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艺术研究]壮族音乐艺术的价值特征研究
作者:李海生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 要:壮族音乐文化是壮族古代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壮族音乐文化价值特征主要表现在渲染情绪,交流思想感情;娱乐消遣,表达人们的审美享受;传承壮族文化;宣传、引导社会道德与行为规范,促进社会的整合。
       关键词:壮族;音乐;民歌;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7)04—0172—02
       收稿日期:2008—03—30
       作者简介:李海生(1955—),男,壮族,湖南祁阳人,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壮族音乐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抒发感情、表达意志愿望而创作的。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地域偏远,以及壮族人民被剥夺了掌握文化的权利,他们不识字、不懂谱,只有以口传身授的方式不断传承或编唱自己的心曲,发展创造自己的音乐。在壮族社会活动中,音乐对壮族人民的价值在于用途与作用两方面。用途指壮族人民运用音乐的方式,作用则关系到使用的缘由,尤其是广义的目的。壮族音乐的价值作用有以下几方面的主要特征。
       第一,渲染情绪,交流思想感情。
       壮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贵高原的广西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四地区,这一带属亚热带气候,炎热多雨,极其适于农耕,这里既是稻作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代贸易经商和传播文化的“南方丝绸之路”,同时也是各民族音乐交流的重要渠道。优良的地理和生态环境,使壮族人民形成聚居固定、稳定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构成壮族鲜明的群体性音乐活动的物质基础保证。
       壮族音乐作为在特定地域、方言、民俗条件下壮族人性格和情绪的集中表现,它为表现壮族人本身观念和情绪提供了一种简易、便捷、适用的手段,并且这种表现是一般言语难以展现的。壮族音乐在表达这种情绪时有个人和集体两种形式,例如流行于广西龙州金龙板烟村长袍壮中的单声部民歌“唱天”,就是由一名壮族艺人手持“叮咚”自弹自唱,叙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神的一切关系,内容随主人论事情感和演唱场合的特定情绪而定。宋元以来逐渐发展盛行的壮族歌圩,如今在广西的壮族地区每逢春秋季节,青年男女身着节日盛装从各方汇聚而来,有的以歌会友,有的以歌定情,参加者少则几百人,多则数万人,歌唱的内容与形式更丰富广泛。为了增加歌圩的气氛和烘托人们的情绪,参加的不仅有歌手、歌队,而且伴以壮族的吹、拉、弹、打击乐器的器乐,阵容越来越大,歌圩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已成了渲染情绪聚集而来的各地人们之间展示丰收及富裕生活的重要场合。
       壮族音乐的交流作用在于它综合壮族不同层面文化的精髓,彰显了壮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在壮族地区,这种交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居住区域、方言、民俗特点不同而由此形成的审美享受不尽相同,因而壮族音乐风格也就形成以左右江流域和郁江以南地区的南壮和红水河与柳江流域的北壮之分。南壮山歌盛行,大多为羽调式和商调式,少数为徵调式和宫调式,多声部民歌以壮族民歌五种歌体“欢”、“诗”、“加”、“比”、“伦”中“诗”类山歌为代表;北壮山歌以徵调式和宫调式居多,商和羽调式较少。从这种同一民族而不同地域、方言、民俗形成各自独特风格韵味的民族音乐来看,各种音乐可以达到非言语所及的情感或情绪。如壮族民间歌曲礼俗歌中运用于婚俗的哭嫁歌、伴离歌、伴嫁歌、送嫁歌,就是用唱歌的形式贯穿于壮族婚礼中嫁娶的全过程,它不但烘托了嫁娶的喜气场面,同时还具有示范和教育后人如何将自己民族的传统习俗更好地传承下去的功能。试想,如果仅用语言来表达这种婚礼过程,是很难达到婚事喜庆之预期目的的。就形成壮族婚礼中以歌来表达此情此景而言,壮族人对于适合他们文化水平或民族特性的音乐有着强烈反应,这也是少数民族对音乐的客观需要。不过,情绪的传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音乐外的因素。听者的个性结构,在接受音乐交流之前的心境,音乐内容或娱乐中达到的审美程度,视听者通常对音乐的态度、联想和意象等全都影响情绪感受而达到交流目的。
       第二,娱乐消遣,表达人们的审美享受。
       绝大多数壮族人生活在农村,在文化娱乐活动缺乏的情况下,利用本族音乐可以吸引众人的注意,使之愉快而乐意地参与娱乐活动,因而壮族音乐体现着强烈的娱乐性。如壮族歌舞音乐中铜鼓舞、扁担舞、采茶舞等,只要你愿意参与,就可以无拘无束地加入到歌舞当中,运用各种表现自我的形式自娱自乐。像青年男女用歌唱、乐器的声音吸引异性,以娱乐的方式袒露自己的胸怀达到择偶成亲之目的。同时娱乐活动也有一定的层次性,如壮族的扁担舞着重于节奏统一的集体意识感受,只要踩准节奏就能步调一致地完成扁担舞的全过程,从而达到娱乐、消遣的目的。但采茶舞就不一样了,它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利用采茶舞的表演过程反映人们对生产、生活美好的体验和新的向往。
