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教育学研究]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因素
作者:张凡涛 崔节荣 宋金美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增多趋势,众多诱因导致这一专业的大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弱势群体。对河南大学,苏州大学两所高校的400名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其结果显示: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环境变迁、生活压力、人际关系、家庭环境六大因素,是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社会因素。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身心健康;社会因素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7)05—0131—06
       心理学家认为,压力是环境变化和肌体内部状态变化所造成的人的心理、生理和行为的波动,是会使人产生痛苦、不安、心烦、挫折感、焦躁、易怒的外在来源。据一项调查显示,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2.7%。这一数字说明该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由于专业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转移了部分压力;体质上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掩盖了由于压力而引起的部分心理问题。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也使一些心理问题扩大化、深层次化。大量的事实和调查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各种不良的反应和适应障碍。身心的健康情况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它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其他素质的发展。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其中社会因素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对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因素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因素
       笔者采用自拟调查表,随机抽取河南大学、苏州大学在校的400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一年级100人,二年级100人,三年级100人,四年级100人。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因素设计为12种,即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环境变迁、生活压力、人际关系、家庭问题、家庭环境、早期经历、冲突与选择、恋爱问题、语言交流、家庭地位;将受社会因素影响的程度分为三级:A级很受影响、B级受影响、C级不受影响。
       有效问卷回收率98.8%,调查前对自拟调查表进行效度、信度检验,问卷收回后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相关处理。由于不同的社会因素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程度不同,采用多因素的逐步判别分析的方法,以明确影响因素重要的程度(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400名被抽查的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环境变迁、生活压力、人际关系、家庭环境与他们的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新生和高年级的学生对不同的影响因素的认可略有差别,但总的认可结果不变(调查结果见表2)。
       
       (一)学业压力
       1.学业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学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产生学习心理障碍。理论课的学习以及各项专业技能的学习是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和主要活动方式。该专业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和心理发展水平,对其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影响大学生学习的众多因素中,身心健康的状况占重要位置。异常的学习心理动机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由于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症、焦虑的情绪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是个体对当前或预感到将要发生的挫折产生的一种紧张、忧虑、不安、恐惧的消极的情绪状态。常见的学习焦虑有两类,即情境性学习焦虑和神经过敏性学习焦虑。前者是由学习中的一些情境性因素造成的,如学习困难、学习压力大、考试成绩对自己的影响程度等。过度的学习压力和学习焦虑,会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破坏应有的学习情趣,从而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2.学业压力形成的原因。在被调查的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中,有60%的学生认为,学业压力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20%的学生认为受影响;只有20%的学生认为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没有影响。
       从数字来看,学业压力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影响大、范围广。学业压力的形成原因是:第一,课程负担过重。大学的学习内容与中学的学习几乎没有直接的联系,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内容增加、难度加大、专业化程度高,在学生的学习中强调学生应具有自学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由于存在着文化学习与专业训练相互冲突的矛盾,导致他们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相比在文化水平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矛盾与差距也造成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第二,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由于一些学生不讲究学习方法,仍以中学的学习方法来应对大学的学习。由于大学的学习生活进入了系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阶段,需要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较多,如果学习方法不科学,就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产生困难。许多大学生习惯于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同时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制力,这就更增加了学习上的困难。第三,学习目的不明确。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完全是出于考学的需要,临时报考了体育教育专业,进入大学后所学专业非其所爱,学习目的不明确,缺少学习目标,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没有长远计划,不能够适应教育个性化、人才类型多样化的完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这使他们长期处于矛盾与痛苦之中,最终造成学习成绩不断下降的负面效应。
