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经济·社会]美国学生学术不诚实问题研究评介
作者:朱 燕 吴连霞

《国外理论动态》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近年来,学生在学术上的不诚实行为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界尤其是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美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尤其活跃,也取得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对这些研究成果做一定的分析和研究,对学者的研究思路和脉络进行归纳和评析,有利于我们了解当前美国对学生在学术上的不诚实行为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我国在类似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和走向进行预测。
       笔者选取了PQDD博硕士论文数据库中以academic misconduct、academic misbehavior、aca-demic dishonesty为论文标题检索词查询到的60篇研究学生学术不诚实问题的美国博士学位论文作为研究样本,在对这些论文进行研究和分析后,得出了以下几方面的结论。
       一、研究主题具体化
       学生的学术不诚实问题涉及面广、内容庞杂,想要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并非易事。因此作为博士论文,其研究主题大都呈现出具体化、细化的特点。绝大多数论文选择涉及学生学术不端问题的某一特定角度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60篇博士论文进行归纳和分类,笔者将论文研究主题的特点总结为以下几点。
       1.从研究涉及的学校类别上看,论文涵盖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层次.因此对学生的学术不端问题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广度。
       这些研究分别涉及大学、中学及小学各个层次学生的学术不端问题,其中从数量上看,以大学学生尤其是大学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占此类论文的绝大多数,同时对中小学学生的学术不诚实问题的研究也渐露端倪。具体统计数据如下表所示:
       
       2.从研究涉及的学生层次或类别,尤其是大学生的层次或类别来看,论文涉及了高等教育由低到高各个层次,因此对学生学术不端问题的研究具有相当的深度。其中大学学生的学术不端问题又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及社区学院学生或两年制学生等不同层次。这些论文的作者或针对其中一个层次的学生进行考察,或对其中两类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或将其作为整体进行综合考察。具体统计数据如下表所示:
       
       此外,很多论文只选取大学学生中的某一特定群体进行考察。例如一些论文各自考察了外国留学生、学生运动员、师范专业本科生、原教旨主义大学生以及商业和人文学科的本科生等特定群体。此种对研究主题的选择使得对大学生学术不诚实问题的研究更具体、更具针对性。
       二、研究路径程序化
       通过对60篇论文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除3篇论文采取了提出研究模型——验证效果的思路外,其余57篇论文都遵循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并且可以进一步被划分为两类。
       第一类论文一般包括下列步骤:提出问题——查阅文献——形成假设——制订研究方案——搜集数据和资料——数据和资料的统计处理——结果分析——作出结论。其中前3个步骤是选题过程,其主要任务是提出假设和考虑选择验证假设的途径和手段,考察选题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中间两个步骤是围绕着验证假设制定研究方案,确定自变量、因变量及其操纵和记录的方法,并对无关变量加以控制,然后搜集论证假设的证据。后3个步骤主要是运用逻辑方法、统计方法和其他方法对搜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对研究中的现象和变化规律作出解释,说明获得的结果与假设的符合程度并形成结论。因此,此类研究实际上就是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的过程。以此种思路进行研究的有30篇论文,占总数的50%。
       第二类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第一类相似,区别在于在选题过程中不是形成假设而是形成要解决的问题,而后围绕提出的问题制定研究方案、搜集数据和资料、对数据和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对结果进行分析,最后作出结论回答问题。以此种思路进行研究的有27篇论文,占总数的45%。
       上述两类研究思路代表了美国学术界研究学术不诚实问题的主流思路。
       三、研究方法实证化
       通过对论文的综合分析发现,研究者总是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目的以及研究过程各阶段的要求来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论文涉及的研究方法包括比较研究方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其中实证研究法的应用尤其广泛。
       实证性研究作为社会学的基本方法,重在通过事实资料和证据的收集提出并验证各种理论设想和制度设计模式,以追求研究和制度建构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效益性,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文献分析法及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等具体研究范式。对60篇论文进行分析后发现,所有论文都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而具体研究中实证研究范式的选择则是视各研究课题的具体情况而定。具体统计数据如下表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问卷调查法由于具有调查范围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广泛性,及调查结果易于定量分析的特性,因此在这些论文中成为应用最多的方法。
       此外研究还发现,除49篇论文使用了实证研究中的某一研究范式之外,另外还有11篇论文采用了两种以上的研究范式。研究范式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单一研究范式的局限性和缺陷,达到了扬长避短、发挥综合效力的目的。
       四、研究理论跨学科性
       在经历了胡塞尔、沃勒斯坦等人的批判性反思以及结构主义思潮的冲击之后,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乃至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整合和综合化的新阶段。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社会科学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跨学科发展趋势。在若干重大的基础性社会理论问题上,来自各个学科的科学家开始合作研究。关于学术不端问题的研究也体现出了这种跨学科的发展趋势。
       通过分析这些论文可以看出,由于学术不诚实问题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因此大部分论文进行的都是单纯的实证研究,只有少数论文明确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紧密结合的方式,将相关理论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但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论文至少在文献综述部分对学生的学术不诚实问题涉及的理论作了介绍。由于学生的学术不诚实问题涉及面比较广,因此所应用的理论也具有明显的多元化及跨学科性。具体如下表所示:
       
       如上表所示,共有涉及6个学科的11种理论出现在对学生学术不诚实问题的研究中。统计结果还显示,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认知一发展理论学者们的一系列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与其相关的发展理论、道德发展理论、学生发展理论以及认知发展理论等,共有13篇论文涉及了这一理论。此外,中和技术理论作为解释犯罪现象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也出现在了4篇论文中。研究理论的多元化和跨学科性拓展了学术不端问题研究的理论视野、丰富了它的研究途径,因此,为学术不诚实问题的研究注入了更多活力。
       五、启示
       通过上述研究和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其具体化的研究主题、程序化的研究路径、实证化的研究方法以及跨学科的理论应用,美国学术界对学生学术不诚实行为问题的研究具有了相当的深度和广度,研究成果也更丰富。而与之相对比,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存在研究主题泛化、研究理论空洞的问题。大部分研究都缺乏充分的实证调查,大量资料多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性陈述、对存在的问题的滞后性罗列以及缺乏可操作性的对策设计。
       此外,从论文数量上看,仅在PQDD一个数据库中查询到的相关博士学位论文就有60篇之多。反观国内,虽然已出现了一些相关的论文和调查报告,但是专门针对学生的学术道德问题进行研究的专著却几乎没有。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学术道德”、“学术诚信”、“学术不端”、“学术不诚实”为篇名检索词检索到的结果显示,从1980年1月至2007年12月,分别有184篇、23篇、46篇和1篇相关文章,但是其中涉及高校学生学术道德问题的学术性论文分别只有41篇、11篇、6篇和1篇。以“学术不端”及“学术道德”为论文标题检索词在万方数据中国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及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结果显示与之相关的只有1篇博士论文和5篇硕士论文,而其中专门研究学生学术不诚实问题的只有1篇硕士论文。
       从研究的时间跨度上看,美国学术界对学术不诚实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30年代甚至更早,而这60篇论文中最早的也完成于1981年,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已经有相对较长的历史了。而我国新时期的学术道德规范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发生急剧变化,并深刻地影响于学界。学术道德观念受到了很大冲击,学术失范成为学界一大公害。在这一背景下,学术道德建设逐渐成为政府和高校普遍重视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才逐渐步入正轨。
       今后,我们应当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在具体的研究主题、研究路径及方法、研究理论上借鉴美国学术界的经验,为学生学术不诚实问题的研究寻找新的突破口。
       (责任编辑 陈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