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化理论]法国:戴高乐主义的终结
作者:佚名

《国外理论动态》 2007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刚刚当选法国总统的尼古拉·萨科齐在获选后的首次声明中宣称,法国选择了变革。在上台执政者当中,声称自己代表变革并非不同寻常。萨科齐确实代表着变革吗?假定如此,他所说的变革又是什么?在美国,他的当选被解释为第五共和国历史上对美最友好的法国总统的当选。他无疑是这样的一个人,但这是否意味着法国的外交政策将会改变?
       我们需要从分析他当选的原因说起。在西方选举制度中,通常有两个大党,一个偏左而另一个偏右。通常,在多数大选中,各党的基础成员投票给本党候选人。在法国两轮投票制中,情况肯定正是这样。要赢得大选,第二轮投票中有三个地方可以争取到变化不定的选票:更左翼、更右翼和中间派。中间派指那些可以在两党之间变来变去并经常这样做的选民。更左和更右的两翼通常选择主流政党或弃权。
       弗朗索瓦·密特朗1981年以社会党候选人身份赢得大选并在1988年再次当选,他获得的额外选票明显来自中间派。雅克·希拉克1995年以右翼候选人身份赢得大选,他的竞选围绕“社会”问题展开,因此,也从中间派那里获得了额外的选票。这一次的情况是,更左翼的选民投了罗亚尔的票。中间派似乎像往常一样出现了分化,其中三分之二投了右翼的票,三分之一投了左翼的票。萨科齐获得的额外选票来自更右翼的一方。尽管更右翼的候选人让一玛丽·勒庞公开要求其选民在第二轮选举时大规模弃权,但他们并没有听从。他们投了萨科齐的票。
       问题在于他们为什么投票给萨科齐。这些选民大多并不关心法国与美国的关系。他们大多也不关心萨科齐提出的那类保守经济措施。他们投票选他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眼里,他代表了他们所看重的某种反穆斯林立场。他用三个具体方式体现了这种立场。他许诺要强硬对待郊区(bamlieues)(即法国贫民窟)的犯罪。他许诺要加强对移民的控制。他还许诺要坚决反对土耳其成为欧盟成员。他几乎肯定能兑现所有这三项承诺,因此,更右翼的选民会如愿以偿。
       但是,这与他纲领的其余部分有多大关系?未必有多少关系。人民运动联盟是这样一个政党,其首要的历史根源是戴高乐主义。什么是现在或过去的戴高乐主义?夏尔·戴高乐在其“二战”后第一任期内坚持如下三点:法国在世界政治中拥有发挥重大、独立作用的权力;国家干预(dirigisme),即法国国家发挥重要作用的某种凯恩斯经济政策;在国内反对共产主义。
       1958年重新执政的时候,他仍然坚持这三点。在谈论法国核武器的时候,他说它们要用来全面保卫法国,意思是在所有方位上。他使法国退出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指挥结构。但他也始终坚持法国与美国站在同一边,即反对共产主义。他坚持维护法国福利国家。在戴高乐之后法国有过四位总统。其中没有一位实际偏离了戴高乐主义的这个三重立场,即法国作为独立大国、维护福利国家和反共,即使四人中只有两位宣称自己是戴高乐主义者。
       萨科齐号召变革真的是要抛弃这种三重立场吗?我很怀疑。在美国问题上,他说过,法国对待美国入侵伊拉克问题上的处理方式是“傲慢的”,但他赞成法国的基本立场。这很类似安格拉·默克尔的路线,即对美国讲话更客气,但仍然推行稍微独立的政策。
       19世纪中叶英国外交大臣帕尔默斯顿勋爵有句名言:“英国没有永久的盟友;它只有永久的利益。”法国的利益是什么?事实上,法国不需要从美国得到什么。相反,倒是美国需要法国的支持。法国的根本利益在于欧洲的发展,以及它与非洲前殖民地的关系。默克尔很可能成为萨科齐的榜样,远超过撒切尔夫人。至于说前非洲殖民地国家,它们对萨科齐当选公开表示不悦,这正是由于他在法国更右翼势力所关心的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萨科齐的基本外交政策优先考虑的将是搞好与德国的关系,以及修补自己在法国前殖民地的形象。
       放弃戴高乐主义遗产不会帮助他实现其中任何一个目标。当然,他会采取一些经济措施,例如取消每周35小时工作制,以及出台各种税制改革。但是,这远非在毁掉福利国家。他竞选时也把抛弃1968年遗产作为一个议题,这似乎是一种2007年的反共方式。这一点具体意味着什么现在还很难看出来。
       在国内政治上,萨科齐正在尽可能解散法国中间派中有组织的团体,后者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真正的”中间派政党以便与主流右翼拉开距离。他在这一点上有可能成功。而社会党的混乱无疑将有助于他巩固为未来大选准备的选民基础。但所有这一切,距离与法国1945年以来一直存在的政治共识分道扬镳还相差很远。
       非洲,2057年
       2007年标志着非洲独立50周年。我把非洲独立定在1957年4月6日,那一天,英国殖民地黄金海岸变成了独立国家加纳,它是当时被叫作撒哈拉以南非洲获得这一地位的第一个殖民地。争取独立斗争的领导人是克瓦米·恩克鲁玛。世界称这一天为非洲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各国派出领导人参加在阿克拉举行的庆祝活动。
       我自己当时就在阿克拉,我可以作证,庆祝活动的确充满热情,积极向上,加纳和整个大陆对非洲未来普遍持有乐观主义态度。恩克鲁玛当时说:“首先争取建立政治王国,其他一切都将接踵而来。”这句话恰恰是值得检验的。加纳独立后,几内亚在1958年大胆地拒绝留在法国势力范围内。随后的1960年又迎来了一系列国家独立,共有16个国家。
       “非洲解放的浪潮”继续坚持了好几个年头,直到碰上了矿产资源丰富并由殖民者把持的南部非洲这块硬石,包括葡萄牙殖民地安哥拉和莫桑比克,殖民者控制下自称独立的国家罗得西亚(现在的津巴布韦),南非控制的国家西南非洲(现在的纳米比亚),以及种族隔离的南非。所有这些国家又花了20年才建立起独立的非洲政府,但独立毕竟实现了。
       与此同时,1957—1960年的欢欣鼓舞让位给了新的现实,即军事政变、内战甚至国家之间的战争,再加上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受石油价格上涨影响的严重的经济困难。非洲乐观主义让位给了非洲悲观主义。其他一切并没有随着政治独立接踵而来。恩克鲁玛错了吗?
