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哲学研究]先秦道家和谐思想及其价值
作者:郑 洁 代金平

《桂海论丛》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先秦道家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的身心和谐。这一思想为现代人建构当代的和谐观念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参考和理论借鉴.即提供了丰富的生态智慧、提供了深刻的生活智慧、提供了身心和谐的智慧。在实践上,它有利于生态和谐、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人的身心和谐。
       关键词:先秦道家;和谐思想;价值
       中图分类号:D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8)03-0030-03
       先秦道家和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涉及人的身心健康,也关系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应正确看待先秦道家的这一思想,实现其在社会发展中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一、先秦道家和谐思想的基本内容
       先秦道家的和谐思想贯穿于它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始终,体现在它的政治观、社会观及人生观上。概括起来,其和谐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与身心和谐三个方面。
       1、天人和谐思想。先秦道家的天人和谐思想包括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与以天合天三方面内容。
       第一,关于自然和谐。自然和谐是道家思想体系中最显著的特征。这里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或大自然,而是指万物人事的一种存在状态、运动规律、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即自然而然。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意思是说,道产生原初混浊的元气,元气生出天和地,天地生出阴气,阴气及和气生出千差万别的物质,万物都包含着阴和阳,阴阳混合就生成新和气。显然,这里的“和气”就是讲的和谐。阴阳和谐或对立统一是宇宙的初始状态,又是万事万物发展必备的条件。庄子发挥了老子的这一思想,明确提出:“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庄子·田子方》)。他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天地阴阳交合而生的。从世间万物的角度看,万物亦各自是一个整体,一个小系统。人应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勉强去做违背其发展的事。
       第二,关于道法自然。“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形容“道”和宇宙万物的“本体如此”、“本性如此”、“自然而然”的状态。在道家看来,“自然”既是“道”的最本质特征,也是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法则,任何事物都必然受到这一宇宙法则的制约。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这里的“自然”,是自生自成、本性使然的自然,这里的“道”,体现着整个宇宙的大和谐。这是老子所勾画的一幅关于宇宙大和谐的蓝图。庄子也把自然(道)看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明确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也体现着“道”(自然)的和谐。
       第三,关于以天合天。“道法自然”,从正面讲,就是要求人类对于宇宙万物的态度是“以天合天”(《庄子·达生》)。庄子提出了“人与天一也”(《庄子·山木》)的命题。这里的“天”,就是指自然,他认为人与天皆本于自然,所以是合一的。如何“天人合一”,道家力倡“以天合天”。《庄子》中有许多这样的思想:“古之真人,以天待人,不以人人天”(《庄子·徐无鬼》);“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庄子·天地》);“古之至人,天而不人”(《庄子·列御寇》)等,都是“以天合天”思想的不同表述。在道家看来,宇宙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有机整体。人只是大自然有机体中的一员,而不是主宰万物的主人。道家反对人类妄自尊大,以自己为中心,把自然当成自己的征服对象和统治臣属的态度,反对人类仅仅为了自己的需要而违反自然规律、掠夺自然、戕害环境的行为。人类对于宇宙万物只能“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庄子·天道》),即只能依据自然之德而行,遵循自然之道而动,这就叫做“以天合天”。
       总之,道家的天人和谐观,不只是消极地顺应自然,它还讲究要利用自然之道来开创理想中的人文社会,其最终目的,是要求人依据自然规律来改变违背天道的人道社会,而实现一个合乎天道的理想社会。
       2、人际和谐思想。道家认为,人的“本真状态”是和谐的。“莫之为而常自然”、顺应“道”、“复归于朴”,便会恢复失去的和谐。
       第一,莫之为而常自然。道家伦理思想的要义是顺应自然,即强调道德的自然性。在道家学说中,“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是自然的规律,是形而上的本体。“德”则是这本体与规律的外在显现,是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应遵循的准则,因而也是一种形而下的社会人生层面的东西。凡在社会生活中效法自然之“道”的便是有德,否则便是无德。在道家那里,“道”是自然的,“德”的内容便是顺任自然,即无为、致虚、守静、居下、不争、取后、抱朴守慈、清心寡欲等等。这是道家所追求的人格理想,也是人际和谐的先决条件,更是对当时那个蝇营苟利、纷攘贪争的社会的否定。
