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语言学研究]英汉文化动物词语的内涵差异对比分析
作者:张宗久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词汇反映了特定的社会文化,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造成了词汇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文化差异赋予同一动物词语不同的内涵和不同动词语相同的内涵。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文化动物词语的内涵异同,有助于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文化动物词;差异;内涵;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7)05-0156-04
       英国学者Geoffrey Leech在《语义学》一书中提出,词义可以分为七种主要类型,即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及主题意义。词的概念意义亦称认知意义,是语言交际中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没有概念意义无法进行语言交际。内涵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它可以因人而异,因年龄而异,也可以因不同的社会、国家或时代而异。在分析内涵意义时应注意褒贬之分。在从事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要注意词的概念意义,更重要的是要随时随地注意词的内涵意义。
       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除了和人打交道之外,一直与动物保持着密切联系,动物的存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使得人类对动物产生喜爱、同情、厌恶、恐惧等错综复杂的感情,所以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有许多动物词汇。语言中的词汇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差异,由于受历史、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诸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许多同一动物词语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动物词语的文化内涵异同,有助于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英汉动物词语进行对比和分析。
       一、同一动物词语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相同或大致相同
       动物词作为象征词语,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及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其最大特点是通过动物的形态、习性等特征来表示一种抽象意义,借物喻义表达主观感情。人类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共同感受使英汉语言中有许多基本相同的动物形象,赋予不少动物词语以共同的文化意义。
       英语中的pig和汉语的“猪”在概念上都是指同一种头大、眼睛小、耳朵大、腿短、身体肥的哺乳动物,在内涵意义上也大致相同。在汉语中,常用“肥得像头猪”来形容人肥胖;英语中也有“as fat as a pig”之说法。英语pig,swine,sow,hog(猪)喻指自私、贪婪、迟钝、懒惰、固执、粗鄙或肮脏、令人讨厌的人。如:pig together(像猪一样挤在一起);He is a pig(他像一头懒猪);Donot cast your pearls before a swine(别在猪前扔珍珠);You cannot make a silk purse out of a sow’s ear(猪耳朵做不出丝质钱袋);What can you expect from a hog but agrunt(猪除了咕噜还能指望什么)等。汉语的“猪”同样喻指贪吃、迟钝、懒惰、肮脏的人,如:“他懒得像头猪”、“猪狗不如”、“猪黑不要笑乌鸦”、“死猪不怕开水烫”等。由此可以看出,英汉民族在情感上对猪都是不易接受的,赋予猪的文化意义大多数是贬义,都可以用猪作詈词。
       英语中的fox与汉语中的“狐狸”不仅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也相同,都包括了“狡猾”这一层意思。英语fox(狐狸)喻指诡计多端、狡猾的人,如:as cunning as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play the fox(行为狡猾);An oldfox is not easily snared(老狐狸不会轻易被捉住);Whenthe fox preaches,then take care of your geese(狐狸说教,当心鹅被盗);The fox is known by his brush(看尾巴就知道是狐狸)。汉语中的“狐狸”喻指奸诈狡猾,生性多疑。例如“狐假虎威”、“狐疑不决”、“满腹狐疑”、“露出狐狸尾巴”等。老奸巨滑的人被称为“老狐狸”,用谄媚狡诈的手段迷惑人的女人被称为“狐狸精”,“狐狸尾巴藏不了”表示狡猾归狡猾,终究会露出破绽,暴露真相,“狐狸变不了狸猫”指狡猾的人不会变成老实人。
