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经济研究]人力资本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增长(摘要)
作者:陈 剑

《桂海论丛》 2006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作者简介:陈 剑(1973—),男,江苏盐城人,广东金融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本投资与开发。
       摘要:文章提出了个体人力资本与区域人力资本的概念,并将人力资本分为一般人力资本、专业人力资本与企业家人力资本。区城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人力资本存量、质量,还取决于区域人力资本结构是否协调。区域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结构模式有双高型、双低型、专业人力资本充裕型和企业家人力资本充裕型,其中双高型人力资本结构是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所在,文章最后提出了不同人力资本结构向双高型人力资本结构转化的途径。
       关键词:专业人力资本;企业家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区域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6)04—0001-04
       一、从区域经济增长角度考察人力资本的定义与分类
       人力资本的范畴既要包括资本的基本属性,即作为资本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也要体现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差异性。在相关文献中,存在两种不同角度的人力资本定义:一种是从个体或者个人角度来定义,如萨洛将人力资本定义为“个人的生产技术、才能和知识”;一种是从人口群体或者区域视角来界定,如人力资本理论奠基者之一的舒尔茨将人力资本界定为“人民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麦塔则将人力资本定义进一步扩展为“居住于一个国家内人民的知识、技术及能力之总和,更广义讲,还包括首创精神、应变能力、持续工作能力、正确的价值观、兴趣、态度以及其他可以提高产出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人的质量因素”。在借鉴前人人力资本定义的基础上,出于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关系的需要,本文从个体与区域角度将人力资本区分为个体人力资本与区域人力资本。所谓个体人力资本就是通过时间、货币等的投资,在人的个体身上所体现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能力、健康等质量因素的总和。区域人力资本是指在某个特定的区域内,每一个体通过时间、货币投资所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能力、健康等质量因素的整合。区域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并不是所有个体人力资本经济价值的简单加总,而是在区域经济价值创造过程中的知识结构协调、技术功能互补的个体人力资本的整合。
       按照人力资本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功能和其对应的社会分工角色的不同,将人力资本分为三类:一般人力资本、专业人力资本和企业家人力资本。一般人力资本是指具备一定体力和智力,从事常规性劳动并且不承担风险性质的人力资本,是一种简单的个体能力的体现。这种人力资本的特征是只掌握简单的、日常的、规范性、程序化的操作技能,可以完成一般性的、不需要创新或者创新指数低下的工作,发挥的经济价值容易测评,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表现为同质性特征,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基层力量。专业人力资本是指个体经过系统教育与培训获得的理论知识以及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而取得的某种特殊技能,其社会角色表现为具有专业技能的会计师、医生、工程师、律师、教授等等。这类人力资本在继承已经拥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基础上从事创新活动时,表现为异质性特征;在从事具体事务与工作等操作性劳动时,表现为同质性特征,该类人力资本具有操作性和创新性相混合的综合性特征。企业家人力资本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主要功能就是寻找经济增长点,创新是其基本特征,这种创新包括市场、组织、产品、制度等多方面的变革,通过变革寻求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企业家人力资本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其特征是异质性的,通过整合另两类人力资本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拥有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人具有强烈的创业欲和成就欲,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非凡的组织管理能力、洞察新机会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等。企业家人力资本在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所表现的突出作用往往能够给社会经济带来变革性的影响,是其他两类人力资本无法替代的。
       二、区域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贡献
