司机呢?”直到听说司机在外面倒车,他的神情方才释然。
       就我们知道的情况,无论在企业界还是在官场,司机通常是不许上正席的,或者是让你吃司机餐,或者是发一份餐费,或者让司机走人。“不让司机吃,我是不吃的。”袁仁国对那种做法不以为然。
       他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会这样呢?他在茅台企业管理层干了这么多年,什么高官显贵没见过,什么浮华奢侈没见过,他为什么还要如此敬重给他开车的“车夫”呢?是曾经苦难的人不愿忘本么?是从工人、班组长干起的经历在起作用吗?
       在他领衔署名的长文《国酒新篇》中,我们读到了这样的段落———
       精湛的酿造工艺,反过来折射出国酒人的伟岸。
       曾经有人把茅台的酿烤工序作过统计,单单起糟、运糟……直至酒醅入窖发酵等不多几关,工人平均每人每天就要付出5000多公斤的劳动量。夏日,海拔仅400米的茅台河谷,酿酒车间气温高达40摄氏度,他们挥汗如雨,为的只是把国酒酿得更醇,更香。
       滴滴甘苦心自知。一位作家见此,万分感慨:“茅台酒,茅台酒,一吨汗水一吨酒啊!”
       袁仁国是从酿酒工干出来的,对工人的呵护关切,成了袁仁国果毅冷峻的外表下最为温柔脆弱的部分。一个工人的父亲去世了,袁仁国随送灵的队伍一直走到山顶墓穴。时值风雨大作,伞都打不住,浑身淋得透湿;一个新近厂的大学生因病走了,袁仁国得知他家在农村,生活非常拮据,便带头捐款,满脸风霜的一对农村老人手捧上万元的捐款,双膝一弯,跪在了袁仁国的面前。袁仁国急步上前双手搀起老人,说:
       “老人家,我怎么敢受你这样的大礼?您儿子走了,这只不过是我们代他向您尽的一点心意啊!”
       袁仁国统领千军万马,每天要处理的事很多,按说这些职工生老病死的事他可以不来。不来,也不会有人说出什么。但是,凡他认识的职工的婚丧嫁娶,只要他能抽得出时间,必来。
       那是他内心情感的一份真实流露。
       激情的歌唱
       作为一个企业的老总,对企业及其产品有一种感情,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茅台之于袁仁国,却是一种命运。他十八岁进厂,从一个普通的煮酒工人,到位高权重的总经理、董事长,几十年光景,茅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可谓一波三折。茅台兴,他笑在脸上;茅台衰,他哭在心中。他相信冥冥的主宰的安排,这就是与茅台的厮守。怕离开茅台,他打消了上大学的念头。但邹开良书记一句话:你去,你这一回是为茅台读书。他于是高高兴兴地到了大学,学的就是茅台急需的企业管理。他脸皮薄、心气高,宁输脑壳不输耳朵。但只要为了茅台,他走南闯北,拜圣贤,求高人,不抖不颤,潇洒自如,俨然纵横捭阖的说客,亦如技高艺精的演员。他有一个诀窍,这就是心头想着茅台。他说:“茅台一百年前把酒瓶摔碎在地上才引起世界的注意,我有幸生在一百年后的今天,茅台除了独特过硬的品质,还积淀了那么丰富的文化内涵、高贵的品牌价值,我如今用不着摔酒瓶,人家就会格外看重。”的确,有如此强大的背景,袁仁国还有什么可惧怕的?这就像古希腊英雄安泰,只要立足大地、站稳脚跟,就能够战无不胜。
       因为命运的关联,袁仁国对国酒的感情是那样真挚,对茅台的爱是那样厚重。
       众所周知,计划向市场转轨期间,造假之风猖獗,作为国酒的茅台难逃厄运。