       引起人们联想相似的动物词语造成了英汉语言文化中一些动物词语内涵意义的耦合或近似现象,例如:a bird’s eye view(鸟瞰);as fast as a hare(动若脱兔);parrot what others say(鹦鹉学舌);as grace as a swan(优雅若天鹅);as gentle as a lamb(温顺如羔羊);as free asa bird(鸟儿样自由);as busy as a bee(蜜蜂般忙碌);a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a snake in thegrass(草丛里的蛇);at a snail’s space(蜗牛般的速度);greedy as a wolf(狼一样贪得无厌);as cheerful asa lark(快乐如百灵鸟);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如鱼离水);He’s as stupid as a donkey(他笨得像头驴);Don’t be a goose(别当呆头鹅了)。
       从以上诸例中不难看出,在英汉语言文化中,鸟的“自由翱翔”、兔子的“敏捷”、鹦鹉的“人云亦云”、天鹅的“优雅”、羔羊的“温顺”、蜜蜂的“勤劳”、狼的“凶残贪婪”、蛇的“阴毒”、鹅的“呆头呆脑”、驴的“蠢笨”、百灵鸟的“欢快”以及“鱼”与“水”的关系等等,其动物喻体的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都基本相似或完全相等。这种思维逻辑和语言文化上的同质性,为我们等值传译特定动物形象所负载的语言文化信息提供了可能,也为异域语言文化的交流洞开了方便之门。
       二、同一动物词语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或相反
       英汉动物词语的文化内涵由于受不同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社会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可引起完全不同的联想,造成同一动物词语在两种语言中概念意义相同,但内涵意义不同。有时一种语言的内涵意义大于或小于另一种语言,有时两种语言的内涵意义截然相反。
       龙(dragon)是中西方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汉语里吉祥尊贵的“龙”与英语中邪恶凶残的dragon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在封建社会,龙是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时至今日,在中国人心中龙仍是至高无卜的,如把自己的国家称做“东方巨龙”,认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汉语中有着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如“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生龙活虎”等,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是邪恶的象征,是一只巨大的蜥蜴,张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巴,能够从嘴中喷火。按《旧约·诗篇》第74篇的说法,dragon是像蛇一样的动物。在《圣经》中dragon有时也指具体的动物,如鳄鱼或豺。但在《新约·启示录》中,dragon指大红龙,它有七头十角,在天上和米加勒及他的使者作战,被天使捉到后,捆绑1000年,扔到无底坑里,这条大龙就是那条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所以dragon在英语中引起的联想与龙在汉语中所引起的联想完全不同。在英语中如果说某一个人像dragon并不是好的意思。例如,She is a real dragon,you’d betterkeep away from her(她是凶残的母夜叉,最好离她远点)。英汉文化差异使同一动物有不同的内涵,给人带来的联想截然不同。因此,为了区分西方的dragon和中国的“龙”,最好将龙译成Chinese dragon,将“亚洲四小龙”译成“Four tigers”而不是“Four dragon”,以免引起误解。
       凤凰(phoenix)在中国传说中是一种神异的动物,它前如鸿鸟,后像麒麟,有蛇的颈,鱼的尾,龙的纹,龟的身躯。人们认为,凤凰是百鸟之王,所以有百鸟朝风的说法。在古代,人们相信凤凰出现预示着天下太平。后世多以龙比喻皇帝,以凤凰比喻皇后。所以在汉语中凤凰象征吉祥、珍贵,如“龙凤呈祥”,“凤毛麟角”。英语中的phoenix有“纯洁”、“再生”、“复活”的涵义,在西方文化中是一种传说中的鸟。据说它在阿拉伯沙漠上生存了五六百年,临死前为自己筑了一个里面铺满香料的巢,唱完一支凄凉的挽歌后,用翅膀扇火,将自己烧为灰烬,然后在灰烬中又诞生一只新的phoenix,因此英语中有一句成语叫“rise like a phoe-nix from the ashes”,意为“毁灭或失败后重新兴起”或“回复生机”。
       审美价值的取向和社会心理的差异造成同一动物词语在英汉两种文化中产生不同的褒贬义,这与英汉两个民族对动物的好恶有关。如在英汉语言中狗的基本意义是一致的,都表示家养的、有四条腿、可帮人看家护院的一种动物,但其文化内涵却差异很大。dog在英语中大多数场合是褒义词,甚至享有man’s bestfriend(人之良友)的荣誉。英国的一份杂志《选择》曾就此作过专项调查,结果表明:十分之一的英国人认为,他(她)们的伴侣甚至不如狗更能令他(她)们快乐;约有五分之一的英国人强调,狗比孩子更重要;还有近二分之一的英国人,把他(她)们的狗置于自己的职业之上,可谓“宁丢饭碗,不丢爱犬”。在英美等国家,许多人爱狗如命,养狗成风,他们视狗为知己,为良伴,为狗立户口,采买狗食品、狗玩具,甚至专门为狗辟有墓地。社会上还设有大量专门为狗提供服务的机构和场所,如宠物商店、宠物餐馆、宠物诊所、宠物美容院、宠物寄宿旅社等。狗不仅深得西方人的青睐,爱狗也已成为其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中以狗为喻体的语句几乎随处可见,如:a lucky dog(幸运儿);a jolly dog(快乐的人);a top dog(身居高位的人);a clever dog(聪明的孩子);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