       第二,复归于朴。道家看来,人的自然本性是无知无欲,质朴无华,如同婴儿一样纯真、自然,即“见紊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19章》)。但是,由于“多欲”使人的这种自然本性受到破坏,而造成人际失和。《老子》指出:“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口于欲得”(《老子·第46章》)。此言旨在指出人的最大罪孽莫过于纵欲,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灾难莫过于贪得无厌。所以老子主张“不贵难得之货”、“使民无知无欲”(《老子·第13章》),即要求人们不要过度地膨胀自己的欲望。无止境地追求社会财富。庄子发挥老子的思想,也认为“多欲”是一种罪孽。在他看来,“多欲”不仅在道德上由于追求“难得之货”而出现私欲、争夺、虚伪、欺诈等丑恶现象,造成人际失和。而且也会导致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道家认为“多欲”是社会人际失和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实现社会和谐,就必然会由此得出“复归于朴”(《老子·第28章》)或“雕琢复朴”(《庄子·应帝王》)的结论。无论是老子的“小国寡民”,还是庄子的“至德之世”,都描绘了一种人与人和睦相处,人与物互不侵击的和谐社会,这也是道家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
       3、身心和谐思想。道家不仅看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且还提出了人的身心和谐思想。老子认为那种身心和谐的理想社会应是这样的:“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老子·第80章》)。这种理想社会是建立在“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老子·第80章》)的经济基础之上。道家把“天之道”这一客观精神视为使人获得身心和谐的终极把握。因为在道家看来,“道”是无限大的,无所不包。在这个无限大的“道”的对比下,有限世界中的一切,
       永远不可能是真正的“足”。知足,就是知道了世俗社会的有限性,“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44章》)。只有知足,才会“不辱”、“不殆”,也才可以进入真正而永恒的“足”的境界——“常足”,这就是庄子所说的“至贵”、“至富”。所有这些,只有“有道者”才能拥有。一旦“以道观之”,世俗社会的一切价值评判标准,诸如穷达毁誉、美丑妍嫂、是非善恶、胜负成败、君子小人、功名利禄、仁义忠孝、治乱盛衰等,便自然“道通为一”了。所以,道家反复强调“知足”,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常常保持“知足”的心境,不走极端,“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第29章》),守护着生命的本身,守护着“道”,才能实现由社会生命到超越生命的飞跃,才能永恒地保持身心的和谐。
       概而言之,道家认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身心本来是和谐的,只是由于违背了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律,才失去和谐。所以,只有遵从“道”,不违背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三者的和谐。
       二、先秦道家和谐思想的理论价值
        和谐不仅是先秦道家的最终价值原则,也是现代社会的主要价值目标。先秦道家关于天人、人际、身心和谐的思想为现代人建构当今的和谐观念提供了价值参考和理论借鉴。
       1、提供了丰富的生态智慧。道家的“以天合天”思想反复强调:人在改造自然中应该“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去行事,要求尊重客观规律,尊重一切生物的自然本性,切不可以人的价值观念去衡量一切,选择一切,这是一种极为可贵的思想。现代生态伦理学提出的“选择性原则”,主张在人的行为上,应该选择符合生态循环规律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使人的生活与生产活动生态化。这一“选择性原则”与道家的“以天合天”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以天合天”的另一专面即“无以人灭天”(《庄子·秋水》)。《庄子》中讲了许多寓言故事,从树木、鸟类到兽类,都有其自然之性,人不应逆其天性,否则社会就会象丑女效颦、浑沌之死那样,弄巧成拙,戕生伤性。虽然,从价值观上看,道家将自然生态环境过于理想化,反对以人化去改造自然环境,具有一种消极的倾向,但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道家主张“无以人灭天”,强调对生物天性的顺导与尊重,反对戕害自然生物本性,也包含着一种极为可贵的循乎天道的自然原则。现代生态伦理学提出的“禁止性原则”,其理论根据就是道家的“无以人灭天”的生态智慧。这一原则主张,通过制定环境保护法规,反对以任何形式来破坏自然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恶劣行为,禁止一切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面对当今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状态,重温我国先秦道家倡导的“无以人灭天”的环保古训,无疑有着重要的价值。
       2、提供了深刻的生活智慧。在实现人际和谐方面,道家反对儒家的仁义礼智,认为“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老子·第48章》)。所以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第19章》)。这是个人达到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的修身之道,也是达到人与人和睦相处的治国之“道”。现在看来,老子的这种认识和理想当然是不现实的,也是违反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但是,老子把“仁”、“义”、“礼”、“智”这些建立在宗法人伦基础上,并被中国古代的大多数人视为天经地义的伦理政治信条。视为人类脱离了原始的真朴状态的结果,认为它们都是应该受到批判并加以抛弃的东西,却又包含着对中国传统的宗法人伦的批判成分。我们虽不赞成老子的复古,去实现人际的和谐。但是,我们可以从老子的批判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去努力发现真正代表人类的未来方向的人的真实本性或“本真状态”,从而使人类克服由文明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异化,在更高的基础上实现或恢复人的自由、人的和谐。在道家看来,“道”本身就包含着一种博大包容的品格。人如果有了这种品格,那么人世间的利益之争,经济纠纷又怎么会得不到扼制呢?人与人之间又怎么不会和睦相处呢?正是这种理性自觉的和谐宽容精神,培养出了也正在培养着中华民族极强的承受力和在逆境中生存的稳定的平衡的心态。具备这一品格,我们就会摆脱现实中的狭隘、私欲、自卑的心理困扰,升华到与道和谐,与人和谐的生命境界。
