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社会学研究]科学技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作者:孙华玉

《东岳论丛》 2007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科学技术;和谐社会;生产力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性因素。科学技术不但对生产力的诸要素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促使产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管理水平不断改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进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中图分类号]C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7)06-0046-0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目标、任务、原则等进行了阐述,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抓好的一项重大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依靠生产力的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就是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马克思早就把科学技术“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马克思认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邓小平高瞻远瞩,从世界科技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他于1988年又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实力始终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和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本文就科学技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谈几点体会:
       一、科学技术是促进生产力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
       科学技术虽然不是构成生产力的独立因素,但它在生产力中却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必将引起生产力诸要素的深刻变革,从而极大地提高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从劳动者来看,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生产力中物的要素——生产工具的制造、操作和改进以及劳动对象的利用和开发,都是通过劳动者而实现的。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作用大小直接关系到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而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发挥除了有限的体力消耗外,更重要的是靠智力和劳动技能的不断提高。从科学技术已有相当发展和应用于生产以后的实践证明,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技能越高,他们的劳动能力就越强,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劳动者,不断提高他们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现代化生产中脑力劳动的比重在不断增加,产品的价值不仅看它的物质消耗,也看其凝结的知识含量,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只有通过教育和训练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加速实现劳动者本身的“现代化”,才能更大地发挥劳动者的内在潜力和劳动效能,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更高的生产能力洧利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从劳动资料来看,社会生产的变化和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重要物质标志,它的先进与落后以及能否改进与革新,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生产工具的改进与革新是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在人类历史上的各个时期,所出现过的不同的生产工具,都是由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科学技术越发展,自然科学转化为技术的程度越高,生产工具就越是得到较快的改进和革新,因而生产力的水平也就不断地得到提高。如,18世纪的技术革命是从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开始的,其结果实现了工业生产由手工工场到机械化的转变,从而推动了纺织、冶金、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进而使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人类社会有了发展。恩格斯指出:“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迟缓的发展进程变成了生产中真正的狂飚时期。”现在我们已进入到了信息时代,一大批新技术正迅速崛起,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等,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创造出了大量在结构、性能上具有新质的生产工具,从而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
       从劳动对象来看,劳动对象是人类为生产物质财富而需要加工的一切对象。劳动对象是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它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和生产的紧密结合,使得劳动对象在提高生产力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和显著。现在人们不仅可以利用自然界已有的现成资源,而且还可以通过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力量创造出许多自然界所不能直接提供的新的物质,使人类对劳动对象的利用、开发不断向新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如当代空间科学技术的应用、地球资源卫星的发射等,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今天,人类正开始向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进军,可以肯定,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推动下,一定会发现更多、更有价值的丰富资源。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把原来不能利用的废物变成有用之物。变废为宝。从而可以节省大量资源。可见,现代科学技术及其新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必然使劳动对象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从而大量增加新材料、新品种的数量和不断提高它们的质量,为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生产力的这三个要素都不能在各自孤立的状态下起作用,而必须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结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在现代社会生产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这些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平列的,其中“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只有当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劳动者操纵用现代科学技术制造出来的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时候,才能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可见,要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并把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就必须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
       二、科学技术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促进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性因素
       发展生产力和发展经济,涉及到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问题。一般讲,产业结构的性质是由技术结构的性质所决定的,而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性质又决定生产力系统的总体性质。从历史上看,新产业的建立和传统产业的改造都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分不开的,用新的科学技术建立新产