       有一次,他到香港,途经广州。一位高级酒店的老板听说茅台的老总到广州,便一定要邀请他吃一顿饭。袁仁国脚踏四方,茅台装在心中,也挂在嘴边,可以说走到哪里,就宣传到哪里。他有一个观点,造假所以有市场,就是因为消费者对茅台的知识缺乏了解。从国酒生产特定的地理气候环境和复杂的生产工艺,它的不可仿制性,到假冒产品的识别,只要一有机会,哪怕说得唇干舌躁,他也要一直说到消费者明白为止。他把这叫作“插红旗”,“扫国酒的盲”,或“口碑效应”。想来也是,只要国酒知识普及,由神秘而大白于天下,畏畏缩缩的冒牌货还敢露脸么。酒店老总请吃饭,袁仁国欣然前往。而酒店老总也有自己的算盘。那时候,茅台刚从计划经济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正上技改扩大生产规模,而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状况却一时难以改变。作为一家高级酒店,尤其中国酒店,自然要搭上国酒这条线,仿佛也才符其名而合其实。酒店老总可谓用心良苦。宾主入座。桔黄色的灯光下,服务小姐托上来两瓶人头马。袁仁国一愣,也不管东道主怎地说明那酒是多少年的,就要求换茅台酒,而且非茅台不喝。
       “你挖苦我是不是!老总。”袁仁国说,“你请我这个茅台酒厂的人吃饭,却要喝洋酒。”
       酒店老总是地道的“老广”,不懂“挖苦”的含义,经旁边人翻译,这才笑扯扯地说:“袁总不要见外,我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提醒提醒,像我们这样的酒店不能够直接跟茅台打交道,应该说不只是遗憾,还是一个缺陷哪!”
       善解人意的袁仁国听着笑了,挥一挥手,带几分幽默地说,“老总真是高水平,这种批评还真叫人忘不了啊!”
       但真正刺痛袁仁国的还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酒店老总不知从哪里弄来几瓶茅台酒,声明并不知道真伪,只是要表明心意。而袁仁国一望而知那是冒牌货。他克制住内心的愤懑,从容地把酒拿在手上,作为教具,现场示范,从包装到内容,启封,开瓶,让大家仔细看、认真品。一次看来尴尬的场面,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普及国酒知识的讲座。
       最后,袁仁国从座位上站起来,“香港那边,我决定推迟去。”恳切地说,“我作为茅台的领导人,在这里跟各位喝假茅台酒,心里流血。我们茅台有句话,‘打掉牙齿往肚里吞’。为了洗雪这一耻辱,我发誓,我要不惜代价,在广州端掉这个假酒窝点,这一点,还请在座各位配合、协助。同时,我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各位都能够喝到我们直接供应的茅台,我们下决心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片区,建茅台专卖店……”
       袁仁国神情肃穆,眼里闪着泪光,一番话不仅在情理中,更见一种赤胆忠心。
       袁仁国说到做到,散席后,他坐阵广州,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依靠广州公安和工商,一举端掉了这个售假窝点,并顺藤摸瓜,还打掉了一个制假窝点。这个充分体现袁仁国风范和忠诚的故事,在广州各大酒店广为传扬。
       那以后,袁仁国一个省一个城市地跑,建立茅台销售片区,设立茅台专卖店。在销售环节上,真正对假冒产品釜底抽薪,全力维护了国酒的神圣与尊严。如今,茅台直销网络已在中国大地铺开,茅台专卖成了茅台销售的主渠道。而从事茅台专卖的人员,都是厂里经过认真考察,忠于茅台的精兵强将,他们跟袁仁国一样,那种对茅台的情感和忠诚是直接跟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从我们的手里销售一瓶假酒出去,就是对祖宗的背叛,对妻室儿女的背叛!”
