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名家主持·考古发现与中国古文明研究]枣庄东江小邾国贵族墓地发掘的意义及相关问题(摘要)
作者:佚名

《东岳论丛》 2007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主持人:李学勤 李光雨 刘爱民 (枣庄市博物馆,山东枣庄277100)
        
       [关键词]东江村古墓;铭文;墓主;小邾国
       [摘要]东江村古墓共六座,分两排南北向排列。出土有铭铜器24件。根据所出铭文等相关资料,可以对各
       墓墓主作出推测,并进而探讨小邾国的建立及其都城所在与疆域范围等问题。
       [中图分类号]K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7)02—0005—04
       2002年6、7月间,枣庄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和枣庄市博物馆对枣庄市山亭区东江古墓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经考证,该墓群为春秋时期小邾国的贵族墓地。2003年5月,枣庄市博物馆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小邾国贵族墓地进行全面考古钻探,在墓地的西、北两边发现了夯土墙迹。同年8月,对夯土墙进行了解剖,亦取得重要收获。本文对东江墓地的发掘情况作简要介绍,并就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墓葬概况
       该墓地有6座墓葬,分两排,呈南北向排列。东边一排有4座墓,由南至北依次编为4、1、2、3号墓。西边的一排有两座墓,南边的一座编为5号墓,北边的为6号墓。1号墓被盗扰,2、3号墓完好。4、5、6号墓遭盗掘,除4号墓出土130枚青铜镞外,其余随葬品全部被盗走,葬具亦被破坏,情况不详。1、2、3号墓,均为土坑竖穴墓,有木棺、椁,一棺一椁,棺底部铺一层厚约5厘米的朱砂。
       1号墓南邻4号墓,北邻2号墓,已被盗扰。墓室平面呈“甲”字形,墓向90度,现存墓圹东西长、南北宽各约6米。棺、椁遭破坏,具体尺寸不详。残存的随葬器物有青铜鬲4件,青铜瓶1件,陶罐2件。
       2号墓平面呈“甲”字形,为东西向,头向东,墓室东西长5.85米,南北宽5.7米,墓深5.7米。底部四周有熟土二层台。墓内填土为沙质黄褐色土,土质坚硬,经过层层夯实。有斜坡墓道,方向朝东,坡的角度为20度。葬具有一棺一椁。棺内有骨架一具,已朽,葬式及性别不详。木椁的南边有一木质器物箱,长2.9米,宽2.2米,高0.7米,木板厚约0.04米,内置器物62件。其中青铜器49件,有壶2件、鬲4件、篮4件、鼎4件, 、盘、 、戈、剑各1件,铜镞30件;陶罐8件,玉饰4件,骨器1件。49件铜器中有10件带铭文。4件玉饰放置在头部,似为帽子上的装饰品。有三件铜鼎内保存有猪、牛骨及鱼刺、鱼骨等。陶罐内存放有粮食。
       3号墓形制与2号墓相同,比2号墓稍小,无墓道。墓长5.6米,宽5.5米,深4.9米。有一棺一椁,棺内骨架已朽,葬式及性别不详。器物箱内放置随葬品34件,其中青铜器19件,有鼎、壶、鬲、 、 、舟、方奁、提梁罐、 形鼎、盘、刀等;陶罐7件;玉器8件,有块、耳刀和贝。19件铜器中9件有铭文。铜方奁内置玉耳刀1把、玉块2件。
       铜器铭文释读
       经发掘的3座墓葬中,出土有铭文的青铜器24件,每座墓都有铭文器。所出青铜器的铭文涉及许多国族、官制、姓氏及婚姻制度,要弄清这些复杂的问题,首先要对这批铜器铭文进行考释。
       1号墓出土带有铭文的青铜器5件。
       (1)邾友父鬲4件。其铭文相同,16字铭文为“邾友父媵其子,胙曹宝鬲,其眉寿永宝用”。传世有同铭文的鬲,字数、内容、书体与此相同,但无出土地点。
       曾毅公先生对传世的邾友父鬲铭文中的“友父”释为“友父疑即小邾之始封君”。《左传·庄公五年》正义云:“邾君夷父颜有功于周,别封其子友于倪。”夷父颜,周宣王时为邾国国君。倪,即春秋时期的小邾国。关于友父其人,《杜谱》言友,《世本》言肥,友和肥当是一人。倪、郳、兒三字相通。
       (2)佥父瓶1件,盖器对铭,21字铭文为:“需父君佥父作其金瓶,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需父”,为人名,以字称,当是“佥父”之子。“佥父”应是当时的小邾君[1](李零:《读小邾国铜器的铭文》)。