       上述因素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如果在短时期内得不到缓解,最终也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二)就业压力
       1.就业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就业压力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造成他们情绪上的异常,即情绪障碍。首先,当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就表现出情绪低落、苦闷、思维迟钝、行动缓慢、沉默无语的症状,这是典型的抑郁症。一般情况下,抑郁状态产生之后具有很强的弥散性,使人感到生活和生命本身没有意义,具有强烈的无助感,对于情感脆弱的人,甚至会产生自杀或犯罪的念头,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极其有害。其次,表现出焦虑的症状。轻度的焦虑不仅对人的身心无害,而且能够激发斗志,而强烈的焦虑如不加以调整,不仅会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还对身心健康产生有害影响。第三,表现出暴躁易怒的情绪。这种情绪会使学生对外界反应敏感,对于矛盾的解决缺乏理性思考,甚至出现过激行为。第四,表现出神经衰弱的症状。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而言,由于受到专业的限制,同时又由于本来就相对过小的就业市场的进一步萎缩,这就有形、无形地加剧了学生的就业压力。情感脆弱、心理素质欠佳的大学生无法应付这种压力而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相对疲乏的状态,是
       神经症的一种,表现为头晕、脑涨、耳鸣、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率明显下降等。
       2.就业压力形成的原因。一般认为,就业压力会对身心健康造成影响的群体主要集中在高年级的学生身上,但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刚刚踏入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们也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尤其是农村学生,出现就业心理问题的比率明显高于城市学生。
       从当前大学生的整体就业形势来看,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大学生诸多压力中最主要的压力。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竞争成为时代的主题。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就已经加大了竞争就业的力度,再加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以及城市大量下岗工人的出现,使得就业问题变得更加尖锐。在大学生、研究生择业相当集中的单位,例如三资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党政机关,以及择业相当集中的地区,例如北京、上海、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压力尤其突出。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使国有企事业单位吸收大学毕业生的能力相对有限。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的过程中,为了减员增效,一大批“隐性失业”人员将会变成公开的失业者;另外,机关事业单位进行机构改革,紧缩编制,精减人员,新增人员有限,这使毕业生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当前,在自谋职业和多种渠道就业的新形式下,面对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大学毕业生们显得非常茫然。特别是近几年,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很不景气,大学生们找工作难、找到理想的工作更难。这给在校的高年级大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在面对生活步入社会时感到难以找到立身之处的天之骄子,为此感到自卑、焦虑,失去了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随之而来。
       在调查中,有35%的学生认为不受就业压力的影响,这一群体的学生可以分成三类:一是努力学习考研型;二是过分依赖家长型;三是无所谓型。
       (三)环境变迁
       1.环境变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环境变迁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主要是产生适应障碍、情绪障碍和自我认知障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进入大学全新的环境后,环境变迁所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他们往往在环境适应方面产生障碍,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主要表现为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特征。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主要内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在完善自我意识的过程中,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产生自我认知障碍,其表现是:第一,自傲心理,过高估计自己,贬低别人;第二,自卑心理,过分看重自身的短处,缺乏自信,表现出胆怯、畏惧、怀疑、担心被人拒绝等心理状态,采取逃避的行为方式;第三,虚荣心理,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于追求华而不实的东西。
       2.环境变迁的压力形成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新入校的大学生认为,由于不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给他们造成了心理压力。部分高年级的大学生认为,由于刚入校时没有进行很好的自我调整和角色转换,导致个体与环境的变化相脱节,出现了适应障碍,并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最终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国外研究认为,高校新生的心理适应,主要是对生活的适应与人际关系的适应。国内有研究认为,大部分新生在两至三个月内可以对大学生活适应,但由于适应能力的差异较大,三个月后有近9%的学生不能适应,近25%的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不能适应。
       从中学到大学,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学习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多数学生入学前一直生活在已经构建好的相对较小的环境中,人际关系相对稳定、简单,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环境产生的压力,较少与其所处的环境直接发生联系。而一旦进入大学就会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这种新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的、立体的环境体系,主要由高校内外两大环境所构成。外部环境范围很大,它包括高校以外所有的因素;高校的内部环境是以校园精神文化因素为核心与校内其他因素共同构成的环境体系,它对大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频繁、最深入、最广泛。对新环境的适应也包括大学生对自己地位变化的适应。能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往往都是成绩较好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各方面人才聚在一起,势必使部分优秀的学生失去“先进”地位,而成为“较差”或“一般”的成员。这种地位的变化越强烈,他们对环境适应起来就越困难,几乎每个学生都面临着重新评价自己与他人、重新对自己定位的过程。这个过程会持续很长时间,而且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到大学生之间正常的交往与学习。