       恩克鲁玛本人曾警告说,殖民主义结束后将出现新殖民主义,因为非洲国家在经济上继续依附于西欧和北美。恩克鲁玛的补救办法是非洲统一,为此他提出了很高的标准。他确实做到了重新界定非洲范围以便把北非包括进来。但20世纪60年代的非洲统一运动虎头蛇尾,只建立了非洲统一组织(OAU)这个软弱无力的机构。
       2007年,非洲的总体政治经济状况完全不符合1957年的希望和期待。在经济方面,非洲是所有大陆中表现最差的,大多数国家都掌握在腐败的政客手中。
       从现在起50年后非洲会是什么样子?首先,情况很难变得更糟。在国际的国家排序上,非洲国家目前基本上都排在最底层。年轻
       一代针对这种现实作出两种反应。一些人移民,另一些人开始组织新的运动,即试图发起第二次民族解放斗争浪潮。
       其次,地缘政治舞台在2057年将变得非常不同。美国和法国直接干涉非洲事务的能力几乎可以肯定将会消失。有些人说,它们可能会被新的外部干涉者取代,例如中国或巴西。在我看来这极不可信,尽管并非绝无可能。相反,我相信,今后25年,非洲在地缘政治上遭到相对忽略会对它有利,这能让新解放运动问世并兴盛起来。假如这些运动好好学习1957—2007年的非洲历史,它们也许能更认真地解决经济结构转变的问题和进行反对国内阶级两极分化的斗争。
       在恩克鲁玛1957年主持独立仪式之前的年代里,他的反对者嘲笑他的支持者,把他们叫作“阳台小子”。这指的是许多武装人员是相对贫穷的市民,他们没有固定住所,不得不在别人住宅的阳台上过夜。这表明非洲民族主义在其鼎盛时期具有相当重要的阶级冲突因素,而这在有关非洲的大多数文献中都被模糊掉了。阶级意识可能再次成为非洲政治的中心。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在整个现代世界体系发生结构性危机及其所孕育的地缘政治和世界经济状况出现混乱的情况下,非洲的运动有可能在决定世界政治斗争的结局中发挥比目前我们大多数人想像的要大得多的作用。我们希望如此。
       舍甫琴柯谈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后果
       苏共后期放弃对意识形态的监督和控制是导致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苏共是苏联国家建设的领导力量。由于苏共后期由雅科夫列夫主管的意识形态工作失去控制,矛头指向党,造成社会思想混乱,使人们对苏共和国家丧失了信心。从更高的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较量的视角看,西方是通过让苏联参与资本主义的分工来开始将其拖回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大概在70年代初,出口石油换来的美元和低息贷款大量涌人苏联。当局把贷款首先用于扩大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而不是发展后工业时代的高新技术。尤其是,党和国家的执政集团实际上无视西方后工业社会的到来,而心甘情愿地转换目标,以便成功地阻止政治和社会改革的推行,这些改革对社会来说绝对是必要的,但对执政集团在社会中的垄断地位来说是具有威胁性的。1985年9月,由于美国的竭力操纵,石油价格下跌3/4。这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因此可以说,在这场较量中,苏联领导人未能找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办法。
       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的现代化的努力带来毁灭性的影响。很多数据表明,俄国从沙皇时期起就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外围”,开始参与资本主义的世界分工,为“中心”提供原材料。在18世纪俄罗斯的生铁产量占欧洲的首位,保障了欧洲90%的市场。然而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萌芽很早就消失了,主要原因是没有内需。这就是处于“外围”的结果。1917年俄国退出了整个资本主义体系,苏联最后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强国。而1991年苏联解体后,西方又强迫俄国回到资本主义体系。结果今天俄罗斯再次沦为为资本主义“中心”提供原料的附庸地位。因此今天谈的所谓的俄罗斯的现代化进程,实际上谈的是俄罗斯的欧化进程。西方很多学者在大肆鼓吹俄罗斯回到欧洲,这意味着俄罗斯仍将像百年前一样成为欧洲的锅炉房,只不过内部装修更加奢华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