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试论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方式
作者:李永秀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社会科学成果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军事等领域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2年4月28日,江泽民同志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党治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巨大作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社会科学成果多半是推论性的(演绎)和分类性的(归纳),难以达到高度精确和充分意义上的科学预言,因而其价值的发挥往往需要通过转化才能实现,否则既不能体现成果的价值,也不能体现成果生产者的价值。何谓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笔者认为,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是指社会科学成果被党政机关、企事业组织或个人获取、认同、消化和吸收,并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知识转移过程。怎样实现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正是本文要探讨的中心问题。
       1.将社会科学成果融入党政决策活动中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规定:“党委和政府要经常向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一些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注意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运用于各项决策中,运用于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中,使哲学社会科学界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这就为社会科学成果进入决策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政策后盾。一般而论,决策前要组织科学家进行社会调查,根据调查材料和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提出一个或几个改革方案供领导择优。决策实施过程中,要追踪研究、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决策中不符合实际的部分内容。决策实施后,要进行科学总结、分析得失,从而不断提高认识能力、理论素养和决策水平。这一切都为社会科学成果进入决策提供了有利契机。
       社会科学成果参与决策有两种形式:一是以显性知识为表现形态的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调研报告被决策者利用;二是大脑中储存有隐性知识的社会科学家直接参与决策过程。
       现实生活中不乏社会科学成果辅助决策成功的典范。如西方著名的“罗马俱乐部”通过考察人类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增长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及其他一些要素的关系,提出人类发展面临困难的研究报告,对西方国家制定长期发展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2];南京大学一位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资本市场的渐进开放及其风险监管研究》成果,为我国银监会成立后的银行监管改革提供了政策参考;南京财经大学一位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生态省建设进程评估与分析》中“关于江苏生态省建设主要监测指标的说明”部分,直接运用于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生态省建设统计监测报表制度(试行)》[3];湘潭大学管理学院与湖南淑浦县、慈利县、洞口县、涟源市共同协作,承担了教育部课题《县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研究》,其研究成果被合作县机构改革所采用[4]。至于社会科学家直接参与决策过程的事例也不鲜见。譬如北京大学有十多位文科教师担任全国人大常委和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大学二十多位教师是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有关部委的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也有著名学者担任全国人大常委和政协常委[5]。
       2.将社会科学成果融入企业管理活动中
       如果说自然科学成果主要通过技术的中介转化为生产力,那么社会科学成果则主要通过管理的中介转化为生产力。如果一个企业管理者掌握了社会科学成果,就会懂得怎样合理调节企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优化劳动组合,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企业精神,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经济效益。
       在国内外企业管理活动中运用社会科学成果取得成功的案例不胜枚举。如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专设一个社会分析部,雇佣了大批社会科学家对于汽车使用燃料和其它原料、公司利润、社会环境对汽车的影响等问题进行研究,为公司规划未来的业务活动提供依据。
       在人际关系学说产生以前,企业管理实践主要依赖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来指导,就整体而言,它强调的是机械、技术、标准化以及定量化等,人在其中是处于从属地位的。而人际关系学说十分重视对人的研究,把“人”的因素放在首要位置,倡导通过对工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调整来提高生产率,并使工人得到“内心的和谐”[6]。重视“人”的因素的人际关系学说(后改称行为科学)给企业管理实践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在美国,人际关系学说从20世纪40年代起开始渗透到企业界,50年代达到了顶峰。从那时起,人们在企业管理中大量采用对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职工参与决策、强调上下沟通等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率。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派出一批教师兼任一些大公司的顾问,为这些公司的高效经营起到了智囊团的作用。以王若林教授为首的七人顾问团,为厦门特贸公司提出一项建议,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600万元[7]。
       3.将社会科学成果融入理论创新活动中
       这种转化是指一种社会科学成果产生后,以其为基础和指导形成新的认识、产生新的社会科学理论的过程。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然而,任何一种新理论都不可能凭空产生,都需要继承已有的研究成果。只有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才能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才能打造出切合时代需要的社会科学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在将社会科学成果融入理论创新活动方面均有杰出的表现。
       19世纪初,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他们的合理思想,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从而实现了由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转化。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并取得胜利。列宁分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政治特征及其基本矛盾,揭示了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在一个或几个国家首先获得成功,并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出走不同于十月革命的由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道路,最终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4.将社会科学成果融入教学活动中
