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高等教育研究]关于高等职业院校文化基础课设置的一点思考
作者:徐 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在当前的高等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中,文化基础课多被视作无用而遭砍斫。其实,从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看,人文素养是提升专业能力的活力素;从终生教育的角度看,人文教育是立身处世的营养基;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看,人文特色是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角度看,文化基础课是沿袭民族文化传统的接力棒。因此,就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关键是要寻找到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契合点,发挥好文化基础课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基础课;专业能力;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7)04—0175—02
       在当前的高等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体系中,文化基础课因为与专业能力培养目标有一定距离,或因其厚积薄发、见效缓慢而被一再删减甚至砍斫,仅存的少数课程如《应用写作》、《文学欣赏》等也维持艰难。文化基础课难道真的无用吗?培养职业技能难道真的与提高文化素养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吗?其实不然。无论从受教育者个体发展,还是从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文化基础课都肩负着神圣的使命。
       一、从受教育者专业能力培养角度看,人文素养是提升专业能力的活力素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米尔斯·加涅用学习的结果即五种习得技能来解释教育目标:即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和态度。这五种技能在专业课程训练中固然可以习得,但其中的言语信息能力、认知策略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还需要人文基础课程的有力支撑。例如市场营销专业需要言语交际信息沟通能力训练,因此可开设诸如《演讲与口才》、《普通话训练》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企业管理专业需要开拓学生视野,培植其宽厚的专业技能素养,因此在认知策略能力培养中,可将《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等传统经典选编成《战略策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旅游管理专业需要言语信息沟通和情感态度的沟通能力,可开设《旅游文学》、《诸子百家作品选读》等课程,以增强学生的诵读串讲能力、文化内涵领悟力和情感亲和力;广告会展专业更需要从名篇佳作中汲取营养,激发创作灵感。综观经贸类各个专业,良好的职业技能均需要建立在深厚的人文素养基础之上。广告人用“塞下秋来风景异”来诠释新款越野汽车的风采,神韵尽显;房地产商以“水墨兰亭”来命名与大学毗邻而居的新楼盘,内蕴华采。由此可见,宽厚的人文修养是提升职业能力的活力素。那么,基于高等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体系中的文化基础课不是该削弱,而是应增强。
       二、从受教育者终生教育的角度看,人文教育是培养立业处世修养的营养基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为受教育者提供职业技能训练,而且还为受教育者积淀受益终生的立业处世修养。在职业生涯和人生旅程中,成功与失败、机遇与挑战、顺境与逆境,均会潮涨潮消,伴随左右。如何面对事业上的顺境与逆境?怎样面对人生的阴晴风雨?中国传统文化留存下许多高明的人生智慧与人生哲学。先贤大家在逆境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亦无风雨亦无晴”;儒家教诲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道家、释家则常劝告世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淀下来的处世哲学对现代生活仍具有现实意义,人们从中可以借鉴一些正视顺境、摆脱逆境的方法。经典中的一些训诰诸如:有利于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诚信”与“孝道”,有利于事业发展、社会进步的“兵法”与“计谋”,有利于个人内修自省的格言、语录等等,无论对家庭关系、事业发展还是人格修养,都将给予润物无声的滋养。《论语》与《庄子》近年来再受青睐,根本原因即在于此。这种滋养因其深厚而不易被察觉,因其厚积薄发而难立竿见影,故而往往被忽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文化传统滋养着健康的人格品质与情感态度,为受教育者提供一生可持续发展的营养。所以,从受教育者终生教育的视角看,人文基础课是培养学生立身处世修养的营养基,实有大用。
       三、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看,人文特色是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幅扩招,高等教育在经历前一阶段数量的迅猛增长之后,下一步必然以教育质量为新标杆重新洗牌,优胜劣汰。谁能适应市场需求,优化教育资源,整合课程设置体系,培养出具有职业发展能力与潜力的毕业生,谁将最后胜出。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调整课程设置时,将文化基础课删减殆尽,其实,这样做不仅不利于受教育者个体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院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看到,国内外许多一流著名大学都非常重视人文教育对整体教育结果的积淀作用。如哈佛大学在新生进校伊始,要求学生必修一门音乐课;中国科技大学常年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正因为这些名校重视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挖掘培养学生的职业潜力,才能跻身名校之列。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在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目标的同时,不偏废与专业技能相联系的人文特色,将为高职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四、从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看。高校文化基础课是沿袭民族文化传统的接力棒
       近几年许多学者针对同为基础课的《大学英语》受到高度重视,而本民族语言文化课遭冷落的迥异境况大声疾呼:不要因为我们自己的忽视,让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断送在我们手中!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印度的本民族语言是乌尔都语,但近百年的英国殖民文化已使英语变成了官方语言,印度人自己的母语退出了主流文化。如果我们自己不重视自己的文化,印度就将是我们的前车之鉴。在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中,高校应承载更多的继承与发展的使命。所以,从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看,高校文化基础课作为沿袭民族文化传统的接力棒,可作大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2006年国家颁发的《文化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结合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构建新型文化基础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调整内容结构和侧重点。目前《大学语文》等基础课程的内容体例,基本上还沿袭中学语文单元篇章的模式,教学中老师一篇篇讲,学生一篇篇听。至于课程内容与专业需求和人文积淀之间有无联系,则很少关注,《大学语文》成了高四语文。其实,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文化基础课不应再关注于写作背景、字词翻译、篇章结构,而应更关注其文化内涵,修养功效以及对事业、对人生的意义。因此,在内容编排上,可选若干专题,如勤学篇、友情篇、生死篇、计谋篇、诚信篇等等,再将勤学故事、管鲍之交、项羽之死、三十六计、退避三舍等内容充实进去;在教学安排上,宜由课内向课外辐射,各专题做成讲座形式,涵盖面广,又主题突出。这样,《大学语文》课才能脱离文字课、文学课的小用而发挥文化课的大用。
       第二,寻找契合点。做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人文素养与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具体而言,即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特点,针对其所需要的知识构架,有选择、有目的地设置课程及相关内容,为提升受教育者的职业综合能力服务。避免文化课与专业需求脱节,曲高和寡,大而无用。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开设文化基础课不仅是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科学发展的需要,更是民族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之不立。我们每一位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者,都要充分认识开设文化基础课的意义,发挥好文化基础课的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 党春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