       2号墓出土带有铭文的青铜器10件。
       (1)邾君庆壶一对,铭文相同,盖器对铭。16字铭文为:“邾君庆作秦妊礼壶,其万年眉寿永宝用”。此壶为邾君庆为秦妊作器。秦是国族名,应是任姓[1](王恩田:《枣庄山亭郳器与郳国》)。
       (2)倪庆鬲4件,铭文相同,11字铭文为:“倪庆作秦妊羞鬲,其永宝用”。此鬲是倪庆为秦妊作器。从邾君庆壶和倪庆鬲的铭文可知邾君庆与倪庆为一人。
       (3)正叔止士 俞簋。器内有16字铭文为“正叔止士 俞作旅篮,子子孙孙永宝用”。盖内20字铭文为:“鲁酉子安母肇作 ,其眉寿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正叔,应是人名。士为器主身份。
       (4)鲁宰觯 ,器内12字铭文为:“鲁宰 作旅 ,其万年永宝用”。盖内20字铭文为:“鲁酉子安母肇作篮,其眉寿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鲁,国名,即姬姓鲁国。宰,为官名。“鲁酉子安母”,酉,是人名。子安母,古代子、女通用。安母为酉之女。此簋应是鲁人酉为其女安母所作的媵器[1](同上)。
       正叔止士 俞 和鲁宰
       两器均为一器两铭,但两器盖铭文相同,为一人所作,应是错置所致。
       (5)毕仲弁 ,盖器对铭,22字铭文为:“毕仲弁作其北善篮,其万年眉寿,子子孙孙永宝用之”。毕,国族名,可能是任姓之“毕”。仲通中。
       (6)子皇母簋,盖器对铭,15字铭文为:“子皇母作 篮,其万年眉寿永宝用之”。子皇母为器主名,此篮为子皇母自作器。
       3号墓出土带有铭文的青铜器9件。
       (1)昆君妇娩需壶2件,铭文相同,颈内18字铭文为:“昆君妇娩需作旅车壶,其年万子子孙孙永用”。铭文中的“年万”为“万年”二字倒置。“昆”,应是国名。“君妇”,则是小邾君的儿媳。“娩需”, 是姓,需为名。此器应为昆国国君为其女娩需作器[1](见上引李零与王恩田文)。
       (2)倪庆鬲2件,铭文均为11字:“倪庆作秦妊羞鬲,其永宝用”。这两件鬲与2号墓所出倪庆鬲形制、纹饰、铭文相同。
       (3)邾公子害篮4件,铭文相同,盖器对铭,铭文21字:“邾公子害自作 ,其万年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此篮为邾公子害自作器,公子与王子意同,即国君之子。害,此人文献无载,应为小邾国国君之子,不知是哪位国君的后代。
       (4)倪庆鼎1件,内底有铭文11字:“倪庆作秦妊 鼎,其永宝用”。此鼎为倪庆为秦妊作器。
       2003年初,警方追缴的小邾国墓葬被盗的文物中有17件带铭文。其中邾君庆壶4件,形制大小、纹饰及铭文与2号墓的邾君庆壶相同。邾庆鬲2件,口沿上镌铸铭文7字:“邾庆作秦妊羞鬲”,此鬲与2、3号墓出土的倪庆鬲形制、纹饰相同,只是铭文中作器者的称谓不同,一称倪庆,一称邾庆。邾秦妊鬲2件,口沿上的6字铭文为:“邾秦妊作羞鬲”,其形制、纹饰与邾庆鬲相同,应为秦妊自作器。邾庆 2件,一件有17字铭文:“邾庆作秦妊簋( ),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另一件有铭文10字:“邾庆作秦妊匝,其永宝用”,两件
       的形制、纹饰、铭文字数各不相同,但均为邾庆为秦妊作器。邾庆 2件,器盖对铭,17字铭文:“邾庆作秦妊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邾庆壶2件,这两件壶的形制、纹饰各不相同,一件铭文不祥,另一件盖、颈部镌铸17字铭文:“邾庆作秦妊篮(壶),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也是邾庆为秦妊作器。铜盘3件,均有铭文,铭文中亦有“秦妊”二字,应为小邾国墓葬文物[1](李光雨,赵友文:《枣庄市东江村小邾国墓地发掘情况及出土文物简介》)。
       从发掘出土和盗掘流散的青铜器铭文中多次出现邾君庆(邾庆、倪庆)和秦妊二人的名字,这说明在邾君庆执政期间是小邾国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这些文物被盗掘后多次辗转倒卖,已无法弄清出于哪座墓葬,给全面考证东江小邾国贵族墓地和小邾国的历史带来较大困难。
       对墓主人的探讨