       (四)生活压力
       1.生活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生活压力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较为广泛、深刻,主要表现在产生自我认知障碍、人际交往障碍、情绪障碍以及人格障碍等方面。自我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两个极端:一是自卑心理,二是虚荣心理;人际交往障碍主要表现为心理不相融、羞怯心理以及角色困惑;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暴躁易怒、敏感多疑以及神经衰弱。
       2.生活压力形成的原因。在被调查的400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中,有60%的学生认为生活压力对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生活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经济压力。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活所需要的费用明显提高。这对于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影响更大,在一些贫困地区甚至出现了“高中生拖累全家,大学生拖垮全家”的现象。(2)自理、自律压力。目前,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高考,从而忽视了基本生活技能的培养,在面对挫折和新的环境时,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
       杨志恒研究认为,由于经济贫困,特困生经常为生活而忧虑、被生活所困扰,这样就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抑郁、悲观和不善于与他人交往等心理问题。研究发现,该专业贫困大学生由于生活的压力而造成的心理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概括起来有几个方面:第一,由于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对于绝大部分贫困生而言,家庭经济的贫困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有些贫困生却把贫困当成无能、当成丢人、当成耻辱,并由此引发了许多心理问题,即由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贫困。第二,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年轻的一代只喜欢享受,不喜欢经历磨难,贫困大学生也不例外。所以,他们不愿意把生活的贫困看成是对自己意志的磨炼,而是把此当成难以承受的苦难,由此产生了种种心理问题。第三,缺乏正确的金钱观。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这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金钱物质的作用,从而导致他们身心失衡。第四,对贫困生心理健康关注不够。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近年来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但是这种关注主要表现在在经济上对学生的资助。高校现已形成由奖学金、贫困补助等构成的一套完整的资助体系,同时助学贷款在很大程度上也解决了贫
       困生的燃眉之急。但是,社会、学校、家庭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思想状况关注得却很少,助困与育人相脱节,从而使学生工作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五)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人际关系所产生的压力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自我认知障碍基础之上的人际交往障碍。异常的人际交往心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良好的人际环境的形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强调自我,过于强调评价标准的自我性,注重自我目的的实现。二是心理不相融。部分学生喜欢追求所谓的个性,处处表现出与众不同,容易出现固执或偏激的心理,从而影响与他人的正常交往。程林杰、刘广珠研究认为,大学生仍处于个性形成与成熟的关键时期,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不健康个性的形成,不健康个性是导致心理障碍的内在因素。三是羞怯心理。有自卑思想的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易产生羞怯心理,主要表现是自卑性羞怯、敏感性羞怯、挫折性羞怯和习惯性羞怯。四是角色困惑。有些大学生缺乏角色意识,不能根据不同的角色定位与他人交往,没有掌握相应的交往技巧,导致交往失败。
       2.人际关系的压力形成的原因。调查数据显示(见表2),该专业的大学生身心健康受到人际关系影响、很受人际关系影响的比例达到80%,这说明人际关系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是深刻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建立、矛盾处理、心理压力的释放等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
       中学的人际关系比较简单,学生可以只与自己喜欢的人交往,属于儿童少年时代的交往范围。进入大学后,学生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面对新的交往群体,他们多少有些不适应;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不知如何处理才是正确的;有的学生从未离开过家庭,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他们对于如何关心别人或得到朋友的关心却想得较少。在大学里交往的范围扩大了,交往深度也社会化了。然而一些大学生的交往心理还停留在中小学人际交往期,面对大学的交往广度其心理不能适应,遇到问题时不愿与同学交流,相互间缺乏沟通,时常感到孤独寂寞。人际关系还包括与家人、朋友特别是异性恋人的关系。这些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方面。这种关系一旦丧失或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以及学习、生活。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由于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着认知障碍,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评价标准,以主观臆想判断他人。这在实际生活中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并因此使他们相互间隔膜加深,在同学中难以找到知心朋友,从而加剧了大学生的焦虑和不安全感。
       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变化,导致自我封闭心理的形成,而这种封闭心理与扩大人际交往的社会需要发生矛盾,久而久之,就会加重心理负担,造成心理压力;(2)由于大学生的认知意识尚未成熟,与其他同学相比在学习成绩、家庭条件、生活习惯、语言、性格、外貌体型等方面存在着差别,从而不能正确地认识与评价自我,最终导致自卑、自大、嫉妒、孤僻等心理问题;(3)受网络虚拟人际关系的影响,把人际交往过分理想化,从而阻碍了身心健康的发展。
       (六)家庭环境