       这是他们的保证,也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对国酒茅台的浓情深爱,还是袁仁国智慧的源泉。现代科学证明,人的智慧其实是由情商和智商组成的。长期以来,我们多重智商而轻情商。事实上,一个人只有爱得真、爱得深,才可能对所学的东西举一反三,有透彻的掌握。学术有专攻,亦然。历史上“江郎才尽”,很多学者认为是一个谜。现在想来,其实是情商的干枯,最后导致智商的贫乏。只有活力与青春,才能激情再现。情商应该是智商发挥的润滑剂,是智商提高的营养剂。笔者曾经亲眼目睹袁仁国一次精彩的演讲。
       羊年岁尾。北京一家高级酒店。贵州茅台集团与所有驻京部队的管理处举行联欢活动,共贺即将到来的猴年春节。袁仁国在中央党校研究生班一边学习,一边用手机跟家里联系,运转着茅台这个国有特大型企业,一派决胜千里的气概。这种情景,他自嘲为“半脱产干部”。那几天,袁仁国应《人民日报》之约撰写的一篇谈企业文化的文章刚刚在“海外版”发出来。报纸一天一版,连续登了两天。文章洋洋洒洒,两万余言,他着实累了好几天。还没有缓过劲来,毕业论文又逼近跟前,他又不得不打起精神,搜集资料、数据,埋头案前,准备答卷。
       晚宴即将开始。联欢活动的主持人急了,不停地向茅台驻北京办事处的同志打听袁仁国什么时候到来。而回答总是慢慢吞吞的一句话:袁总不会误时的。果然,最后一分钟,袁仁国出现在宴会厅门前。一边走,他一边与老朋友们点着头。接过秘书递过来的稿子,他站在了台上麦克风前。这时候,大家才看清楚,他的额头在灯光下透着一种青灰,显着几分倦意……
       袁仁国开始致辞。他声音不大,开初,大家听着,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而一番彬彬有礼的辞令过去,介绍到茅台,麦克风里的声音却一下高扬起来加快了语速,充满了一种激情。这时候,大家看到,袁仁国把一沓稿子扔在了一边,真正即兴演讲起来。这种戏剧性的变化,使很多人都离开餐桌站了起来。袁仁国如数家珍、一气呵成介绍着茅台,从政治酒到外交酒,从文化酒到环保酒,连故事带理念,有记忆,也有发挥,既严密贯通,又生动活跃。他来往纵横,穿梭在语辞的时空,先前那几分倦色已无影无踪,一张脸因为澎湃的激情而红扑扑的……
       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演讲,几百人的宴会厅静静悄悄,大家都仿佛忘记饥饿,莫名地被一种东西抓住,是崇高,是神秘,还是一种野性十足的生命力。直到袁仁国用一个很大的动作结束演讲,端着一杯酒向各位拜年,恭贺新禧,宴会厅才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看着人们纷纷走向袁仁国表示祝贺,笔者知道他曾经很喜欢诗,也忍不住凑近去诌了一句:“你就像赤水河的瀑布,遇到落差,总要激情地歌唱。”
       思路决定出路
       2001年,是贵州茅台集团公司继2000年确立的“改革年”的主题之后,终于成功争取股票上市的一年。股票上市,意味着企业传统产品经营向现代资本运营的提升,意味着企业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意味着企业从封闭式经营向开放式经营的转轨,也意味着企业社会责任的强化、机遇增加而风险也增加……这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
       春节期间,中共贵州省委钱运录书记来到茅台,为袁仁国他们鼓劲:“茅台集团始终要在整个贵州的经济发展中发挥名牌效应,发挥名牌优势,起带头作用、示范作用、辐射作用。”钱运录书记说,“希望发展得更快一点,形成规模效益,提高市场份额。”袁仁国深感省委领导的关怀与厚爱。他在这一年的董事会工作报告中,还激情满怀地写下了两句诗。
       开发涛声催人急 茅台腾飞正逢时
       一年一度职工代表大会上的董事会工作报告,都是袁仁国自己动手写的。这几年的董事会工作报告,少则两万来字,多则三万来字,都是袁仁国一个字一个字抠出来的。他有秘书,而且秘书的文笔也相当不错。但袁仁国觉得事情是他跟董事会的同人们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而思路也装在自己脑子里,秘书代笔,始终隔着一层。可以说,董事会工作报告是袁仁国激情和思想最真实、也最集中的体现。