       业和改造旧产业的结果,必然带来生产力的更大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使产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由尖端技术所装备起来的新产业纷纷出现,如电子工业、通信工业、宇航工业、新能源工业、新材料工业、生物工业等,而且一些传统产业也得到更新和技术改造。现代化的新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是现代新科技成果的产物,这类产业往往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在不同的新产业中,每一项技术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各种不同的新技术所组成的统一整体。这一点就决定了新兴产业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如对现代工业中所使用的高熔点和高活性材料进行加工的问题一直是过去加工中不易解决的技术难题,现在采用激光技术,利用激光具有高亮度、高温度、能量集中等特点进行加工,就可以顺利实现切割、熔化、打孔、焊接、雕刻、抛光等加工过程。在新产业部门的内部,机械化工艺的比例不断下降,自动化工艺技术的比例正在急剧上升,劳动者的直接劳动逐渐减少,机器人的劳动不断增多,以当代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控制机应用于生产,使生产的完全自动化变成了现实,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机器体系的生产能力,也解放了人的大部分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可以预见,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的自动化、全面科学化的程度必将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新兴产业所生产的产品在质量、性能和形态上已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例如,信息产业中的集成电路和微形机产品应用于其他产业部门所生产的产品就具有节省材料和燃料、功能增加、体积轻等优点。这些具有高、精、尖技术等特点的新兴产业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用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和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出了比过去多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产品。可见,重视发展高教率、高效益、高技术的新兴产业并不断增加其在全部产业中的比重,就会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的世界形势,我们必须大力发展一批新兴产业,提高新产业的比重。但是,我们又绝不能不顾国情,盲目地发展新兴产业,而应当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力争用现代高新技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尽快改变我国产业和企业的落后面貌,为提高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牢固的基础。
       三、科学技术是提高管理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
       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改变落后的管理方式,使经营管理达到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新水平,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马克思所说的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强调的就是要有管理。我们要发展生产,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抓好生产和管理两个环节,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如果只抓生产而忽视管理,即使生产的技术水平很高,也难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因为整个生产过程不仅要有人与物,而且还要有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结合,人与人之间的协作。要正确处理生产过程中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人力和物力的作用,就必须抓好生产和管理。要顺利进行生产、不断提高生产效能,就需要按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整个生产活动进行预测和计划、组织和指挥、监督和控制、挖潜和创新等。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把生产中的各种要素结合与协调起来,从而形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不仅生产离不开管理,而且由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不同,对生产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管理水平和生产力的提高是成正比例的,管理水平越高、管理的技术和方法越先进,生产发展的速度就越快,经济效益也就越高。可见,重视和不断加强对生产、经济的科学管理,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今天,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市场情况变化多端,现代化生产的发展对管理问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能否实现管理的科学化与现代化,成为能不能快速发展经济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所在。现代化的社会生产必然要求有现代科学化的管理,因此,尽快提高管理水平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提高管理水平就要在总结过去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应用于管理,改造那些不适应生产发展要求的管理方式,使管理转到现代科学技术的轨道上来,这其中主要是培养现代化的管理人才和解决现代化管理的科学理念与手段。关于管理人才,列宁曾强调过,要管理就要内行,就要精通生产的一切条件,就要懂得现代的生产技术,就要有一定的科学修养,这四个“就要”应当成为培养新型管理人才的标准。新型的管理人才,不仅要有现代化的思想和战略眼光、具有很强的进取精神、熟知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规律,而且更要懂得和掌握现代化管理的科学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达到管理的专业化——“内行”管理和“专家”管理的要求。我们的管理人员如果不懂现代化管理或习惯于用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进行经济管理,就不可能使管理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只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实现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科学化、现代化,还要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使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发生质的飞跃。如采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进行管理,可以制定出生产和销售计划的最佳方案,迅速准确地对国民经济进行预测和搞好综合平衡,并且能够全面、系统、有效地了解和正确处理生产、经营、技术、产品质量、市场情况等方面的信息。这样就能够使经济管理的各个环节,如目标、计划、组织、指挥、监督、控制、统计、调度、考核等,达到现代科学化管理的水平,从而恰当地处理人、财、物等诸要素的辩证关系,围绕实现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总目标,把各个要素结合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适应形势的变化,充分发挥每个要素的功能和系统功能,进而取得最佳的效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尤为重要。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关系到民族的振兴、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技术落后、管理落后、靠消耗大量资源来发展经济是没有出路的,只有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根据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幅员广大、经济技术基础落后、情况复杂的实际,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挺高经济效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要做到这一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要不断地改善和提高管理的现代化水平。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开展,客观上必然要求对管理体制进行相应的改变,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是科学知识从一般社会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重要途径,科学管理可以转化为劳动者、生产管理者对生产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进而充分发挥生产力各个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使社会生产力水平得以提高,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管理问题,要认真研究和吸取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并结合实际迅速提高管理的水平,尽快实现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和科学化以及管理组织的高效化。可见,改善管理和提高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对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责任编辑:王成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