       在汉语里,尽管狗现在在某些地方也为宠物,但狗的形象总难好起来。一般说来,中国人心灵上的“狗”是一种龌龊的动物,常和卑劣、下贱、胆怯、祈求、毫无骨气、凶恶的形象及坏人、坏事联系在一起,含有强烈的贬义。因此有了狗汉奸、走狗、哈巴狗、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胆包天、狗仗人势、狗头军师、狗血喷头、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即使狗有优良的品质,若用作“狗腿子”,也足以使人嗤之以鼻了。
       在英语中owl(猫头鹰)是一种聪明、机智的鸟,因而带有“精明、智慧”等文化内涵,如as wise as an ow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在西方童话中owl经常作为公正、贤明的裁判出现。禽兽间的争端要猫头鹰来裁判,紧急关头找猫头鹰求教。在希腊神话里,雅典女神雅典娜是智慧之神,她的象征就是猫头鹰。在汉语中猫头鹰则常被视为不祥之物,会让人联想起凶兆,比喻会有不测。由于它夜间活动,鸣声凄厉,因此人们把它的叫声与死人联系起来,说猫头鹰叫孝。民谚中有“夜猫子(猫头鹰俗名)进宅,无事不来;夜猫子抖翅,大小有点事”的说法。在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只要猫头鹰落入哪一家的树上,或者什么人听到了它的叫声,就预示着哪一家要死人。所以,在中国人的眼里,猫头鹰就是瘟神,要远而避之。
       在汉语中因“蝠”与“福”同音,蝙蝠变成了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被认是吉祥的动物,在年画上常有蝙蝠出现。如有的画画五只蝙蝠飞人大门,取“五福临门”的谐音;有些图画或图案把蝙蝠和鹿画在一起,因为“蝠鹿”读起来同“福禄”一样,象征吉祥、幸福、有钱、有势。而在英语中bat的形象却是一种瞎眼、丑陋、凶恶的动物,通常是指坏的、不祥的事物。如as blindas a bat(瞎得跟蝙蝠一样,有眼无珠);crazy as a bat(疯得像蝙蝠一样);He’s a bit batty(他有点儿反常);havebats in the belfry(发痴,异想天开)。有时提到蝙蝠,西方人还会想到丑陋、凶恶、吸血的动物的形象,这是因为在西方传说中蝙蝠吸血的缘故。许多西方人还迷信bat与巫婆有关,相信bat闯入私室是死亡的凶兆。所以西方人对蝙蝠的感情很像中国人对猫头鹰的感情,又怕它,又讨厌它。
       海燕在汉语里是一种不畏艰难险阻,迎着暴风雨奋勇拼搏的海鸟,是勇敢、顽强、不屈不挠的象征。中国人往往把海燕看做值得学习的榜样。许多年轻人把自己比做海燕,不畏艰难险阻,不屈不挠,在茫茫人海中拼搏,奋勇前进。少年的日记里常提到海燕,青年的作品中常描写海燕,许多商品用海燕作商标。而在英语里,petrel则被喻为那些带来灾祸、纠纷的人。1976年出版的《朗曼现代英语词典》中说:暴风雨的海燕有“预示灾难、纠纷、暴力行动即将出现的人或幸灾乐祸的人”之义。可见两种文化的差别有多大。
       诸如这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褒贬不一的动物词语还有很多,如象征报喜的喜鹊和令人生厌的magpie,吉祥美丽的孔雀与骄傲狂妄的peacock,给人带来富裕的鱼和可怜的fish等。
       三、同一动物词语概念意义相同,在一种语言中有文化内涵,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其文化内涵空缺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社会背景、宗教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感受某种动物,便形成对各种动物独特的观点和认识,导致
       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文化内涵意义迥然不同。如,某些动物词语在一种语言中有文化内涵,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文化内涵。
       ostrich(鸵鸟)原产于非洲沙漠地带,是一种大型鸟类动物,它喜食、善奔、腿长、体型笨拙。在英语中,os-trich有着“愚蠢、逃避、胃口好”等多种文化内涵。如ostrich belief(鸵鸟信念)意味着“掩耳盗铃”的想法;to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 like an ostrich(鸵鸟似的把头埋进沙里)喻指某人做事藏头露尾,不敢面对现实;an ostrich policy(鸵鸟政策)指藏头露尾的自欺政策;have the digestion of an ostrich(有鸵鸟一般的消化力)意指能消化任何东西。而在汉语中鸵鸟仅指一种只会行走不会飞行、个头很大的鸟而已,没有什么内涵意义,仅有的“鸵鸟政策”也是对英语的直译和借用。
       beaver(河狸)主要产于北美洲,活动积极,有啮树筑巢的习惯,且在筑巢方面有很高的技艺和独创性,英美人通常用它来比喻工作勤奋认真的人。因此在英语中有eager beaver(卖力的河狸)之称,比喻“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别卖力,但有点儿急躁的人”。而对于那些对河狸一无所知的中国人来说,它不过是一种普通的动物而已,无文化内涵。