       平常,不管工作有多忙,每天的报纸,袁仁国都是要翻一翻的。尤其听说哪里有一本产生影响的书,他都要叫秘书找来读一读。甚至手机这种纯粹个人空间的东西,他除了作为股份公司董事长必须关注的股市信息要定制外,还特别定制了每天的新闻信息。这些年,茅台没少来文化人,有作家、艺术家,也有专家、学者,袁仁国只要在公司,都要抽空陪一陪、聊一聊。除了那种煮酒论英雄的感觉,他更多是倾听。他对语言的敏悟是超乎常人的。有时候,别人一句漫不经意的话,就能够激发他的神思。当然,他的这种状态也时常招来一些误解,人家仿佛觉得他有一点心不在焉,而完全不知道他此时已然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袁仁国喜欢学习,也善于学习。孔夫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就是要“用”,他认为总的是对的。但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太快,文化选择丰富多样,却更多地要求人们根据“用”来“修”,在实践中去丰富和完善。僵化的知识、过时的文化、陈旧的观念,只能造就“蠢才”和“庸才”。为此,他对孔夫子“敏于行,讷于言”的处世哲学也提出了置疑。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他认为“讷于言”,不管是大智若愚,还是别的什么原因,都会丧失先机,而铸成大错。会做事,还擅长修辞,具有演说家一样的能力,这才是完美的人才。而且很多事情,尤其大事情,并不单是动手做出来的,也需要以极大的热情和智慧去说。这一点,作为一个国有特大型企业的掌舵人,袁仁国是深有体会的。所以,他在一年一度的董事会报告中,说到人才资源的开发问题时,都明确地强调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挖掘员工的“潜能”,使之转化为“显能”贡献社会,并鼓励每一个员工每年提一条合理化建议。而对管理人员,袁仁国则要求他们“加强终身学习的力度”,“健脑”和“借脑”并举,“集智”和“借力”结合。显然,这里的“健脑”,指的就是知识的更新。而“借脑”、“集智”、“借力”,则是面向世界,吸引有识之士参与茅台的发展,共同为茅台献计出力。
       正是因了这样一种思想的指导,袁仁国周围凝聚了一大批高人、能人、强人。他们中有思想活跃、才艺超群的文化人,也有学术前沿和尖端的科学家,也有底力雄厚八方发财的实业家。这些人共同营建了一种理性而又激情的时代氛围,袁仁国身处其中,真正耳聪目明,这为他后来直接影响茅台发展前途的很多理念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土壤。比如“绿色茅台、人文茅台、科技茅台”;比如“中国最好的酒要嫁接中国最好的营销网络”;比如“做市场就是做终端,得终端者得天下”;……
       这些理念既符合企业发展实际又充满时代创新精神。
       袁仁国为这些理念的提出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啊。
       从十八岁进厂,袁仁国就知道茅台酒是好东西。那是计划经济,每年,上头都要下指标,要有一批特别监制的酒调拨到北京。整个过程严肃而又神秘。好奇是年青人的天性。一次下班回家的路上,袁仁国与老书记走在一起,禁不住刨根究底。老书记看小伙子憋得慌,便凑着他的耳朵,“我看你是一个共青团员,”认真地说,“实话告诉你,这是毛主席跟周总理他们这些中央领导喝的酒啊!”那以后,茅台酒在袁仁国心目中就格外有了一种神圣,而袁仁国对自己亲手酿造出来的茅台酒也就格外多了一份心思。袁仁国现在无论走到哪里,也不管怎样的场合,都只喝茅台酒。 这中间不仅仅有对自己产品的偏爱,也蕴含了袁仁国当年对茅台酒的那样一种深厚情结。
       袁仁国还听到过许多广为流传的茅台酒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说法:周恩来总理、许世友将军把茅台酒当作感冒药。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周总理在宴请尼克松总统时说“长征路上,茅台酒是我们包医百病的良药,洗伤、镇痛、解毒、治伤风感冒......”后来,周总理对来访的新任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先生再次介绍:茅台酒比伏特加好喝!邓颖超同志对于周总理饮用茅台酒也很支持,她曾给总理身边工作人员高振普同志留过一张便条:“今晚总理回来后或吃夜餐时,建议他吃点茅台酒”。可见邓颖超同志对茅台酒十分了解,也十分信任。邓小平同志也以茅台酒健身。据小平同志长女邓林回忆:小平同志“每餐饭前都要喝两小杯茅台酒。”英女王访华时,时年82岁的小平同志一口气还喝了5杯茅台酒......