       社会科学成果可以通过其独特的理论教化功能来塑造新型劳动者,提供智力支持,提高劳动者(含潜在劳动者)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改变能力。文科教师
       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不仅要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更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此社会科学成果应当及时有效地进人课堂、进入教材和进入学生(员)头脑中,充分展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学生(员)增强文化素养,提升自己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
       许多学者型教师善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活动中,为社会科学成果渗入学生(员)的心灵并完善其知识结构作出了表率。例如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中小学生心理三级保健系统的构建与运作》,目前已列为南京市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内容[3]。北京大学黄楠森和沈宗灵教授主编的《西方人权学说》、北京师范大学张宏毅教授等编著的《美国的人权外交》等,以翔实的材料对西方人权学说和美国的人权问题做了全面、历史的考察,深刻揭示了美国人权的虚伪性及人权外交的霸权主义性质,在当前国际人权斗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为反击美国人权外交攻势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这些著作作为教材,能帮助学生(员)分清是非、提高认识,在研究生、本科生及短期培训班的教学中受到了好评。
       5.社会科学成果融入宣传活动中
       一般来说,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涉及社科成果源、中介环节和社科成果吸收体三大要素。其中,社科成果吸收体特别重要,因为再好的成果如果没有人吸收,也不能发挥作用。毫无疑问,党政领导干部是学习和接受社会科学成果的重要客体和对象。但他们不是也不应当是唯一的对象,他们有责任将自己掌握的社会科学成果通过宣传、灌输等形式进一步推广、应用和转化。接受社会科学成果的最终对象,就是普通大众,就是整个社会。马克思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8]
       社会科学成果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传播、转化为人们的思想,是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一种主要形态,也是社会科学成果价值实现的根本保障和表现。这种转化方式表现为社会科学成果超出了认识和理论的领域,走出了书斋,走向了社会,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增强人们的认识能力,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提高整个民族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和水平。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其中的一些节目如《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等,更是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这些节目既传播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又带有一定的趣味性,使人们受到多方面的熏陶。又如近年来北京大学出版社针对大中学生和人文社会科学爱好者精心策划出版了《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该丛书激起了许多读者的强烈共鸣。昆明一位本科生评价道:“《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系列丛书的出版可以说善莫大焉、功莫大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弥补严重缺乏人文精神和独立人格这一人生缺憾的机会。”河北一位高二学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感谢你们出了这么一套好书!通俗生动,是相当难得的社会科学普及读物。对我的文科学习大有帮助,懂得了很多事。”[9]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具有超前意识并能反映出社会或事物发展规律的重大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通过向广大民众的宣传和灌输,对于改变传统的社会意识形态和陈腐观念将会发挥积极的作用。例如20世纪80年代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曾引起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破除了“两个凡是”的僵化思维模式,换来了人们思想上的一次大解放。
       6.将社会科学成果融入服务活动中
       这种转化方式主要是指那些具备职业资格的社会科学专业人士,将自己所掌握的某一专业领域的显性知识或自己通过服务实践积累起来的隐性知识,用来为委托人服务,帮助委托人解决一些业务难题,并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
       我国目前已广泛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许多行业的从业准入都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前提,社会科学方面的许多行家里手正在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人民服务,实际上也就是将自己掌握的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成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兹以律师为例。律师的主要业务包括:接受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聘请,担任法律顾问;接受民事案件当事人的委托,担任代理人参加诉讼;接受刑事案件被告人的委托或者人民法院的指定,担任辩护人以及接受自诉案件自诉人、公诉案件被害人及其近亲属的委托,担任代理人参加诉讼;接受非诉讼事件当事人的委托,提供法律帮助,或者担任代理人,参加调解或仲裁活动等;在履行上述职责的过程中,律师以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使当事人知晓自己享有哪些权利、如何行使这些权利、如何履行保护自己权利的法律程序,致力于肯定和平衡合法利益。 此外,像注册会计师、企业文化师、心理咨询师、理财规划师等通过运用自己具有的专业知识为客户服务,均是在服务活动中转化社会科学成果的实例。
       总之,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方式多种多样,这些转化方式的目的都是为了发挥社会科学成果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或思想文化功能,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实用的知识“帮助”人。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余国斌,徐小增.论社会科学成果应用与转化的重要性[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3]陈景春.高校文科科研成果转化问题及其对策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20)
       [4]钟建国.对社会科学成果实现转化的思考[J].湖湘论坛,2005,(4).
       [5]吴同瑞,张勉.高校社科研究与现代化建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孙耀君.西方管理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7]马樟根.开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新局面[J].高校社科管理研究,1994,(1—2合刊).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励雪琴.教育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