       从东江小邾国贵族墓地的发现情况看,该墓地现有6座墓葬,这次只发掘清理了1、2、3号墓,4、5、6号墓遭盗掘,已无法了解墓葬的详细情况。墓葬分为两种形制,一种是带墓道的甲字形大墓(4、1、2号墓的东侧正中有一条墓道,5、6号墓的东部被破坏,不知是否有墓道)。另一种是无墓道的墓葬(3号墓),规模稍小。6座墓中已知有3座为使用一条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墓道的有无和多少是墓主身份高低的标志,只有国君等级的贵族才有资格使用墓道[2]。东江3座有墓道的墓应是诸侯国国君的墓葬。
       1号墓遭盗掘,墓室及棺椁均被破坏。从墓葬分布位置看,该墓位列东排南数第2座。墓内残存7件随葬品,即青铜鬲4件,青铜瓶1件,陶罐2件。4件铜鬲的铭文相同,均为媵器,是邾友父为女儿作的陪嫁品。从青铜瓶的铭文可知,其作器者是佥父,器主是需父。最初的考证认为,此墓墓主是小邾国始封君邾友父,但从出土的4件媵器来看,此墓的墓主不应是邾友父,应该是友父的儿子,即第二代小邾君。
       2号墓南邻1号墓,北靠3号墓,为甲字形大墓。出土的青铜器的铭文较为复杂,但有三条铭文出现“邾君庆”和“倪庆”。有“邾君庆”为秦妊作的一对壶,还有“倪庆”为秦妊所作的鬲和鼎。而且“邾君庆”为秦妊所作之壶和“倪庆”为秦妊所作之鬲、鼎同出于2号墓,可知“邾君庆”与“倪庆”是一人。该墓的随葬品中有戈、剑、镞等兵器,墓主人当为男性。我们认为,此墓墓主应是第三代小邾国国君邾君庆(倪庆)。
       3号墓位于东排墓的北端,规模比2号墓小,无墓道。出土9件铭文器,即倪庆鬲2件,昆君壶2件,邾公子害篮4件,倪庆鼎1件。其中倪庆鬲是倪庆为秦妊所作的,形制和铭文与2号墓所出倪庆鬲相同。倪庆鼎亦是倪庆为秦妊作器。墓中还出一件铜方奁,内置玉块2件及玉耳刀1件,由此看来墓主人应为女性。此墓与2号(邾君庆)墓相依,表明这个女子与邾君庆有密切关系,3号墓主人应是邾君庆之妻秦妊。
       4号墓北邻1号墓,位于东排的南端。从东江墓葬的分布情况看,应是由南向北排列的,即年代早的位于南侧,辈分低的则依次向北排列,即南为上[1](李锦山:《郳国公室墓葬及其相关问题》)。此墓的规模较大,显示出墓主的地位十分显赫。可惜随葬品被盗空,但还残存130枚铜镞,其墓主应为男性。我们推测4号墓的墓主人是小邾国始封君邾友父。
       5、6号墓已遭毁坏,器物无存,棺椁情况及葬式不明。从墓葬残存的迹象看,5号墓较大,6号墓稍小。墓主亦应是小邾国国君之墓。
       东江墓地只发现了6座墓葬。有的学者认为,这6座墓至少有3座是小邾国国君墓,小邾国初期的几位国君葬此。那么,其他小邾君葬于何处呢?一般认为,倪犁来以后的小邾君可能葬在距东江9公里的山亭区西集镇东的“倪国故城”一带[1](尹秀娇:《小邾国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1987年,在倪国故城东约1公里的两河叉村出土了两件青铜鬲,从形制上看,其时代当为春秋早期[3]
       小邾国的建立及国名
       关于小邾的来历,文献有所记载。《通志·氏族略》载:“倪即小邾国,以居邾又称邾(倪同)国。”王符《潜夫论》载:“邾颜之支,别为小邾。”东江2号墓所出邾君庆壶和倪庆鬲,即说明“邾”与“倪”为一国两名。《史记·楚世家》集解云:“曹姓者,邾是也。”《地名大辞典》曰:“小邾,周国名,曹姓,子爵,出自邾侠之后。夷父颜有功于周,封其子友于倪,为(鲁)附庸。……齐桓公霸,邾君附从;进爵为子,始列诸侯,谓之小邾子,战国时为楚所灭。”
       王献唐先生指出:“小邾之称,亦非国名之正。立国不自称小,邻邦亦不能以小呼之。时人以非旧邾,而原出於邾,於邾上加小为别。习俗相沿,史家因之,遂号小邾,小邾非其正名也。既非正名,又无定名,故在受爵而后,春秋或仍称郧,不尽划以小邾。……小邾一称,亦果为正名,春秋后文,不当在言郧矣。其称郳者,沿郧国旧称也,称邾者,沿邾国旧称也。”[4]这里所说的“郳国”,指的是殷商时期的倪国。倪国早在友父就封之前即已存在,是一个历史相当悠久的古国。甲骨卜辞中多次出现“兄”字,“兄”通“倪”和“郳”,甲骨中的“兒”字,表示的即是商周时期的方国名。
       小邾国(倪国)的疆域及都城
       从文献记载和有关考古资料来看,小邾国在周王室分封时最为强盛,其疆域大体范围为现在的枣庄市山亭区全部,东达苍山县西部,北达平邑县、费县南缘,西达滕州市中部,南达枣庄市峄城区,称东西宽约45公里,南北长约55公里,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在这一区域内有高山、丘陵和小块平原。