       “最具说服力的,是贵州省遵义地区(现遵义市)有关专家1993年在茅台酒厂开展的一次专项体检得出的结论。"袁仁国说。
       在茅台酒厂有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每天饮酒量都在半斤以上,酒龄短的有10多年,长的有30多年,最长的有50多年了。到目前为止,这个特殊的人群,身体都非常健康。按传统的医学理论,一次过量酗酒或长期大量饮酒对肝脏有害,每天饮酒80-150克持续10年以上,可导致肝脏病变,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是其发展的四部曲。1993年,茅台酒厂这个特殊的人群引起了贵州遵义医学院的注意,他们对全厂每天饮酒150克以上,饮用茅台酒10年以上的职工,进行全面的肝脏检查。当时检查了236位职工,其中只有一位职工因为患肝炎后在恢复期继续饮酒而引起肝脏出现问题,其他职工肝脏一切正常,这一现象得到了新华社的重视,1993年5月28日,新华社发文《国酒茅台新发现,天天饮用不伤肝》。这篇报道引起了肝病专家、博士生导师程明亮教授的注意。在他的观念里,酒都是伤肝的,由于茅台国酒的特殊地位,他有了研究茅台酒的想法,于是做了《贵州茅台酒对肝脏的作用及其影响的研究》的课题。
       2001年,程明亮教授等肝病专家自行研究有了初步结果。其论著《茅台酒与肝病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病理组织学研究》和《茅台酒诱导金属硫蛋白质的作用及其对肝星状细胞的影响》先后在《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等刊物上发表。2003年《中华医学杂志》第一期又发表了程明亮教授等专家的《茅台酒对肝脏的作用及其影响的实验研究》。
       茅台酒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相关科学研究,近年广为舆论关注。袁仁国表示,此项研究,完全是科研人员的自发、自主行为,茅台集团从未参与赞助,不仅与所谓"学术商业化"毫不搭界,相反,恰恰体现了科研人员敢于向未知领域挑战的宝贵的探索精神。
       袁仁国提出,茅台酒还有很多神秘的地方,需要探索和研究,如茅台酒的微生物环境、微生物数量和品种及量比关系、工艺、香气成份物质及可能存在的对人体有益的具体物质及作用原理。为此,2004年,茅台集团首批出资1000万元面向海内外设立"国酒茅台自然科学研究基金",以推动海内外专家学者揭开国酒茅台神秘面纱的科研探索深入进行。
       随着赤水河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改善,茅台科技含量的进一步提高,“绿色茅台”的故事还在继续演绎着。早在上个世纪,周恩来总理还健在时,为保证国酒品质,国家就明令禁止在赤水河上游修建任何工厂。而袁仁国下一步要在赤水河两岸栽上树,为茅台培育一个绿色长廊。笔者已经在袁仁国的董事会报告中看到了“有机茅台”这样的词句。“有机茅台”,这一新的理念,也正是袁仁国和国酒人下一步正不懈努力的方向。
       仔细研究袁仁国经营茅台的理念,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理念不仅仅是一种境界、一个目标,而且都有一种历史的沉淀。
       “酒文化”,酒吃人情肉吃味嘛,这是大家都能够理解的。可袁仁国来一个偏正颠倒,“酒文化”成了“文化酒”,作为茅台的概括和包装,却不只是一种创新,还准确地表述了茅台的人文内涵。别的不说,单共和国老一代领导人和元帅们将军们跟茅台酒的那一份情缘、那一种偏爱,就够写几大本书。茅台作为国宴酒、国礼酒,其浓烈而难以替代的政治色彩、外交色彩是显而易见的。正是因为这种特别的人文内涵,茅台在很多严峻时刻、庄严场合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
       那是上个世纪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一队战士将要冲锋陷阵,为国捐躯。将军站在队前,没有什么战前动员。他相信我们的战士在无论多么惨烈的战争中从来的对祖国的忠诚和一往无前的精神。将军神情肃穆,只问战士们有什么要求。战士们沉默着,最后只提了一个想法,这就是想喝一杯茅台酒。将军被感动了,流着热泪请求后方用直升飞机空运茅台酒到前线,满足了战士们这一点小小的愿望。
       这个故事,袁仁国不知讲过了多少回。而每一次提起他都充满了一种激情。可以看得出来,茅台这个跟国魂军魂相连的故事,一直是袁仁国的一种动力。多少年过去了,袁仁国没有忘记这个故事。世纪之初,已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发展壮大的茅台集团,就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举行了“国酒敬国魂”的活动,并出巨资对天安门广场进行了修整和装饰。
       茅台因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实际上已经具有一种尊严和神圣。为维护这种崇高的品质,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下达红头文件,特别对茅台的国酒地位进行了确立。