       3、提供了身心和谐的智慧。一般来讲,身心和谐应该是在追求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中实现的,否则便不会达到身与心的和谐。但是,由于人的物质欲求是无止境的,而且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的物质需求与享乐常常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满足就不会有身心和谐。解决的办法便是追求心灵之乐,同时压抑物质、肉体方面的需求。以此来稀释和减轻身心的不平衡。这样,一种新的平衡模式便产生了:以内在的精神标准来否定外在的物质尺度,以内在的精神价值来取代外在的肉体价值。经过这种价值置换,就使失衡的身心关系重新获得了平衡。所以道家追求身心和谐的思想,对于现代人调整心态。实现身心和谐有重要启示意义。在对待生死哀乐上,道家是超越、忘我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在生命存在的更高层次上邀游精神的天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庄子·逍遥游》)。这种生命观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摆脱困境、化解痛苦的非宗教的工具理性。“平易恬口,则优患不能人”(《庄子·刻意》),所以人也应以一种“平易”、“恬淡”的稳定心态去直面人生。如果说宗教的心理功能是通过信仰获得精神慰藉、心灵平静。从而摆脱困境,那么道家的这种超越、忘我、与道和谐的生命观则是一种更为积极的理性自觉的思想体系,是一种理性超越的心灵境界的哲学。它超越了主客体的对立,超越了身与心的冲突,超越了无限的需求与有限的满足之间的矛盾,真正达到了身心的和谐。
       三、先秦道家和谐思想的实践价值
       1、有利于生态和谐。先秦道家思想的一个内在意蕴,就是要批判和反省人类文明进步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分离的现象,寻找一种人与自然重新契合的生存方式,构筑一种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纵观当今世界,其生存环境恶化的状态远甚于老庄的年代。人类掠夺性地开发有限的地球资源,扰乱了地球固有的生态平衡,破坏了其自我系统在动态过程中的协调、平衡与和谐的功能,阻碍了地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反思当今人类的行为方式。
       先秦道家的生态智慧要求我们: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要不断地打破旧的生态平衡。建立起新的、适合于人类持续发展的生态平衡;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密切相联、不可分割。要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越是高速发展,越要加强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不断改善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道德和价值标准,把自然界不再看作是人类随意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看作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和价值的源泉。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强调的:“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类才能最终走上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而实现^类文明的全面进步。
       2、有利于社会稳定。当今的社会,科学和技术在飞速地发展,现代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但由此也给人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如何缓解社会生活带来的压力,如何协调日益紧张的人际关系,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保持内心的超脱和宁静,从而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仅仅靠法制是不够的,这需要一种高超的生活智慧,从道德哲学的高度予以指导。先秦道家以和谐为基本精神的人生观和处事哲学,恰恰就是这样一种生活智慧。先秦道家对待社会与人生的思想,达到了一种高度艺术化的境界。重温道家的处世艺术,可以启发现代人懂得如何换个活法,以缓解自己承受的社会压力,使人生活得更明白、更轻松、更洒脱、更有美感而不落俗套。
       3、有利于身心和谐。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足够多的物质生活资料。人们不再为衣食无着而发愁。相反,过度的奉养却在破坏着人体的平衡,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人们常常不得不采取一些极端的措施来抵消过剩的营养,这正好印证了道家“益生日祥”的警告。道家反对“益生”、“厚生”、“贵生”,认为人的生命也是一个自然体,对待生命也应本着因任自然的原则,不可妄加增益。否则不但不能增益生命力,反而会损害生命,招致灾害。现代人越来越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道家的和谐思想可以从伦理的高度引导人们对自己的生命采取一种符合自然的态度。现代社会为所有人提供了通往社会上层的机会,这虽然是一种合理的社会需要,但无疑也大大刺激了人们的名利之心的膨胀。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为了名利而奋不顾身的事例和由此演出的人间悲剧。却很少有人冷静地想过这种行为有没有必要和价值。如果不把名利和社会地位看得过重,学会像道家那样知足知止、知进知退,从容豁达地对待人生,这何尝不是现代人较为明智的生活选择之一呢?
       处在巨大社会压力之下的现代人。为了自我保护并在竞争中获胜,常常不得不学会攻心斗智乃至虚伪巧诈,常做些违背良心的事。尽管有人对此已习以为常、麻木不仁,但多数人常会因人性被扭曲而感到厌倦和不安。人们的内心深处,涌动着过高尚的、道德的生活的精神需要。潜藏着按照自己的自然本性去生活以安顿心灵的渴望。这不得不使我们再次提起道家关于“返朴归真”、“见素抱朴”、“绝伪弃诈”的古老信条,为漂泊的心态寻找一种精神的归宿。宁静的心理环境是人类超越生命自身.超越一切困境的前提条件。道家的与道和一的思想为人类提供了非宗教的、理性的、超越理性的生命关怀。我们应以更开阔更通达的心态面对现实人生,超越外物的束缚,超越人为自身所设置的种种障碍,摆脱世俗伦理规范和功名利禄束缚人性的桎梏,使人真正成为自由意志的人,而不是异已力量的奴婢。
       应该承认,道家在天人合一的直觉体验中产生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身与心的和谐思想,固然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缺陷。但是,这并不能掩埋作为人类灵感源泉之一的先秦道家和谐思想的价值。道家和谐思想是一个伟大思想的宝库,它将不断地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生活智慧、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