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试论中国科技现代化的文化取向
作者:王国领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中国的科技现代化进程在改变着中国的社会发展。反思中国科技现代化的进程和对中国社会进程的影响,科技文化价值观起着核心作用。总结经验,面向未来,中国科技现代化的文化取向主要是先进性、创新性、融通性、可持续性和人本性。
关键词:中国科技现代化;科技文化;文化创新;文化应然;科技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7)04—0062—03
科技现代化在影响着世界的进程,中国的科技现代化在改变着中国的社会发展。把科技现代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反思中国科技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针对中国科技发展中的一些文化观念,深入思考中国科技现代化的文化发展方向,有着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中国科技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回顾和问题的提出
自19世纪40年代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封建帝国的大门,进步的知识分子提出“师夷长技”起,可以说是中国科技现代化的起步。约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知识界开始提出“现代化”的口号,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少学者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和欧美化。在这个时期,他们真切看到西方的科学技术、西方的现代工业、西方的政治制度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对西方社会引起的巨大变革,以及这种巨大变革对东方社会尤其对中国的巨大冲击,看到了中国与世界新文明的巨大差距。他们寄希望于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筹备于1927年、成立于1928年6月9日的国民政府的中央研究院,标志着中国科技事业体制化的初创期,它对中国现代科技的研究、指导、联络等起了很大的作用,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中国现代科技事业的真正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5万人,其中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不足500人,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30多个。1949年11月,在旧中国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经过改组、整顿和充实,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成立,各部门、各地区也相继成立了一批科研机构。大批有名望的科学家、技术专家也从海外回归祖国。截至1950年底,共有1800多名侨居海外的科学家回国,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使他们成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栋梁。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即《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和57项国家重点科技任务。同时,也认真地学习苏联的先进科学技术,建立和发展了一批新兴科学技术领域,促进了一批新兴工业的形成,第一个科技远景规划在1962年提前完成,国家科委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重点安排了科研项目374项。在中国经济遭受极大困难、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的情况下,中国广大科技人员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1964年第一次核试验成功,第一枚自己设计制造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1965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世界上首次获得成功。“10年动乱”使中国的科技事业横遭摧残。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迎来了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春天。重建的国家科委制定了《1978年至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了科技的发展目标。1983年又制定了《1986年至2000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并本着“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加强集成”的原则,在重大领域里重点突破,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起,中国的科技现代化事业进入了改革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随着高新技术研究的“863计划”,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星火计划”,引导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火炬计划”,加强基础研究的“攀登计划”,尤其是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的落实,动员全社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了全社会的科技进步。随着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十五计划的实施和“973计划”的推进,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国技术创新工程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政策的出台,《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颁布,《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推动科技进步的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中国的科技现代化在迅猛发展。
但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面对诺贝尔领奖台上不见中国大陆新生代科学家的身影,不少人在思考中国科技为什么会落后?为什么还赶不上西方?有些人认为,既然现代科技首先是在西方兴起的,就应该把西方的科技价值观、科技管理模式、科技管理体制、科技人才培养方式等科技文化观和所有做法都全盘西化,才能从中国传统的黄土文明走向西方蓝色的海洋文明。更有甚者,认为若不是当年毛泽东的“革命救国”,当时的科学救国、工业救国发展到今天,中国科技现代化也早实现了。在今天的中国,科学主义、技术至上、科技实用主义也开始流行。这里,笔者不对以上观点进行辩驳,仅从这些论点中去思考中国科技现代化的文化方向问题。
二、中国科技现代化的文化取向
(一)先进性
这种先进性主要是指中国科技现代化的文化取向首先应适应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中国科技现代化的文化取向首先应适应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先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前驱动力。在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先进的生产力既是社会化的生产力和市场化的生产力,更是知识化、科技化和信息化的生产力。中国的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关键。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靠先进的科技来武装。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生产逐步一体化,科技的发展、科技现代化的发展,都要从发挥第一生产力作用的角度去思考,面向先进生产力,面向经济建设,面向社会发展。
我国的科技现代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科技现代化,在我们的科技现代化过程中,需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需要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指导,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科技现代化的实践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去分析和解决中国科技现代化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把创新与和谐有机统一起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正确处理科技自身发展中的矛盾,正确处理科