       1.家庭环境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家庭环境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情绪障碍、人格障碍方面。人格障碍是一种介于精神病和心理健康正常之间的心理异常行为,不同于精神病。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有:(1)以多疑、敏感、偏激、固执为主要表现的偏执型人格障碍;(2)因刻意追求完美而过分关注自我,带有不完善感的强迫型人格障碍,表现为犹豫不决、谨小慎微、追求完美直到自己完全满意,否则会感到焦虑、紧张,对自己过于克制与关注,怕犯错误,按自己的想法要求别人,循规蹈矩没有创新精神;(3)以情绪始终高涨或始终低落、或时而高涨时而低落为主要表现的情感型人格障碍。
       2.家庭环境的压力形成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早期的生活经历有关。
       由于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根深蒂固,素质教育的口号尽管喊得很响,但应试教育照样做得扎扎实实。大多数家庭重视子女智力的发展水平而忽视其成长过程中心理素质和人格的发展。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是影响他们教养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与其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家庭不适当的教养方式会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父母离异会导致孩子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及性格上的缺陷;父母过多、过高的要求和过度溺爱容易诱发孩子的任性和自私,这些因素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极为有害的。
       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忽视。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不关心或者关心不够。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作为以往各阶段教育的延续有其特殊性,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其内容是配合学校、社会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家长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
       三、小结
       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异常等症状,是社会因素这一客观刺激源不断加强、综合影响的结果。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基本上是轻微的心理异常,通常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和暂时性,常为一定的情景刺激所诱发,在脱离诱发情景的条件下,心理活动则可以完全恢复正常。由于受到复杂的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自身应激能力的心理素质又非常脆弱,导致该专业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成为身心健康的弱势群体。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对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等症状。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环境变迁、生活压力、人际关系以及家庭环境六大因素是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社会因素。
       四、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心理问题的解决在重视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还应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方法与对策。
       (一)抓好理想教育,增强学生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认识
       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开设系列讲座,进行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实质性的了解,明确主攻方向,学有选择、学有目标。同时,适当调整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尽快转换角色以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增强学习能力。要正确处理专业课程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的关系,克服学习上的盲目性、随意性。挖掘学习潜力,重视自学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二)做好心理调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针对就业压力造成的焦虑、自卑、不安全等诸多心理问题,首先要使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作好心理调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发挥自己的才华;其次,学校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再次,切实构建好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建立有序、高效的毕业生就业体制,培育和建设更加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同时,深化人事制度与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完善并严格执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三)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勤俭朴素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爱情观,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心理伤害。单一的以金钱为主的资助方式,无法满足大学生精神上的实际需要,应给予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精神扶贫”;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救援机制,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及耐挫能力。
       (四)建立人际关系的导师制
       针对人际关系所产生的压力应建立导师制,强化导师的领航作用,引导大学生逐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关系模式,逐渐学会适应他人,学会协调关系,向成熟和成人化转化。学校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建立学生身心健康档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五)构建家庭、学校紧密联系的绿色通道
       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营造健康、温馨的家庭氛围和校园环境。在实践中应做到“四化”,即资料规范化、运作科学化、赋予情感化、沟通多样化。
       (六)建立科学的、有效的身心健康教育模式
       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应探索和建立科学、有效的身心健康教育模式,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倡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模式。同时,改变过去诊断、干预、治疗的医学模式,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的条件。
       [责任编辑 焦薇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