       茅台至尊,是历史的演绎,也是时代的选择。对这一点,袁仁国是非常清醒的。计划经济,“酒好不怕巷子深”,“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市场经济,商品大潮,茅台必须要有一种大气,真正海纳百川,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和力走向民间、走向世界。
       为此,袁仁国在走遍全国茅台各大营销网点、深入研究茅台市场后,又以他那特有的对商品经济的参悟力,提出了新的营销理念。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嫁接”,把茅台的营销嫁接到全国一流的销售网络上,强强联合,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一是“终端”,做市场就是做终端。终端就是消费者。有了这个意识,袁仁国的营销观又进一步丰富,演绎出了“工程、文化、服务、感情、诚信、个性”六大营销方略。所谓“工程营销”,就是放眼世界,把着力点放在培养茅台香型的消费群体上。所谓“文化营销”,袁仁国认为“喝酒就是喝概念”,要通过各种途径让茅台文化在消费者心目中扎下根来。所谓“服务营销”,就是要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证,服务到位,让消费者信得过。所谓“感情营销”,就是以情动人,建立长久的供需关系。所谓“诚信营销”,就是要以诚待人,做到质量诚信、推介诚信、价格诚信、服务诚信。所谓“个性营销”,就是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发挥茅台品牌优势,服务上门。
       说到“个性营销”,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奥运健儿即将出征雅典。茅台集团特地为中国体育代表团精制一批茅台酒送到北京。出征之日,袁仁国亲手把一瓶茅台酒送到了刘翔手上,祝愿他在奥运会上为国争光、勇夺金牌,还开玩笑说国酒相伴,一定会给他带来运气、带来神力。后来,刘翔在奥运会上一举成为世界飞人,彻底打破了在短跑这种暴发力强的项目上只有黑种人白种人才能问鼎的神话。事情凑巧,有人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袁仁国那一瓶茅台酒给刘翔带来了运气和神力。袁仁国笑了笑,说道:“国酒嘛,自然是长精神长志气的哟!”
       除此而外,在“个性营销”的思路指导下,茅台集团还因人因事,开发了“陈年酒”、“入世酒”、“申奥酒”、“神舟五号酒”。这些酒不仅特指专供,针对性强,而且打上了世界风云的烙印,在社会不同领域、不同舞台留下了千古佳话,也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国酒茅台的文化内涵。
       笔者曾忍不住问过袁仁国:
       “对一个企业来说,理念意味着什么?”
       也不知袁仁国是没有听清楚,还是另有深意,他沉吟道:
       “理念啊,理念就是思路加上信念。”
       笔者认为这是他作的一个精彩的结语。
       人心是什么
       与茅台酒结缘不浅的尼克松,误以为造酒的原料是大米。他在大学演讲时有学生问他茅台酒是什么做的?他高声回答:“是大米。”想来他是从亚洲是“稻米文化区”的概念推出的判断。
       “茅台酒的原料是高粱和小麦,并且全部产自茅台镇本地。袁仁国津津乐道地介绍他们的宝贝原料:茅台镇周围河谷地区盛产优质高粱和小麦,为茅台酒提供了适应其酿造工艺的原料。茅台酒粮耗非常高,约5公斤粮食方可酿1公斤酒,高粱和小麦各占一半。茅台镇本地产高粱颗粒小、厚厚、扁圆、结实、干燥、耐蒸煮、耐翻造,糖分、单宁、角质等比例合理;出产的小麦,成熟早,颗粒饱满均匀,无虫蛀,不霉烂,腹沟深而多粉,酿出的酒质量好,产量稳定。”
       他管他的原料生产基地,叫“第一生产车间”。
       这就牵扯到了农民。
       有一个名词在中国大地上泛滥:弱势群体。一提这个词,人们首先就会想到农民,在中国的国情下,对农民的立场和态度,损之?还是益之?就成了检测中国知识分子和各级官吏的良心良知的一把尺子。
       张德勤的家在农村为茅台种高粱,他探亲回来,袁仁国便向他询问农民收入的高低,并且说:“茅台要百强,更要百年,要百年对人民才是最大的交待。要百年,就要让利于农民,以便使发展有更大的支撑力。”
       “他的重要思想是要保护农民。”张德勤说。
       茅台酒厂搬迁征地千亩,招收了三百农民工,袁仁国要求被占地农家,每家要有一个人进厂,以保证一个家庭每年有两万元的收入。
       袁仁国关心厂区四周的农户,其着眼点首先是保证茅台酒的品质,但在原料收购价格上,手松手紧,全在他一句话,换个不知体恤农桑的人到他的位置上,农民拿粮食就可能换不回现在的钞票。
       袁仁国的血液里,还留存着多年以前茅坝镇井水的滋味。
       时下,在一些国有企业,瓜分国有资产的行为正或明或暗地进行。在这一特定的现实背景下,就衍生出一个衡量国企掌门人的好坏优劣、有无良心的标准:那就是看他如何对待凝结着企业劳动者血汗的公共财产?看他是在做一个保护者,还是在做一个侵吞者、巧取豪夺者?