       壮族音乐是人们获得审美享受的主要途径。无论是西方音乐还是东方音乐,音乐都具有审美享受的特殊作用,因为审美是人的生理、心理需要,是创造和美化环境的要求。由于壮族人居住、生活、生产等客观条件限制,大多地处边远山区而交通不便,阻碍了外来信息和文化的渗透,缺乏审美享受之感观事物和诱导的条件,加之历史形成的传统,使人们审美享受从贴近于生活的本民族的音乐中获取。当人们渴望审美享受时,就得身体力行投入到群体性的民族歌舞活动中来。长期以来,壮族音乐的群体性几乎成了壮族的所有知识的载体,内容概括了开天辟地,历史传说、民族故事、英雄伟绩、劳动技能、生活知识、祭祀神灵、情爱表达等在这里,既能获得不同精神调剂和意识的种种审美享受,同时又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这也是壮族音乐活动多具有群体特征的主客观因素。
       第三,传播与传承壮民族文化。
       壮族音乐对壮族文化的促进和延续壮族音乐本身所起到的作用尤为突出。从现实看,壮族受交通、经济、文化不平衡发展的影响,各类知识人才缺乏,加上许多学者和有志于壮族文化研究的有识之士受困于民族语言、文字、风俗等障碍,对于延续和弘扬壮族文化有很多困难。要使壮族的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更有效的方法在于充分利用壮族音乐具有聚集性、组织性、自觉性的功能作用而达到壮族文化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像流传南壮地区的歌颂民族英雄伟绩的“伏波将军”、“班夫人”等动人故事,就是以民歌的叙事歌形式传下来的,现在我们见到的有关这方面的文字资料也是学者根据民歌的情节内容加工形成的,可见壮族音乐对于壮族的社会文化的延续和巩固作用是很重要的。
       音乐工具具有作为其它事物观念和行为象征(符号)的表象作用。所谓象征(符号),它具有两个基本属性。首先,符号在性质上不同于它所符号化的东西,否则就属于形象。其次,符号必须具备从属意义。壮族音乐概括了象征的表象反映在乐舞歌词、情感意义、文化行为等方面。在表象方面,比如产生于春秋时期的
       铜鼓不仅表明历史进入了青铜器时代,也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种象征。壮族人尤其崇尚铜鼓,它已成了壮族人理想、幸福象征之吉祥物。已知数量最多的铜鼓以及最大的一面铜鼓就是在广西壮族地区发现的。壮族地区的铜鼓表面的乐舞图纹饰,亦带有图腾祭祀、农业祈祷的色彩,有些鼓面上刻有击铜鼓、编芒、吹芦笙、羽人跳舞图纹;从广西宁明的花山崖壁画看,也记录有远古骆越人击奏铜鼓和羽人跳舞等生动的歌舞场面。相传过去壮族富有人家就以拥有铜鼓的多少显耀其财富和地位。
       第四,宣传、引导社会道德与行为规范,促进社会的整合。
       顺应社会要求,宣传、引导社会道德与行为规范是音乐的一个重要功能。在素有“歌海”之称的广西壮族地区,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的劳动造就了风格独具的壮族音乐,而这种凝注了壮族社会形态的音乐,汇聚了许多古风遗存和社会组织的部落制、母系制、氏族残余制等及其社会生活的群体性行为,在壮族音乐活动中得到完好的延续,构成了壮族群体性音乐的活动基础。正是壮族音乐的构成富有以上古风遗存因素,故担当起传递信息、聚集议事、抒发情感的功能作用,运用其群体性的功能性形式,壮族有了运用音乐活动加强顺应社会规范的有效方法,如壮族的歌舞是其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像生辰、成年、交际、婚嫁、治病、补寿、死丧、立房、开地等,特别是壮族自古崇信巫、傩、佛、道,而从事这些民俗活动习惯于以歌舞为先。这种模式已具有规范壮族社会之伦理道德的功能性作用,把具有社会意义的壮族音乐用于启发、教育人们什么是正当、高尚的行为,并且能通过它建立起壮族文化社会的体统,教会人们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比如音乐的内容是神话,那传说或教义就会起到充实宗教的作用。另外族与族、人与人之间通过音乐活动能邀请并鼓励人们共同享受,消除隔骇,增进团结,甚至使不相识或不来往的人们聚集起来,提供亲密联系的机会,以巩固社会的安康、稳定。音乐具有的这一功能作用是其它行为措施所无法比拟的。
       壮族音乐是壮族社会不同历史时期之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综合体现,所以有很强的促进社会安康、凝聚人心的整合作用。音乐成为信号召集人们参与需要集体合作或协调的活动,如壮族音乐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歌圩,就突出地体现了整合的社会作用。歌圩的最大特点是参与的人多,涉及层面广;渗入了劳动、议事、辨理、交际、迎送、爱恋、酒宴、说亲、敬神、驱鬼等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各个领域;规模大、时间长,歌圩聚集的人多达数万人,歌唱的形式丰富多彩,有声部结构绝妙的常出现在句尾的大二度到同度的旋律进行的多声部民歌;有属民间支声复调性质的二重唱、合唱形式;有一人引唱、万人合唱的浑宏气势场面。歌圩不仅是歌唱,还伴以壮族少数民族乐器的演奏,身临其境有汇入歌海情潮之间而妙不可言之感。这种巨大的而自发性形成的传统集会所产生的体现整个民族精神的整合力量,较好地体现壮族音乐促进族人之间、各民族之间的人际关系发展之作用,是壮族社会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反映和真实写照。
       壮族音乐植根于壮族人民群众中间,反映了壮族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从而有了极强的生命力。因此,今后在研究壮族音乐的过程中,我们要将壮族音乐与壮族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地理、民俗等诸种因素特别是与壮族人民的关系联系起来,加强壮族音乐价值作用的更深层面的研究,从而为壮族音乐研究拓展更广阔的领域。
       (责任编辑 郑良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