       关于小邾国都城(即倪国故城)的地理位置问题。王献唐先生的《春秋邾分三国考》一书称:邾国自周宣王以后,陆续分为三个国家,一为邾国、二为小邾国,再就是夷父颜之弟叔术所建立的滥国。邾国故城在今邹县峄山之阳,滥国在今滕州东南60里的羊庄镇土城村,大家基本认可,而小邾国都城的地理位置在历史文献记载上就久存争议。小邾国都城究竟在何处,对此,有许多学者提出过不少意见,大体有两说,一说在今滕州市东5里处,一说在今枣庄市山亭区西集村东1里。现就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古调查的情况作简要叙述。
       其一,《古今图书集成》云:“倪犁来城在县东一里梁水(即城河)之东。”《滕县志》云:“城东六里有倪城。”《名胜志》曰:“倪犁故城在滕县东五里。”经调查,今滕县城东二里有土城村,地处城河东畔,水沿村东北流,折西曲绕而南,形成河围三面,村居其中。相传村东北丘陵地带为故城遗址,但从地面观察,尚未发现城墙痕迹。在河西岸的断崖,高出河床6米,土层中可见到一些鬲足、绳纹陶片和陶鼎足等,从器形观察为周代遗物。但从地望上分析,三面临水的丘陵地带不宜建城,且地面又无墙迹遗存,故此说不可证实。
       其二,《左传·杜注》曰:“东邻昌虑县(今滕州市羊庄镇东南5里)东北有倪城。”《寰宇记》曰:“倪城在滕县,土人日小灰城,小邾之讹也。”《峄县志》载:“邑治北西暨村,土台高数尺,方广数十里,居人呼为盟台,相传以春秋诸侯盟于暨即此,其旁有旧城迹,即倪城,小邾之都也。”经实地调查,遗址位于山亭区西集镇河北村西,为台形遗址,北约2里为毛山,南靠西集河,地势较为开阔。从遗址地面观察,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地面散见许多周代陶片,有筒瓦、鬲足、豆柄、罐片等。南部断崖上可见灰土,土中夹杂筒瓦、陶片等。当地群众曾收集到许多石斧、石凿、石刀等磨制石器。遗址的东南隅为长宽各100多米的夯土台,俗称“梁王城”,台子的断面上可见红烧土、兽骨和陶片。从这些迹象分析,此地虽未发现城墙,但地面周代遗物比较丰富,与“杜注”记载相符。如果此处是小邾国都城的话,应是由东江迁徙后的都城。
       2003年5月,枣庄市博物馆对小邾国贵族墓地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勘探,钻探未再发现古代墓葬,却在墓地的北、西两侧发现了东西残长125米,南北残宽105米的夯土墙。为弄清夯土墙的基本情况,用探沟法对夯土的西北转角处进行了解剖。夯土墙底部残宽21米(探沟南边为农田石坝,故未做到边),残高2.6米。土呈褐色,土质坚硬,用棍夯法层层筑起,夯层厚约0.20米,夯窝直径0.08米。夯土墙外有护城河,是当时筑墙用土所形成的。土层中出有鬲、罐、豆等陶器残片,从形制特征来看,其年代为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时代与小邾国贵族墓的时代吻合。因此,我们初步认为,在这里发现的夯土墙应该是小邾国的城墙。但由于目前还未发现建筑遗迹,仍需进一步做好考古调查勘探工作,以证实小邾国都城的所在。
       总之,东江小邾国贵族墓地的发掘,揭开了小邾国千年之迷,但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还远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读,还有待我们考古工作者作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小邾国文化[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2]王恩田.鹿邑太清宫西周大墓与微子封宋[J].中原文物,2002(4)
       [3]李光雨.山东枣庄西集两河又出土青铜鬲[J].考古,1996(5).
       [4]王献唐.春秋邾分三国考[M].济南:齐鲁书社,1982.
       [收稿日期]2006—12—18
       [作者简介]李光雨(1958—),男,枣庄市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刘爱民(1970—),男,枣庄市博物馆研究人员。
       [责任编辑:翁惠明]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