       原茅台集团党委的何副书记,跟我们这样谈论过袁仁国:“现在政策上有一些漏洞,可以使一些国有企业的负责人一夜之间暴富,而法律对他又莫之奈何。而袁仁国在这方面非常廉洁自律,他要求自己很严,是把茅台作为一项事业来做的,他希望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
       靠廉洁自律保国资,已经是一种的悲哀,有人在廉洁自律着,致使国资无恙,工人在岗,也算是中国之幸。侵与不侵,吞与不吞,全在一颗心怎么动,这时,心就成了一座界碑。
       而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个天地间,人心是最不稳定,最不可靠,最变动不居的,而在这个天地间,在这个世界上,又只有人心是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稳不可撼,凭一点精神就可以岿然自立,浩然于人间的。
       袁仁国能不能一直廉洁自律下去呢?
       袁仁国已经用行动为我们做出了诠释。
       他没有用手中的权利为自己的亲人谋取一丝利益。他所崇敬的父亲去世时,为了避免收取丧礼,他几乎封锁了消息,丧事办得异常简朴。厂里闻讯赶来帮助处理丧事的汽车,他还坚持付足了汽油费。父亲做了几十年的基层干部。为官清廉,他知道,九泉之下的父亲会理解儿子的用心。是的,对于一个老共产党员来说,有什么能比得上儿子执政为民、克已奉公更为欣慰并感到荣耀的呢?
       袁仁国并非是一个不讲亲情的人。
       还是那次我们在贵阳见到袁仁国的餐桌上。席间,我们意外地见到了袁仁国的女儿。这个读企业策划的娉婷秀雅的女孩,穿过众人,径直走到袁仁国桌边,搬过他的脑袋,附嘴在他耳朵上说悄悄话。这时的袁仁国将一屋人都撇到了脑后,聚精会神在他女儿的身上,只见他的面容神情,温柔至极,慈蔼至极,伸着耳朵听,一个劲儿点头。
       我们蓦然想到:他还是一位父亲。
       灵魂的酿造
       在茅台,你会更加真切地理解袁仁国灵魂深处那份对国酒事业的执着与赤诚。
       坐落在赤水河谷的茅台,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著名酒镇。即使上溯到数百年乃至千余年前,茅台也依旧在以它独特的酒香渲染着如烟的历史。茅台是神奇的,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对产于这一带的枸酱酒发出“甘美之”的赞誉开始,越积越深的酒文化传统总在不断浸入到每一个生长于斯的人心中,成为他们不懈创造的源泉和动力。
       袁仁国正是在这样的独特文化传统和地域精神中成长起来的,他的血管里流淌着茅台历史文化的醇香,也充溢着一种勇于面对艰辛、超越自我的创造豪情。
       “在茅台,你会时时感觉到一种压力,那就是你必须努力成为一个真正的酿造者,只有这样,你才不会辱没自己脚下的土地。”袁仁国如是说。在历数为继承、光大茅台酒工艺和传统做出过贡献的先辈前贤时,袁仁国总显得非常激动。他认为,茅台千百年延续下来的创造精神是一笔可贵的财富,作为国酒事业的担承者,谁也没有理由去漠视它,谁也没有理由不去为弘扬先辈们留下的这份财富而努力。
       袁仁国时常会忆起自己初进茅台酒厂时的情形———那是“文革”之风极盛的1975年,国家正处在非常漫长、剧烈的阵痛之中,茅台酒厂也连续多年陷入到了亏损的艰难境地。一切都显得那么灰暗,但国酒人没有绝望,他们在顽强的拼争着,不退缩,也不畏惧———正是靠着国酒人这份坚韧的心劲,茅台酒厂在文革中才坚持做到了不停产一日。提到这些,袁仁国十分感慨,他说:“只有这样无畏的信念,才撑起了那一大段艰辛重重的历史。老一代国酒人在艰难环境中所显示出的顽强精神,对自己是一种可贵的难以磨灭的激励。”