       最早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二者关系进行研究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他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许多经济学家对不同国家人力资本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舒尔茨的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经济学家在“增长模型”和“发展模型”中都把人力资本视为最重要的内生变量,形成内生性经济增长理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个是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国际比较研究;另一个是对落后或不发达地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最常用的方法是将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变量引入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经济增长的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三个主要源泉进行分析。Barro.Lee应用此函数得出结论:从原创国到模仿国的国际化技术转移过程中,人力资本作为促进技术扩散的因素之一,在帮助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TryggviThor Herbertsson利用北欧五国的历史数据,将正规教育、资本、工作时间和全要素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北欧国家正规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33%。在Romer内生增长模型中,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他们不仅能形成自身递增的收益,而且能使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也产生递增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该模型认为在物质资本积累的回报率逐渐减小的情况下,通过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可以维持发达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这些研究表明,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物质资本的贡献能力在逐步降低,而人力资本投资的贡献在快速提升,要取得并维持稳定高效的区域经济增长,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有效的政策选择。
       在上述研究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中,仅仅阐述和验证了人力资本总体存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并没有区分一般人力资本、专业人力资本和企业家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各自发挥的功能性作用。总体上讲,人力资本存量往往与区域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但是并不意味着人力资本总量丰富的区域总比人力资本相对薄弱的区域经济增长水平高,因为人力资本内部结构(一般人力资本、专业人力资本与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结构比例关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重要。冷战结束前的东德和西德的发展,可以作为佐证。二战结束后,两德均十分注重教育和科技事业,到1989年,前东德每百万人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为7819人,每百万人中技师的人数为4149人,分别比西德的2882人和1966人高出1.71倍和1.11倍,但是从经济增长结果来看,冷战结束前,西德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一员,而东德的经济状况与西德却不可同日而语。再如非洲国家的经济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很多经济学家认为这同
       那里的人力资本结构有关,该地区严重缺乏专业人力资本和企业家人力资本,90%以上的人力资本是没有技能的体力劳动力,是“发展陷阱”的根本所在。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人力资本是区域经济增长主要因素之一,能够与物质资本一同甚至能够替代物质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的持续稳定,为了获得区域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是一个有效途径;二是即使人力资本存量相同的区域,因为人力资本内部结构的不同而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发展状态,在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同时,还要重视人力资本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当区域中某一类人力资本充裕而另一类人力资本相对匮乏时,相对匮乏的那一类人力资本应该是优先投资选择项。
       三、区域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结构模式
       考察区域内人力资本结构是否协调和平衡,首先要用一定的测量工具和指标来测量区域内不同人力资本的存量。对专业人力资本测量可以用区域内劳动力或者社会人均接受教育年限、高等教育普及率、科技创新程度(专利申报数、科技发明数等)等指标来测量;而企业家人力资本存量可以用企业家人数来表示,具有完全产权和独立决策权并承担相应财务风险的企业数量通常可以作为企业家人数和企业家人力资本存量的衡量指标,也可以用区域内雇主数与雇员数的比例来衡量企业家人力资本存量。因为人力资本种类的不同,人力资本投资也有了不同的选择,最终导致不同区域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存量结构各不相同。由于一般人力资本通常是以体力、简单技术型操作为主要特征,对不同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并不显著,专业人力资本可以视为一般人力资本的复合性累加。所以我们从专业人力资本和企业家人力资本比例结构考察区域人力资本状况,具体包括如下几种状况:一是“双高型”人力资本结构模式,即区域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企业家人力资本和专业人力资本禀赋都比较丰富;二是“企业家人力资本充裕型”,即区域中企业家人力资本禀赋充裕,而专业人力资本相对匮乏;三是“专业人力资本充裕型”,即区域中的专业人力资本存量较高,而具有开拓精神和风险意识的企业家人力资本相对稀少;四是“双低型”人力资本结构模式,即区域中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专业型人力资本都比较匮乏。