技与经济社会的矛盾。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我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
(二)创新性
人类社会发展史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创新史,是技术的发明史和科学的发现史。创新是科技的本质,也是人类文化进步的本质。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科技能否发展,最终取决于在竞争环境下的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这正如江泽民曾经指出的:“知识经济的发展正在给人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再一次证明,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国将致力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这是中国实现新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
尤其当前应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努力使创新文化成为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深厚的文化土壤,为自主创新活动提供丰富的灵感源泉,最大限度地激励和激发人们的创新积极性,更有效地获取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创造新知识,发展新知识。
(三)融通性
中国的科技现代化是在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中进行的,是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科技国际化、信息网络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中国的科技现代化应是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交融、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通。中国的科技现代化又是在继承中的创新,不论科技体制、人力资源、科技研究、成果运用、成果转化,还是科学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过程,既需要弘扬东方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合的道德伦理观和人与自然的整体恒动观,发扬中国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彻底破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保守性、封闭性,破除官本位、轻自然、忽视科技等落后观念;又需要充分吸收现代西方文化中张扬个性、勇于探索、敢于冒险、追求功利、注重理性、突出实用等优秀文化成果,在融合中创新,真正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切实推进中国的科技现代化建设。
在这方面我们应取日本和新加坡之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处于经济崩溃边缘的日本,开始由崇尚武力转为振兴经济。日本走了一条教育先行、吸收引进、技术立国、科技创新立国的道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注重培养尖端科技人才;走出去请进来,广泛吸收和大量引进外国先进的专利技术并消化吸收,综合创新。在日本的企业管理和科技管理中,都体现着东方文化中以人为本和西方文化中理性至上、技术工具主义的融合,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与西方文化的分析思维相交汇。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悌等观念变成了企业和组织发展凝聚力的文化基础,强调个人对国家、对企业的忠诚和“一体感”,使员工树立与国家共荣、与集体共荣,献身国家、献身企业的观念。他们还把老子以柔克刚的观念和《孙子兵法》运用于组织管理和企业发展的思路上,同时认真吸收西方的理性、科学分析、科学管理等先进文化成果,强调严格的技术训练,大力开展科技预测研究,推动技术创新,形成了研究——实验——推广相结合的协作体制,并蓬勃兴起了工厂、办公室和家庭的自动化,大力推动科技与企业的结合,使科技成果迅速商品化和产业化,使科技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再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的教育强调双语(英语和汉语)教育,通过汉语教育,让下一代不忘自己的根。也通过汉语教育培养东方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坚持家庭、集体、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强调权威、秩序、和谐。在新加坡,倡导的社会价值观主要是“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等。同时,民主、自由、平等、竞争、开放、积极进取、成就追求、物质主义等现代观念也深入人心。新加坡把东方的儒家文化和西方的资本主义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把东方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和西方文化中的竞争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把东方的权威主义和贤人政治与西方的民主精神和精英政治结合起来。为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把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创造性地一体化,这种转化了的儒家文化,为新加坡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使新加坡的广大科技工作者竞争进取,勤奋奉献,使新加坡的科技事业迅速发展,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富足。
(四)可持续性
中国的科技现代化是一个过程,需要持续发展。“教”才有“化”。科技现代化的基础是教育。我国的教育事业尽管已有了较大较快发展,但我国的总体教育水平特别是人均接受高等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是较低的。尤其是目前我国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这不仅制约着当前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更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是物质文明建设的能力之源,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之本,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民主之基,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主体条件,是国家综合实力的生成之根。因此,只有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广泛运用科技方法,继承和发展科学思想,弘扬光大科学精神,切实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真正以人才为本,以教育为根,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科技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人本性
人类发展科学技术,努力实现科技现代化,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现代化过程中,科技运用和科技劳动对人的异化,科学主义、技术至上论、科技工具主义、科技实用主义已引起许多思想家的深思和批判。我们在发展科技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引以为戒。在西方流行过的这些观念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市场。我们的发展不是以“物”为本,更不是以科技为本,而是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要义,就是让科技发展为了人、依靠人,让人民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依靠广大科技人才发展科技,积极鼓励公众理解科技、支持科技、参与科技、监督科技。要努力协调城乡的科技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科技文明成果,促进每个人都能得到人作为主体的自觉、自愿和自主的发展,人的各种需要、素质能力、社会交往关系的协调发展,人在摆脱了各种盲目力量的束缚,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自身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发展,使人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人的尊严、自由得到充分实现。
(责任编辑 辛世俊)