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现代史研究]二战前日本染料工业的发展对其侵略战争的影响
作者:曹振宇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军国主义侵略扩张野心是根本原因,而日本近代染料工业的发展,为其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日本;染料工业;侵略战争
       中图分类号:K3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8)02—0169—02
       人们普遍认为,近代日本是个穷兵黩武、侵略成性的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要的是其侵略扩张野心自从明治维新之后逐渐膨胀并最终爆发的结果。发动战争除了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还要有足够的武力。对于近代战争来讲,弹药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本文试从一个侧面论析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因素:染料工业对战争的作用。
       1
       染料工业之所以对战争具有作用,主要是染料和炸药具有相似性并可转化。人们有时把染料工业与军火工业称为近代有机化学的孪生子。首先,从原料来看,制备染料的原料主要来自芳香族化合物,即苯、甲苯、二甲苯等,而凡是能制造染料的原料,也都能用来制造三硝基甲苯(T.N.T)及苦味酸;而苦味酸本身就是毛与丝的黄色染料;作为染料原料的双甲苯胺及二硝基氯苯均易制成高性能爆炸物。其次,从制造技术来看,染料与炸药几乎完全雷同。诸如硝化、磺化、氯化、水解、废酸回收等技术环节和工艺流程等,凡是制造军火用的技术工艺及设备,在染料厂也都具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染料与炸药、染料工业与军火工业是非常接近,甚至一致。可以这样说,染料工厂可随时转化成为军火工厂,用以生产炸药。因此染料工业与战争的关系密切也就显而易见了。
       关于染料工业和军火工业的特点和转化,近代的染料专家也多有论述。牧锐夫原在谈到染料工业的多角性时这样描述:“就染料及居间物之制造操作而言之,举凡所用之原料、化学反应、制造装置等,颇多与它种合成化学工业,如炸药、合成医药及其他有机工业制品,甚至于战争毒气等场合,有其共同和相似点,故其关系至为密切。染料厂平时制造上述种种合成品为副业,一旦有事之际,忽变为制造炸药、毒气之工厂,此为举世所周知之事实。”
       李乃铮曾于1947年谈到:“染料化学工业、制药化学工业、军火工业,可视为近世有机化学工业最重要三大支流。相互均有密切之关系,其应用原料或中间物,多相仿佛……而平时之染料厂一到战时,即可立刻为军火厂。难怪高居染料工业皇座之德国,及执亚洲染料工业牛耳之日本,能握有雄厚之战争资本,而悍然发动其侵略野心。乃至产生此具有空前破坏性之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这说明,染料工业转化为军火工业在近代是人们所共知的,不仅国内认同,日本的学者也是如此。
       2
       染料工业本来是用于民用的工业,如果掌握在侵略者之手,就成为发动战争的资本。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执世界染料工业及染料贸易之牛耳,当时敢悍然发动侵略战争,这不能不是原因之一。日本染料工业虽然没有德国在世界染料界的地位那么显赫和重要,但在远东地区的优势十分明显,为其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条件。
       第一,强大的近代日本染料工业为其侵略战争提供了军火储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日本国内而言,染料产品价值约相当于其国内全部工业产值的25‰,染料输出价值约相当于其总输出价值的5‰,输入约相当于总输入的25‰。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日本染料产量应占世界第四位或第五位,即仅次于德、美、英,或再次于苏联(因苏之产量不明)。但日本的蓝靛、硫化染料等廉价产品占较大比例,故其染料产品价值也许不能占第四位。日本染料出口贸易,1932年后,进展迅速。到1938年,世界各国出口约12500万磅,日本为1480多万磅,仅次于德国,占世界第二位。以出口价值计,日本以染料价廉,屈居第6位,即首为德国的4300万美元,依次为瑞士、英国、法国、美国等,日本以220多万美元居第六位。这一年各国总出口价值8300多万美元,日本占2.7%,但是,日本部分的数字,尚不包括对朝鲜及台湾的输出。所以,日本实际为远东仅有的染料生产及对外输出国家。从以上数字看,德国是世界染料产量最多的国家,而日本不仅在亚洲第一,而且在世界也排名靠前。二次世界大战发动侵略战争的主要是德、意、日,强大的可以转化为军火工业的染料工业为其发动战争提供了可靠的军火储备,这也增强了他们的底气。