       袁仁国始终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着,从进厂的第一天开始,他就把自己的一切和国酒事业紧紧捆系在了一起。他在酿酒车间背过酒糟,烤过酒,踩过曲,当过看稻草的保管员,后来,又转到宣传科当干事,下车间做主任……在这一个个平凡的岗位上,他都总是执着地以不凡的激情全力参与茅台酒厂一点一滴的创造。在袁仁国看来,一个人的能力虽然常常是有限而平常的,但却没有理由受到漠视,而且,也只有尽心竭力将自己的一切奉献到自己所挚爱的事业当中,一个人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
       袁仁国的人生与国酒 茅台息息相关:从一名普通工人到成长为全国白酒行业唯一的国家一级企业和特大型企业的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近30年来,袁仁国凭借自己的无畏创造与无私奉献,在酿造国酒的同时,也为自己酿造出了一份充满创造血性和拼争精神的醇香人生。
       2003年10月,国酒茅台年产量突破了万吨大关。
       这是国酒人无比骄傲、自豪的时刻,袁仁国心潮澎湃,激情难抑。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兴奋与强烈的创新发展意识交融心中,使袁仁国不敢须臾淡忘肩上责任的神圣与凝重。
       国酒茅台年产量上万吨,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宿愿。1958年中共中央召开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对时任贵州省第一书记兼省长的周林说:“茅台酒何不搞它一万吨?”为确保茅台酒的生产,周恩来总理也曾多次对保护茅台酒的生产环境等做过明确的指示。
       30多年来,国酒人全力投入到了实现这一梦想的艰苦创业中,并通过不懈努力,使茅台集团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了一个以贵州茅台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企业,拥有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20余家的全国白酒行业中唯一的国家一级企业和特大型企业、唯一荣获国家企业管理最高奖金马奖的企业和首批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奖的酿酒企业。国酒茅台也屹立在中国酒业的制高点上,成为了一种综合反映中华民族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特殊食品和我国唯一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原产地域产品于一身的健康白酒品牌。
       在回顾国酒茅台这一充满了艰辛与辉煌的创造历程时,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茅台酒酿造的特殊工艺:两次投料,七次取酒,八次发酵,九次蒸煮,高温发酵,长期储存,精心勾兑……这一次又一次艰苦卓绝的酿造,这一年又一年吐故纳新的窖藏,这一番又一番去芜存精的勾兑所成就的茅台品性,不也正是袁仁国和所有国酒人独特创造精神的生动写照吗?
       袁仁国曾说:“我爱茅台,我愿为国酒事业的发展献身一辈子。”他还说:“我对茅台有一种责任,有一种激情,如果茅台做不好,上对不起列祖列宗,下愧对子孙后代……”
       袁仁国始终在这样的责任与激情中忘我的奉献着,创造着———
       这责任,这激情,也将伴随赤水河不息的涛声,澎湃出更加激越、昂扬的奋进旋律……
       让我们再一次从袁仁国作词的茅台酒厂集团公司厂歌《国酒茅台》中,去聆听一个奉献者豪迈的创造心声吧———
       “茅台酒香飘五洲四海,
       赤水河流淌民族血脉。
       国酒人让生命燃烧激情,
       天工地造国酒茅台,
       我们双手擎起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