       在这四种人力资本结构模式中,“双高型”人力资本结构是最理想的,而其他种类的结构模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存在优化的政策选择。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在体制上抑制了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产生和发展,从整个国家角度来讲,我国企业家资本存量是比较缺乏的。但在我国不同地区,人力资本结构模式又有所区别,相对东部地区来说,我国中西部地区是“双低型”人力资本结构模式,而东北则是“专业人力资本充裕型”结构模式。即使同处于东部的某些地区,其人力资本结构模式也不尽相同,如江苏的苏州和浙江的温州,前者是专业人力资本充裕型区域,而后者是企业家人力资本充裕型区域。区域内人力资本结构模式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也大相径庭,与“双低型”人力资本结构相对应的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相对比较落后贫穷,深陷“发展陷阱”而难以摆脱,与东北“专业人力资本充裕型”结构对应的经济状况是虽然不贫穷,但是长期处于经济停滞状态,难以持续快速增长。东北老工业基地难以复苏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足够的企业家人力资本去整合现存的一般人力资本和专业人力资本。苏州属于“专业人力资本充足型”,通过引进外商投资,有效弥补了企业家人力资本缺乏的弊端,而温州属于“企业家人力资本充足而专业型人力资本缺乏”结构,与此相对应的区域经济增长生态表现为区域内家族企业、小企业数量众多,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下、科技研发能力弱,经济布局以较低技术含量的轻工制造(如打火机、鞋帽服装)业为主要经济支柱。
       四、依托均衡性人力资本结构支持区域低代价经济增长模式
       经济增长代价是超越经济增长成本所支付的各种价值,包括对生态环境和资源造成的破坏。一个区域若长期支付过高的经济增长代价,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形成增长屏障,严重的甚至会引发经济与社会危机。按照美国经济学家格鲁特曼的“增量资本产出率”,即每增加1亿元GDP所需要的固定资产比率式计算,我国在“六五”期间是1.8亿元,到了“十五”期间的前三年已上升到4.99亿元,换言之就是创造1元GDP所需的投资由1.8元上升到接近5元。这表明,我国在取得经济增长高速的同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追求短期利益而形成的人力资本投资低下和物质资本投资过高与经济增长的高代价是密不可分的。但在另一方面,一些区域虽然加大了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大力兴办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提高人们的教育水平,区域经济增长也曾经为此而快速发展过,但在不长的时间内又陷入低迷期,究其原因在于人力资本结构失衡,过于强调专业型人力资本投资,而忽视经济增长的国王——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培育。近年来,我国各地区逐步开始强调培育民营企业,重视民营企业发展与壮大,内在机理就是通过专业人力资本与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均衡,达到区域“双高型”人力资本结构模式,走“双高型”人力资本结构支持的低代价经济增长模式。由于区域人力资本结构具体状况的不同,向“双高型”人力资本结构转化的路径也有所区别。
       (一)由“双低型”区域人力资本结构向“双高型”结构转化路径。由“双低型”向“双高型”转化,有两种途径:一是渐进式转化路径,先逐步由“双低型”向企业家资本充裕型或者专业人力资本充裕型转化,然后追求“双高型”目标。该路径特点是时间长,见效慢。再者是在“双低型”结构下,即使培育出专业人力资本或者产生出企业家人力资本,在没有匹配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人才难以跨区域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很难保证人才能够在本区域发挥应有的作用。多年来,国家的教育投入向西部倾斜试图改变该地区“双低型”人力资本结构模式,但是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原因大致在此。另一种路径就是跨越式的,直接由“双低型”向“双高型”转变,在短时间内同时实现两种人力资本的快速提升。该路径的实施需要有强大的外力支撑,具体措施包括直接向该区域进行大规模财政转移支付、大规模的企业迁移和居民迁移。财政转移支付的目的是通过外力提升本地区的教育水平和投资环境,企业迁移和居民迁移可以吸引外部企业家人力资本和专业人力资本向该区域聚集,优化区域人力资本结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实施“双低型”人力资本结构向“双高型”结构激进路径转型成功的典范。
       (二)“企业家人力资本充裕型”区域人力资本结构向“双高型”结构转化。这个过程的主要任务是快速增加区域内专业人力资本存量,在保持区域内企业家人力资本存量充裕的前提下,通过吸引大量的区域外专业人力资本和培育区域内专业人力资本,吸引外来专业人力资本的措施包括优厚的待遇、良好的人才使用机制等;通过大力投资兴办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区域内居民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等途径来培养内部专业人力资本,外引与内育相结合,快速提升专业人力资本存量,优化区域内人力资本结构。
       (三)“专业人力资本充裕型”区域人力资本结构向“双高型”结构转化。这个过程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区域内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存量,维持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增加区域企业家人力资本存量主要途径要靠内部培养,虽然通过引进外来物质资本从而增加本区域的企业家人力资本存量,在短期内可能会取得显著的效应,但是往往会给本地区的经济安全、经济稳定性带来负面效果。苏州经济发展就存在着过分依赖外来经济与外来企业家的现象,从而为本地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安全增长带来隐患。值得注意的是,该地区已经将培育本土化的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构思付诸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培养本土化的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关键是要建立一种能够促使区域内产生旺盛企业家精神的制度,这种制度的建立同时也需要适合的历史、文化、政治等相关背景,就我们整个国家来说,倡导创新意识和风险精神、开展诚信和遵守秩序教育、树立正确的财富观、转变政府行政体制是培育大量本土化企业家应该采取的措施。
       责任编辑 莫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