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理论广角]网络低俗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及解决对策
作者:刘胜蓉

《桂海论丛》 2007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当今社会的网络低俗文化不仅会淡化社会教育所取得的积极成果,还会使青少年已初步形成的良好品德、兴趣与需要结构发生变异,价值取向出现错位。文章分析了目前网络低俗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及泛滥的原因,探讨了抵制网络低俗文化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低俗文化;青少年;价值观;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章编号: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7)06-0094-02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世界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给人们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蓬勃兴起的网络文化像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们享受其养分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负面的东西。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他们缺乏应有的判断力和鉴别能力,在新兴的网络文化面前,很容易人云亦云、追随大流,以致误入歧途。如果青少年长期受到网络低俗文化的刺激和感染,后果将不堪设想。
       一、网络低俗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低俗文化”和“通俗文化”虽然都有一个俗字,但两者在格调品位上却泾渭分明。通俗文化适应大众的文化需求,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低俗文化却将肉麻当有趣,将粗俗不堪、色情暴力当生活享受,很容易使人陷入低级趣味的泥沼。由于低俗文化自身价值取向的偏离和价值观的迷失,它不仅不能对人的心灵进行培育和塑造、不能为人的行为提供价值支撑和道德规范,还会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生命观、道德观、审美观、历史观等价值观念带来一系列的冲击。
       (一)网络低俗文化淡化了青少年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社会、学校的价值取向,是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网络低俗文化竭力倡导的只是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甚至以牺牲社会责任感作为代价。部分青少年在网络低俗文化的影响下得过且过、醉心玩乐、长时期沉迷于凶杀、色情等不健康的网络垃圾之中,对他人、集体、社会漠不关心,不再把志存高远,为国为民,读书深造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
       (二)网络低俗文化宣扬腐朽的名利观、冲击传统的道德观念。近年来的一些调查表明,学校德育教育所推崇的“崇高精神、艰苦奋斗、榜样的力量”在一些学生的心中几乎被消解殆尽。有的青少年学生甚至错误地认为,哪怕你再丑,只要胆子大,敢于抛头露面,再找几个懂得网络运营策划的,就能在网络迅速窜红,就可以成名。可见网络低俗文化对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影响和错误导向达到了何种程度。那些片面追求个人私欲的利己主义心态、崇尚感观享受的享乐主义心态极大地助长了部分青少年的浮躁风气,使他们滋长了投机取巧的心理,梦想成名却又缺乏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精神,甚至连最基本的审美标准、荣辱观念也丧失了。
       (三)网络低俗文化鼓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自由主义思潮,倡导享乐主义。网络低俗文化竭力刺激人们的不健康欲望需要,使青少年学生沉湎于平庸的娱乐和无聊的消遣之中,以暂时逃避日常单调乏味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责任。久而久之,会导致青少年贪图安逸,意志消沉,缺乏进取精神,最终一事无成。
       二、网络低俗文化泛滥的原因
       (一)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世俗化与功利化是根本原因。我国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多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大众传媒的膨胀、社会群体分层的加剧,使得原本相对单一的社会价值观被多元化的价值观所取代,市场经济在使得社会财富迅速增加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社会氛围。追名逐利成为了许多人追求的最直接也是最现实的人生目标,社会价值观的世俗化和功利化日益明显。由于我国正处于一个新旧体制交替的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已不能相适应,与此同时,新的社会价值观又没有及时确立。特别是社会提供了“追名逐利”这一世俗化的目标,但却没有确立实现这个目标的制度化的手段,其结果是滋生了大量的社会失范行为。网络低俗文化的泛滥就是社会失范行为中对青少年毒害最为直接和严重的一种。
       (二)浮躁的社会风气是外在原因。特定的社会环境形成了特定的社会心理,网络低俗文化的出现与功利化、世俗化的浮躁风气有关。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事物缺乏足够的分析判断能力,在思考上具有较大的非理性,因而会产生缺乏思考的非理性行为。而网络低俗文化倡导的价值观念将会跟整个社会风气形成一种恶性互动,对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不良导向,这无疑是对时代精神和传统美德的极大背离。
       (三)网络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和道德约束是直接原因。网络作为平台,其开放性和民主性为某些不良网站和别有用心的人打开了方便之门。为了最大限度地追逐经济利益。某些人会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不负责任地炒作明星隐私绯闻,渲染色情和暴力,捕风捉影,极尽渲染之能事,在网络上造就垃圾文化,冲击和消解支撑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开放性的网络缺乏应有的法律约束和道德约束。当前,网络低俗文化成为社会公害已是一种社会共识。
       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抵制网络低俗文化对青少年的侵袭
       网络在提倡民主和言论自由的同时,要把握好道德的尺度,肩负起促进社会文明和净化社会风气的责任。为了涉世未深的孩子,为了我们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净化网络文化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一)制定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应制定行之有效的网络道德规范来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净化网络环境,规定和制约网络主体的行为。网络道德规范体系要从满足网络发展的需要出发,从网民的网络生活中提炼出必要的网络道德规范。有的国家为了让青少年有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其政府主管部门制订了一些行业性规范。如美国的计算机伦理学会制定了10条戒律,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网络伦理声明指出了6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英国为了减少网上不良信息对青少年和儿童的影响,其互联网内容标签协会实施内容标签制度,这套制度的特点是它不会对网页的内容作出评级。而是透过网主自愿申报其网页的内容,由互联网使用者自己决定是否浏览某个网页。它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保障青少年及儿童不受不良信息影响,另一方面亦可确保言论自由和通信自由。这些规范都是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的补充和发展。我国也应制定相应的网络道德规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青少年构建健康的网络环境提供保障。我们首先应该从自己做起,在网上要遵守现实社会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准则;在行使自由权利的同时,要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要增强防范意识,自觉维护网络安全。只有网络主体客体恪守规范,我们才能抵制低俗,接纳高雅。
       (二)组建网络道德的法律监管机制。完备的法律、法规是有效建设和管理网络、遏制和减少网络不规范行为、抵制低俗文化的坚强后盾和重要手段。法律与道德是相辅相成互为关联的,只有尽早修订相关的网络道德规章制度,组建网络道德的法律监管机制,才能约束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因此,我国政府应制定更多更规范更切实可行的规范网络主体道德行为的法令法规,保障和促进我国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健康发展,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保障。可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特别是有关技术部门,应承担起保护青少年的重大职责,及早研制出为青少年“过滤”有害信息,输送科学、正确、健康信息的软件。
       (三)正面引导,加强青少年文化素质教育和自律教育。青少年是处于特殊心理时期的群体,他们热衷于追逐新鲜事物,喜欢求新、求奇、求异;他们有自己的观念,敢想敢做,勇于实践,敢于以自己的方式实现梦想。但因为社会阅历少,对事物缺乏足够的分析判断能力,思考上具有较大的非理性,对外界环境变化又十分敏锐,所以青少年极易导致行为的盲从和肤浅。因此,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必须联手出击,积极配合,努力实施正面引导。在适应和满足青少年现实需求的过程中引导他们追求理想,提升需求的层次;建立高素质的网络师资队伍,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加强心理疏导;建立健全校园网站,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等。使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网络低俗文化的侵袭。要让他们懂得劳动创造与生活享受的关系,只有凭着自己的才干赢得社会的承认、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干一番事业,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只有在青少年学生心中播下了真、善、美的种子,才能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他们的价值观,外化为实际行动,使他们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责任编辑 余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