       第二,近代日本染料生产情况与侵略战争有一定关联度。分析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日本染料的分布及其生产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其军火工业的增强是由于染料工业的减弱。1939年,日本本部已有染料厂60家之多,总产量6300万磅,其中最大的5家出产量占90%,其余规模极小,分布区域几乎完全集中在本州及九州。5大公司分别为:日本染料制造株式会社、三木染料会社、帝国染料制造株式会社、日本化学制造株式会社、程个谷曹达株式会社。
       日本染料制造株式会社为日本染料工业之始祖,规模最大,主要工厂在本州大阪。据可靠记录,1939年,该厂产量占日本染料总产量75%,雇佣工人1300人。该厂自成一完整生产体系,粗制品、半制品及酸等均能自给。
       第二大厂为三菱矿业株式会社管理下的三木染料会社,该厂半制品及染料制造厂在九州。1938年雇佣工人5000人。
       其他还有帝国染料制造株式会社,厂址本州福山;日本化学制造株式会社,厂址大阪;程个谷曹达株式会社,厂址本州横滨。其余55家小厂分布在从东京到九州南部。
       上述各厂主要是制造染料成品,但据资料记载,“大厂也出产半制品,除供制染料外,并制药物、香料、胶木、人造松香、橡胶用品、照相材料、炸药、毒气等”。这说明当时的五大染料厂就涉足炸药的生产。
       二战前的十年间,日本染料生产飞速发展,1930年仅产1920多万磅,到1939年(统计数字可稽的最后1年)产量为6280多万磅。瓮染料增产尤其迅速,1939年比1930年增产27倍。偷袭珍珠港之前数年,其染料产量早已超过平时需要的饱和点。资料显示,日本1938、1939、1940三年的硫化染料生产总量分别为:12145562公斤、17396976公斤、14370891公斤。由此可见,1939年后,由于战事日益扩大,军火需要增补扩充;此时日本煤焦油蒸馏产品,如甲苯、二甲苯、萘、蒽等产品产量虽然增加很多,仅一小部分供制染料,维持生产,其中大部分都用以制造炸药、飞机燃料、胶木及其他军火,此时染料厂的大部分机械设备及技术人员亦转移到军火工业去了。据龚祖德回忆,当时合成染料厂有三分之一转为炸药生产。
       从以上可以看出,战前日本染料工业已有足够的发展,与其说有强大的染料工业,不如说其有强大的军火工业,因为本身其军火工业就已经强大,再加上随时可以转化的染料工业。明治维新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经历了一个建交、敌对、兵戎相见和武力夺取我国部分领土的漫长过程。以中国为假想敌人,以侵占朝鲜为目标,开始长达十余年的扩军备战。从二战前日本染料工业的发展,我们看其发动侵华战争也经历了一个准备期。作为随时转化为军火工业的染料工业,在备战过程中有其较好隐蔽性、适于民用和不易被觉察的特点。
       第三,从日本染料进出口情况变化可以看出其与侵略战争的关系。日本的染料工业用于战争还可以通过其染料贸易来证明。1938年以前,日本进口的染料,大部分由德国输入,其次为瑞士和美国;其种类大部分属于不褪色的冰染料及瓮染料、媒染料、酸性媒染料与直接染料等。
       1928年到1932年,日本从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输入的染料,每年平均为590多万磅,1933年到1937年,每年平均为430多万磅,1938年为105万磅,1939年为102万磅。
       日本染料国际贸易情形,如以数量比较,出口比进口多,以价值比较,适得其反。因日本出口以低价的硫化染料为大宗,进口则为价格昂贵的高级染料。日本硫化元及硫化蓝两种出口量占总出口的60%。
       中国当时是日本染料的主要市场,朝鲜次之。据统计,日本向各国输出的染料,1928年至1932年,每年平均590多万磅,我国就占了430多万磅;1933至1937年,每年平均为1700多万磅,我国就占了1100多万磅;1938年为1800多万磅,我国就占了1000万磅强。1940后,日本染料出口量明显减少。
       以上看出,日本一方面进口染料,另一方面又出口染料,其进口的多为高级染料以用于民用,当然进口的也不乏有可以生产染料和军火的中间体原料。垄断整个远东市场的日本,战前出口额极大,战争爆发,其进口不减,出口减少,这非常清楚地显示出染料工业转为军火工业的事实,染料工业为侵略战争提供了大量的军火供应。从其染料垄断远东市场的现实,我们可以推断,日本对中国、朝鲜等国的染料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都是非常清楚的,这也为他们在“知己知彼”情况下制定作战方案提供了技术参数。
       (责任编辑 郑良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