       鹤(crane)在中国文化中是长寿的象征,因此父母·常常给孩子起名为“鹤年”、“鹤龄”,希望孩子长命百岁。在汉语中鹤常与象征坚定长寿的松联系在一起。绘画和图案常以松鹤为题材,表达“松鹤延年”之意。上年岁的人在过生日的时候,喜欢人们赠送画有松鹤图案的礼物。但是对西方人来说,鹤就不会引起这种联想。
       蚕(silkworm)产于中国,吐出的丝所织成的丝织品深受人们喜爱。“丝绸之路”早就闻名于世,中国的蚕文化源远流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汉语中比喻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蚕的这一特定文化内涵深深地刻印在中国人的心里,打上了不可磨灭的文化烙印。可在英国人的眼里,silkworm充其量不过是一只小虫,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
       四、不同的动物词语在英汉文化中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
       不同的动物词语在英汉文化中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即英汉两种文化中用不同的动物词语来表达同样的意思。虽然两种语言中所用的动物词语不同,但它们的喻义却是相同或相似的。
       在英语国家中,人们认为狮子是“百兽之王”。从regal as a lion(狮子般庄严),majestic as a lion(狮子般雄伟)等比喻中可以看出,狮子享有很高的声誉。12世纪后期英王查理一世因勇武大胆而被誉为lion-hearted(狮心理查)。雪莱在他的诗中也以睡狮比喻英国人民:Rise,like lions after slumber(快像狮子般从梦中醒来)。因而,英国人选狮子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
       在中国文化里,狮子则是一种凶猛强大的野兽,不见得庄严雄伟。而老虎(tiger)则被认为是“百兽之王”,是勇敢、威武的象征。在汉语中人们对老虎的联想有好坏两方面。从好的方面说,老虎英勇大胆、强健有力、坚决果断,故汉语中以虎称雄的词语很多,如:英雄虎胆,生龙活虎,虎踞龙盘。从坏的方面说,虎凶猛残忍、冷酷无情,使人望而生畏,故有谈虎色变、养虎为患、狐假虎威、拦路虎等。由于英汉文化中对狮虎喻体的不对等,使得同一喻义需要不同的喻体。如汉语中的“虎头蛇尾”,英语则用“in like a lion,out like a lame”(来若雄狮,去若羔羊);汉语中的“虎口拔牙”,英语则用“bear the lion”(捋狮须);汉语中的“拦路虎”,英语则用“a lion in the way”;汉语中的“虎穴”,英语则用“the lion’s den”;汉语中的“狐假虎威”,英语中则用“the ass in the lion’s skin”。
       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使英汉两个民族对同一概念产生不同的联想。中国自古以牛耕为主,英国古代靠马耕,因此两个不同的喻体比喻相同的喻义。比如形容力气大,汉语有“力大如牛”,英语则用“as strongas a horse”;形容说大话,汉语说“吹牛”,英语则用“talkhorse”;中国人常把勤劳吃苦的人比做“老黄牛”,如“他真是个老黄牛”,英语则用“He is really a willinghorse”;汉语说“老牛不喝水,不能强按头”,英语则用“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t makehim drink”。
       汉语中许多用鸡作喻体的,在英语里常用鸭或鹅代之。如汉语里常说的“鸡皮疙瘩”,英语则说“goosepimple”;汉语中的“杀鸡取卵”,英语则用“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比喻一个人浑身湿透,汉语说“像只落汤鸡”,英语则说“like a dying duck in athunder storm”;形容胆小,汉语用“胆小如鼠”,英语则用“as timid as a hare”;形容一个人顽固、倔强,汉语用“犟得像头牛”,英语则用“as stubborn as a mule”;形容着急,汉语用“热锅上的蚂蚁”,英语则用“like a cat onhot bricks”;形容虚伪和伪善,汉语用“猫哭老鼠”,英语则用“shed crocodile tears”。从以上诸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同的动物词语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内涵,其原因正是文化差异所致。
       通过英汉动物词语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把动物词语产生文化内涵的主要基础归纳为三点:一是动物的外貌、生理、心理、性格、行为、习惯、作用等特征;二是民族的文化内容、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包括神话、宗教、传说、历史、文学、艺术、语言、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三是联想,没有联想的作用,就不可能有词义的引申。因此要想掌握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意义的差异,就必须了解这些差异存在的原因,对比分析动物词表征在两种文化中的内涵的异同,从而追本溯源,弄清词语的文化背景意义。同时,要想正确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就应坚持不懈地大量阅读,研究其文化差异。只有深入了解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才能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责任编辑 乔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